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

  法师一行。张公谨之孙也。初从普寂落发。卢鸿一见奇之。谓寂曰。此子非君所能模范。当从其东请南询可也。师所至倒屣迎之。凡西竺贝叶阴阳纬谶。靡不穷究。传密教于金刚无畏。结集毗卢遮那经疏登坛灌顶受瑜伽五部法。至国清学历于老僧。初至僧布算谓侍者曰。当有弟子求吾算法。除一算曰。门前溪水西流乃至。师突入稽首受诀毕。水复东注。自是算法卓诡。开元三年诏入见。咨出世法及安国抚民之道。时号天师。帝以国祚为问。答曰。銮舆有万里行。社稷终吉。以金合进曰。至万里即开视。乃当归少许耳。禄山之乱上幸成都。至万里桥悟当归之谶洗然忘忧。终吉者。至昭宗而绝。昭曾封吉王也。里媪王氏子坐罪当死。求救于师。令捕七稚豚。日藏其一于瓮。封以六一泥。咒之七日北斗尽没。太史奏有大变。师劝帝大赦。媪子遂得免。乃日出一豚。七日而魁杓尽复。师未解奕。于燕公座。观王积薪一局遂为敌手。谓燕公曰。此争先法耳。若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邢和璞谓尹愔曰。洛下闳。造历时云。八百年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大衍历出。闳言皆验。十五年陪驾幸新丰。道病。诏京师十大德结坛祈福。十月八日示寂于华严寺。停龛三七日颜貌如生。塔铜人原。谥大慧禅师。所著易论大衍历。其目在唐书艺文志。

  南山律学

  始祖昙无德尊者(法正。鞠多尊者弟子。四分律主。南山所宗) 二祖昙摩迦罗尊者(法时。西竺沙门。始依四分十人受戒。远承法正) 三祖北台法聪律师(元魏孝文时。本学僧祇。因考受体首传四分。远承法时) 四祖云中道覆律师(聪之弟子。最初撰疏疏科六卷。以释四分) 五祖大觉慧光律师(初从佛陀禅师出家。陀曰。此子宜先听律。律是慧基非智不奉。若初从经论。必轻戒网。由是依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 六祖高齐道云律师(从光受学。撰疏钞九卷。判释广文) 七祖河北道洪律师(从云受学。亦著疏文) 八祖弘福智首律师(禀戒之前。于古佛塔前。预祈显验。蒙佛摩顶。身心泰然。方知感戒。及寻律部。多会其文。从洪受学。撰疏二十卷) 九祖南山道宣律师(轻重仪云。先所宗承首律师者)
  鹿园初会多士未纯。以故渐制诸戒用清三业。既屡被弹诃。复盛闻开显。则世之为学。将有乘急戒缓之过。故于泥洹之夜。扶律谈常。严饬来机毋忽学戒。是为以知常之心扶奉律仪。非同十二年中偏弘三藏之学也。维南山师。远受佛寄。专典毗尼。盛述条章。深明持犯。所以正为末代之机宜也。入道之士。何莫由斯。三学相仍。兹为初步。撰南山律学志。
  法师道宣。京兆钱氏。母梦梵僧语之曰。仁者所怀梁僧祐律师也。处胎弥十二月而生。九岁遍览群书。十二善习文墨。十五师日严頵公(于伦反)十六诵法华。两旬而彻。十七落发。二十依首师进具戒。三衣唯布。常坐一食。武德四年再依首师学律。性好禅那期修正定。頵曰。戒净定明慧方有据。始听未闲。持犯焉识。七年徙居终南纻麻兰若。始制行事钞。正观四年行般若三昧于清宫精舍。经九十日。龙化人形礼觐听法。沙弥染心顾盻其女。龙怒欲害之。念师教诫顿息恶心。摄毒吐井。白师勿饮此水。及往视之其井涌沸。又于云际寺行此三昧。前后二十会。常感天童为之给侍。十九年偕奘公翻经弘福。笔受润文推为上首。永徽元年复居纻麻。心劳疾发。忽毗沙门天王授以补心之方(今和剂局方。有天王补心丹)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后在西明寺深夜行道。足跌前阶圣者扶足。师问何人。答曰。北天王子那吒。奉命来卫。师曰。太子威力自在。天竺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即以所宝佛牙授之。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唯弟子文纲知之。师与天神往来。言此土灵纵西天圣迹。计三千八百事。随问随录。为感通传。坐夏有功庭生芝草。隐居之地水涌白泉。操觚续传则鸿儒服膺。封土筑坛则梵僧称赞。捷疾送奇华异果。非人献甘露名香。若此之事不能毕记。干封二年春。天人告师曰。师报缘将尽。当生弥勒内宫。十月三日。众见空中幡华交列。异香天乐。天人同声请师归觐弥勒。上闻之。诏天下寺院。图形奉祀。穆宗制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事。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沈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懿宗朝谥澄照。师所撰删定僧戒本(一卷今所盛行)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注僧戒本(三卷)戒疏(四卷)注羯磨经(二卷)羯磨疏(四卷)行事钞(三卷)尼戒本(一卷)比丘尼钞(三卷)拾毗尼义钞(三卷)亡物轻重仪。章服仪。归敬仪。正行忏悔仪。新学教诫仪(各一卷)法华义苑(三十卷亡本)释迦方志(二卷)佛道论衡(四卷)续高僧传(三十卷)后续僧传(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三宝感通记(二卷)天人感通传(一卷)大唐内典录(十卷)。
  铠庵曰。澄照娄感天神。扬搉律相。参诸异部。以四分为宗。撰述疏钞破斥诸家。但据成实论师之说。以五义分通大乘。立为圆宗戒体(日本师为问以难)又立三种忏法。不依方等普贤。乃取唯识别教。以为末世初心忏重观法。判位太高。不无可议。
  律师允堪。锡号智圆。庆历间主钱唐西湖菩提寺。撰会正记。以释南山之钞。厥后照律师出。因争论绕佛左右衣制短长。遂别撰资持记。于是会正资持。遂分二家。
  律师元照。余杭唐氏。初依祥符鉴律师。十八通诵妙经。试中得度。专学毗尼。后与择映从神悟谦师。悟曰。近世律学中微。汝当明法华以弘四方。复从广慈才法师受菩萨戒。戒光发见(详见才法师传)乃博究南山一宗顿渐律仪。常布衣持钵。乞食于市。主灵芝三十年。众至三百。义天远来求法。为提大要授菩萨戒。会几满万。增戒度僧。及六十会。施食禳灾。应若谷响。所至伽蓝必为结界。每曰。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政和六年秋九月一日。集众讽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湖上渔人皆闻天乐。葬于寺之西北。谥大智。塔曰戒光。常谓其徒曰。化当世无如讲说。垂将来莫若著书。乃述资持记(释事钞)济缘记(释羯磨疏)行宗记(释戒疏)住法记(释遗教疏)报恩记(释兰盆疏)观无量寿佛经。小本弥陀。皆有义疏。删定尼戒本。凡百余卷。杂著芝园集二十卷。
  铠庵曰。律师以英才伟器。受[怡-台+(由/卜)]悟弘四分之记。斯可矣。而乃别为观经述新疏。抗分事理。专接钝机。废弃格言唯任臆说。此草庵辅正。不得已而条攻之也。至于律家扶新之出。适足以扶不义以抗义戒之哉。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终)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三世出兴志第十四

  久远劫来诸佛出世。已粗陈于释迦本纪之前矣。今约三千如来。用明七佛继兴及今佛像末法灭之相。承之以弥勒下生。终之以楼至成佛。乃至星宿未来莫不略录。兹盖克论此方一须弥山南洲之化事。而十方刹土。正可以会通云耳。荆溪师云。必有一人最初先觉。遂以斯道转觉后觉。相续不已觉者滋多。乃有十方三世诸佛。为明此义撰三世出兴志。
  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智论)以人寿八万四千岁。百年命减一年。减至十岁。百年增一年(或云子倍父寿)复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为一大劫(新婆沙论)今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一大劫。
  过去庄严劫(此劫有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
  成二十小劫(每一小劫各一减一增后放此)
  住二十小劫。有千佛次第出世。始自华光佛终至毗舍浮佛(过去七佛。有三佛在庄严劫。四佛在见在贤劫)。
  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姓拘利若。父槃头。母婆提。子方膺。侍者无忧。人寿八万岁出世。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三十四万八千人。
  九百九十九尊尸弃佛。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曜。子无量。侍者忍行。人寿七万岁出世。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二十五万人。
  毗舍浮佛第一千尊。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子妙觉。侍者寂灭。人寿六万岁出世。居无喻城。坐娑罗树下说法。度十三万人(长阿含经○按菩萨本行经。自毗婆尸等三佛相去。劫数辽远。似不同在庄严劫中。今言七佛者。多准药王经阿含经三世三千佛之义)。
  坏二十小劫
  空二十小劫(成住坏四者之相并于后贤劫中见)
  见在贤劫。以多贤人故名贤劫(智论)
  成二十小劫。自过去庄严劫坏空之后。至今。
  贤劫初成时。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遍覆梵天。注大洪雨犹如车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增长至天住界。雨断水退有大风起。吹水生沫掷置空中。作梵天宫殿七宝间成。水复退下如前风起。吹掷水沫成魔罗波旬宫殿。次造他化自在天。展转至夜摩天宫殿。水复退下。大风吹沫造须弥山四宝所成。复吹水沫造三十三天七宝宫殿。复于山腹造四天王宫。及日月宫天七宝宫殿。及造空居夜叉颇梨宫殿。又于须弥四面作修罗城。七宝庄严。又吹水沫作七金山四大洲八万小洲。周匝安置小轮围山。金刚所成。如是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入。置大水聚成七香水海及大碱水海。又于地下造阎摩罗宫殿地狱住处。如是三千世界一时同成。此外更造大轮围山。包裹此大千界。其中六欲须弥日月四洲。乃至小铁围山。各有万亿。此约经历二十增减次第而成(起世经)。
  第一小劫(减增)过去劫坏。一切有情久集光音天中。天众既多居处迫窄。诸福减者应下居。
  世间最初有一天子。从光音没来生大梵空殿之中。是为梵王。经一减一增。念言。无有梵子来生我处(梵王先生后没。经成住坏空六十小劫。以此为寿)。
  第二小劫(减增)时光音诸天。来生梵世者。为梵辅天(寿四十小劫。即是自成劫第二增减劫。至第一增减劫时没)。
  第三小劫(减增)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者。为梵众天(寿二十小劫。即是自成劫第三增减。至住劫第一增减时没。或继此来生者。前后不定则没时亦前后不定也)渐渐下生六欲诸天人趣。以恶业力渐渐下生饿鬼旁生地狱。后成先坏。法尔如斯。时光音诸天福尽来下化生为人。或乐观新地者。光明远照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众共生故。故名众生。地涌甘泉味如稣密。以指试尝遂生味著。失其神足及以身光。世间大闇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时诸人辈见出则喜见入则惧。自兹之后乃有昼夜晦朔春秋岁数。终而复始。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地味既隐乃生林藤(楼炭经云两枝蒲萄)复共耽食林藤复隐。便生自然粳稻无有糠[禾*會]。备众美味。此食稍粗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情欲多者便为女人。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来生者入母胎中。遂有胎生。是时先造瞻婆大城。乃至一切城郭。自然粳稻朝刈暮熟。刈后随生米长四寸。时众生并取二日粮。乃至取五日粮。渐生糠[禾*會]。刈已不生。众怀忧恼。各封田宅造作田种。其后多有盗他田稻。便相拳斗无能决者。议立一平等王赏善罚恶。便有刀杖杀戮。众共供给号刹帝利(此云田主)自后诸王以此为首。时阎浮提天下富乐安隐。八万郡国人民聚落鸡鸣相闻。无有病患大寒大热。正行十善正法治国。人民爱敬寿极大久(诸经多言。寿极八万四千以为增减之数。不言极久)后王不行正法。其寿渐减。至八万四千岁时。身长八丈。百年命减一年身减一寸。如是减至十岁身长一尺。名为减劫之极。自此之后百年增一年(有经言。子倍父寿者。纵有此事。增减不齐)增至八万四千岁。名为增劫之极。一减一增终而复始。增至八万四千岁时。有金轮王出。七宝千子。治四天下国土丰乐。女年五百岁方嫁。此后凡遇增劫之初。皆有金轮王出世(长阿含经)。
  第四小劫(减增)乃至第二十小劫(减增)住二十小劫
  第一小劫(减增)(○光音诸天来生梵世。最初为梵众天者至此寿满二十小劫于此劫殁)
  第二小劫(减增) 第三小劫(减增) 第四小劫(减增) 第五小劫(减增) 第六小劫(减增) 第七小劫(减增) 第八小劫(减增)
  第九小劫(减增)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拘留孙佛出世。姓迦叶。父礼德。母善枝。侍者善觉子上胜。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四万人。
  减至四万岁时。第二俱那含牟尼佛出世。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侍者安和。子导师。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三万人。
  减至二万岁时。第三迦叶佛出世。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侍者善友。子集军。居波罗柰城。坐尼俱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二万人。
  减至一百岁时。第四释迦牟尼佛出世。本在一万岁时。为观众生无机可度。至百岁劫末苦逼。故出乎世(长阿含经大智度论)。
  减至八十六岁时。尽正法。一千四百年。
  按法住记。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佛初不度女人。后为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法苑云。天人答南山曰。佛锡杖在龙窟中。四十年住。为如来去后。有飞行罗刹。能说十二部经。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日别四百。为断此恶故镇龙窟中。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像法增千五百年。末法增二万年。
  减至七十八岁。入像法八百年。是为今时正得寿(以佛灭二千二百年为约合减二十二岁。至理宗淳祐十一年。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