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
第九念身者。谓专精念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曲直旁光屎尿百叶。沧荡脾泡溺泪唾涕。脓血脂涎髑髅脑等。何者是身。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也。皆是父母所造。从何处来。为谁所造。此之六根于此终已当生何处。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身念便获功德。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谓专精念死。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种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死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死。而说偈曰。
佛法及圣众 乃至身死念
虽与上名闻 其义各别异
六念缘第三
又分别功德论云。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刚无有诸漏。若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轮相文迹现于地。足下诸虫七日安隐。若其命终皆得生天。昔有一恶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诽谤。逐如来行。自杀飞虫著佛迹处。言佛蹈杀。然虫虽死。遇佛迹处寻还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门阈天地大动。百种。音乐不鼓自鸣。诸聋盲哑百病自除。睹佛相好随行得度。功德所济不可称计。总会万行运载为先。所谓念佛其义如此。
第二念法者。法是无漏道无为无欲。佛者是诸法之主。法者是结使之主。法出诸佛。法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念法后念佛耶。答曰。法虽微妙无能知者。犹如伏藏无处不有。要籍通人示处。方得自济贫穷乏者。法亦如是。理虽玄妙非如来不畅。是以念佛在先。称法为后。
第三念僧者。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舍世贪诤开导天人。则是众生良福田故。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达(律名罗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众中。令众僧不得食。莫知谁咎。佛使分为二部。一部得。一部不得。复分为二部。半得。半不得。如是展转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得食。乃知无福。虽得至钵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于钵中。福力所制不能化去。佛欲令现身得福故。令二灭尽比丘以食饱此。即时得福。时波斯匿王。闻此薄福佛愍与食。我今亦当为其设福。即遣[米*乍]米。时有一乌飞来衔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为梵摩达设福。汝何以持去耶。乌即持还本处。所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乌兽不侵害也。用是证知为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念众之法其义如此。
第四念戒者。从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制身口敛诸邪非。敛御六情断诸欲念。中表清净乃应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经旷泽顿乏水浆。时有小池汪水众虫满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无犯为首。若饮此水杀生甚多。宁全戒殒命。于是命终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饮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后当生何趣。即饮虫水所害甚多。虽得见佛去我甚远。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终。佛指上天曰。汝识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来在此。卿虽见我去我大远。彼虽丧命常在我所。卿今见我。正睹我肉形。岂识真戒乎。以是经云。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若能持戒展转行之。即是如来法身常住而不灭也。夫戒有三种。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为俗戒。无漏四谛为道戒。三昧禅思为定戒。以慧御戒使成无漏。乃合道戒。声闻家戒喻若膝华。动则解散。大士持戒喻若头上插华。行止不动。小乘捡形动则越仪。大士顾心不拘外法。大小轨异。故以形心为殊。内外虽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又欲近道。当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离。二曰。念法意喜不离。三曰。念众意喜不离。四曰念戒意喜不离。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见当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断地狱畜生饿鬼之道。虽往来生天上人中。不过七生自断苦际(施天同前)。
又三千威仪经云。当念有五事。一当念佛功德。二当念佛经戒。三当念佛智慧。四当念佛恩大难报。五当念佛精进乃至泥洹。复有五事。一当念比丘僧。二当念师恩。三当念父母恩。四当念同学恩。五当念一切人。皆使解脱离一切苦。
又处处经云。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计知。如人所作善恶殃福前后所不可复计。要在命尽。作恶逢恶处。作善逢善处。殃福皆预有处。亦预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断绝。佛语比丘。当念自身无常。有一比丘即报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间极可至五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三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时。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间。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迅速在呼吸之间。
又毗尼母经云。若说法比丘复应常念。观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莫使有绝。何以故。当得十二念成圣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愿得人身。四念生种姓家。五念于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所生处不加其功而得诸法。七念所生处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现于世。九念所生处常得说正法。十念愿所说法常得久住。十一念愿法久住得随顺修行。十二念常得怜愍诸众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圣法。
发愿缘第四
夫佛果夐绝。登之有阶。法云峻极。届之有渐。是以创发大诚。则玄德照于来际。初立弘誓。则妙愿遍于空界。一念兴志。即尘劫之瑞华。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盖是大乘之根基。种智之津衢也。
又地持论云。菩萨发愿略说五种。一发心愿。二生愿。三境界愿。四平等愿。五大愿。彼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是名发心愿。愿未来世为众生故。随善趣生。是名生愿愿正观诸法无量等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愿。愿未来世一切菩萨善摄事。是名菩萨平等愿。大愿者即平等愿。
菩萨又说十种大愿。
一者愿一切种供养无量诸佛。
二者愿护持一切诸佛正法。
三者愿通达诸佛正法。
四者愿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愿行菩萨一切种正行。
六者愿成熟一切众生。
七者愿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八者愿一切菩萨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愿一切正行方便无碍。
十者愿成无上正觉。
是菩萨住于初地。方便净信现在修行。于未来事生十大愿。
一者以清净心常愿供养一切诸佛。
二者受持守护诸佛正法。
三者劝请诸佛转未曾有法。
四者顺行菩萨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七者自净佛土。
八者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众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颂曰。
牧杖信为急 调弦贵不奢
腾猿安可制 逸马本难罝
驱驰习声色 冠盖竞豪华
既入王孙第 还向季伦家
静心澄业累 省念勖身瑕
庶兹凭七觉 时用免三邪
诸经要集卷第三
诸经要集卷第四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入道部第四(此有四缘)
·呗赞部第五
·香灯部第六 ·述意缘
·欣厌缘
·出家缘
·引证缘
述意缘第一
窃以因缘假有。众生之滞根。法本不然。至人之妙理。是以三界六趣。造业障而自迷。八解十智。尊归宗而虚豁。所以能仁大师。随缘布教。愍焰宅之既焚。伤欲流之永雾。托白净之宫。现黄金之色。居兹三惑。示画箧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自嗟人代漂忽若此。于是天王捧白马而逾城。给使持宝冠而诣阙。脱屣寻真。其于斯矣。虽复奏代箫史。周时子晋。许由洗耳于箕山。庄周曳尾于濮水。方兹去俗。何其蔑哉。致使慕其德者。断恶以立身。钦其风者洁己而修善。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轮王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所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禅河起苦行之迹。沐金躯之净水。游道场之吉树食假献糜。座因施草。于是十力智圆。六通神足。魔兵席卷。大觉道成也。
欣厌缘第二
如文殊问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无量过患故。出家者无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碍。出家者无障碍。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是无尘垢处。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住家者是忧悲恼处。出家者是欢喜处。住家者是结缚处。出家者是解脱处。住家者是伤害处。出家者非伤害处。住家者有贪利苦。出家者无贪利苦。住家者是愦闹处。出家者是寂静处。住家者是下贱处。出家者是高胜处。住家者为烦恼所烧。出家者灭烦恼火。住家者常为他人。出家者常为自身。住家者以苦为乐。出家者出离为乐。住家者增长棘刺。出家者能灭棘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无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为三乘毁訾。出家者为三乘称叹。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无放逸。住家者为人仆使。出家者为仆使主。住家者是黑暗处。出家者是光明处。住家者增长憍慢处出家者灭憍慢处。住家者少果报。出家者多果报。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质直。住家者常有忧苦。出家者常怀喜乐。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寂法。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住家者是流转处。出家者非流转处。住家者如毒药。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失内思惟。出家者得内思惟。住家者无归依处。出家者有归依处。住家者多有嗔恚。出家者多行慈悲。住家者有重担。出家者舍重担。住家者有罪过。出家者无罪过。住家者流转生死。出家者有其齐限。住家者以财物为宝。出家者以功德为宝。住家者随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住家者是烦恼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住家者为缠所缚。出家者离于缠缚。住家者为国王教诫。出家者为佛法教诫。住家者伴侣易得。出家者伴侣难得住。家者伤害为胜。出家者摄受为胜。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住家者如住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师利。若我毁呰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也。
又涅槃经云。在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廓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之人内则忧念妻儿。外则王役驱驰。若富贵高胜则放逸纵情。贫苦下贱则饥寒失志。公私扰扰昼夜孜孜。众务牵缠何暇修道。
又郁伽长者经云。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爱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少得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违离佛法。当作怨家恶知识想。应厌家活生出家心。无有在家修集无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无上道。
又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量。又如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又大缘经云。以一日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又僧祇律云。以一日夜出家修梵行者。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又出家功德经云。若为出家。苦作留碍抑制此人。即断佛种诸恶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入黑闇地狱无有出期。又迦叶经云。尔时大王太子闻出家功德甚深。并皆发心出家已。四天下中无一众生在家者。皆悉发心愿求出家。彼诸众生既出家已。不须种殖其地。自然生诸糠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一切诸天供侍给使。又佛藏经云。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又贤愚经云。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理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虽无量。犹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弘大。
出家缘第三
初欲出家。依律先请二师。一是和上。二是阿阇梨(请法如律)萨婆多论云。若先请和上。受十戒时。和上不现前不得十戒。若闻知死受戒不得。若不闻死受戒得成。阇梨应同。又清信士度人经云。若欲剃发。先于落发处香汤洒地。周圆七尺内。四角悬幡安一高座。拟出家者坐。复施二胜座拟二师坐。欲出家者著本俗服。辞拜父母尊亲等讫。口说偈言。
流转三界中 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 真实报恩者
说此偈已脱去俗服。善见论云。应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度人经云。虽著出家衣。止得著泥洹僧及僧祇支。未得著袈裟。入道场时。应来至和上前胡跪。和上应生儿想。不得生恶贱心。弟子于师应生父想。尊重供养。和上为种种说法诫勖其心已。来向阇梨前坐。善见论云。以香汤灌顶上。说偈赞云。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无常
舍俗趣泥洹 希有难思议
说此偈已。教礼十方佛竟。复说偈赞云。
归依大世尊 能度三有苦
亦愿诸众生 普入无为乐
说此偈已。然后阇梨乃为剃发。度人经云。为剃发时。傍人为诵出家呗云。
毁形守志节 割爱无所亲
弃家弘圣道 愿度一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