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二示正见。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征意云以何义故名为如来既名为来亦表其去何言错解释意云以真佛本来无来去故。

  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大云云众生心水若清净则见佛来来无所从浊则见双林示灭则云佛去去无可至肇云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现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

  偈云等者标真化异也如来即是法身本来不动犹若虚空故不同化身随机来去此非异而异也大云下释此约机心染净遂见佛有来去名为化身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即是不动名为法身斯则机见有佛来去佛实不动云云自彼于我何为此中略举水喻众生心则知月喻法身影喻化体清浊喻染净也水清月现月亦不来水浊月隐亦非月去但是水有清浊非谓月有升沈法中亦尔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但是众生垢净非谓诸佛隐显解极等者谓解极则心绝心绝则会如如体本周故无方所此明即应之真缘至下明即真之应也意同大云隐显断疑意者诸佛本无来去众生妄见去来尚无出现之佛宁有受福之事耶。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据前不可以化相比知法身法身无去来坐卧即似真化异据遮断灭之念又显不失福相即似真化一故成疑也此约微尘世界委释非一非异义以断此疑。

  论文于此不别叙疑而义意合有也据前等者指疑起处此从三处来不可以化下第二十二也滥于轮王故法身无去下二十四也斥为错解故据遮下二十三也不失等者弥勒颂云得胜忍不失一异相反难为存去故成疑也此约下悬指断疑之意彼约一异双存而难此据一异俱非而通也。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文二初约尘界破一异五初细末方便破粗色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问答如文可知。

  ●疏三初引天亲明断疑。

  偈云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论云彼诸佛如来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为示此义故说世界碎为微尘故偈云世界作微尘此喻示彼义。

  偈云下标也论云下释也一真法界数量消灭非一异故诸佛证此亦非一异而言处住者以非此二义可住着故为示下正显住意意以界喻真身尘喻化身也尘因界碎故非异喻从真起应也尘细界粗故非一喻真实应假也故偈云下引证可知。

  ●二引无著破执法。

  无著云为破名色身故说界尘等于中细末方便及无所见方便尘甚多者是细末方便。

  此别是一义非断疑也名身即受等四蕴色身即地等四大于中下以细末破色身以无所见破名身无所见即不念也此段说尘甚多正是初方便也。

  ●三引大云示破相。

  大云云即是析尘至于细末以此方便破粗色矣此言微麈依大乘宗于一抟色假想分析至极略色为尘非小乘宗实尘矣。

  即是等者明方便之相以能破是细末所破是粗色能所合之故成科名此言下拣异大小大乘用观假想分别起其慧数破析彼色一一分析至于极微二乘天眼所不能见此则细末之极不可破析名极略色非小乘等者以彼宗迷唯识理不达诸法即空计此微尘以为实有故说积诸微尘以成世界故俱舍论云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蚤虱麦指节彼后增七倍等今此拣去故云非实尘也。

  
  ○二不念方便破微尘。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麈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征意云以何义故说微尘耶释意云以无实体故又征意云所以说微尘空又说微尘者何谓也释意云佛所说者非实微尘是空微尘也。

  ●疏二初约断疑释。

  论云尘碎为末故非一处尘众聚故故非异处如是佛住法界中非一处住非异处住。

  尘碎等者喻说尘是碎世界为末也故界粗而尘细是非一也尘众聚者世界是众尘成故尘界非异也如是下法合谓应现十方故非一同依一体故非异又依法起化故非一离法无化故非异。

  ●二约破法释。

  又若尘众实有者世间凡夫悉亦自知何须佛说只为不知体不成就故佛说矣故无著云世尊说非者以此聚体不成就故若异此者佛虽不说亦自知是聚。

  亦是约喻法说者若化是实亦不用佛说只为是虚余人不知故佛说矣无著下引证同此。

  
  ○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意云非唯所起微尘是空微尘抑亦能起世界亦是空世界。

  本论破世界不实之义可知无著云此破名身世界者众生世界。

  本论等者如次文所说众生世界者有情世间也以心法无质不可分析故但以不念方便破之念之则有不念则无故起信云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等也。

  
  ○四俱约尘界破和合。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征意云以何义故说世界耶释意云世界若实则是一合佛说一合者非实有之一合是空无之一合。

  ●疏二初引天亲解。

  论云若实有一世界如来则不说三千界大云云若实有一世界冥然是一一和合矣是则不合有多差别今既佛说三千明非冥然一矣故约三千破一界也。

  初引论标大云下释冥合也冥然合为一也一即和合故云一合矣三千破一者既言三千则非一义此乃通明五蕴无一合义也。

  ●二引无著解。

  无著云为并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抟取谓一抟取及差别抟取大云云此明尘众及众生类俱名世界一合相者即是抟取抟取为一故云和合故此一合有二抟取一者一抟取即是世界和合为一二差别抟取即是微尘有众多极微名为差别非一合者第一义中二界无实故。

  并说等者情器双明也故有下且标二抟取大云下显明情器俱名世界谓尘众则器世界众生则有情世界抟取为一等者谓情器不分为一世界也此一合有二抟取于五蕴中分色心故本以合二为一今则开一成二然和合抟取盖是一义但秦魏译异耳一抟取者是名身众生世界义不可分但有一义故差别抟取者是器世界聚多微尘成一世界故故无著论云众生世界有者此为一抟取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抟取二界无实等者故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经是名一合相者约俗谛说有明在次文。

  
  ○五佛印无中妄执有。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意云此一合相无体可说但为凡夫妄生贪着。

  论云以彼聚集无物可取虚妄分别故云妄取若有实者即是正见无著云世谛说抟取第一义不可说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大云云执见五蕴取其和合是贪着事迷于事法起烦恼矣。

  以彼等者释经中不可说也五蕴和合无实体故斯则界归于尘则无界可取尘归唯识则无尘可取四蕴离念则无心可取也众生取着皆由虚妄分别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此明经中但凡夫已下文若有下反显也以世界体若是实有不名虚妄分别合是正见世谛说者即前是名也同论云以彼聚集第一义不可说即前即非也同前无物可取小儿等者世谛虽说但是假有凡夫不敏执之为实犹彼小儿如言执物见五蕴者不了法空是法执也取和合者不达众法即我执也二执不亡故名贪着其事也迷于事法所知障也烦恼可知是依二执起于二障也。

  
  ○二约止观破我法二。

  破我法者前破我法所缘之境令知不实今破能缘我法见心见心乃是所起分别今即破之令亡分别入圣道也故偈云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

  
  ○初除我执二初斥错解。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问答并可知但不解必错解也。

  
  ○二遣言执。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征意云以何义故说为不解释意云佛说我人等见非实我人等见是假名我人等见众生不解谓之为实所以前科判云错矣。

  论云我见虚妄分别佛说即是不见无著云此显示如所不分别云何显示如外道说我如来说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又为说有此我见故安置法无我如是观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为入方便。

  虚妄等者见有我故名为我见体实无故乃云虚妄虚妄无实元是不见如绳处见蛇岂是实见如所下两意一以真如为所如彼真如不分别故二以我法为所我法本无如所知故云何下征如外道下释人无我等者一法界中无我无无我今对有我说于无我权说假言故云安置法无我等者以见是心心所法执有此见名为法执心法不实故言安置此文破法我者是连带引之非谓正意也相应等者入地证如也不分别者离分别障也即此等者若存我法即分别无穷但了二空则自无分别即此二空观为入理之方便也。

  
  ○二除法执二初除分别。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意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

  ●疏二初明无分别所依二初总征三法。

  无著云此显示何人无分别于何法不分别何方便不分别。

  显示下节节以疏征起以经答之何人等者即经中发菩提心者于何法者即经中一切法何方便者即经中应如是知见信解也。

  ●二别释第三二初总标。

  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

  增上心即定也增上智即慧也皆是增胜上法故云增上知见胜解者定慧之后位也。

  ●二别释二初总彰三义。

  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

  于中者于彼三事之中也若智等者明此三种体即是智但依止方便不同故立三名也奢摩他此云止止即是定智依此定并息万缘唯心独存故云知也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是慧依此慧故观察一切委细推求历历分明故名为见此二者知见也三摩提此云等持但以定慧等处名三摩提依此义故名为胜解言依止者名依义立也。

  ●二转释后义。

  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

  自在者定慧无阂故内缘等者既未证真但缘影像以真如法离心缘故今既变影缘如但名胜解从此能引根本正智无分别中为近方便故。

  ●二正显无分别理。

  云何无分别此正显无分别大云云前之方便是加行智今不分别是根本智即亲证真如离能所取名不分别。

  云何等者即论释经中不生法相也初句征起次句正显大云下约位释论前方便等者即知见胜解此当地前四加行位今不分别者即不生法相通在十地及佛地也虽满分不同皆用根本无分别智亲证谛理也如唯识见道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二显本寂。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意云所言法相非实有之法相是本无之法相。

  无著云此显示法相中不共义及相应义如前已说。

  不共者非法相也胜义谛中不容他故离性离相非和合故相应者是名法相也性起为相不离性故如前金中无器不离金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论文于此不言断别疑故云外二疏皆摄入前段合疏详文合有是故开之。

  ●疏二初随章叙疑。

  因闻真化非一非异意云若就非一化唯虚假若就非异又唯冥合归一法身即化身终无自体若尔即所说法受持演说无福。

  初句指疑起处此从二十五中来意云下立理即化身下指无化体若尔下结成疑也意云能说之佛既虚所说之教岂实持说不实之教宁有福耶。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明说法功德。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经之校量可解阿僧祇此云无数发菩萨心者拣余人。

  偈云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论云虽诸佛自然化身作业而彼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

  偈云下标论云下释先牒疑纵之而彼下据理夺之无量下拣有量等斯则三重显于持说之胜也。

  
  ○二明说法不染。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征意云云何演说便获如是功德释文可见前云发菩萨心者意在于此若非菩萨焉能如是。

  ●疏二初引无著解二初申经意。

  无著云为说法不染故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演说如是演说即无所染。

  既说法之心如彼真如无有分别不取能所说相所获功德利益至矣故决定说也无所染者即无分别不取不动也此则正是断疑之意谓佛所有说皆如真实传授之人要皆如是既如其法福乃无边何疑持说无功德耶又如偈云诸佛说法时不言是化身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意云若言是化则人无敬心所说之法宁肯信受由不说故人皆宗奉所说之教咸悉受持无漏之福自然无量等。

  ●二销经文。

  云何演说等者显示不可言说故若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又说时不求信敬等亦为无染说法。

  不可等者此明离于说相非全不说前云无法可说净名无说无示是名说法故魏经云如不演说若异下反明以取相故有分别故不如如故既不如如即成颠倒又说时下约事明无染前约不称理今约不称事夫说法者本为利生今为名利岂非染说。

  ●二引大云解。

  大云云若能不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则如彼真如故曰如如又心如境如故曰如如不动者则无染义。

  生灭心行即有所得分别取相今既不以即与如合故曰如如上如即似义下如即真如似于真如故曰如如心境如者即两皆真如无似义也则无染者谓拟心即差便名为染故论云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此则微细念虑尽名为染不必贪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