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

  葛济之。句容人。稚川之孙。故世事神仙。妻纪氏存诚佛法。旦夜不替。方织之次见云日开明。投梭仰望。见西方如来真形幡盖映天。心独喜曰。经说无量寿佛今得瞻见。便头面作礼。及引济之同瞻。尚见半身。俄而隐没。厥后夫妇念佛相继而化(冥祥记)。
  释文慧。居嘉禾青龙。诗律高古与北峰印公为友。北峰亦好吟。慧夺笔责之曰。吾兄大法柱石。何必为此。北峰感之遂折节为学。卒为闻人。慧专志净业。至老益厉。临终闻空声。云中品中生。
  释慧明。号晦庵。学于慧光僧录。晚依菁山常照寺。与至叶修净业。日课法华楞严圆觉。持弥陀圣号以万数。庆元己未春示疾。谓弟子曰。吾学大乘求生净土。今遂愿矣。乃累足坐逝。众闻天乐西来徘徊顶上。荼毗之余。五色舍利。不可以计。
  释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书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而说法云。诸上善人当须专修净业。来生我国。说已即隐。我既见相往生必矣。即回身西向作印坐逝。
  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自得有省发。晚阅龙舒净土文。日课佛号。与其子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业会于传法寺。久之感疾。忽见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华满房。乃嘱付亲眷。书偈端坐。结印而终。
  阎邦荣。池州人。因僧劝修西方。持决定往生咒。每旦向西一诵千遍。或率众同持。如是二十年。绍熙元年春。偶闻异香连日不消。家人夜梦二青衣侍立邦荣之侧。其子又梦。弥陀放光遍照堂宇悉作金色。数日面西趺坐课佛。忽起曰。我去矣。行数步。舒手结印。微笑立化。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八(终)


  往生高尼传

  宋道场法盛法师 宋丹阳道爰法师 宋金陵法藏法师 唐积善净真法师(长安) 唐庐山悟性法师 宋钱唐能奉法师 宋四明慧安法师

  往生杂众传

  隋汶水二沙弥 宋雍州童行师赞 宋钱唐童行昙远 宋会稽大善童行 宋仁和倪道者

  往生公卿传

  唐太傅白居易 唐观察使韦文晋(石晋) 翰林学士张抗(翁儿附) 宋少师钟离瑾(母任夫人附) 宋朝请钟离景融(瑾之子) 宋崇道钟离松(附景传) 宋主客杨杰 宋侍郎马亮 宋朝奉马玗(亮之子妻王氏附) 宋宣义马永逸(玗之子) 宋宣义胡[門@重] 宋朝散葛繁 宋侍郎王古 宋司谏江公望 宋朝散王衷 宋助教张迪 宋通判贾纯仁 宋县令梅汝能 宋给事中冯[木*戰] 宋侍郎吴秉信 宋丞相钱象祖 宋司士王仲回 宋处士庾诜 宋龙舒王日休 宋居士房翥 宋儒士孙抃 宋居士王阗 宋居士孙忠 宋学谕晷定国 宋昼锦楼汾

  往生士庶传

  隋恒州宋满 梁东平高浩象 唐法忍山老人 唐荣阳郑牧卿 唐长安张元祥 唐长安李知遥 唐京口元子平 宋天台左伸 宋武林范俨 宋钱唐沈铨(妻施氏附) 宋钱唐孙良 宋仙潭姚约(景懿法师附) 宋松江梅福 宋霅川胡皓 宋会稽唐世良 宋钱唐陆伟 宋会稽李彦通 宋钱唐陆没 宋上虞凭珉 宋潭州黄打铁 宋四明计打铁 宋嘉兴徐六公 宋临安沈三郎

  往生女伦传

  隋文帝皇后 宋荆王夫人王氏(侍妾附) 宋马朝奉妻王氏(见马玗传) 宋吕都官妻吴氏 宋武林县君蔡氏 宋陈承宣夫人冯氏 宋王朝请妻陆氏 宋钦成后侄朱氏 宋周寺簿妻楼氏 昼锦楼君妻周氏 宋松江秦氏 宋钱唐郑氏 宋钱唐于佛子 宋四明黄氏 宋钱唐袁氏 宋钱唐陈媪 宋武林王氏 宋四明孙氏 宋上虞胡长婆 宋安吉王氏 宋钱唐盛氏 宋钱唐沈氏 宋长安姚婆 宋汾阳约山婆 宋汾阳裴氏 宋汾阳温氏妻 宋醴泉孟氏 宋汾阳梁氏 宋念佛道者陈氏(迹禅师母) 宋吴兴陈氏 宋会稽胡氏 宋钱唐孙氏 宋仁和郭氏 宋太平周行婆 宋钱唐龚氏(侍妾于氏附) 宋嘉禾钟婆 宋湖山黄婆 宋霅川朱氏 宋四明净心女 宋嘉禾周氏 宋常熟陶氏 宋四明项氏 宋慈溪沈氏

  往生恶辈传

  唐长安京姓(屠业) 唐长安张钟旭(杀鸡) 唐长安张善和(杀牛) 宋会稽金奭(渔捕) 宋仁和吴琼(屠酤)

  往生禽鱼传

  唐裴氏鹦鹉 宋长沙鸜鹆 宋观师鸜鹆 宋刘成鱼
  本朝飞山戒珠始集往生传。厥后侍郎王古加以续传。南渡以来钱唐陆师寿又增续之。四明默容海印复为续于后。凡二儒二释继成此书。今并删削繁文。独著平时念佛临终往生之验。俾修净业者有所慕焉。

  往生续遗
  ·隋江都慧海法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宗立教志第十三


  达磨禅宗

  初祖达磨圆觉禅师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 三祖僧璨镜智禅师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至矣哉。斯吾宗观心之妙旨也。谓之教外别传者。岂果外此为教哉。诚由此道以心为宗离言说相故。强为此方便之谈耳。不然何以出示楞伽令览教照心耶。何以言大乘入道藉教悟宗耶。为同此宗撰达磨禅宗志(览教照心见本志。藉教悟宗见达磨入道四行)。
  初祖菩提达磨。南天竺香至王子。出家之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谓曰。吾灭后六十年当往震旦行化。多罗既亡。师演道国中。久之思震旦缘熟。即至海滨寄载商舟。以梁大通元年达南海(旧云。普通八年者误。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表闻。诏入见。上问曰。朕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师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谓大乘功德。师曰。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上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上不契。师遂渡江。上后以问志公。公曰。陛下还识此人不。上曰。不识。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上欲遣使召之。公曰。阖国人去他亦不回(圆悟云。志公已化去。十余年达磨方至。何云同时。今秖要知大纲而矣)师既入魏。止嵩山少林寺终日壁观(魏孝明武泰元年也)帝闻师异迹。三诏不至。就赐摩纳袈裟金钵银水瓶。师面壁九年将示灭。命其徒曰。时将至矣。盍各言所得乎。道副曰。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慧可礼三拜依位立。师曰。汝得吾髓。复顾谓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展转传授以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袈裟以为法信。曰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听吾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经。是如来心地要门。可以照心。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寂。即大统元年十月五日也。门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明年使者宋云西域回。遇师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归为言。门人开圹视之。唯空棺只履。师每以大乘入道理行二门。以诲学者(二门见传灯录)。
  唐代宗朝谥圆觉禅师。塔曰空观(昉师辨祖书云。智炬撰宝林传。谓只履西归立雪断臂传法。偈谶候语。皆与僧传不同。或者谓后人附托之辞)。
  二祖慧可(旧名神光)武牢姬氏。事达磨六年。一日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否。磨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师曰。我心未安。乞师安心。磨曰。将心来与汝安。师曰。觅心了不可得。磨曰。与汝安心竟。初达磨以楞伽四卷授之曰。仁者依行自可得度。师告弟子曰。此经四世后转成名相。一何可悲。师既传法僧璨。谓曰。吾有宿累今当偿之。遂往邺都行化。隋开皇十二年。于管城正救寺谈无上道。有和法师先讲涅槃经。学徒稍稍引去听法。和不胜愤。谗於邑令加以非法。师怡然委顺而终。年一百七。塔磁州汾阳县。唐德宗朝追谥太祖禅师。
  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见二祖。问曰。弟子身缠风疾。请师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师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师曰。今见和上已知是僧。未审何以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师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其心亦然。佛法无二。祖大器之。即为剃发具戒已毕。复告之曰。达磨大师以正法眼藏密授于吾。吾今付汝。及以信衣。汝当护持。属周武废教。往来司空山积十余年。隋开皇初居皖公山。传法道信。优游江国。大业二年复还旧山。为众说法。合掌俨立而逝。葬于山谷寺。唐玄宗朝。追谥镜智禅师。
  四祖道信。蕲州司马氏。初为沙弥遇三祖。问曰。愿和上与解脱法门。祖曰。是谁缚汝。曰无缚。祖曰。何为更求解脱。师言下大悟。既具戒。三祖授以衣法。武德中居破头山。正观中太宗三诏令赴京师。并以疾辞。帝命使者曰。若果不起即取其首。使谕旨师引颈受刃。使回以闻。帝弥加敬重。就赐珍缯以遂其志。师已传法弘忍永徽二年九月安坐而化。塔于东山黄梅寺。唐代宗朝追谥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蕲州黄梅人。母周氏(栽松道者。托胎周氏女事。已备载通塞志)师为童子。于道上遇四祖。问之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姓。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然识之。即诣其母语令出家。既传法嗣居东山。咸亨中传衣法与慧能。后四年示寂。塔于东山。代宗朝追谥大满禅师。
  六祖慧能。新州卢氏。采薪养母。常入市闻客诵金刚经。问曰。从谁受。曰黄梅忍大师。云读此可以见性成佛。能遂辞母至韶州。与刘志略为友。志略姑为尼。常读涅槃。师暂听即说。尼因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则任问。尼曰。字尚不识。何能达义。师曰。诸佛解脱非关文字。尼异之。号为行者。居人瞻礼请住宝林。咸亨中至黄梅。祖问何来。答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然。祖异之。谓曰。著槽厂去。乃入碓坊抱石而舂。经八月五祖俾众各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传衣授法。时众七百。上座神秀。乃于廊壁书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师闻之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至夜命童子写偈壁间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五祖知之。夜令人召师。告之曰。佛以正法眼藏展转传授。吾今授汝并以信衣。昔达磨初至。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诤端。止于汝身勿复传之。师礼足持衣而出。通夕南迈。时道明上座闻之。即率人追至大庾岭。明先至。师掷衣石上曰。此衣表信。岂当力争。明举之不动。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当下大悟。礼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师曰。我今所说即非密。若反照自己密在汝边。明礼谢而回。仪凤元年至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暮夜风飏刹幡。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师云非风幡动。心自动耳。印宗异之。请受禅要。因出信衣令众瞻礼。印宗即为剃发。请智光律师于本寺。临坛授满分戒。此坛是宋求那跋摩所造。尝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来此受戒。梁真谛于坛侧手植二菩提树。记云。百二十年后。有大士于此树下说无上道。师乃坐树下。大开东山法道。宛如宿契。明年归韶州宝林(即曹溪也)神龙元年诏师入见。师上表辞疾。先天二年复归新州国恩寺。既而示寂。弟子奉灵体反葬于曹溪。师化韶阳秀化洛下。南能北秀自此而分。上元元年肃宗遣使请衣钵入内供养。永泰元年。代宗梦师请衣钵还山。乃遣刘崇景顶戴而送。宪宗朝谥大鉴禅师。
  述曰。六祖之后为二派。一曰青原思。思传石头迁。其下为曹洞云门法眼。一曰南岳让。让传马祖。其下为临济沩仰。是为五家宗派。道一而已。而言五其宗者。由人世心病益多故治法屡为之变。一棒一喝一唱一和机用纵横。殆不可以一律齐。犹应病与药之义。汾阳作广智歌明十五家宗风。是盖示后人以遍参之意。可不知乎。

  贤首宗教(附李长者)

  初祖终南法顺法师 二祖云华智俨法师 三祖贤首法藏法师 四祖清凉澄观法师 五祖圭峰宗密法师 长水子浚法师 慧因净源法师 能仁义和法师
  铠庵之评谓。法界观别为一缘。谓五教无断伏分齐。然则若教若观。徒张虚文。应无修证之道。至若清凉之立顿顿。浪言超胜法华(观师判华严为顿顿。以天台判兼别。失如来意。又谓。华严是菩萨请超胜于法华也)。
  圭峰之释修门。未免妄谈止观(密师注法界观修字云。止观熏习造诣。铠庵质之云。不知是何止观。若次第者。到何位断何惑显何理。若一心者。何位圆融而修。何位圆融而证)自余著述。矛盾尤多(贤首既自立五教。至起信论明观法。则云。修之次第。如天台摩诃止观。清凉既宗贤首。及疏华严。则引用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一念三千之文。然则教之与观。进退两失)欲别其源。撰贤首宗教志(贤首华严疏。起信钞。圭峰圆觉疏。长水楞伽疏。所立义门。亦觉不同)。
  法师法顺。万年杜氏。十八出家。师因圣僧道珍受学定法。凡世间聋哑。遇之者必能闻能语。至于驱园圃虫诫恶性马。德及异类所不可测。唐太宗诏问。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奚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师每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著五悔文赞咏诤土。路逢神树鬼庙即焚毁之。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义善寺。双乌入房异香留室。塔肉身于樊川北原。有弟子谒五台。抵山麓见老人。语曰。文殊今往终南山。杜顺和上是也。弟子趋归。师已长往。至今关中以是日作文殊忌斋。师著法界观门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专弘华严。以授云华智俨。俨授贤首法藏。其教遂行(此中当有智俨法师传。本纪原文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