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

    宣王十七年  穆侯费生元年  宣王四十四年 殇叔元年  幽王二年     文侯仇元年
    平王二十六年 昭侯伯元年  平王三十二年 孝侯平元年  平王四十八年   鄂侯却元年
    桓王三年   哀侯光元年  桓王十一年  小子侯元年  桓王十六年    侯缗元年武公杀之
    惠王元年   献公说诸元年  襄王二年   惠公夷吾元年  襄王十五年    怀公圉元年
    襄王十六年  文公重耳始霸元年  襄王三十五年 襄公欢元年  襄王二十二年 灵公提元年
    定王元年   成公黑臀元年  定王八年   景公繻元年  简王六年     厉公寿曼元年
    简王十四年  悼公周元年  灵王十五年  平公彪元年  景王十四年    昭公夷元年
    景王二十一年 顷公去疾元年  敬王九年   定公午元年  元王三年     出公凿元年
    贞定王十三年 哀公骄元年  考王四年   幽公柳元年  威烈王七年    烈公上元年
    安王十年   考公顷元年  安王二十五年 靖公俱酒元年  安王二十六年   国灭

  晋有六卿。曰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强而专权。晋侯卑弱不能制。贞定王十一年智氏与韩赵魏共灭范氏中行氏分其地。贞定王十二年晋侯怒四卿之骄暴。告齐鲁欲伐之。四卿乃反攻公。公奔齐死之。是曰出公。乃立哀公。贞定王十三年智氏又约韩魏共伐赵。三年不能克。赵乃约韩魏。反攻智伯。灭其族三分智伯之地。

  宋

  武王元年封殷纣之庶子武庚治殷。既叛而诛之。周公东归。成王封殷帝乙之裔微子。以代殷后国号宋。用殷之礼乐于周为客而不臣国应天府(今沛梁路归德府豫州之域也)自微子至厉公[貝*付]年不可考。厉公子僖立公而后可纪。始成王二年丁亥。终赧王二十九年乙亥。王偃无道齐魏楚共灭之。三十二君合八百三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僖公举十八年  共和十二年 惠光覸元年  宣和二十八年 哀公 元年
    宣王二十九年 戴公 元年  平王六年 武公司空元年  平王二十四年 穆公和元年
    平王四十三年 穆公和元年  桓王元年 殇公与夷元年  桓王十年 庄公冯元年
    庄王六年 闵公捷元年  庄王十五年 游弑闵公自立  僖王元年 桓公御说杀游元年
    襄王二年 襄公兹父元年  襄王十六年 成公王臣元年  襄王三十三年 昭公杵臼元年
    [匚@干]王二年 文公鲍革元年  定王十九年 共公瑕元年  简王十一年 平公成元年
    景王十四年 元公佐元年  敬王四年 景公头曼元年  贞定王元年 昭公特元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 悼公购由元年  安王七年 休公由元年  烈王四年 辟公辟兵元年
    显王四十一年 康王偃元年  赧王二十九年 国灭

  诗 商颂五篇那祀成汤也。烈祖祀中宗也。玄鸟祀高宗也。长发太禘也。殷武祀高宗也。严粲诗注曰。微子为商之后。故商之礼乐皆存于宋。至七世传之戴公。其间礼乐废坏。亦非戴公之罪。自戴公而上。微子而下。其所由来者渐矣。有正考甫者。得商颂之十二篇。于周之太师。宋之礼乐虽为废坏。然正考甫得商颂于周之太师。是商之礼乐虽失之于宋。而得之于周也。周用六代之乐。乐章固常存之。故得有商颂也。然商颂十二篇。今乃有五篇。盖删诗时。又已亡其七矣(诗辑)。

  卫

  周公既伐管蔡。以殷民半封康叔于卫(今山西卫辉路古卫州也。冀州之域)。七世至顷侯年不可考。顷王之子僖侯立。而后可纪。始成王二年丁亥终秦二世元年壬辰。四十一主合九百单六年。懿公时狄侵卫。懿公出奔。戴公立野处漕邑。齐桓公攘戎狄。城楚丘而封之。卫文公徙居楚丘。是以卫国风木瓜美齐桓公也。
    周共和元年 僖侯十四年  宣王十六年 武公和元年  平王十四年 庄公杨元年
    平王三十七年 桓公完元年  桓王元年 州吁元年  桓王二年 宣公晋元年
    桓王二十一年 惠王朔元年  庄王九年 卫惠公十二年  惠王九年 懿公赤元年
    惠王十七年 戴公申元年  惠王十八年 文公睿元年  襄王十八年 成公郑元年
    定王八年 穆公遨元年  定王十九年 定公赃元年  简王十年 献公衍元年
    灵王十四年 殇公秋元年  景王二年 襄公恶元年  景王十一年 灵公元元年
    敬王二十八年 出公辄元年  敬王四十年 庄公崩愦元年  敬王四十三年 侯起元年
    贞定王元年 悼公默元年  贞定王十七年 敬公弗元年  考王十年 昭公紏元年
    威烈王王元年 襄公亹元年  威烈王十二年 慎公颓元年  烈王四年 声公训元年
    显王八年 成侯速元年  显王二十二年 卫贬自侯服属三晋  显王三十四年 平侯元年
    显王四十五年 自贬曰君嗣君元年  赧王三十三年 怀君元年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 元君元年
    秦始皇十八年 君角元年  秦二世元年灭 之废角为庶人


  楚

  颛顼之后裔。世居蛮荆为君长。周初有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其孙熊绎于楚。姓[(┤*├)/干]氏([(┤*├)/干]音靡)为楚子(今荆湖北道江陵路古荆州也。禹贡九州之一。后汉光武起兵绿林山。即此地是也)。熊绎九世至熊延年不可考。熊延子熊勇立。而后可纪。始成王至威烈主三十四年悼王立合七百十五年入战国。赧王十六年秦伐楚劫怀王。十八年怀王亡归。秦追及之。怀王薨于秦。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寇元年徙都寿春(今淮西安礼路)秦昭襄王五十四年。楚迁于钜阳。楚自悼王元年至始皇二十四年得一百七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熊勇  共和五年 熊严元年  宣王三年 熊霜元年
    宣王元年 熊绸元年  宣王二十九年 熊鄂元年  宣王三十八年 若敖熊仪元年
    平王八年 霄敖熊坎元年  平王十四年 蚡胃熊眴元年  平王三十一年武王 熊通始称王元年
    庄王八年 文王熊赀元年  惠王元年 堵敖熊艰元年  惠王六年 成王熊浑元年
    襄王二十七年 穆王商臣元年  顷王六年 庄王侣元年  定王十七年 共王审元年
    灵王十三年 康王昭元年  景王元年 郏敖豪元年  景王五年 灵王虔元年
    景王七年 平王疾弃元年  敬王五年 昭王珍元年  敬王三十一年 惠王章元年
    考王十年 简王中元年  威烈王十九年 声王当元年  威烈王二十四年 悼王元年入战国
    安王二十二年 臧肃王元年  烈王七年 宣王元年  显王三十年 威王元年
    显王四十一年 怀王元年  赧王十七年 襄王元年  赧王五十三年 考烈王寇元年
    秦始皇十年 幽王元年  始皇二十年 王负刍元年  始皇二十四年 国灭


  康王

  钊。成王子。修文武之业。天下安宁刑措不用。在位二十六年。

  昭王

  瑕康王子。王道微阙。楚人不朝。王乃南征。国人以胶船乘王。至中流胶液。王及祭公皆溺死。在位五十一年。
  释迦牟尼佛按。明教大师正宗记曰。天地更始。阎浮洲方有王者兴曰大人。大人者没后。王因之继作而不已。古今殆不可胜数。后世有王者曰大善生。大善生出懿师摩。懿师摩出忧罗陀。忧罗陀出瞿罗。瞿罗出尼浮罗。尼浮罗出师子颊。师子颊出净饭王。然此七世皆王独懿师摩。净饭号为圣王。如来即出于净饭圣王者也。始如来以往世。会然灯佛于莲华大城。然灯授之记曰。汝后成佛如我。号曰释迦牟尼。更劫无数逮迦叶佛世。乃以菩萨成道。上生于睹史陀天。应其补处。号护明大士。及其应运适至。大士乃以迦毗罗国处阎浮提之中。白净饭王真转轮族。宜因之以生。即捐天寿。示乘白象从日中降神于其母摩耶夫人右胁而止。及其将生。摩耶乃往国苑无忧木下。其花方妍。夫人欲取之举手。圣子乃自其右胁而诞。神龙澍水以澡之。地发金莲以承之。圣子乃四方各蹈七步。以手上下指之曰。四维上下唯我最尊。王寻持之与谒天庙。天像起为之致礼还宫。大集贤者。为其名之号曰萨婆悉达。稍长命师傅。教以世书。未几立为太子。为娶太子已大洁清。虽示同世娶。而非有凡意。以夙业缘乃指其妃之腹云。却后六年。汝当生一男。一旦命驾欲游。虽更出四门。而皆有所遇。终以其老病死与沙门者感之。而出家之意愈笃。太子时年十九岁。二月八夜。乘马出自北门。至檀特山。小息林间。遂释衣冠。自以其所佩宝剑绝其须发。誓曰。愿共一切断此烦恼。净居天化人以僧伽梨致太子。因得法服服之。进入其山嘉处弥楼宝山居。其阿蓝伽蓝习不用处定。三年复进郁头蓝处。习非非想定。三年进象头山。杂外道辈为之苦行。日食麻麦。居六年。以无心意无受行。而外道亦化。圣人乃自思之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脱。吾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于尼连河。受牧牛氏女所献乳麋。寻诣毕钵木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席其坐。以二月七日之夕(周建子为正月丑为二月汉正复建寅丑为十二月)入正三昧。八日明星出时示廓然大悟。乃成等正觉。升金刚座。天帝师之请转法轮。先是憍陈如五人侍从于山中。至此首与度之。故入鹿野苑谈四谛法。然因是而得道果者亦亿计。遂独之摩竭提国。化优楼迦叶弟兄三人。时国主瓶沙王有竹林园。施佛为精舍。请如来馆之。未几王舍城舍利弗目犍连皆从受化。如来曰彼二来者当为我上足弟子。于是度之。初大迦叶入山习禅。至是趣竹林精舍。如来起迎谓众曰。吾灭后。而法被来世六万岁者此人之力也。是时如来成道已六载矣。后迎之还国。以见父王。父王大喜。因诏其族。五百贵子从之出家。及其还宫也。其子罗睺罗礼之。持圣人之衣而告众曰。此正如来也。用是为母释其群疑。其后以化期将近。乃命摩诃迦叶曰。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今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偈已复谓大迦叶曰。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亦付于汝。汝其转授补处慈氏佛。俟其出世。宜谨守之。大迦叶敬奉佛敕。世尊一旦往拘尸那城娑罗双木之间。欲般涅槃。会纯陀长者恳献供养。如来因之复大说法。度须跋陀罗。右胁而卧。泊然大寂。内之金棺。待大迦叶至。而后三昧火燔然。自焚烬已而舍利光烛天地。天人神龙分而塔之(正宗记)。又曰。稽夫如来之生也。当此周昭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其出家也当昭王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其成道也当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其灭度也当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化已凡一千一十七年。以汉孝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之岁而教被华夏。呜呼如来示同世寿凡七十九岁。以正法持世方四十九年化度有情。其不可胜数。若如来之生与灭及其出家成道。或当周昭王穆王之年。然自周武王至厉王皆无年数。及宣王方有之。旧谱乃曰。昭王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穆王之三十六年。或者颇不以为然。吾尝辩之。故考太史公三代世表。视其序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以此验三代已前非实无年数。盖太史公用孔子为尚书之志。故不书其年。乃作世表嵩又评曰。其付法于大迦叶者。其于何时必何以明之。曰涅槃会之初。如来告诸比丘曰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其明矣(涅槃经第二卷)。正宗记又评曰。宝林传灯二书。皆书天竺诸祖入灭之时。以合华夏周秦之岁甲。然周自宣王已前未始有年。又支竺相远数万余里。其人化灭。或有更千余岁。其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译比校。未易得其实。辄略其年数甲子。且从而存其帝代耳。唯释迦文佛菩提达磨至于中国六世之祖。其入灭年甲稍可推校。乃备书也(出明教大师正宗记)传法正宗记者宋杭州佛日禅师契嵩之所作也。师广西道藤州镡津李氏子。母钟氏。七岁出家事东山沙门。十三得度。十九游方下沅湘涉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与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莂于洞山聪公。遍参知识。夜则顶戴观音像诵其号。必满十万乃寝。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作原教十余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宗韩排佛之说后居杭州灵隐永安兰若。著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仁宗皇帝万言书。经开封府缴进。嘉祐七年三月十七日。赐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号明教大师。宰相韩琦大参。欧阳修延见而尊礼之。欧曰。不意僧中有此郎既东还栖永安。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随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不坏者五。曰顶曰耳曰舌曰童真曰念数珠。其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是月八日。道俗合诸不坏者。葬于故居永安兰若之左。寿六十六岁。僧腊五十三。详见尚书屯田员外郎陈舜俞撰师行业纪。师字仲灵。号潜子。法嗣洞山聪禅师。聪嗣文殊真。真嗣德山密。密嗣云门偃禅师(五灯会元)。释迦牟尼如来贤劫第四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