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法华传记
法华传记
陈宣帝师江陵慧诚八
释慧诚。思禅师门人。修法华禅诵经。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持立江中。履水如地矣。
唐南云峰慧勇九
释慧勇。师事大善禅师。一生栖息山林。六十余载。诵持法华经。入火光三昧。
隋国师南岳慧稠十
释慧稠。是顗禅师门人。诵华严经六十卷。诵法华经万遍感山神为添香散华矣。
隋新罗缘光十一
释缘光。是智者门人。诵法华经为业。感天帝下迎龙宫请讲。灭后舌色如红莲华而已。
唐终南山悟真寺善义十二
释善禅师者。慧超门人。诵法华经万遍。余瓶水常满睹金台闻天乐。合掌立而终矣。
唐富阳玉泉寺弘景十三
释弘景。是道素门人。诵法华经。普贤乘象而来授句逗。天童潜来侍。具如本传说。
法华经传记卷第三
法华经传记卷第四
讽诵胜利第八之二
·释昙邃一
·竺法纯二
·释僧生三
·释法宗四
·释道[囗@(儿/口)]五
·释慧庆六
·释普明七
·释法庄八
·释慧果九
·释慧进十
·释弘明十一
·释慧豫十二
·释超辩十三
·释法慧十四
·释僧侯十五
·释志湛十六
·五侯僧十七
·僧法常十八
·并州舌十九
·释慧超二十
·释慧显二十一
·释善慧二十二
·释慧达二十三
·释法诚二十四
·释慧铨二十五
·昙无竭二十六
·释法绪二十七
·释僧翼二十八
·释智聪二十九
·释智嶷三十
晋阿阴白马寺释昙邃一
释昙邃。未详何许人。少出家止阿阴白马寺。蔬食布衣。诵法华经。常一日一遍。又精达经旨。亦为人解说。尝于夜中。忽闻扣户云。欲请法师九旬说法。邃不许。固请。乃赴之。而犹是眠中比觉已。身在白马坞神祠中。并一弟子。自尔日日密往。余无知者。后寺僧经祠前过。见有两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讽诵讲说声。又闻有奇香之气。于是道俗共传。咸云神异。至夏竟。神施以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咒愿毕于是各绝。邃后不知所终(高僧传第十二云。诵正法华以同本故。灵异并同既勘其文焉)。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二(异名惠昂)
竺法纯。不详何许人。少出家。止山阴显义寺苦行。有德善诵法华观音品古维摩经。晋元兴中。为寺上兰渚买故屋。暮还于湖中。遇暴风而船小。纯唯一心凭观世音。口诵普门品不辍。俄见一大流船。乘之获免。至岸访船无主。须臾不见。道俗咸叹神感。后不知所终矣。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三
释僧生。姓袁蜀郡陴人也。少出家。以苦行致称。成都宋丰等。请为三贤寺主。昼夜诵法华经。兼习禅定。于山中诵法华经。有虎来蹲其前。诵经竟乃去。后每至讽咏。辄见左右。有四人为侍卫。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厉。后微疾。便语侍者云。天童子来迎云。汝依诵经力。当生兜率。期既至吾将去矣。死后可为烧身。若烧身处。生青色华以为验。弟子依遗命为烧其人。实如所言。众人流泪。异之而已。
宋剡法华台释法宗四
释法宗临海人。少好游猎。尝于剡遇射孕鹿母堕胎。鹿母衔箭。犹就地舐子。宗乃悔悟。知贪生爱子。是有识所同。于是摧弓折矢。出家业道。常分卫自资。受一食法。蔬苦六时以悔先罪。诵法华维摩。常升台讽咏。响闻四远。士庶禀其归戒者三千余人。遂开拓所住。以为精舍。因诵为目。号曰法华台也。中时有异光明。暗夜如昼。人皆异之。宗后不测所终。台寺现在。若有疾病者。止宿于中祈念即愈矣。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五
释道[囗@(儿/口)]姓马扶风人。初出家为道懿弟子。懿病。尝遣[囗@(儿/口)]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钟乳。入穴数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囗@(儿/口)]判无济理。[囗@(儿/口)]素诵法华。唯凭诚此业。又存念观音。有顷见一光如萤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于是进修禅业。节行弥新。频作数过普贤斋。并有瑞应。或见梵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并未及暄凉。倏忽不见。后与同学四人。南游上京。观瞩风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囗@(儿/口)]又归诚观音诵法华。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自[敲-高+危]。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达都。止南涧寺。常以船舟为业。尝中夜诵经已入禅。忽见四人御车至房。呼令上乘。[囗@(儿/口)]欻不自觉。已见身在郡。后沈桥间。见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数百人。见[囗@(儿/口)]惊起曰。坐禅人耳。彼人因谓左右曰。向上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于是礼拜执别。令人送[囗@(儿/口)]。还寺扣门。良久方开。入寺见房并闭。众咸莫测其然。宋元嘉二十年。临川康王义庆。携往广。陵终于彼矣。
宋庐山释慧庆六
释慧庆。广陵人也。少出家。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诵法华十地等。每夜吟讽。常闻闇中有弹指赞叹之声曰。汝讽诵法华。我等深生喜。决定成佛道。唯愿诵不止。尝于小雷遇风波。船将覆没。庆唯诵法华经不辍。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倏忽至岸。于是笃厉弥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有二。异香满室。微细音乐。闻于空中。人皆谓诵经福力得净土迎而已。
宋临淄释普明七
释普明。姓张。临淄人。少出家。禀性清纯。蔬食布衣。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及讽诵之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诵维摩经。亦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救皆愈。有卿人王道真。妻病请明来咒。明入门妇便闷绝。俄见一物如狸。身长数尺许。从狗窦出。因此而愈。明尝行水傍祠。巫觋自云。神见之皆奔走。八十有五卒。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八
释法庄。姓申淮南人也。十岁出家。为庐山慧远弟子。少以苦节标名。晚游关中。从睿公禀学。元嘉初。出都止道场寺性率素止一中而已。诵大涅槃法华净名。每后夜讽诵法华。比房常闻。庄户前有如兵杖羽卫之响。实天神来听诵经。如斯感化非一。宋大明初卒。七十有六。
宋京师东瓦官寺释慧果九
释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业。宋初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尝于圊厕见一鬼。致敬于果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素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以拔济之方也。又云。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根下。愿取以为福。果即告众掘取。果得三千。为造法华一部并设会。后梦见此鬼。云已得改生。大胜昔日。果以讽诵力。得小通力。以宋太始六年卒。七十有六。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十
释慧进。姓姚吴兴人也。少而雄勇。任性游侠。年四十。忽悟心自启。遂尔离俗。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辄病。乃发愿。愿造法华百部以悔前障。始聚得钱一千六百。时有贼劫来问进。有物不。答云。唯有造经钱在佛处。群贼劫闻之。赧然而去。于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经。满足百部。经成之后。病亦小差。诵法华一部。得过情愿。情愿既满厉操愈坚。常回诸福业。愿生安养。未亡少时忽闻空中声。曰汝所愿已足。必得生西方也。至齐永明三年。无疾而卒。八十有五。
齐永兴柏林寺释弘明十一
释弘明。本姓羸会稽山阴人。少出家贞苦有戒节。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习禅定。精勤礼忏。六时不辍。每旦则水瓶自满。实诸天童子。以为给使也。明尝于云门。坐禅及诵经。见一小儿来听明诵经。明曰。汝是何人。答云。昔此寺沙弥。为盗饮食。今堕圊中。闻上人道业故。来听诵经。愿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说法劝化。领解方隐。又虎来入明室内。伏于床前。见明闻经。端然不动。久之乃去。后于永兴石姥岩入定。又有山精来恼明。明投得以腰绳系之。鬼逊谢求脱云。后不敢复来及解放于是绝迹。以齐永明中卒。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十二
释慧豫。黄龙人。来游京师。止灵根寺。少而务学。遍访众师。善谈论美风则。每闻臧否人物。辄塞耳不听。或时以异言闻止。瓶衣率素曰以一中自毕。精勤标节。以救苦为先。诵法华涅槃等。又习禅业。精于五门。尝寝见有三人来扣户。并衣冠鲜洁。执持华盖。豫问觅谁。答云。法师应死。故来奉迎。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答云可尔。至明年满一周而卒。齐永明七年。五十有七。
齐上定林释超辩十三
释超辩。姓张炖煌人。幼而神悟孤发。履操深沉。诵法华金刚般若。闻京师盛于佛法。乃越自西河路。由巴楚达于建业。顷之东适吴越。观瞩山水。停山阴城傍寺。少时后还都。止定林上寺。闲居养素毕命。山门诵法华。日限一遍。心敏口从。恒有余力。礼千佛凡一百五十余万拜。足不出门三十余载。以齐永明十年。终于山寺。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门僧祐。为造碑墓所东。苋刘勰制文。
齐山阴天柱寺释法慧十四
释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冰严。以宋大明之末。东游禹穴。隐于天柱山寺。诵法华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阁不下三十余年。王侯税驾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与相接。时有慕德希礼。或因颙介意时一见者。以齐建武二年卒。八十有五。
齐京师后岗释僧侯十五
释僧侯。姓龚西凉州人。年十八。便蔬食礼忏。及具戒之后。游方劝化。宋孝建初。来至京师。诵法华维摩等。常二日一遍。如此六十余年。萧慧开入蜀。请共同游。后慧开协同义嘉负罪归阙。侯乃还都。于后岗创立石室。以为安禅之所。自息慈以来。至于舍命。鱼肉荤辛。未尝近齿。脚影小蹉。辄虚齐而过。齐永明元二年。微觉不悆。至中不能食。乃索水漱口。合掌而卒。八十有九(已上十四缘梁高僧传第十二。并内典录第十等)。
魏泰岳人头山[衛-韋+含]草寺释志湛十六
释志湛。齐州山荏人也。是朗公曾孙之弟子也。立行纯厚省事少言。仁济为务。每游诸禽兽。而群不为乱。住人头山邃谷中[衛-韋+含]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读诵法华用为常业。将终之日。沙门宝志奏梁武曰。北方山荏县人。住今[衛-韋+含]草寺。须陀洹果圣僧者。今日入涅槃。扬都道俗。闻志此告。皆遥礼拜。故湛之亡也。寂无余恼。端然气绝。两手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者舒两指。验湛初果也。还收葬于人头山。筑塔安之。石灰泥涂。鸟兽不敢陵污。今犹在焉(续高僧传第二十八)。
范阳五侯寺僧十七
五侯寺僧失其名。不知何处人。精苦节常诵法华为业。更无余志。渐及衰迈。卒于其寺。初死之时。弟子摧殡堤下。后迁改葬。骸骨并枯。惟舌不坏。人皆谓之诵法华舌不坏也。
雍州僧法常十八
僧法常。一心诵法华。不乐人间。常游山林。遂隐于白鹿山。昼夜常诵。感一童子常来供给饼饭等。自然而有。临终之时。紫云耸山。异香满山。以死骸置岩下。经历多年。余骸枯朽。惟舌如故。见者随喜。
齐并州诵经舌十九
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见一处土。其色黄白。与傍有异。寻见一物状。如人两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以事闻奉帝问诸道人。无能知者。沙门大统法上奏曰。此持法华者。六根不坏报耳。诵满千遍征验乎。及敕中书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灵异。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珍奉敕至彼。集诸持法华沙门。执炉洁斋。绕旋而咒曰。菩萨涅槃年代已远。像法流行奉无谬者。请现感应。才始发声。此之唇舌一时鼓动。虽无响及而相似读诵。诸同见者。莫不毛竖。珍以状闻。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山室云。
唐终南山蓝谷悟真寺释慧超二十
释慧超。姓泛氏。丹阳建元人。禀怀温裕立性怀仁。[苟*苟]龄厌俗自出家。后诵法华经。闻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独悟一乘善明三观。与天台智者仙城命公。笃志幽寻。积年请业。行优智远。德冠时贤。思对众命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游衡岭。复与同途。留诵经停函移岁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饵药坐禅。冀言终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总会帝城。以超业行不群。特留供养。而恭慎凝摄。不顾世华。及勇废免。一无所涉。晚移定水。高振德音。道俗归宗。仰其戒范。会净业法师。卜居蓝田谷之悟真寺。钦超有道。躬事邀迎。共隐八年。倍勤之三慧及大乘。承运禅定初基。爰发诏书。延入行道屡辞砭。疾后许还山。德感物情。颇存汲引四川。贵望一县官民。莫不委质。投诚请传香德。并为经始伽蓝。继综羞粒。大唐伊始。荣重于前。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情慕隐沦。咸就栖止。荫松偃石。论详道义。皆曰。斯诚出要乐也。后外疾。少时弟子跪问。答曰。吾之常也。长生不欣。夕死不戚。乃面西正坐云。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言如入定奄。遂长往。春秋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露骸松石一月余日。颜色不变。天策上将闻称希有。遣人就视。端拱如生。自超九岁入道。即诵法华五十余年。万有余遍。感灵获瑞不可胜言。弟子法成等。为建白塔于寺之北峰焉。
百济国达拏山寺释慧显二十一
释慧显。百济国人也。少出家。苦心精专。以诵法华为业。祈福请愿。所遂者多。闻讲三论。便从听受。法一染神弥增其绪。初住本国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便清诵。四远闻风。造山諠接。便往南方达拏山。山极深险重隒岩固。纵有往展。登陟艰危。显静坐其中。专业如故。遂终于彼。同学舆尸。置石窟中。虎啖身骨并尽。惟余髅舌存焉。经于三周。其舌弥红赤。柔软胜常。过后方变紫鞭如石。道俗怪而敬焉。俱缄闭于石塔。时年五十有八。即贞观之初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