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南岳总胜集
南岳总胜集
[惠日峰]
昔高僧初憩于此。后隋帝诏赴慧日道场。又唐高僧久居弥勒庵。谈论经教。该博宏辩。归依者盛族也。自撰十八高僧传。后赴诏称旨赐号惠日。古曰秦人峰。门弟子更今峰名。
[碧萝峰]
与烟霞为邻。下瞰大明寺。当游山大路。观音岩.育王塔。皆列其下。俯视岳南。极目千里。
[烟霞峰]
南下有大明寺。后有大明塔.烂柯岩。前有行道坛。东有李邺侯端居室懒瓒岩(已上五峰为祝融之所隶)。
[金简峰]
昔黄帝受戒经于此。今有受经坛.黄帝岩.黄乐洞.乃章词三天之所。东有大禹岩。禹王致斋梦苍水使者南上帝君授金简玉书。因而名之。女有断石源隐真平。西南水源有石。高数丈阔数丈而中断。其石崖上有石刻字云。玉砂之水。如乳甘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长。或人到此。惟闻石下有水声。听左即在右。听右即在左。记云。若人寻得水源处。有一梨树。以石击树。仙人自出。昔贤题断石源一绝云。一酌丹华享万龄。游人竞访只闻声。那知坎井埋砂久。犹得全家寿几生。东有仙灶岩流丹。崖上生珊瑚芝。阴晦之夜灵光出见。俗呼圣灯也。又曰光明台。
[会仙峰]
昔薛幽栖注灵宝经。值双子辨白先生。谈玄论五真游神之妙。忽香风匝坐。瑞气凝烟。双乃登西台。隐映见赤君乘空而过。瞻礼之次。忽失所在。烟气遂散。下有白云先生堂。
[降真峰]
仙录云。昔炎帝公主致斋祈真。感玄君降传道。后数年易形炼骨同飞升。
[仙岩峰]
下有石岩。高敞容一二百人。昔刘根先生于此炼神朝斗修帝一之道。东有醮坛。灯具祭炉就石而成。又有风穴.长生池。悬泉滴沥岩间。冷冷然音韵如琴。亦犹小潜山之听泉.岣[崛-出+雨]之应泉。下有仙泓灵草。风洞南有大洞。是朱陵之东门。故曹道冲诗中一联云。长生门户分明启。大洞烟霞咫尺连是也。下有集仙观.丹霞庵基。
[芙蓉峰]
帝纪云。昔赤精子授颛顼帝微言经于此。今有传经坛。咸和中。山南见数童子与群白鹤游翔其上。
[灵隐峰]
下有伏虎岩。旧记云。广明末。有野人张白醪辟谷。日饮浑酒未尝醒时。来往衡阳。昼卧石鼓洞。夜归岩中。人数见之。虎卧岩前。无敢近者。或询之来往。答云。拂地来拂地去。头上插野花。每念歌云。山花头上插。浊酒口中斟。醉眼看醒汉。忙忙尽丧真。后亦不知所往。樵者见之。但破钵而已。虎亦从此不来。后五年里人见之于成都下有庵宇池塘西有张元和尸解处。
[碧云峰]
在紫金台下(紫金即宝露瓮也)鹤鸿台。西南望云阳如泼蓝黛。
[栖真峰]
下产云母金浆银液。旧记云。昔武阳洞人遇野人。披发草衣。身台长寸余。见之而走。野人曰。吾地仙非山鬼。知汝至孝不杀物。今日相遇亦有分。我栖此久。常服苍耳。今二百余岁。吾教汝服之。但连拜不已。乃指草令视之。忽失所在。自后服之。已久力蔽百夫。寿百余岁。因一日假寐。复梦前野人。乃告儿孙侧卧而奄。
[灵芝峰]
唐咸通中。有李生野人能琴棋。面如处女。常在荆襄。往来长沙。父老儿稚。时见之状貌迄今如一。常谓人曰。此山乃至阳之地。以一阴为中(中主也)宜炼水石之精久服之。身轻而气住。赐实而骨坚。是此光明粉(即云母也)吾朝游栖霞。暮宿灵芝。琴棋之友善女峰西(琴棋之友即耆阇善女也。栖霞君是桂林北往反二十里)。
[华盖峰]
隋大业中。高僧于此修行。休粮诵咒服黄菁。人问之不言。后入莲华峰而隐。南有华盖院。乃华盖君双子辨修行处。又谭峭丹成后于孙登坛尸解。山北多生长生草。收之虽久干甚略。以汤沃之则青翠如初生。若孕妇临产煎汤饮之。即时便下。又名催生草今他山亦有。
[紫霄峰]
下有铨德观。上有驾鹤亭。绍尹庵基。昔东晋尹真人冲升之日。有白云蒙蔽山谷。三日不散。后门人建白云堂。今在观内。
[喜阳峰]
南下有北帝院基。北有田真岩。西邻紫霄峰。亦曰喜王峰。今以观之龙山者非也。
[未帝峰]
古曰炼玉峰。上有惠车子尸解处。东有赵涧石棋盘。后有石刻诗。识字者不得见。传云。三岛石每岛如锅釜状。下透无底通海。
[轸宿峰]
在祝融西南下踞岳祠之北。上当轸宿。下临已地。汉天师第七代孙获天书之所。后隐蜀山。峰之北隐密处多生地不容草。采取汁同雄黄末调服之。大解蛇伤。以其滓傅之伤处。虽蝮蛇五步。至毒亦不加害。蛇药尤多。其效至速不出此草。况朱陵。是注生之府。迁善之乡。虽山内外三百余里有毒虫猛兽亦不伤人。地气融和。水甘土美。居之者不假所修。亦能长寿而得善终。盖亦寿山之荫也。
[柿蒂峰]
下有灵源源响而不见水。但闻石间冷冷然如人共语。亦犹牢山之听石。万岁山之话石。下通灵寿涧。涧之深阴岩壑中多生灵寿木。枝柯皆对节。或如品字者。人采之为拄杖。又曰。万岁藤。
[灵应峰]
昔邓郁之。字元达。南阳新野人。有祛邪馘毒治病之符印。救无不愈。因采药夜宿石穴。梦神人曰。汝有功将征召。宜应时众仙候汝。觉而惊喜。于天监初台司奏。少微星见长沙分。敕监军采访。诏之后炼丹成。而迁前洞。果众真会而迎之。同升周静真因立名也。
[瑰霄峰]
昔斋张司空谒融顶。回登此峰。宴坐久之。环眺群峰。见阴气太盛浮屠之舍比鳞。遥观大江之南。祥烟瑞雾缭绕亘天。隐隐数峰高插云汉。谓左右曰。此非紫麟乎。遂领家南渡。山之西有长发草最多。凡折一茎。其中皆如细丝。毫毛不见。火为末以清油搽头上。可令发长。又有金露盘生幽阴处。采之顿黑闇所。隐隐有光。亦经半年不干。仙方内载此草通灵。亦罕有用者。杏叶金线不及之。
[石囷峰]
有二石形圆。中有石室。在幽谷之上。采药人尝闻室中有诵经之声。又有石乳。得饵之长生。或云。石囷附石廪峰。东有太清观基。在玉清观之东北。今无考据有基址。旧有庵宇。
[香炉峰]
南下有宝胜寺。上有紫盖院基.仙茶灶.乃傅待仙炼丹处。
[日盖峰]
左瞰圣寿华严。右眄南台天柱。
[女善峰]
昔有一女。垂发至腰。身上毛长寸余绿色。人尝见之。问云善。因呼之善女。或见在耆阇峰。与道人李遐周为琴棋之友。
[集贤峰]
下有南岳书院。李泌张九龄常谈论于此。故得其名。南下有衡岳寺。
[吐雾巾子二峰]
与白马峰相连。并是本县主山峰顶吐雾与云密相应。境内定雨常时不差。下有白龙洞。北有仰天台神庙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
[白马峰]
按山海经云。昔夏禹于此杀白马祭天。仰天而啸。梦绣衣童子自称苍水女夷使者。授金简玉文。因而名焉。又曰仰天台拾遗云。昔紫虚元君篆符逐白龙之所。今俗呼白龙洞。但有神龙庙。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马鞍峰]
在平野大路之南。并无佳致。
[弥勒峰]
唐有道者游南岳。葺隋高僧智颖旧庵而住。自云弥勒。通博三教。衣衫不检好睡。后应诏不回。土人因称弥勒(已上二十七峰。系属紫盖所隶)。
[碧鹫峰]
在九真洞北。唐末有王先生。亦不知其所修。卜庵于峰南。因览五峰形势殊异。清烟瑞气蔽于山岩。芳卉仙葩映于溪谷。信山记云。秋实冬根之药。春三夏五之苗有之矣。予平昔所得之秘将成于此乎。乃令山童采五峰灵草。卓坛剑步星罡。按周天调水火炼三素丹。大药延年轻举。小药济拔沉痾。久而声流帝都。奉诏迁中岳以便修问。
[白云峰]
西有白云寺。下有龙潭。神龙出入灵感人带荤茹者不敢近之。乃朱陵洞天之东便门也。与前洞断石源相通。下有白云洞。
[高奇峡峙二峰]
属湘潭界去南岳数舍之地。并无佳致有寺。亦不系岳境。
[灵麓峰]
(即岳麓也)在潭州湘水之西。系二十洞真墟福地。故诗云。玉洞仙坛长冷落。真墟岩窦色常新。可怜城里悠悠者。不识潇湘四季春。湘中记云。中有抱黄洞。下有洞真观。乃东晋邓郁之修内外丹处。后升真于南岳。每岁至秋。仙鹤常集于洞口。至今不绝。我朝任睡诗云。得道真仙去不回。空遗宫殿起崔嵬。千年胜地多殊感。群鹤翔飞岁岁来 本朝改赐景德 徽庙朝改为岳麓万寿宫。左右有道林岳麓二禅寺。昔贤诗中一联云。云藏一福地。路隔两禅林是也。唐轩辕弥明尝隐于此岳麓书院。则居其中。本朝祥符年有秀水黎白。于此遇道士张抱黄。传内八卦系辞。修之成道。山无禽雀。洞有[(興-同+爻)/石]石。东有君真岩。西有舍利塔.道乡台.汉皇广白鹤泉.风雩亭.皆佳致也。又有跛仙遇吕洞宾。同来往洞中。数过城下。人不测之(已上五峰系属云密)。
[石榴峰]
南下有洞门观基。北有夕阳溪.夕阳岩.倒洞。北下有迷津。昔人寻药路迷。但见榴花如火。行至满谷而遇老叟。把石榴花告曰。仙药不远。言讫不见。人后反洞阳宫言于道友皆讶之。又咀榴花而休粮。不知其终。又南下有避秦人惠雍真人水假处。人呼张翁潭。
[采霞峰]
古应相峰也。齐楮伯玉。字元璩。隐南山十余年。妙该术解。采炼吐纳。夜有神人。告齐高祖曰。南岳有异人。与陛下祈福。因采访诏之不起。后端午夜。梦见炼丹。帝曰。此仙伯也。先君曾诏不赴。因诏吴会二郡以礼资遣。敕建太平观。迁瀑布山下门人王僧镇。名曰应相。
[白石峰]
与应相峰重叠。下旧有庵宇。
[永泰峰]
古曰朝真峰。东有古观基。南有古寺基.龙真涧。上有殷先生朝斗基址石恪隐室。
[九女峰]
或云。旧有九女庙。今西北见有九子岩。并无文可出。
[云龙峰]
西下有西真观基。道录云。西汉蜀青城山道士王谷神皮玄耀修真之所。后唐有董奉先继之修行。复入衡阳寻真观。今存诵经石洎石像真人。北有云龙寺基。
[双石峰]
下有双峰能仁二寺。北有瀑布玉虹亭.楚安寺.拾穗岩。
[明月峰]
在双石。东北有承天.楚宁二寺。
[青岑峰]
下有东林.西林二寺。
[普贤峰]
东北有石室。以休为名。唐高僧须发鬅鬙居之。并无烟火器具。人有诘之。但云休休仅七十余年。寿百数十岁。或云。曾遇宋宗炳。传道而不食。旧记云。下有普贤观。道众皆十方盛德之士。讲论幽微。声闻上国。奉诏赐普贤额。兼庄田以备焚修。峰因观得名。本朝赐冲真为额。
[岣嵝峰]
南下有法轮寺。后有仙王殿.雷洞.妙喜洞。道人亭。韩愈咏禹碑略云。道人独上偶见之者是也。徐灵期衡山记云。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科/虫]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今法轮寺。有道人亭。传云。昔有道人。见之于岣嵝。后韩文公有是句。今两出之。
[会善峰]
古曰毛女峰。下有会善寺。乃十八高僧相会处。最为禅悦讲习之所。因更其名。
[潜圣峰]
昔高僧希遁游南岳。遍寻方广寺。访慧海尊者。经年了无踪迹。忽一日见精舍。号方广。遇尊者诘之来迟。宿送出。人屋并寺了无所有。因以名之。又房日茨先生三时修玄白之法于此。辟谷被山魈所恼。因迁九疑山尸解。又有祝融寺僧。于他处抄化五百副供器。约施主访山寺。或日遍游并亡名迹。至暮望融顶之西。隐然精舍见化主。云何来晚待之甚厚。游西轩有服黄衣贵人假寝。僧曰圣帝也。避喧秽憩此。洎送出门了无所有。但荒山而已。
[莲华峰]
下有方广寺。八山四水周回环匝。昔人题诗略云。寺在莲花里。群峰附花叶。又范寅亮一联云。寺藏螺髻顶。人在藕花心。北有灵辙源车辙。迹记云。昔罗汉居此。鬼神运粮。车辙道也。东望芭蕉庵。乃宋高僧宗炳修行之所。北有灵源塔。
[天堂峰]
东有石室。殷景童礼斗石定志龛自种柴葫胜于出处。又草衣和尚曰定名。后迁妙高峰。结草为衣因而呼之。其草茎两两相缠。如绦有垂头。名曰罗汉绦。自天堂潜圣岩窦中多生。昔傅待仙尝采之以结朱汞作丹头。因曰仙人绦。故丹房录中诗一联云。岩前收绿索。火内伏丹砂是也。其草自岩而垂。亦曰垂岩草。昔人咏罗汉绦诗云。五百移栖绝洞深。空留辙迹杳难寻。绿丝绦带何人施。长到春来挂满林。
[祥光峰]
古曰鹤鸣。北有灵田。一云灵原灵穴。旧集云。萧灵护窖丹于此。端拱初。常有丹光出如飞烛。豫章道士游山。密有所感。诚志求之不遇。后有一卒到此山。于灵穴获道经数卷外货之。
[回雁峰]
在衡州城南。按图经云。是南岳之首。雁到此而止不过南矣。遇春复回北。故月令云雁北乡者是也。杜荀鹤有泛潇湘诗中一联云。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南。有戏鱼洲合。江亭庞居士无生庵.景德观。旧有石鼓寺。今石鼓书院即寺之故基也。又有雁峰使者事具下卷(已上十七峰系石廪所隶)。
[弥陀峰]
东北有岩。虚险而暗。室前数步不容足。古木怪藤荫蔽。阒无人迹。旧记云。昔人尝闻诵经声。传云。有高僧居岩不食。念弥陀佛号。朝廷征不起。后得道。因号弥陀峰。下有弥陀寺。赐般舟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