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折疑论
折疑论
冬则居营窟(营造作也。冬则居造作窟穴而住)。
道崇质朴(论道也则崇敬)。
德尚清虚(论德也。则尊尚于清虚无为也)。
未知温恭跪起之仪。不识章甫缙绅之美(章甫礼冠)。
故宓羲被发而足不蹑履(被发跣足)。
神农露顶而首不加冠(头无冠冕)。
当是时。岂有簪缨冕服之饰也哉(结上文。皆是圣德之君。无为之道。化利天下。焉有簪缨冕衮服而为庄饰也哉)。
而六经诸子称其至德。未闻以冠冕之阙。责其非理也。昔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舜冠何冠(冠上去声。下平声。问舜帝戴何冠也)。
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吾子不对。其意何耶(寡少也。此国君谦辞。言少德也)。
孔子曰。以公之问不及于大。方思其所对而对之(子曰。因见公问其语不大。方才思其所对之辞)。
公曰奚为非大(公言。何为不大)。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德好生而恶杀(恶音误嫌也。舜为君。以德化民。好爱生成嫌恶杀戮)。
其政任贤而去不肖(去上声。不肖不贤也。行政则选任贤德。去其不贤)。
明并日月(德明比并如日月也)。
化行若神(风化大行。感应如神)。
龟凤呈祥。麟龙叶瑞(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王者之嘉瑞。国有圣王则现)。
公独以冠冕而问。故非大也(若冠冕之问。不是国政之大事也)。
夫如是则道德礼乐。在乎人之所为也(盖道德礼乐。皆在当时人君之所作为也)。
非章甫冠冕之所致也。老子云。失道而后德(道自然也。德犹得也。道衰以德化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仁者有爱利之心。故德衰以行仁。故曰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义者有断制之心。仁心衰而以行义。故曰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礼者有强民之意。由义衰而用礼故曰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言礼者。非合无为之道也。故老子所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言不务其内而修饰其外。故礼则出乎人伪也)。
是以圣德之君。用无为之道。化利天下(上古有道。圣德之君用无作无为之道。化美于天下。由道亡德失而后尚仁至于仁亡而义失。又则尚其礼也。故老子所言礼者。身外庄饰之虚伪也)。
奚拘于礼节乎(何拘执于礼貌小节之庄饰者乎)。
礼者敬而已矣(礼者恭敬之仪已矣)。
敬在乎心(故敬之礼出乎本心)。
而非在乎冠冕也(不是冠冕能生敬礼也)。
夫圣人之道。岂直局于仪饰而已矣(夫上古圣君。用敦德贤朴行道以化民。岂直以局在冠冕仪饰而已矣)。
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若遗其本而专其末。岂礼乐之谓哉)。
礼主敬。非但崇于玉帛。所贵乎安上治民也(礼所以辩上下定民治。故安上治民莫加于礼)。
乐主和。非独在于钟鼓。所贵乎移风易俗也(乐所以在治而和民声故移风易俗莫加于乐)。
故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者成德之称。不以微小之知。可许受之以大也)。
然圣人所制历代服饰。以中国之民。行中国之礼者。虽不可废也(黄帝制衣服。周公制礼乐。以此庄饰。化利中国之民。行中国之礼。然虽不可以废之)。
而为离尘之士。蹈象外之高行者。又奚能仿之哉(蹈高蹈也。仿者诗角弓章云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注曰。王位在德。元风俗之枢机也。教则民效其甚速。若离尘寰之高士。万象之外而行高远之行。又何直用仿效此曲躬冠冕之礼以局哉)。
且郦生长揖于帝高(汉高祖尝诏秦之隐士郦生名食其至赐晏。罢已见侍女为帝洗足。以帝不重贤。遂不拜长揖而曰。谢筵中之正座食音异其音基)。
许由拒命于帝尧(庄子让王篇。尧让天下与许由。由拒命不至)。
河上坐见汉文(列仙传。汉文帝好道德尝使使问义于河上公。公曰。道高德贵。不可遥闻。后帝亲幸其庵。河上坐见于帝)。
诸葛卧傲先主(史记。诸葛孔明隐居南阳草庐。徐庶荐于先主。先主往见。孔明睡而不起)。
斯皆道光四海。德被诸方。自古称之。以为高尚(尚犹上也)。
亦未见以跪起之阙。责其非仪也(阙少也。此标前之所问。谓已上数人亦未见跪起之阙少责其非仪也)。
今之沙门。道崇敦信。志慕无为(今之僧人。习佛祖之风。道崇高远而敦厚信实。决志深慕无为之道)。
内不礼家君(家君父也)。
外不拜人主(人主者国王也)。
方河上之辈。亦以类矣(有德高僧比河上之等辈。亦皆同类矣)。
以此观之。自古贤德犹有高居井里啸傲云山(孟子。九百亩为井田五邻为里。历观古之贤人德士慕其道也。或高隐于井里。或啸傲避世而隐云山之间)。
天子莫得而臣。王侯莫得而友(礼记。儒行篇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庄子。天道篇曰。曾子居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反。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忘心矣)。
礼义制度不可得而拘也(结上文天子莫得臣诸侯不得友者之意。岂可拘于礼仪制度也哉)。
而况象外之教乎(何况沙门。乃出尘象外之圣教者乎)。
是以君子随其所宜。无适不可(是故君子惟义是从。但有所宜者无适而不可也)。
岂区区冠冕礼仪而能御哉(区区小貌)。
举问第十(此篇举喻异事而问。故曰举问也)
客曰。季路问事鬼神(季路子路也)。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注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所以深告之也)。
此圣人所绝也(此孔圣人绝不言之事也)。
今佛教辄说生死往来之事。鬼神报应之征(今释教专说生死往来虚诞之事)。
吾恐此非圣哲之语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谓之圣。书云。知之曰明。哲谓知道者也。故客曰。我恐此佛之道。不是圣哲真诚之语也)。
夫履道者。当含和蕴素(夫行履此道者。当要包含冲和蕴积纯素)。
笃信务实(笃者纯厚也。信者诚实也。务者专力于事也。诚者诚信无妄之谓。唯纯厚诚而务实也)。
何必说生死以乱其心。言鬼神而惑其志也(若含和蕴素笃信务实者。又何用谈说生死。而乱其心。言论鬼神而迷惑其志也)。
妙明曰。子之所言。可谓见外而未见其内(责客曰。子能见他外教中说生死鬼神之事。不见自己教中亦有所言之事。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也。太极图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注曰。始处是生。言生之初。终处是已。言已定说死)。
求近而不求其远也(只求浅近之事而不求深远之理也)。
以子路性气刚烈。暴虎凭河不善摄生。故曰。未知生焉知死(凭音平。以子路躁性勇气刚强猛烈。暴虎者空拳而搏也。凭河者非舟而度也。不善权权辅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盖责子路之辞也)。
胸臆崛起(崛鱼勿切。特起之意。谓子路胸臆高起纵肆之貌)。
言无卑让(人事尚然不能。如何能知鬼神之事)。
是孔子抑而遏之。岂尽实之言乎(孔子抑按止绝而遮遏之意。岂是实无鬼神之说乎)。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孔子谓非其鬼者。谓不当祭之鬼如祭之者。谄也。求媚也)。
人神曰鬼(伸而生之为神。曲而死之为鬼)。
鬼之言归也(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
人之魂魄。所归往也(春秋左传曰。人生始化为魂。既生魄阳曰魂。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礼记曰。魂气归于天。体魄复于地。盖魂者神也阳也气也。魄者精也阴也形也。结上文人之魂魄所归而往反者也)。
言其非祖考鬼神而祭者谄求也(祖及父亡之皆称为考。言不是自己祖考之魂神祭之者谄求也)。
又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三年丧毕。神主以立于家庙。以鬼神之礼。于春秋之时而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之雨露既濡。秋之霜露既降。皆举祭祀之礼。由寒暑变移展其孝思也)。
又曰。生时爱敬(父母在生。则事之以爱敬)。
死事哀戚(父母既死。则事之以哀戚)。
又曰。丧则致其哀(父母死丧则致其哀戚)。
祭则致其严(岁时祭祀。则尽其严肃)。
又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周公始祖。昔者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以始祖后稷则配天享之)。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父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宫。周公因祭上帝于明堂。乃尊父以配享之。此宗庙文王严父。以配上帝也)。
又曰。生则亲安之(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得欢心。则父母生而安其荣养)。
祭则鬼享之(父母死而为鬼。则享其祭祀也)。
又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明即父乃合天道也。事地察即母。乃合地道也既有是孝。则天地神明之理甚彰著矣)。
又曰。宗庙致敬鬼神著矣(能致敬于宗庙。则宗庙鬼神之理甚彰著矣)。
孝悌之致。通于神明(孝悌之道致其所至幽。则可以感通于神明)。
又曰。生事之以礼(父母生存。则爱敬以礼)。
死葬之以礼(父母既亡。则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父母既葬则祭之以礼)。
又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间去声。菲薄也。论语。孔子谓。禹王所行之事。吾无指点有罅隙。能致孝乎鬼神。谓享祀礼洁。薄自口体厚祀鬼神也)。
礼记有祭统祭仪。唯言配天祀帝享祖严亲奉神事鬼之道(结上文意。礼记中有祭之仪轨今以引之而为证。唯者独也。不谓独祀上帝享祖宗祭神奉鬼之道非也。只是责子路气质刚勇不能辞让诚意之辞)。
岂绝人事神鬼而知生死哉。子独不知之乎(责客独不知此理者乎)。
但孔圣言其仿佛(但以夫子之言。略有仿佛相似而已)。
如来剖其幽微。明发因果备陈报应。植善崇福种恶获殃。派天下以归其善(如来之教。能剖发明因果之实。备细陈白。种植善因判于幽深微细则崇敬于福报之应。种植恶因则自得于殃祸之应以此分派天下之事。莫不归于善道也。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善恶报应之说。甚分明矣)。
岂独以佛家。好言鬼神事乎(结上文意岂独以吾佛好说善恶鬼神报应之事乎)。
夫如是何儒释相违之有哉(如上皆孔子之教明其生事死葬配天祀帝享祖严亲奉鬼神之道。若此则儒释之教。何有相违悖也哉)。
解域第十一(此篇以别夷夏之域而不同。故曰解域也)
客曰。仲尼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亡古无字。论语谓。且夷狄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分。盖孔子伤时君之乱而叹也。虽有其君不行其道非实无也)。
孟子曰。吾闻以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此责陈相许行用诸夏之礼仪。变为蛮夷者也)。
且吾子曩时学二帝三王之道。六经诸子之书。今更舍之。反学西域之言。不亦陋乎(反者不合也。反以学西域佛之言教。为之鄙陋者乎)。
妙明曰。吾昔未见大圣人微旨之时。亦尝出此语。与子所见不相远也。今则不然。若子可谓知礼乐之华而闇道德之实。窥爝火之照而未睹日月之明也(闇幽也。昧也。爝火者小火把也。今若许子可为晓知礼乐之光华而闇昧道德之真实者何异。庄子云。日既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照也不亦难乎。谓客之所见于小火而未见日月之明也)。
孔子所语。疾时君之废礼。孟子讥陈相之专农。意有所主理非决然(谓孔子伤昔时人君之乱而坏礼。孟子所言。许行陈相之见反变为蛮夷)。
昔孔子欲居九夷(论语注。东方有九种夷后汉东夷传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欲居之者。乃明乘桴浮于海之意也)。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居之则化。何鄙陋之有)。
及仲尼周流天下。而时君莫行其道(及至夫子周流七十余国。欲行先王之仁政。故当时国君皆无行其道者)。
孟子思济斯民。而诸侯无听其说(孟子亦游诸国。说行仁君之政。思济斯民。诸侯亦不听其说)。
岂为陋西域之术而弗用也耶(若孔子疾时君之废礼孟子讥陈相之专农。而诸侯不听其说。岂是鄙陋西域之教而不用耶)。
夫姬文姒禹。君之圣者也。日磾由余臣之贤者也。斯皆生于夷狄(日音密磾音低。姬文王姓。姒禹王姓。文王生于西邠。禹王生于石佃。二圣俱生于夷邦。于中国行仁君之化。仁君之政。未见言其废政也。金日磾。汉文帝时忠臣番人也。有贤人之德。由余。始皇帝时入秦之界使。亦贤人也。若文王禹王金日磾由余等。明君贤臣俱系夷狄之人也)。
太康周幽。君之荒者也(史记太康。启之子。禹王孙也。好畋猎。尚书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雕墙。荒淫其甚。若此其国未或不亡也。史记。周幽王宠褒姒。以不好笑。幽王为烽火。大鼓命曰。若有寇至。举火则以救之。幽王戏举烽火。诸侯悉至而无寇。姒大笑幽王悦之。后胡兵至。王举烽火。诸侯不信。意以为戏。遂杀幽王于郦山之下。而虏其褒姒也)。
石赵嬴秦。君之暴者也(史记。石赵即石勒也。东晋元帝时专于杀戮。史记。嬴秦始皇也。纵行无道吞并天下之凶暴也)。
赵高李斯。臣之佞者也(佞谗佞也。赵高宦官。李斯相也。二人皆始皇之臣。杀太子扶苏及二世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