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
·宝积经论四卷(已上二论菩提流支并译。且二德争名不相询访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缀文言亦有异处。后人始合。见宝唱录载)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亦云宝性分别七乘增上论。或三卷。于赵欣宅出。见宝唱录)
·法华经论一卷(侍中崔光笔受)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梁武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宝意。正始五年来在洛阳殿内译。初菩提流支助传。后以相争因各别译。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笔受。
·金刚三味陀罗尼经一卷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上二经正光六年出)
·转有经一卷
·十法经一卷
·银色女经一卷
·正法恭敬经一卷(或无法字。亦云威德陀罗尼中说经)
·无畏德女经一卷(与阿术达菩萨经同本异出。昙琳笔受)
·无字宝箧经一卷(右六经。元象二年出)
·阿难多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一卷(与支谦无量微跋密跋持陀罗尼无量门持功德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舍利弗陀罗尼等五经同本别出异名)
·摄大乘论二卷(普太元年出)
右一十部合十一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国三藏法师。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六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元魏邺都)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兴和元年。于邺城大丞相高澄第译。昙林僧昉等笔受)。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兴和三年。于邺城金华寺出。与竺法护如幻三昧经同本异出别名昙林笔受)
·八佛经一卷
·金色王经一卷(上二经并兴和四年于金华寺出。昙琳笔受)
·无垢女经一卷(兴和三年出)
·无垢优婆夷经一卷(兴和四年出)
·宝意猫儿经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密出)
·菩萨四法经一卷(金华寺出。昙琳李义希等笔受)
·解脱戒本一卷(兴和二年出。僧昉笔受。出迦叶毗律)
·犊子道人问论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蜜出。李义希笔受)
·回诤论一卷(元象元年出。昙琳笔受)
·业成就论一卷(兴和三年。于金华寺出。昙林笔受)
·唯识无境界论一卷(亦云唯识论)
·伊迦输卢迦论一卷(上二论。并在金华寺出)
右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梁武帝世。东魏南天竺国波罗奈城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象初至兴和末。在邺都译。时菩提流支。虽复前后亦同出经。而众录目相传抄写。去上菩提及般若字唯云流支译。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交涉相参。谬涉相入难得详定。后贤博采幸愿讨之。
·僧伽吒经四卷(元象元年。于司徒公孙胜第出)
·大迦叶经三卷
·频婆娑罗王问佛供养经一卷(上二经。并兴和三年出)
右三部合八卷。梁武帝世。东魏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于邺城译。僧昉笔受。
·洛阳地伽蓝记五卷(或为一大卷)
右一部五卷。期城郡太守杨炫之撰。其序述云。三坟五典之记。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无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源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顷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像。夜高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于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云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墙宇倾毁荆棘成林。野兽穴于荒阶。山鸟聚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始知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哀信哉周室。京城内外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众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余才非注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众经录目一卷
右一录一卷。武帝世。雒阳信士李廓。魏永平年奉敕撰。廓内外学注述经录甚有条贯。
·大世论三十论一卷(见唐内典录)
(高齐)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天统四年。天平寺出)
·月藏经一十二卷(天统二年。于天平寺出)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天保八年。于天平寺出)
·大悲经五卷(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须弥藏经二卷
·然灯经一卷(亦名施灯功德经。上二经并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法胜阿毗昙论七卷(河清二年。于天平寺出)
右七部合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齐沙门统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齐言尊称。于邺城译。昭玄沙门都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阇那。齐言法智。传语。
·尊胜菩萨所问经一卷(一名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右一经一卷。周武帝世。高齐居士万俟懿于邺城译。懿元是鲜卑姓万俟氏。少而出家师事婆罗门甚聪哲。善梵书语工咒术医方。故预翻译焉。
(陈氏)
·佛阿毗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永定二年。于南康净土寺出)
·解节经一卷(此经本有一十八品。今此一卷。止是第四一品。真谛略出以证义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三译。与秦世罗什魏世菩提流支出者。同本文有广略耳)
·广义法门经一卷
·僧涩多律一卷(陈言总摄)
·修禅定法一卷
·俱舍释论二十一卷
·俱舍论本一十六卷
·立世阿毗昙十卷(永定三年出)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于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
·佛性论四卷
·四谛论四卷
·僧伽论三卷
·摄大乘论本三卷(第二译。与元魏世佛陀扇多出者小异)
·大空论三卷(于豫章栖隐寺出。唐内典录云十八空)
·中边分别论三卷(于临川郡出)
·金七十论二卷
·俱舍论偈一卷
·金刚般若论一卷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亦直云明了论)
·大般涅槃经论一卷
·遗教论一卷
·三无性论一卷
·反质论一卷
·堕负论一卷
·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宝行王正论一卷
·成就三乘论一卷
·正论道理论一卷
·意业论一卷
·执部异论一卷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译者小异。在临川郡翻)
·正论释义五卷(于晋安佛力寺出)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一卷
·俱舍论疏十六卷
·金刚般若疏合十一卷
·十八部论疏十卷
·解节经疏四卷
·无上依经疏四卷
·如实论疏三卷
·四谛论疏三卷
·破我论疏一卷
·随相论中十六谛疏一卷(于始兴郡出)
·婆蓃槃豆传一卷
·众经通序二卷
·翻外国语七卷(一名杂事。一名俱舍论因缘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陀。陈言亲依。又别云真谛。起陈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怀道游方随在所便译。并见曹毗三藏历传云。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年七十一。遗文并付神足弟子沙门智休。领受三藏寺沙门法海。未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轴云。阇梨外国经论并是多罗树叶书。凡有二百四十缚。若依陈纸墨翻写应得二万余卷。今之所译止是数缚多罗叶书。已得二百余卷。通及梁代减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议。其梵本华严涅槃金光明将来。建康已外多在岭南广州制旨王园二寺。冀不思议弘法大士。将来共寻。庶令法灯传照不隐辉于海隅。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右一部合七卷。周武帝世。月婆首那。生知俊朗。自魏达齐之梁逮陈。世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齐受魏禅。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请还乡。路经江左。因尔遂被梁武帝留。敕总监知外国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填婆罗门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有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请乞愿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与。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乱未暇及翻。携负西东讽持供养。到陈天嘉乙酉之岁。始于江州兴业伽蓝方果译出。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仪同黄法[((木-(企-止)+昍)/大)*毛]为檀越。越州僧正沙门释慧恭三十德僧监掌始末。具经后序不广烦述。那虽一身而备经涉历魏齐梁陈。相继宣译。
·大乘宝云经八卷(第二出与梁世曼陀罗所出者七卷宝云同本异出)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国沙门须菩提。陈言善吉。于杨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见一乘寺藏众经目录。
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译经宋)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宋世录者。刘裕字德舆。彭城都乡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长七尺六寸。受东晋禅称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饰过。兴乐福之徒奢竞日甚。文帝以问何侍中曰。范泰及谢灵运皆称六经本是济俗。性灵真要会以佛经为指南。此贤达言实诚有谠。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对曰。中朝以远难复尽知。渡江以来王道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邱-丘+吝]超王谧等。或号绝群。或称独步。略数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无乏于时。慧远法师云。释氏之化无施不可。臣谓此说有契理奥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穆。传此风教已遍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图澄入邺。石虎杀戮减半。渑池宝塔放光。符健推锯用息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以赴师厄。此岂非是内化被哉。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坐进曰。臣窃恐秦赵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心。志在吞噬。亦无取于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哉。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准此而谈可谓至矣。法由人显。佛嘱帝王。自是宋朝释教隆盛。名僧智士郁若稻麻。宝刹金轮森如竹苇。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诸译人华戎道俗二十有三。合出修多罗毗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毗昙论传录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结为宋代建康录云。
宋沙门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 一十四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释宝云 四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 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 一部(十卷阿毗昙)
沙门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经论记)
沙门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昙集偈)
沙门求那跋陀罗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喻)
沙门昙摩蜜多 一十一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疆良耶舍 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 二部(六卷经)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 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惠简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门释法颖 三部(三卷戒本及羯磨)
沙门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 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 一部(二卷论)
·宋弥沙塞律三十四卷(见道惠宋齐录。别录云二十四卷此恐误)
·弥沙塞戒本一卷(见竺道祖录)
·弥沙塞羯磨一卷(见竺道祖录)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废帝荣阳王世。罽宾三藏毗尼师佛陀什。宋言觉寿。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寿以景平元年七月到于杨都。先是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来。未及翻译。而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佛陀什既善此学。于是众议请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什执梵文。于填沙门智胜传语。龙光寺沙门竺道生。东安寺沙门慧严等。更互笔受。参正文理。仪同侍中琅玡王练为檀越。至二年十二月方讫。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并行于世。
·普曜经八卷(第二译。与蜀出竺法护翻本同文小异。见宋齐录及祐皎传记。或六卷四卷)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亦云阿差末经。见李廓录)
·生经五卷(见别录)
·广博严净经四卷(元嘉四。年出。见宋齐录。亦云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亦云不退转法轮经与晋世竺法护所译阿惟越致遮经。同本别译。名异文别)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毗罗三昧经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见东录。祐云疑)
·阿那含经二卷
·四天王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