释鉴稽古略续集

  天真禅师 讳惟则。字天真。菰城费姓。母沈氏。梦异僧而生。礼善寿为师。受具后谒佛日琦千岩长。无见无用等十八人。皆不相入。最后往匡阜无极源公处。释然顿悟。有誓不涉世之戒。然于随根善导。契悟者日伙。是年征天下高僧。赴京师大兴法事。白庵金公首以荐师。俄以足疾告还。一日侵晓忽告众曰。吾去矣。侍者请偈厉声曰。平常说底不是耶。遂下睫而逝。荼毗顶骨齿舌不坏。寿七十一。腊五十八。澉上胡秋碧。写师神仪。日本国人售归以供。天真语录行世 以张正常为真人。去其天师之号。上谓群臣曰。至尊惟天岂有师也。以此为号。亵渎甚矣。改天师印为真人印 己酉洪武二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 命祭天下五岳五镇四渎四海之神 定诸神祭礼 定官民丧服之制。
  二月上耕籍田 诏修元史 诏立皇陵碑 加仁祖淳皇帝陵。
  无尽禅师 讳祖灯。字无尽。族王氏。四明人。父好谦尝书华严。五色设利见于笔端。师年方幼乃曰。般若之验一至于斯乎。出家郡之天宁。依僧良伟事住持东白明公。受戒于开元奎公。参日溪泳公。发明大事。复参中峰方山无见斗岩诸公。印其所证。后至天台上云峰胜地。卓锡其中至终身焉。师与其徒以苦行自持。冬一裘夏一葛。朝夕饭一盂。影不出山。人多化之。荆棘之区变为宝坊。上云之境为诸禅林之最。师天性孝谨。迎母董氏养膳以终。师是年示疾。二月八日祈众曰。色身无常早求证悟。时至吾将行焉。侍者乞偈乃书曰。生灭与去来。本是如来藏。拶破五须弥。廓然无背向。端坐而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七。荼毗舍利无数。塔于云峰之左。
  功臣庙 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张德胜.吴良.吴祯.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命死者塑像于庙祀之。生者仍虚其位。在鸡鸣山 定大庙功臣侑享。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七人已卒。祀庙中。后罢永安。而徐常李.邓汤沐六人皆上亲定。
  虚堂禅师 讳永宁。字一源。通州人。姓朱。母李氏。投广慧寺。兆如其为宋淮海禅师之再世也。僧录司给牒剃度。往参太湖山无用。用以多方煆炼。成师美器执侍三年。授以遇龙即住遇池便居。初住广德大洞之实相寺。与石溪无一全公相望。人称二甘露门焉。后迁宜兴龙池。名符悬记。欣然惬意。作室数十楹。命曰禹门兴化庵。与龙神受三归依戒。帝师降以弘教普济之号。后于李山禅寺。诏集沙门千七百人。阅大藏经七日。师升座敷演。天降甘露之祥。主常之天宁万寿。轮奂鼎新。元顺帝赐号本觉妙明真净禅寺。命补天童景德禅寺大华严寺。悉以疾辞。有旨入觐说法于龙光殿。上悦赐金斓法衣兼以玉环。加号佛心了悟。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赐。奉旨函香至五台山。大士为现祥光五道。镇南王延师入宫。禀受大戒赐白金盂。遣卫护还龙池。募善信万人。为万善同归会。瘗兵后枯骨至无万数。时大旱。狥乡民之求。结坛诵呗。大雨如注。岁有登。是年六月示微疾。命制絙衣且曰。吾将逝矣。十七日书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侧卧而化。荼毗有五色现。齿牙舌根数珠不坏。烟所及处皆成舍利。于紫云建塔藏焉。
  七月常遇春卒。年四十。追封三代皆王。二子皆公。配享太庙位第二 十月命天下郡县皆立学校 膏露降干清宫后苑之上。
  甘露 此云膏露。光润如酒。凝结如脂。又如珠昉白。饴甘弥布。松柏馨列。气达左右勃郁淋漓薰极太和。是月十三日降于苍松之上。李善长等率群臣称贺。又永乐间。降于孝陵松柏凡四日。凝为玉脂。融为膏液。粲若垂珠。联若编贝。秖荐宗庙颁赐百官。芳美旁达莫可拟伦 近有一种名曰爵饧。其色白浊其味甚甜。其臭松脂。嚼之胶舌颇重。饥食之致病。多食之则死。此其验也。
  章溢有文武才。莅官所至有成绩。天性孝友抚世训物。一本于诚。每论大事。议论不避权势。必拆衷于理。官至御史中丞。至是卒。谕祭之。
  庚戌洪武三年正月。追封外大父为杨王。立庙京师亲祭之 二月王袆教大本堂 诏免三省十六郡今年税粮。
  别峰禅师 讳大同。字一云。上虞王氏子。母陈氏临诞。父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揖问曰。和尚何来。曰昆仑山。竟排闼趋内室。俄而师生。因知其再来人也。舍入崇胜寺。剃染究清凉宗旨于春谷法师。精四法界观于古怀肇公。见晦机熙公深有悟入。见中峰禅师。托以弘扬贤首之教。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法。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仍侍春谷分座。讲华严大经。延祐间屡住净土寺景德东塔宝林诸刹。然宝林乃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也。师居之而来学者甚众。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辨之号。并金斓法服。岁旱。师爇臂香请雨大澍。洪武初年。钟山法席召见武楼。赐宴禁中馈币金珍物。以荣其归。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余卷。洪武二年冬示疾。三年春三月十日说法。辞众归方丈坐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五。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等集。行世。
  白云禅师 讳智度。号白云。丽水人。族姓吴。母叶氏。年十五投禅智寺空中假公。剃染受具。深习禅定达旦不寐者三载。于白云山筑旧福林院以居。阅楞严圆觉二经。见灵岩芝公.断崖义公.无见睹公。深得禅宗奥旨。又见无方普公小隐大公。机缘吻合旋归福林。与毒种昙公成山钦公互相策励。惟恐失之。洪武二年诏天下名僧。而师预焉还居虎跑复趋华顶。是年二月微疾回至福林。三月日沐浴易衣书偈曰。无世可辞无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打橛。掷笔而逝。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舍利五色。齿牙数珠不坏云。
  四月册封诸皇子为王。封第二子樉为秦王。第三子棡为晋王。第四子棣为燕王。第五子橚为周王。第六子植为楚王。第七子榑为齐王。第八子梓为潭王。第九子杞为鲁王。第十子檀为蜀王。侄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 定科举格。初场各经义一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诏诰表笺内科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
  危素字大朴。金溪人。以文学知名。元末官至学士。元亡欲投井死。僧大梓挽出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后仍为学士谪和州。
  夏久不雨。上躬自祷。素服草履步诣山川坛。昼暴于日。夜卧于地。皇太子捧榼进农家食。杂麻麦菽粟。凡三日既而大雨。四郊沾足。
  古庭法师 讳善学号古庭。姓马氏。年十七为大僧。投宝觉简公。习华严宗旨。简公曰。学上人可谓。名实相副矣。名称勃然推为人望。别传教公.古由滋公。无言宣公。俱以上席聘之。师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行华严忏法。修净土五悔诸文。藉是以祈生安养。众请主阳山之大慈。大弘贤首之教。以续佛慧命。岁旱为众祷雨辄应。是年四月二十日。以官赋违期。徙抵池阳而化。年六十四。于宿业不逭也。
  楚石禅师 讳梵琦字楚石。明州象山朱氏子。母张梦日堕怀而生。师襁褓时。有神僧摩其顶曰。此佛日也。他时能照烛昏衢。因小字昙耀。七岁读书。即了大义号为奇童。九岁投永祚寺讷翁出家。依崇恩询公剃染。往昭庆受具戒。随询师住道场司藏室。阅楞严经有省。参元叟端公。问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叟就以师语诘之未彻。会元英宗金书大藏。应选上京。一日闻城楼鼓声汗下如雨。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偈云。舍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再参元叟一见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出世海盐福臻。升主永祚。创大宝阁铸千佛圣像。建七级浮图高二十四丈。功垂就势偏将压。师祷之夜乃大雨风。闻鬼神相语。曰天宁塔偏亟往救之。迟明塔正如初。迁杭之报国。转嘉兴之本觉。构万佛阁宏伟壮丽。俨若天宫下移人世。帝师嘉其行业。赐以佛日普照慧辨之号。颇符昔日神僧之谶。顷赴报恩之请。退筑西斋以终老焉。洪武元年赴蒋山法会。师升座说法。二年复然。赐宴文楼下。亲承顾问馈以币金。三年七月示疾。具浴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谓梦堂曰。吾将去矣。堂曰。子将何之。师曰西方。堂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逝。是月二十六日也。茶毗齿舌数珠不毁。舍利累累如珠。塔于天宁永祚寺。寿七十五。腊六十三。师所著有六会语录.净土诗.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三集。和天台三圣诗。及永明寿陶靖节林和靖诸作。为国初第一等宗师云。
  十一月。斑爵行赏。封公者六人。李善长宣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进封韩国公。徐达信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进封魏国公。常遇春封郑国公。冯胜封宋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邓愈封卫国公。封侯者二十八人(不录)封汪广洋忠勤伯。刘伯温为诚意伯。
  铁券 其形如瓦。面刻诰文。背镌免罪减死之数。字嵌之金。高广有差第为七等。刻而为二。一颁功臣。一藏内府。有故则取合之为信。帝宴功臣罢有云。明者当烛于未形。昧者犹蔽于已著。事未形犹可图也。患已著则无极矣 人处富贵。欲不可纵。欲纵则奢情不可佚。情佚则淫奢。淫之至忧危乘之。今与卿等恐久而忘。故戒勉之。
  杰峰禅师 讳世愚号杰峰。西安人。族姓余。母毛氏。梦观音送青衣童子而生。师自幼好礼佛塔。长依显教孤岳剃度。刺血书金刚经。谒古崖纯公.石门刚公。得闻用力之要。兀坐如枯株。又见布衲雍公断崖中峰诸善知识。参大慈山止岩成禅师。指示力究而得大悟。偈云。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止岩印可。服劳三载后。兴复西安福慧古刹。帝师闻之。赐以佛智弘辩之号。迁主石溪兴龙禅寺。向化者甚众。连应古望.龙眼.宝盖.普润四刹。皆为第一代。洪武三年冬十二月。赴郡守黄公水陆大斋。佛事罢示疾。勉众以精进入道。书偈云。生本不生。灭本不灭。撒手便行。一天明月。掷笔而化。寿七十腊五十。塔于乌石慈云院。有二会语录弟子十五人云。
  辛亥洪武四年正月李善致仕 刘伯温归老田里 赐皇太子玉图书。曰大本堂记。中官图书曰厚载之记。
  介庵禅师 讳辅良字用贞号介庵。吴县人。范姓文正公之十世孙也。父伯和。母郑氏。师幼禀出尘之相。十五从迎福院寿弥剃染具戒。慨然曰。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明。终日墙面可乎。事北禅泽公以习天台教观。因士瞻杓公策。见笑隐诉公以究禅宗大旨。次与石室瑛公纵横叩击。出世嘉兴资圣寺说法。增崇殿宇。迁天章移中天竺。倾向日众。最后兴建灵隐古刹而终焉。是年正月十六日逝。世年五十五。腊四十。阇维齿牙坚洁。舌根红润皆不坏。舍利盈升。
  九奏乐章 冷谦制。一曰本大初。二曰仰大明。三曰民初生。四曰品物亨。五曰御六龙。六曰泰阶平。七曰君德成。八曰圣道成。九曰乐清宁。上曰。礼以导敬。乐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为治。
  冷谦 字启敬。杭州人。精音律善鼓瑟工绘画。元末以黄冠隐居吴山顶上。飘然有尘外之趣。国初召为太常协律郎。郊庙乐章多所裁定。常遇异人传仙术。能隐身于瓶。呼则应。碎瓶而片片皆应。
  八月上手书问刘基以天象事。基条答。以为雪霜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上以其书付史馆。或有言杀连三十年未除者。基曰。若使我当国扫除俗弊。一二年后宽政可复也(按杀运至靖难后除)。
  觉原禅师 讳慧昙。字觉原。天台人。族姓杨。母贾氏。梦吞明月珠而生。依法果寺大均出家。十六受具戒。学律于昭庆果公。习律于高丽教公。听止观于上竺澄公。时笑隐诉公。敷禅宗于中竺。师往陈求道之切。公曰。从外入者即非家珍。道在自己。奚向人求耶。师退凝神独坐久之。公一日举百丈野狐语。师大悟曰。佛法落吾手矣。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公曰。尔见何道理。敢尔大言耶。师展两手曰。不值半文钱。公额之。从诉公于龙翔寺随之。以见元文宗于奎章。师能神气恬然。诉公云。真吾家师子儿也。后出世牛头山之祖山堂。殿阁一新。迁清凉广慧禅寺。起废一如牛首。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辨之号。太祖定建业。师谒见于辕门。大祖一见而叹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次年诏主大天界寺。每设法会。师必演扬。车驾数临恩赐优渥。帝书天下第一禅林悬于三门。洪武元年开善世院授从二品。以师为演梵善世利国从教大禅师。住持天界。统诸山释教事。颁降诰命俾服紫衣。僧有行非法者。有言当痛治。师曰谚有之。大林有不材之木能尽去乎。秖益释门之丑耳。事呈露勿恕可也。洪武三年奉使西域。四年九月有疾呼左右曰。予不能复命矣。遂卒寿六十八。腊五十三。外国王以香棺香薪茶毗。瘗灵骨于其国辟支佛塔之侧。门友宗泐奉遗衣。藏于南京聚宝山雨华台之间云。
  瞽庵禅师 讳显示号瞽庵。姓卢。母金氏。梦观音大士现五色云中而生。二十一投悟本院一山元公。剃落具戒。首谒天岸指见佛海。精究天台教观。大小部文义悉贮胸中。叩之则辩说如注。更亲虎岩颐公贤叟思公。而道益进。出世隆寿教寺增辉旧制。迁显严教寺残毁重新。受聘主崇恩演福教寺。汲引方来竭尽平昔所蕴。后山栖专志于西方净土之业。终日系念屡有灵验。是年月日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