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经要集


  与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发。来至和上前胡跪。和上问言。今为汝除去顶发许不。答言好。然后和上为著袈裟。当正著时。依善见论复说偈赞云。
  大哉解脱服  无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广度诸众生

  依度人经云。既著袈裟已礼佛。行道道俗从后绕三匝已。复自说偈。生庆荷意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谁不喜
  福愿与时会  我今获法利

  行道匝已。又礼大众及二师竟。然后在下行坐。受六亲拜荷。出家离俗意心怀欢喜。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悦其道意。应中前剃发最好。令及得斋。依毗尼母论云。剃发著袈裟已。然后和上为受三归五戒等(自外法用不可具述临时斟酌生善弥胜)。

  引证缘第四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妇女端正殊妙。于外道法中出家修道。时人问言。颜貌如是应当在俗。何故出家。女人答言。如我今日非不端正。但以小来厌恶淫欲。今故出家。我在家时。以端正故早蒙处分。早生男儿。儿遂长大端正无比。转觉羸损如似病者。我即问儿病之由状。儿不肯道。为问不止。儿不获已而语母言。我止不道恐命不全。正欲具道无颜之甚。即语母言。我欲得母以私情欲。以不得故。是以病耳。母即语言。自古已来何有此事。复自念言。我若不从儿或能死。今宁违理以存儿命。即便唤儿欲从其意。儿将上床地即劈裂。我子即时生身陷入地狱。我即惊怖以手挽儿。捉得儿发。而我儿发。今日犹故在我怀中。感切是事。是故出家。
  又智度论云。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获阿罗汉果。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世时作戏女。著种种衣服而说杂语。或时著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阿罗汉道。虽复破戒可得道果。复次如佛在只桓。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难与剃头著法衣。醉酒既醒。惊怖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都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此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功德大也。
  又杂宝藏经云。昔卢留城有优陀羡王。聪明解达有大智慧。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端正少双兼有德行。王甚爱敬。时彼国法诸为王者。不自弹琴。尔时夫人在于曲室共王欢戏。自恃王宠。遣王弹琴自起为舞。初举手时。王素善相。睹见夫人死相已现。计其余命不过七日。王即舍琴惨然长叹。夫人白王。受王恩宠。敢于曲室求王弹琴。自起为舞用为欢乐。有何不适舍琴长叹。愿王告语。王不肯答。殷勤不已王以实答。夫人闻之甚怀忧惧。即白王言。我闻石室比丘尼说。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我欲出家愿王听许以不。王爱情重。语夫人言。至六日头当听汝去。不相免意遂至六日。至已语夫人。汝有善心求是出家。若得生天必来见我。我乃听去。作是誓已。夫人许可便得出家。受八戒斋。即于其日。饮石蜜浆腹中绞结。至七日旦即便命终。乘是善缘得生天上。忆本誓故来诣王所。光明炽盛遍照王宫。时王问言。汝为是谁。天即答言。我是王妇有相夫人。王喜白言。愿来就坐。天答之言。我今观王臭秽叵近。但以先誓故来见王。王闻是已心开意解。而自叹言。今彼天者本是我妇。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远而见鄙贱。我今何故而不出家。我曾闻说。天一爪甲直一阎浮提地。我此一国何足可贪。作是语已舍位与子。出家修道得阿罗汉。又智度论偈云。
  孔雀虽有色严身  不如鸿鹤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  不如出家功德深

  又杂譬喻经云。昔者兄弟二人居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议弟爱家业。其弟见兄不亲家业。恒嫌恨之。共为兄弟父母早终。勤念生活。反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沙门岂能与汝衣食财宝耶。家转贫困财物日耗。人所嗤笑懈废门户。继续父母乃为孝耳。兄报之曰。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道化亲乃为孝耳。道俗相反自然之愿。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智愚不同谋犹明冥。是故慧人去冥就明。以道致真卿今所乐苦恼之伪。岂知苦辛。其弟含恚俾头不信。兄见如是便谓弟曰。卿贪家事以财为贵。吾好经道以慧为珍。今是舍家归命福田。计命寄世忽若飞尘。无常卒至为罪所缠。是故舍世避欲就安。弟见兄意志趣道义。寂然无报。兄则去家作沙门。夙夜精进坐禅思惟。行合经法成道果证。弟闻此言嗔恚更盛。弟贪家业未曾为法。其后寿终堕于牛中。肥盛甚大贾客买取。载盐贩之往还数回。牛遂羸顿不能复前。上坂困顿躄卧不起。贾人挝打摇头才动。时兄游行飞在虚空。遥见其弟便谓之曰。弟居田宅今为所在。而自投身堕牛畜中。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识知泪出自责。由行不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不信兄语抵突自用。故堕牛中疲顿困劣。悔当何逮。兄知心念怆然哀伤。即为牛主说其本末。贾人闻之便以施与。即将牛去送至寺中。使念三宝。饭食随时。其命终尽得生忉利天。时众贾客各自念言。我等治生不能施与。不识道义死亦恐然。便共出舍捐其妻子。弃所珍玩行作沙门。精进不懈皆亦得道。由是观之。世间财宝不益于人。奉敬三尊修身学道。世世获安。
  又付法藏经云。昔尊者罗汉阇夜多。将诸弟子诣德叉尸罗城。到其城已惨然不悦。小复前行。路见一乌欣然微笑。弟子白师。愿说因缘。尊者答曰。我初至城。于城门下见一鬼子饥急语我。我母入城为我求食。向与母别来经五百岁。饥虚困乏命将不远。尊者入城若见我母。道我辛苦愿语早来。我始入城。便见彼母具说子意。鬼母答我。吾入城来经五百岁。未曾能得一人涕唾。我既新产气力羸劣。设得少唾诸鬼夺我。今值一人遇得少唾。欲得出城共子分食。门下多有大力鬼神。畏不敢出。唯愿尊者送我出城。我即将出令共子食。我即问鬼。生来几时。鬼答我言。吾见此城七反成坏。我闻鬼言。悲叹生死受苦长远。是以惨然。时彼乌者。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婆尸。我于尔时为长者子。欲得出家。是时出家必得罗汉。父母不听强为娉妻。既得妻已复求出家。父母语我。若生一子乃当相放。我寻受教后生一男。至年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求抱我脚啼哭而言。父若舍我谁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我时见已起爱染心。即语子言。吾为汝故不复出家。由彼儿故。从是以来九十一劫。流转五道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是前子。愍其愚痴久处生死。是以微笑。以是因缘。若复有人障他出家。此人罪报常在恶道。受极苦痛无得解脱。恶道罪毕。若生人中生盲无目。是故智者若见有人欲出家者。应勤方便劝佐令成。勿作留难。
  又出家功德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与阿难入毗舍离城。时到乞食。有一王子字鞞罗羡那。与诸婇女在高楼上。共相娱乐。佛闻乐音语阿难言。我知此人却后七日必当命终。若不出家或堕地狱。阿难闻已即往教化。劝其出家。王子闻劝。于六日中极意受乐。至第七日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即便命终生四天王为北天王毗沙门子。与诸婇女受五欲乐。极天之寿满五百岁。后生忉利为帝释子。寿天千岁。次生炎摩复为王子。寿二千岁。后生兜率亦为王子。寿四千岁。次生化乐为天王子。寿八千岁。化乐寿尽。复生第六他化自在。为天王子。与诸婇女。所受五欲于下最胜。尽天寿命万六千岁。如是受乐。于六欲天往来七返。而无中夭。一日出家满二十劫。不堕恶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宝具足。壮年已过临老厌世。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毗流帝梨。广度天人不可限量。以是因缘。出家功德无量无边不可为喻。假使罗汉满四天下。若有一人一百岁中。尽心供养四事无乏。乃至涅槃各为起塔。花香璎珞种种供养。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为求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之功德也。以斯而言。出家之法真可尊贵。不得以少财色贪著俗事。流浪生死自苦其身。
  颂曰。
  三山羽化竟无成  五热殷忧徒自萦
  并入繁笼处尘馆  何如寂虑出危城
  镜智圆规光且净  月行驰轮皎复晴
  侧径崎岖尔回辙  通庄达老岂同征

  呗赞部第五(此有三缘)
  ·述意缘
  ·引证缘
  ·叹德缘


  述意缘第一

  夫褒述之志。寄在咏歌之文。咏歌之文。依乎声响。故咏歌巧则褒述之志申。声响妙则咏歌之文畅。言词待声。相资之理也。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昔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婆提飏呗。清响彻于净居。觉世至音。固无得而称矣。至于末代。修习极有明验。是以陈思精想。感鱼山之梵唱。帛桥誓愿。通大士之妙音。药练勤行。受法韵于幽只。文宣励诚。发梦响于斋室。并能写气天宫。摹声净刹。抑扬词契。吐纳节文。斯亦神应之显征。学者之明范也。原夫经音为懿。妙出自然。制用可修。而研响非习。盖所以炳发道声移易俗听。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趣发只鹫之风。韵结霄汉之气。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经称深远雷音。其在兹乎。若夫称赞联斋。众集永久。夜缓晚迟。香销烛掩。睡盖覆其六情。懒结缠其四体。于是择妙响以升座。选胜声以启轴。宫商呗发动。玉振金反折。四飞哀悦七众。同迦陵之声。等神鸾之响。能使寐魂更开。惰情还肃。满堂惊耳。列席欢心。当尔之时。乃知经声之为贵矣。

  引证缘第二

  如长阿含经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调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
  又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又毗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虽听言说。未知说何等法。佛言。从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十二部经复有疑心。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撰集好辞。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尔时有一比丘。去佛不远。立高声作歌音诵经。佛闻不听用此音诵经。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称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也。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与兵众至祇洹边过。闻一比丘呗声雅好。军众立听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与军众即入寺看。见呗比丘。形貌矬短丑陋极盛。王不忍看。王即问佛。今此比丘宿作何业得斯果报。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号曰迦叶。入涅槃后。机里毗王。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有四龙王化作人形。来到王所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今是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龙白王言。我是龙王故来相问。若用宝作我当佐助。王闻欢喜。龙复语王。四城门外有四泉水。东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琉璃。南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黄金。西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白银。北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白玉。王闻是语倍增欢喜。即立四监各典一相。其三监者作工欲成。一监懈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以理呵责。其人怀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敕作人。昼夜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庄严极有异观。其监见已欢喜踊跃。忏悔前过。持一金铃著塔棠头。发其愿言。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缘于往昔嫌塔大故。生恒丑陋。由持金铃悬塔棠头。乃愿见佛。从是以来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一切众生。见他作福不应毁呰。后得恶报悔无所及也。

  叹德缘第三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时彼佛在杂宝窟内。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脚。七日七夜。而将此偈赞叹彼佛。而说偈言。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阿难。我以此偈叹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受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四种辩才具足。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