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折疑论
折疑论
侯景宇文。臣之悖者也(史记。侯景。梁武帝悖逆之臣。困武帝于台城而死。宇文。隋炀帝悖逆之臣。杀炀帝于洛京)。
斯皆生于中夏(太康之下。俱中夏而生也)。
以是观之。岂得以封域而限贤愚之与美陋哉(岂得直以封强之域。所局限贤愚美陋夷夏之论哉)。
且文命出西羌而圣哲(尚书。文命敷于四海。禹王德号也。西羌者今戎州界乃夷人也)。
瞽臾生于中夏而顽嚚(瞽臾舜父。心不行先王德义之则。为顽。舜继母。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文王生于西邠而修仁德(文王生于西邠之边。而布仁政以修其德)。
殷纣都于东洛而恣凶残(殷纣。谥法。残义损善曰纣。都于洛阳。中原纵恣凶恶而残害无道也)。
黄帝道慕华胥(列子云。黄帝闲居大庭齐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梦游华胥之国。后举华胥之治)。
老子义学天竺(尊释篇。天竺有古皇先生。即吾师也。善入泥洹。化游天竺。今已返神还乎无名。绝身灭影不始不终。绵绵若存。吾今游矣)。
穆王过终北而忘返。自鄙周室之弗如(列子云。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返周室慕其国。撇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数月乃复。既返周室。鄙嫌周国之治不如北之治也)。
齐桓适辽口而忘归。自思齐国之不若(列子云。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云自思齐国之不如于此也)。
且北星之辰(北斗七星之前有五星。天文步天歌曰。第一座名紫微星。第二座太子星。第三座庶子星。第四座后宫星。第五座天枢星。以星言之。为北辰也)。
在天之中(又步天歌中。所谓天之中有三垣。若品字而排。第一紫微垣。第二太微垣。第三天市垣。外有二十八宿。分位兼诸余星以理取之。其辰正在天之中也)。
在齐之北。以此观之。齐鲁汉魏之地。未必为中也(言北星辰在齐地分之北。如此则齐国鲁国魏国等。亦未是中也)。
若此以彼为西戎。彼必以此为东夷矣(假如此。望彼天竺国为西戎。彼必指此国。为东夷之地也)。
而又且孰为其中耶(孰谁也。若此则果以将谁国而为中国也)。
自高天之所覆。厚地之所载。山川之广。邦域之多。不可以亿数而记(算数曰。十万为亿。言天地之间。山川广大。邦域盛多。故不可以亿万之数而记之)。
又焉知此为中乎。彼为边乎(若此言之。又何知此间为中国彼间为边乎)。
且佛经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所王之寰宇也(王去声。若君临天下曰王。经云。三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如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所掌寰区之宇也)。
吾是以尊而学之。以从其大(我由是尊奉而学之。故顺从佛之广大也)。
夫金玉不相伤(金玉之宝各有所贵。何相伤害)。
青碧不相妨(青碧之色。各有所用。何相妨碍)。
且大海一滴。味具百川(则喻大海一滴之水具全百川之味。然百川混流入海。故味则一也)。
出世之道颇知。则世间之道不劳而得矣(但颇少知出世间之道。则世间之道不待劳虑而知得矣)。
夫如是。则周孔之道其何舍之有耶。非圣贤拘于夷夏。而人自夷夏耳。
释谤第十二(此编解释毁谤之疑。故曰释谤)
客曰。吾闻持戒者。防一切恶。发一切善。清净无染。不茹荤物(客引释氏戒法言。我闻戒者凡一切恶事防护不可为。一切善事可行。决当发方为清净不染。又不可用五辛荤茹。以是征难)。
今见沙门触染梵行。耽嗜酒浆(梵语梵。此云净也。客言。今见僧染净行耽著嗜爱于酒浆也)。
权量商贾。贸易货殖(秤为权。尺为度。斗斛为量。行曰商。坐曰贾。交易市价曰贸。改变无常。曰易交财化物曰货。积聚财宝曰殖)。
以此观之。岂无犯耶(用此观视。岂不犯于戒律也耶)。
妙明曰。子之所言略近而忘远。取小以遗大也(责客曰。子所言之如略少近而忘其深远而取小节忘其广大也)。
夫日月虽高而蚀(阴阳志云日者众阳之宗。月者太阴之精。以高而言。则日月去地四万余缮那亦云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如此之高。尚有所蚀之患难也)。
圭璧虽贵而瑕(圭瑞玉也。说文曰。上圆而下方。天子大朝以执之宝中最贵者也。瑕者玉有赤色为瑕。至贵之宝。尚不免于瑕也)。
公输能授人之规矩。不能使人巧而为之(授与也。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圆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谓能授与人方圆之法。而不能使人之巧妙而为之)。
圣人能授人之戒律。不能驱人履而行之(佛圣虽能授与人戒法律仪。固不能使人坚守不犯而行之)。
皋陶能罪盗滥。不能化贪夫为夷齐(陶音姚。舜贤臣。虽有片言折狱之才。不能劝化狱中盗滥之徒。为伯夷叔齐之义让)。
吕刑能诛凶残。不能令恶子为曾闵(尚书。吕刑篇。吕侯为天子之司寇。周穆王命训刑以告四方。不能教化自子之恶成曾参闵子骞之孝行)。
唐尧之圣哲。不能化丹朱之愚(尚书。丹朱尧之子。生而不肖故授禅与舜)。
仲尼之仁贤。不能遏盗跖之暴(庄子。盗跖柳下惠之弟。无道凶虐横行天下。大国守城小国入堡。孔子往教焉。及回谓柳下季曰。几不免虎口之难)。
舜德不泽商均(谥法。仁圣盛明曰舜。商均舜之子。无大人德。遂禅位与禹)。
周恩不沾管蔡(管蔡成王二叔。流言谤周公)。
岂刑法之不峻。而道德之不备者哉(结上文。皋陶吕刑之法。岂不险峻尧舜周孔。岂无道德而尚不能责盗滥化凶顽。教子弟俱为贤孝之行也)。
奚独以茹荤嗜酒而见责耶(何以独将沙门食荤饮酒见责为过也)。
在昔严陵垂钓(严光字子陵。南阳人。光武故人。王莽之乱。隐钓于七里滩)。
子牙直钩(子牙者姓姜名尚。因纣无道。隐于渭滨文王猎而得之。遂拜为太公望破纣而立周)。
买臣负薪(朱买臣家贫。常负薪读书。后为会稽太守)。
昆吾陶瓦(昆吾。夏时造瓦之人。后获显荣)。
禹治沟洫(禹导百川东入于海。而万姓免为鱼鳖。故功推于后世)。
舜耕历山(历山中条山之别名。在河之东舜未遇时。曾耕于此山)。
相如临邛而自酤(临邛地名。司马相如未遇时。临邛酝酿而卖。后显荣。乘驷马之车)。
朱亥未遇而亲屠(朱亥未遇时。亲为屠。后遇封信陵君)。
是以君子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若严陵子牙买臣昆吾禹舜相如朱亥等。皆圣君贤臣身既通达则道兼济于天下。身未通达则独守善其身也)。
夫有生之最灵者人也(天生万物皆名有生。人类最灵最贵者也)。
人也者口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论语。匏瓜者即音互瓜也。匏瓜系于一处而不饮食。人则不如是也)。
身非木石。焉能裸而不衣。虽手足之健捷。不足以逃其饥。必资饮食而养其命。毛发以致密。不足以御其寒。必资衣以蔽其体。故知衣食可以资身命。身命可以资道业(衣食既备可以资养身命。身命既安。则可以资助道业也)。
苟衣食之不足。而道业将就废也(谚语云。人无根本水食为命苟者诚也。诚若人无衣食。而必绝乎身命也。身命既绝道业岂不废乎)。
且修德者。不乐坐食于人(吾祖师有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直欲自营其衣食。备历于艰苦。庶知世道之劳虑(吾门诸祖。直要自经营于衣食之备。以历于艰辛之苦。庶以知世人耕织之道艰难。则节俭其用也)。
民力之辛酸(辛酸者。戚眉之貌。男耕女织皆有辛酸之力)。
然后进善履道。捍拒生死(捍抵也。拒御也。既知世道之劳苦其所须而俱备。然后则可以捍抵拒御生死之事也)。
盖以出乎惭愧之心而伏乎骄慢之志(不且失节谓之惭。心无非用谓之愧。凡衣食之用。大概要知出处艰难。则有惭愧之心。而降伏乎骄傲怠慢之愚志也)。
亦非不善之为也(总结上文意。如前所疑。权量商贾等事。亦不是不善之事)。
岂独以商货而见讥乎(岂独用此商贾货而为讥谤者乎)。
是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故君子所行之道于语默动静之间。可进则进可止则止)。
不隘其情(君子所行之事。不以窄隘其情)。
不淫其性(亦不淫荡其性)。
其道贵于适用(意所必从曰适。君子之道无可无不可故曰适用而已)。
岂一途而可尽哉(圣人之道而有万殊至则一也。岂局于一途而可为尽善尽美也哉)。
辩施第十三(此篇为辩论舍施。故曰辩施)
客曰。孔子云。礼与其奢也宁俭(礼贵得中。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
又云。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逊顺也。固陋奢俱失其中而奢之害也大)。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皆上声。老子所云。甚奢泰三字。皆是过中不当之义。是以圣人去除。甚过音乐。奢过服食。泰过宫室。若无此三者则合中矣)。
昔者楚灵王好奢。卒至身亡(史记。楚灵王因建章华台苦衰其民。后被吴王所败以致亡身)。
秦政好奢。终灭于国(秦国号。政治皇名也。始皇乃庄襄王。纳大贾吕不韦妾。有姬时已有娠而生政。世谓始皇为吕政。及即王位。并吞六国一统天下。自以谓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更号曰皇帝。故称始皇帝。专一刑威立国。焚书坑儒。暴虐不道好奢东海求仙。崩于沙丘。不三年而国灭矣)。
今佛家以身命施。为福之最(用身命布施。为得福最多)。
以七宝施。为福之次(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珍珠等七宝为施。皆得福次矣)。
喻之以善恶(譬喻化人。则用善以惩恶)。
晓之以因果(晓喻导人。则用因以明果)。
使人倾囊倒廪竭资而施。以为祈福(因以善则上天堂。恶则堕地狱。晓喻因果。使人人尽其囊财罄其仓廪以为求福劝人为善也)。
已而宏丽所居。营葺不已。飞楼叠阁。金碧争光。不亦泰乎(谓僧人自己所居之屋。宏大之美丽。累年营造不已。如飞扬之楼重叠之阁。饰之以金碧争光之色。如此不亦奢泰者乎)。
妙明曰。子之所问。知其流而未识其源(责客曰。只知圣人之所流。不知圣人之根源也)。
见其浅而未达其深。仲尼疾时君之奢逸(仲尼答林放之问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乃疾时君之奢逸。故发此言也)。
老子警人主之昏淫(老子言去甚等辞。乃警省人主当时之昏淫。发此言也)。
岂谓止布施之语哉(孔老二圣发此言时。佛教未流于此国。岂是绝布施之说也)。
昔者虞舜耕于历山。恩泽不沾于朋戚。衣食不及于二亲(虞国舜都。舜初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侧陋微贱之时。朋友亲戚之处。无恩惠之与沾父母之前。无丰盛衣食之所养。如此者何也。盖以未遇其时也)。
太公钓于渭水。财货不周于妻孥。惠施不沾于邻里(太公未遇之时。钓鱼于渭水之阳。妻子尚不能周给。何有惠施于邻里者)。
及其登九五之位(易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舜在侧陋。便是潜龙。九二见龙在田。舜田渔时也。九三君子终日干干。舜玄德升闻时也。九四或跃在渊。舜之历试时也。九五飞龙在天。舜即帝位也。故曰登九五之位也)。
应飞熊之梦(史记。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者非熊非罴非彪非虎。羁王之辅果获吕尚于渭水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尝云当有圣人适周。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立为师也。于后佐武王伐纣。以康兆民涂炭之苦者。非熊之兆梦也)。
惠泽八方。恩沾四海(惠者惠施之利。泽者泽润也。舜居君位。无为而治天下也。太公佐武王革纣之虐。八方四方四维也。四海东西南北四海也。故八方四海之内。生民皆获其恩泽也)。
但饶财则贵其惠施(圣君贤臣。礼饶则兼济于天下)。
窭乏则贵其履道(窭其矩切。窭乏贫穷也。既贫而无位。则贵乎安然而。以行其道也)。
子曰。富而不施。贫而无所救(若富者不施物以济之。则贫者无所救拔)。
昔赵盾馈食于灵辄。卒感扶轮之酬(史记。赵盾晋臣。尝游于桑间。见饿人以食饷之。盾好直谏。一日晋君呼熬咬之。又预脱去盾所乘之车。去其一轮。驷马摘其二马。盾及升车而不能行倏有一人扶轮而行。则脱其难。遂问曰。扶轮者谁。答曰吾桑间饿人也。为报一食之恩耳)。
漂母饷饭于韩信。终获捧金之报(史记。漂絮也。韩信布衣时。尝钓于城下。漂母每饭至。先饷于信。后为齐王。回乡以捧黄金报恩于漂母也)。
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于白日(阴闇也。阳显也。皎明也若赵盾漂母。饭施于无心之间。后遇扶轮捧金之酬。岂非阳报明于白日也)。
况以倾家财发善意。其所得福利。巍如嵩泰。浚如江海矣(倾倒覆也。浚深也如赵盾漂母。一饭之恩。尚获扶轮捧金之报。况于倾其家财而发其善心用于布施者所获福利岂不巍大高广如嵩山泰岳浚深江海之浩瀚者矣)。
故怀善应之以祥。挟恶报之以殃。种稻而得麦。为祸而得福者。未之有也(作善获福。作恶遭疾。定而不能改。故种稻而得麦。为恶而得福者未之有此事也)。
今我沙门。助人以福。劝人以善(以福助人以善诱人)。
使施一梁一栋一香一华。如影随形(凡令人施一件物者。如影随形。之不遗也)。
果严后世(其善果必庄严于后世也)。
岂独以自处华室而取乐哉(既化一切为善。各得安乐。岂独以自处华屋而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