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藏知津


  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实宁)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章安尊者叙云: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遍记难,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

  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各序正流通。

  消文为四: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矣。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故用约教释也。若应机说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存本,故用本迹释也。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身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二从方便品,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更为两,一从此下,是略开三显一。二从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是广开三显一,凡七品半,文为三:一从此至譬喻品尽回向佛道,是为上根人法说。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记品,是为中根人譬说。三化城喻下三品,是为下根人因缘说,三法师下五品,是迹门流通。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门发起序。寿量品第十六,是正开近迹显远本。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于中佛说长行,为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为总申领解,正宗分竟。此后并下三品,为劝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为付嘱流通。

  观音玄义(二卷) (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别释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释名十义: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又境智因缘名观世音,世者,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十种法界,三十种世间,即所观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业之机也。观者,一切种智中道正观也。普门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也。以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

  观音义疏(二卷) 同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有时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缘,乃至观心等释。

  妙法莲华经要解(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传序注并释及南序) 旷远

  宋温陵开元莲寺沙门戒环解

  科此经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 (南践北灭)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此经若依梵本,具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复云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经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会盟北灭虢践)

  撰者同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分文为五:一召请涅槃众,从初如是讫流血洒地。二开演涅槃施,从纯陀讫大众问。三示涅槃行,从现病讫德王。四问答涅槃义,从师子吼讫品。五折摄涅槃用,从迦叶讫经。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南丹北迹)

  宋晋水高丽国沙门净源述

  大意宗天亲论,而讹谓是马鸣论,可见考订之疏矣。

  菩萨戒义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重玄义,第一释名,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第二出体,初明无作,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简,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缘。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余尽卷为劝说流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同奉 诏注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信士   助银 两
      信士马泰昭助银伍钱
      比丘慧一助银陆钱)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一

  瑜伽师地论(百卷) (许敬宗序) (南节至静北犹至气)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惟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谓五识身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自性。谓了别五尘,所依,谓五净色根。及前灭意,种子,阿赖耶识,所缘,谓五尘境。助伴,谓相应心所。作业,谓了别自境,自相,现在,一刹那,又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复次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余四亦尔。应观所依如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缘如自受用,助伴如仆使,业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谓心意识,彼所依,谓等无间依,种子依。彼所缘,谓一切法如其所应,彼助伴,谓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业,谓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有七种分别所缘(一有相分别,善名言者所起分别。二无相分别,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三任运分别,随境势力任运而转。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着现在,若欲恚害等,随一烦恼随烦恼相应。七不染污分别,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有三种审虑所缘(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身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有寻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杂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数。二处。三有情量。四有情寿。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体。八因缘果。数者,三界。处所者,欲界三十六处(八大地狱,八寒地狱,饿鬼处,非天处,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宫,即他化摄。而高胜)。色界十八处(无想,即广果摄,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无色界四处所,或无处所。相施设建立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种:一依处。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声闻乘资粮方便。七独觉乘资粮方便。八波罗密引发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种: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杂染施设建立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

  三摩呬多地第六。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总标有四:一者静虑,谓四静虑,二者解脱,谓八解脱。三者等持,谓空无愿无相三。又有寻有伺等三,又小大无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圣智,又圣五支,又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安立者,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所缘差别者,略有四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种相。

  有心无心二地品第八、第九。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诸倒乱心,名无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门(入因缘故,心或生或不生,名无心地)。四分位建立门(六位无心)。五第一义建立门(唯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

  闻所成地第十。谓于五明处,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了,一内明处(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二医方明处(一于病相善巧。二于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四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处(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堕。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体性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处所亦六种,所依有十种,所成立义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类者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异类翻此。现量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又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比量有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庄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负堕有三: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出离者: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二勇猛无畏故,处一切众能起谈论。三辩才无竭故,随所问难能善酬答)。四声明处(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五工业明处(营农,乃至音乐十二工业)。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净故。二由思择所知故。三由思择诸法故。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处,七支所摄:一生圆满(依内有五,依外有五)。二闻正法圆满(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入圣谛现观。二离诸障碍。三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种性自性。种性安立。住种性者所有诸相。住种性补特伽罗)。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诸相。已趣入补特伽罗)。出离品第三(由世间道而趣离欲。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第二瑜伽处(补特伽罗品类差别二十八种。由十一差别道理,建立补特伽罗。有四种所缘境事。有四教授。有三胜学。有十种随顺学法,对治十种违逆学法。有四种瑜伽坏。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种瑜伽所作。有三种瑜伽师。有二种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预流等。有六种补特伽罗异门。略有八种补特伽罗,略有四种建立因缘。略有四魔,有无量种魔所作事。由三因缘发趣,空无有果,一由诸根未积集故。二由教授不随顺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处(安住正念,往诣师所,师既庆慰,四种审问。四种处所。四种寻求。五处安立。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第四瑜伽处(由七作意,离欲界欲。由七作意,证出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