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佛祖历代通载
佛祖历代通载
论曰。大觉琏禅师有云。妙道之意圣人尝遇之于易。由生民已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迨为秦汉则无所不至。而天下至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世尊之教入东土。示以性命之理。教以慈悲之行。冬也。旨哉斯言。观澄公区区西来。当石勒季龙碜暴虓噬之际。而能悯物垂轨。示以玄言德祥。导以慈悲之行。卒使二暴革心道化融洽。於戏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厥有以哉。
(庚戌) 赵石祗(三月即位。襄国改永宁。去帝号。刘显杀只。冉闵以显为大单于。称帝于襄国。引兵攻邺。败还。魏克襄国。杀显及公卿焚宫室。迁其民于邺。至辛亥国除)。
魏冉闵(杀石虎。子孙十八人。及胡羯二万人。壬子克襄国。杀刘显。后为慕容俊所灭。杀闵于遏。径山七里之内草木皆枯。半年不雨。祭之乃雨。国除)。
(辛亥) 前秦符健(字建业。洪第三子。洛阳临渭氏人。其先有扈之裔。父洪字广世。为西戎酋长。初住石虎。灭洪。有师十万。自称秦王。生健。背有草付字。改姓苻氏。僭立四年。都长安。改元皇始。寿二十九。而终)○符子朗(坚之兄。英洁不仕。著书二十篇。曰符子多赞释)。
世尊入灭一千三百年矣。
(壬子) 燕改元玺。
(甲寅) 凉张祚(改和平元)。
(乙卯) 符生(字长生。健第三子。立二年改元寿光。二十三为坚杀之)。
凉张玄靓立。
(丁巳) 改升平。帝加元服。
符坚(字永固。洪之子。雄武智略。尽有中原。以百万之众伐晋。为谢石所败。立二十七年。寿四十八终。改元永兴)。
燕改寿光。
(二十) 释涉公。本蜀人也。预言多验。游化至长安。时天大旱。坚命师祈雨。咒龙钵中。其雨沛然。恪加敬事。师不食五谷。日行五百里。是年示灭而岁复旱。坚谓秘书朱彤曰。涉公若在。岂使朕焦心于云汉哉。其思仰如此。
(己未) 秦改甘露。
(庚申) 燕慕容暐(字景茂。俊第二子。僭立十年。改元建熙)。
(二十一 辛酉) 沙门于法开。兰公徒弟也。善放光法华。尤精医法。尝值妇人在草危急。开曰此易治耳。主人宰羊欲祀神。开令取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瘼裹儿而出。或问。法师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怀。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
(二十二 壬戌) 哀帝丕改隆和(字千龄。成之长子。即位修身。后断谷服长生药。过度中毒。崩于西堂。寿二十五。葬于安平陵)治四年。
栴檀瑞像(已上六十八年。在龟兹。此下一十四年。在西凉府)。
(癸亥) 改兴宁。
(甲子) 凉张天锡立(骏之少子。玄靓委政。与臣谋杀。自立。至丙子。为符坚所虏)。
(二十三) 是年哀帝。诏法师竺潜。讲般若于禁中。尝著屐至殿中。人聚观叹道德高风。初不省有市朝。时简文辅政。沛国刘惔尝遇潜于简文座中。嘲曰。道人亦游朱门乎。对曰。君自见朱门。贫道以为蓬户。及辞还剡山。支遁寓书求买沃州小岭归隐。潜答曰。欲来当给。未闻巢由买山而隐也。宁康二年卒。武帝下诏曰。法深理悟虚远风鉴清高弃宰辅之荣。袭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笃勤匪懈。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从迁谢用痛于怀。其赐缗钱十万。助建茔塔。潜字法深。凡中国敕葬沙门。自潜而始。
(二十四) 法师支遁字道林。与谢太傅安王右军羲之厚善。安守吴兴。以书抵遁。略曰。思君日积北辰尤甚。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怆然。人生如寄耳。自顷风流得意事殆磨灭都尽。唯终日戚戚。迟君一来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载也。及竺潜辞阙。有诏遁。继讲法于禁中。一时名士殷浩郄超孙绰柏彦表王敬仁和充王坦之袁彦伯。并与结方外交。天下想见其标致者刘系谒于白马寺。谈庄周以适性为逍遥。遁曰。不然。桀跖以残虐为性。岂亦逍遥乎。于是注逍遥篇。学者宗之。王蒙尝极精思作数百语。诣遁曰。与君别久。而君了不长何也。蒙惭汗曰。绛钵之王何也。郄超尝问谢太傅曰。遁谈何如嵇中散。太傅曰。嵇努力裁得半耳。又曰。何如殷浩。太傅曰。亹亹论辨恐当抗衡。超拔渊源殷有惭德。超后与亲旧书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隆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太和二年。废帝海西公在位。遁抗表辞还山。有诏资给敦遣。诸公祖饯于征虏亭。蔡子叔者。先至近道林坐。适起而谢。万亟趋其处。子叔还合褥举万投诸地。万曰。几损我面。子叔曰。吾初不为卿面计。其为当时所慕如此。晚居山阴讲维摩。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意询不能难。及询设难。又意遁不能通。而宾主之难相寻无穷。听者多言。自得遁旨。诘之辄失。著即色游玄圣不辩知等论。有遗其马者。畜之曰。吾爱其神骏耳。有遗其鹤者。纵之曰。冲天之物岂耳目玩哉。君子多其达。及卒戴逵过其塔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计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也。
(二十五) 郗超字嘉宾。少有旷世之度。谈论义理精微。标志慕佛加好行檀。大将军桓温辟为参军。时王珣同府。珣为主簿。超美髯。珣身短小。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谢安王坦之诣温府。温先令超卧帐中。听其论事。俄风动帐开。安笑曰。郄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超喜隐遁。闻拂衣者。必为起屋具器用遗之。支道林每谓。其造微之功足参正始。甚重之。又与汰法师厚善。尝约先殁者。凡幽冥报应当以相报。俄而汰卒。一夕见梦曰。向与君约报应之事。今皆不虚。愿君无忘修德。以升济神明。超由是循道弥笃云。
(二十六 乙丑) 秦改建元。
(丙寅) 废帝奕(字延龄。哀之母弟。后大司马桓温。废为海西公。十月卒于吴。寿三十五)。
改太和在治五年。
(丁卯) 大教东被三百年矣。
(二十七) 释道安者姓卫。常山扶柳人。图澄之门学。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表兄所养。早年读书一览无忘。十一出家而能日记万言。终为缁林奇表。宁康初。安于襄阳檀溪寺。建浮图铸铜像。能起自行。至方山而止。光明烛天倾都瞻拜。欢呼动山谷。秦主符坚送外国金饰倚像金缕结珠弥勒等。安每讲设以作证。一夕像光照室。视之顶有舍利焉。习凿齿襄阳高士。先以书通好。乃诣安自称曰。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相得欢甚。即以书抵谢东山。称安盖非常胜士。恨公不一见耳。孝武帝闻安名。诏曰。法师以道德照临天人。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以时资给。安固辞不受。未几符坚攻陷襄阳。得安而喜。谓左右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安入关。沙门万数皆随师姓而名。安曰。师莫如佛世也。应沙门宜以释为氏。及增一阿含经至乃云。四河入海无复异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遂与符合焉。世益重之。又蓝田得古鼎。容二十有七斛。腹有篆文。朝无识之者。有以问安。安曰。鲁襄公所铸也。由是符坚敕三馆学士有所疑皆师于安。国人语曰。学不师安义不禁难。时符氏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唯建康未服。坚雅意欲取而有之。群臣谏不从。太尉符融者叩头请安。为苍生一言。安诺。及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进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宁可参厕。坚怒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舆辇之荣。未称其德。即诏翼扶安登辇。于是翼跪而掖之。坚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以巡狩。登会稽以观沧海。不亦乐乎。对曰。陛下应天御世。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土。东南地区势卑气厉。昔舜禹游而不返。始皇适而不归。以贫道观之。未见其可。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皆忧国至深。其论可听。坚曰。非区域不广也。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且有格言傥如高论。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安曰。必欲往。宜驻跸洛阳枕戈畜锐传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坚不纳。太元七年坚自将步骑。百万次寿春。为晋徐州刺史谢玄所败。单骑遁还。安每疏经义必求圣证。一日感庞眉尊者降。安出所制似之。尊者钦叹以为尽契佛心。仍许以密助弘通。安识其为宾头卢也。因设日供祀之。今供宾头自安而始。门弟子通其业者数十人。知名于世有法遇者。传教长沙。门徒数百。有私饮者。遇纵而不举。安兼知之。即封荆以寄。遇抱荆而泣曰。董众无状而远遗师忧。于是俯伏躬受其谴。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安命其徒具浴。忽见异僧出入隙中。安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即云开见楼阁如幼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敷百小儿。皆就浴而去。识者以为应真之侣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貌侻而姿黑。博学善词章。谚曰。漆道人惊四邻。左臂有肉方寸许隆起如印。时号印手菩萨。著僧尼轨范及法门清式二十四条。世遵行之。
论曰。法源滥触之初。由佛图澄而得安。由安而得远公。是三大士化仪轨则。或无以异。至于出处操尚。若相戾者何哉。大抵晋室渡江自明帝之后。当代时君虽无可称者。然而朝廷纪纲法度未始或亏。当是之际。故远公得以遂其高。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若澄安二公。失身偏霸之朝。万一不区区俯仰曲徇其情。彼季龙符坚其肯容之高卧山林。而不为之屈耶。此古所谓易地皆然。三大士有之矣。孟轲氏称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者。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趋时也。世谓澄安之操不逮远公。吾弗信矣。
(二十八) 孙绰字兴公。父楚有重望。绰博学美文辞。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初隐稽山放情山水。作遂初赋。以见志。友道林问绰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志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生面。尝作天台赋。示友人范荣期曰。卿试以掷地当作金声。荣期曰。恐此金声非中宫商。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于吾道多有论撰。具见弘明等集。年五十八卒。史臣称绰有匪躬之节。不徒文雅而已。
(二十九) 许询字玄度。高阳人。魏中领军允曾孙也。澡心学佛。甚为江左诸公卿仰慕。简文帝高其风。每月白风恬。思清言妙理必造焉。至其亹亹。简文不觉前席。达旦忘倦。帝谓亲友曰。玄度才情故未易有。刘真长为时谭宗。而与结清言友。每谓人曰。吾不见玄度几为轻薄令尹。又尝曰。清风明月何尝不思玄度。
(戊辰) ○王珣与弟珉舍宅为寺。今虎丘是也。
(庚午) ○符坚灭燕。
(三十) 晋司马桓温。末年奉法。有尼造之。温敬而不倦。浴必移晷。讶而私觌。见尼挥刃自割。截支分脔。有顷尼出。温以情问尼曰。君志若遂形当如之。时温方谋问鼎。闻此怅然乃止。尼遂辞不测所之(出感通录)。
(三十一 辛未) 简文帝昱(字道万。元之少子。神识怡畅。无济世之略。后崩于东堂。寿五十。葬高平陵)。
(三十二) 改咸安○是年慧星现。帝诏竺法旷禳之。旷曰。陛下当勤修德政以赛天谴。贫道当尽情。帝乃斋忏灾遂灭。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六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七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东晋
(癸酉) 孝武帝曜。改宁康(字昌明。简文第三子。十岁即位。崇德太后临朝。二月桓温拥兵来朝。有不臣之志。三月疾还姑孰。七月卒。弟冲代领兵。尽忠王室。三十五崩清暑殿。葬隆平陵。治廿四年)。
(丙子) 改太元○栴檀瑞像是年到长安。住一十七年。
(癸未) 后秦姚苌(字景茂。南安赤亭羌人。其先有虞之裔。父弋仲。有二十四子。苌幼子也。初仕苻坚为阳武将军。因南伐败绩而归。遂缢苻坚而据长安僭立。八年改建兴。寿六十四)。
西秦乞伏国仁(本西鲜卑人。其先自汉北出阴山。后降苻坚。署为南单于镇勇士川。苻坚既败国仁。自称大单于王。后号西秦。据金城僭立。四年乙酉改建义)。
后凉吕光(字世明。洛阳氐人也。父婆娄。仕苻坚官至太尉。生光身长八尺四寸。目有重瞳。王猛见而异之。举以为将。率兵七万西征。降者四十余国。至龟兹获罗什。闻坚死据姑。俱臧称凉州牧。立十年)。
后燕慕容垂(字道明。皝之弟。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因惧诛奔秦。苻坚用之将使伐晋。既败。遂据中山。改国号燕立十三年。寿七十一)。
(甲申) 苻丕(字永叔。坚之庶子。既闻坚卒。出镇于邺。据晋阳。立一年。改大安)。
后秦改白雀。
(二) 太元九年。法师惠远以秦乱来归于晋。远出雁门贾氏。少为儒生。博极群书。尤邃周易庄老。尝与弟惠持造安法师席下。闻出世法而悦之。叹曰。九流特秕糠耳。遂出家。安门徒数千。远居第一座。及关中扰乱。安散其徒。皆谆谆规诲而遣之。远别独不与一言。远怪问。安曰。若汝吾何言哉。遂自荆州将之罗浮。抵浔阳见匡山。爱之庐于山阴。大守桓伊为创精舍。一昔风雷拔树鼓沙石。荡平基致木于土。时以为神运焉。初太尉陶侃镇广州。有渔于海。得文殊像。送寒溪寺。寺尝经火而像屋无恙。其后侃镇武昌。使人迎之。十辈不能举。既而丛力致之舟。舟辄没。遂失其像。时谣曰。侃唯剑雄。像以神标。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及远创寺。心祈之。于是像冷然自至。时晋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若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士民李硕等。从远游。并沙门千余人结白莲社。于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及闻罗什法师入关。远望风钦敬。遗书通好。词曰。去岁得姚右军书。且承德闻。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时音译未交。闻风而悦。顷承怀宝来游。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增其劳伫。夫旃檀移植则异物同薰。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且满愿不专美于绝代。龙树岂独善于前踪。今往比量衣裁。愿登高座为著之。什答曰。既未言面。又文词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传译来贶粗述德风。比何如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才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凝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译传心。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鍮石双口澡灌。可以备法物数也。并遗偈一章曰。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否。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惠。是法性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远复答以偈曰。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惑想更相乘。触理自生滞。因缘虽无主。开涂非一世。时无悟宗匠。谁将握玄契。来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初中国未有涅槃常住之说。但云。寿命长劫。远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哉。乃著法性论。略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见论叹曰。远未及见经。暗与理会。岂不妙哉。秦王姚兴致书饷远龟兹细缕杂变像。以伸款敬。安城侯姚嵩献珠像并释论。曰。大智论新记。龙猛所作。法师当冠以叙文以昭示万世。此邦道人同所钦闻也。远以大论文广。谦让不诺。乃抄其要为二十卷。而别叙之。桓玄辅政。劝安帝沙汰僧尼诏曰。沙门有能伸述经牒演说义理。律行修整可宣寄大化者。听依所习。不者悉令罢道。唯匡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远以书抵玄。阳纵而阴夺之。遂停其诏远尝稽考禅宗别传之旨源流所自。及祖师达磨之来。遂皆符合云。陶渊明隐居柴桑。从远问道。深相敬仰。谢灵运投名入社。远拒之不内。及宗炳著明佛论。颜延之析达性论。周颙驳夷夏论。郑道子著神不灭论。皆禀远是正焉。至隆安中桓玄重申庾冰之义。欲沙门尽敬王者。朝廷承风旨多与玄合。因以问远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使朝廷失体也。得八座书。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以释其疑。便当行之。远答其书。并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剧陈所以不拜之意。玄始意坚。及得远论即缓其事。未几篡位。乃下书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测。推奉主之情欲兴其敬。今事既在己。宜体谦冲应诸道人。勿复致礼也。安帝避玄还次浔阳。诏远见于行在。辅国何无忌劝远一出。远固辞以疾。帝再诏问劳。敕九江太守岁时送米资奉。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以虎溪为限。弟惠持亦有高行。莲社众数千。持居第一座。太尉王珣尝问豫章刺史范寗。远公与持孰愈。寗曰。贤弟兄也。珣曰。但令如弟所未易有。况复贤耶。远临终其徒进蜜浆者。远惧违律。令左右检律。未终卷遂合掌西面而逝。年八十有三。有匡山集三十卷。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