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法华传记
法华传记
唐骊山津梁寺释善慧二十二
释善慧。姓苟氏河内温人。博通群籍。统括文义。逮于九章。律历七曜盈虚皆吞。若胸中抵掌符会乃深。惟世务终坠泥涂。遂解褐抽簪。创归僧伍。初在徐州之彭城寺。诵法华经。听收摄论。时遭寇荡。兵食交侵。而慧抱饥自励。奉法无殆。洗秽护净弥隆。恒日但以边邑寮学文字纰谬。至于音诂。众议纷然。虽复俗语时通。而慧意存雅正。周访明悟。还同昔疑。乃以大业末龄负锡西入。屡逢群盗。衣裳略尽。但有蔽布自遮。犹执破瓶。常充净用。既达关口。素阙繻文。遂即正念直前。从门而度。于时中表列刃。曾无遮止。孟冬十月初达京师。值沙门吉藏正讲法华。深副本图。即依听受。形服鄙恶。众不纳之。乃扫雪藉地。单裾衬坐都讲财唱。倾耳词句。拟定经文。藏既阐扬。勇心承旨。望理通义。由情存两得。不暇忍寒。欢笑凞如贾获宝。竟冬常尔。众方美之。问以词旨。斥无遗忘。乃以闻法。同属禅定寺沙门法喜。便脱衣迎之。引至房中。智观无滥。慧又师喜。两振芳规。武德初年。随住蓝田之津梁寺。俗本骊戎互相梗戾率奖陶化十室而九然。而性爱英贤。乐相延致。自西自东百有余里。名林胜地。皆建禅坊。所以逃逸之俦。赖其安堵。以贞观九年正月。终于骊山之阳凉泉精舍。春秋四十有九。初慧弃掷俗典莅此。玄摸言不重涉。专心道业。省言节食。佩律怀仁。迎顿容旅。雅重经教。于中诵法华不改志。其有未曾觌者。要必亲观。若值行要。累日诵持。以为熏习之基也。
晋大原沙门释慧达二十三
释慧达者大原人。诵法华经五千余遍。行坐威仪。其声不辍。偏存物命。直视低目。地有虫豸。必回身而避。不敢跨越。有问答曰。斯之与吾。生死不定。将不先成正觉。安可妄轻之耶。以贞观八年四月。结跏趺坐。诵法华而终。人谓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长逝。又不臭腐。乃合床内于窟中。
唐终南山悟真寺释法诚二十四
释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人。童小出家。止蓝田王效寺。事沙门僧和。和亦卿族所推。奉之比圣。尝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见门内。猛火腾焰升怅。遂即退悔。性饮清泉。洁清故也。人或弄之。密以羊骨沉水。和素不知。饮便呕吐。其冥感潜识。为若此矣。诚奉佩训勖。诵法华经。以为恒任。又谒禅林寺相禅师。询于定行。而德茂时宗学优。众仰晚住云华。纲理僧镇隋文钦德。请遵戒范。乃陈表固辞。薄言抗礼。遂负笈长驱。历游名岳。追踪胜友。咸承志道。因见超公。隐居幽静。乃结心期。栖迟蓝谷。处既局狡。才止一床。旋转经行。恐颠深壑。便刬迹开林披云。附景茅茨。葺宇瓮牖疏檐情事相依。欣然符合。今所谓悟真寺也。法华三昧。翘心奉行。澡沐中表。温恭朝夕。梦感普贤。劝书大教诚曰。大教大乘也。诸佛智慧。所谓般若。又手写法华。正当露地。因事他行。未营收举属。洪雨滂注沟涧波飞走。往看之。而合案并干。余便流潦。尝却偃横松。遂落悬溜。未至下涧。不觉已登高岸。无损一毛。至贞观十四年夏末。日忽感余疾自知。即世愿生兜率。索水浴讫。又索终舆。旁自捡挍。不许荣厚。恰至月末。明相将现。无故语曰。欲来但入。未假弦歌。顾侍人曰。吾闻诸行无常生灭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验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门外。吾今去世。尔等佛有正戒。无得有亏。后致悔也。言已口出光明。照于楹内。又闻异香。苾芬而至。但见端坐俨思不觉。其神已逝。时年七十有八。然诚之诵习也。一夏法华科五百遍。余日读诵。兼而行之。犹获两遍。纵有人容。要须与语者。非经部度中不他言。略计十年之勤万有余遍。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慧铨二十五(附智证宋公事)
释慧铨。姓萧氏。今特进宋公瑀之兄子也。父仕隋为梁公祖。即梁明帝矣。性度恢简。志用冲粹。姑即隋炀之后也。自幼及长。恒在宫阙。慕乐超世。无因自达。年既冠成。帝乃尚以秦孝王女为妻。非其愿也。事不获已。时行侁俪及妻终后方遂夙心。以郑氏东都。预兹剃落。及武德初岁。方还京辇。住庄严寺。广听众部。而以法华摄论为心。颇怀篇什。尤能草隶。随笔所被。用为摸揩。故经题寺额。咸推仰之。又弟智证出家同住。诵通法华。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证与兄铨相次而卒。以家世信奉。偏弘法华。同族尊卑。咸所成诵。故萧氏法华皂素称富特进撰疏。总集十有余家。采掇菁华。揉以胸臆。勒成卷数。常自敷弘。时召京辇名僧。指摘瑕累。或集亲属僧尼数将二十。给慧以时。四事无怠故。封禄所及惟存通济太府。情好读诵为先故。生至终诵盈万遍。雇人抄写总有千部。每日朝参。必使傧者执经在前。至于公事微隙。便就转读。朝伍仰属。以为绝伦。自释化东传流味弥远。承受读诵世罕。伊人萧氏一门。可为天下摸楷矣(已上十缘续高僧传第二十八)。
宋黄龙沙弥昙无竭二十六
宋永初中。有黄龙沙弥昙无竭者。诵观世音经。净修苦行。与诸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荒险。贞志弥坚。既达天竺舍卫。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惊散。遂得克免。其诚心所感在险。克济皆此类也(于此一缘。嘉祥等师。引为观音品应验。今案僧传。观世音经者。非观音品。是观世音授记经也。为欲令知同异。且此中编录之)。
晋蜀石室山释法绪二十七
释法绪。姓混高昌人。德行清谨。蔬食修禅。后入蜀。于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哭不伤。诵法华维摩金光明等。常处石室中。且禅且诵。盛夏于室中舍命。七日不臭。尸左侧有香。经旬乃歇。每夕放光。照彻数里。村人即于尸上。为起冢塔焉。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二十八
释僧翼。本吴兴余抗人。少而信悟。早有绝尘之操。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蔬素苦节。见重门人。晚适关中。复师罗什。经律数论。并皆参涉又诵法华一部。以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访山水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乃结草成庵。称曰法华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陈载。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翼蔬食涧饮三十余年。诵法华功莫大。深夜有光明。乃是普贤。现其人前。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碑山寺。旌其遗德。
唐润州摄山栖霞寺释智聪二十九
释智聪。未详何许人。昔住杨都白马寺。后住止观寺。陈平后度江。住扬州安乐寺。大业既崩。思归无计。隐江萩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绕之而已不食。已来经今十日。聪曰。吾命须臾。卿须可食。虎曰。造立天地。无有此理。忽有一翁。年可八十。腋下挟船曰。师欲度江至栖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一时目中泪出。聪曰。救危扶难正在今日。可迎四虎。于是利涉往达南岸。船及老人。不知所在。聪领四虎。同往栖霞。舍利塔西经行坐禅。誓不寝卧。众徒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声告众。由此惊悟。每以常式。聪以山林出远。粮粒艰岨。乃合卒扬州三百清信。以为米祐。人别一石。年别送之。由此山粮供继。道俗乃至。禽兽通皆济给。至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讫往止观寺。礼大师灵像。执炉遍礼。又往兴皇墓所。礼拜还归本房。安坐而卒。异香充溢。丹阳一郭受戒道俗三千余人。奔走山服。哀恸林野。时年九十九矣。
隋京师静法寺释智嶷三十
释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国难东归魏。封于襄阳。因累居之十余世矣。七岁初学。寻一乘文。究竟无师。自悟敬重佛宗。虽书权俗缘。令依学侣。而夜私诵法华。竟文纯熟。二亲初不知也。十三拜辞。即蒙剃落。更咨大部情因弥著二十有四。方受具足。嶷住寺多年。专心讽诵法华。常思定慧。非大要事。不出户庭。故往参候。罕睹其面。讽诵入晓更。化人现前。安慰其人。诵及千部。千佛共守护。若及万部。必生净国。闻是语已。欢喜弥励其志。即世七十有余矣。
法华经传记卷第四
法华经传记卷第五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释遗俗一
·史呵誓二
·僧玄秀三
·僧道慧四
·释道泰五
·释普安六
·释僧定七
·隋沙弥八
·释僧彻九
·释僧衍十
·岑文本十一
·陵肃璟十二
·韦仲圭十三
·释慧献十四
·释慧和十五
·崔义起十六
·阳盖护十七
·容文策十八
·宋沙弥十九
·陇志通二十
·凉寡妇二十一
·高守节二十二
·释明曜二十三
·释僧洪二十四
·宋王珠二十五
唐雍州醴泉沙门释遗俗一
释遗俗。不知何许人。以唐运初开。游止雍州醴泉县南美泉乡阳陆家。镇常供养。清俭寡欲。惟诵法华为业。昼夜相系乃数千遍。以贞观初。因疾将终。遗属友人慧廓曰。比虽诵经。意望灵验。以生蒙俗信向之善。若身死后。不须棺盛。露骸理之。十载可为发出。舌根必烂。知无受持。若犹存在。当告道俗为起一塔以示感灵。言讫而终。遂依埋葬。至贞观十一年。廓与诸知故。就墓发之。身肉都销。惟舌不朽。一县士女。咸共仰载。诵持之流。又倍恒度。乃函盛其舌。于阳陆村北甘谷南岸。为建砖塔。识者尊严。弥隆信敬。读诵更甚。
雍州福水阴史村呵誓二
雍州长安县界郊南福水之阴。有史村史呵誓者。少怀善念。常诵法华。行安乐行。慈悲在意。不乘畜产。经云哀愍一切故也。虚约为心。名沾令史往还京省。以习诵相。仍恐路逢相识人事暄凉。便废所诵。故其所行必小迳左道。低气怡颜。缘念相续。初不告倦。及终之时。感异香气。充于村曲。亲疏同怪。而莫测其缘。遂理殡之。尔后十年。妻亡乃发尸出。舌根鲜明。余并朽尽。乃别标显葬矣。
黄州随华寺僧玄秀三
僧玄秀者。住黄州随华寺。其性清慎温恭为志。常诵法华。每感征异。未以为怪。时属炎暑。同友逐凉。遣召秀来。欲有谈笑。既至房前。但见羽卫严肃人马伟大。怖而返告。同往共观。如初不异。转至后门。其徒弥盛。上望空中填塞无际。多乘象马类杂鬼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惭谢。朋从遂绝。秀专斯业。隋末终焉。
唐益州福成寺僧道慧四
僧道慧蜀人。少丧父母。从兄养大。昼夜悲哭。恋慕其父母。生年九。从师诵通法华。祈请其脱苦。诵满一百部。梦福成寺上空。有殊特光。渐近于庭。忽见有天。百千天众。而围绕之。告道慧言。吾是汝双亲。依汝诵经力。生第二天。脱恶趣怖。若诵满千返。必生净土。当知亲子深契来谒陈情。作是语已。隐而不见。觉悟倍生信重。弥专讽诵。闻者展转。为父母脱苦诵经。感梦告盖多。略不述而已。
魏常山衡唐精舍释道泰五
释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梦人谓曰。若至其年。当终于四十二矣。至期年遇重病甚忧。悉以身资为福。友人曰。余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与一称观世音同。君何不至心归依。可必增寿。泰乃感悟。遂于四日四夜。专精不绝。所坐帷下。忽见光明从户外而入。见观音足趺踝间。金色朗照。语泰曰。汝念观世音耶。亦复诵法华不。泰褰帷顷便不复见。悲喜流汗。便觉体轻。所患遂愈诵通法华文。念彼观音。年四十四。方为同意说之。泰后终于天命耳。
陈扬都释普安六
释普安。姓陈氏。少出家诵通法华。自矜为业。遇热病苦。口齿皆落。更止自矜。慧心诵满一夏。梦天童来。以杨枝指齿肉曰。君专心诵经。落齿生如本。当来得道时。即齿白细密。语已梦觉。口中满齿。后移居静室。向牖诵经。自然饮食在案前。适食讫。后七日如饱食。身肥满如斯。感应胜利甚多。春秋八十有九而卒。香满室音乐闻空。其夜弟子梦。胡僧说偈曰。
若闻法华经 专心而讽诵
圣众来授手 必生净土中
推之依诵经生净土矣。
唐潞州法住寺释僧定七
释僧定。是昙荣同门。住法住寺。行方等忏悔。讽诵法华。昼夜未尝眠卧。戒行精高。梦感见诸圣众。弥悔弥诵。贞观七年七月十四日。于法住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从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以汝罪销故来为证。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词。又有大光明倍前。从上而下。中有九百九十四佛。语僧定皆同此词。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汝身器清净。于贤劫中。当作佛名为普明。汝行方等大乘。普贤道场。诵持法华不可思议也。若斯之应现感灵。难称记矣(若依续僧传。昙荣与僧定。同行方等悔法。见七佛释迦。授二人记。更不云诵法华。然别记中。诵持法华。行方等大乘普贤悔法。记者所闻不同而已)。
隋岐州东山下村沙弥八
隋开皇初。有扬州僧。忘其名。自诵通涅槃经一部。谓多诵自矜为业。时岐州东山下村中有沙弥。诵观世音经。二人俱暴死。心下俱暖。同至阎王所。乃处沙弥金高座。甚恭敬之。处涅槃僧银高座。敬心不重。事讫勘问。二俱余寿。皆放还。彼涅槃僧。情大恨恨。恃所诵多。门下沙弥住处。于是两辞。各苏所在。彼从南来至岐州。访得具问所由。沙弥言。初诵观音。别衣别所。烧香咒愿。然后乃诵。斯法不怠。更无他术。彼谢曰。吾罪深矣。所谓涅槃威仪不整。身口不净。救忘而已。古人遗言。多恶不如少善。于今取验。悔往而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