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无别等者谓释迦一佛初中后说竟无别异增减然乃但据真实无差不约言辞有异耳但如下出所以也凡有说时皆如其证证中无说岂有异耶三世下结通诸佛以诸佛同证竟无二源不证则已证则无别也若未至极位在因地中随其所说各各差别何以故所证不同故如地前地上十地节级不同由是果人决无异说故云下结成上义既一佛多佛过去未来所说皆同咸如其证如证之说不亦胜乎故论云下引证唯独等者说般若能断烦恼无有一佛不作此说余皆若此第一等者以谛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故不可说此证前既如其证则无所说也然无著天亲语虽似异其意实同既如其证岂非第一义耶。
○四施福劣尘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问答之文可见释意云所言尘者非烦恼尘但是地尘所言世界者非染因界但是地尘界此即蹑前校量中来由前说河沙宝施不及持经惑者所闻未能诚信所以如来特说此义使其明见优劣用涤所疑具下疏文昭然可见。
论云宝施福德是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地尘无记非烦恼因故尘胜施劣大云云故诸地尘则非贪等烦恼尘是名无记地尘如来说三千界非烦恼染因界是名地尘无记界是则界为尘因尘不生烦恼施为福因福生烦恼。
论云等释尽其意意云碎界为尘尘上不起烦恼宝施得福即有贪瞋五欲自娱无恶不造故相传云布施是第三生怨所以尘界胜于宝施且尘界但不起过尚得为胜况受持此经定招佛果岂可以为劣哉由是相望便有三重胜劣谓宝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持经尚胜于尘界岂得不如宝施如百姓不如宰相宰相不如天子天子尚胜于宰相岂得不如百姓喻中天子最胜也法中持经最胜也经胜所以岂不昭然大云下但对经文以拣法喻更无别义然其意者说微尘是尘说贪等亦是尘以俱有坌污之义故说三千为界说烦恼染因亦为界以皆有为因之义故亦可三千是器界烦恼是有情界故也今则拣非贪等尘及染因界但是地尘及三千界也是则结释上义并如前说。
○五感果离相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问答之文可知征意云以何义故不以三十二相为法身如来释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但是化身有为之相故。
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故此经云可以相为佛不论云持说此法能成菩提胜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经福能降施福得三十二相意明经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宝施即烦恼因。
恐施等者叙经起之意也恐彼意云若施不求佛即起烦恼本为求佛云何烦恼彼所求者即是三十二相之身为破此见故复问之持说下且标胜劣谓宝施但得色相持经即得菩提故云胜彼福德何以故者征意云既得三十二相何不得菩提彼相下释也理法身是菩提相彼三十二相非菩提相所以言者菩提无相故由法身即菩提相非菩提相空矣又于其中法身则胜色身则劣何以故法身无为真实性故色身有为影像相故然由持说因胜故果中获法身宝施因劣故果中获色身故上标云持说此经胜彼福德经福下转遮谬解恐施宝者闻上所说便云虽知色身劣于法身宝施不如持说我以不能持说不要法身但将宝施成就色身相好既圆则亦妙矣为遮此见故此云也谓前且约别义分于因果故说施感相身若据实义而论空施不成相果何者由无智慧随相生情所施虽多唯成有漏纵得三十二相但是转轮王色相虽同不名为佛若能持说此经则智慧圆起依慧行施不住有空以无漏因获无漏果如此三十二相始得名为佛也意明下结释上义不逾前说。
○二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二初校量胜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经意如文可知但甚多之言显超命施之福也。
舍身胜于宝施持说又胜舍命。
舍身等者意恐人闻宝施不及受持便谓以是身外之财所以劣于经福若将身命布施必胜受持为破其见故有此文沙数犹劣况一身耶。
○二释胜所以五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意谓空生闻上所说喜极成悲泣涕连连自宣心曲身为罗汉已是多时慧眼虽开未闻斯教。
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是故悲泪论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泪慧眼人空也未闻法空也。
舍身等者悲泣之由然有三意一谓伤彼舍身虚其功故意云舍命河沙劣于持说不达深旨劳而无功二谓悲曩劫不逢遇故意云在凡不闻固当其分自阶圣果亦未闻之三谓庆今得闻喜极成悲故善吉创闻深法非本所望涕泪交流以彰极喜今此疏中且明前一也论云下引证慧眼等者谓空生混迹寄位小乘自证人空已来未闻法空之理以法空是大乘所证境故然以此为经胜由者有两重意一谓教若粗浅闻乃寻常既感悲啼乃知深妙二谓常人啼泣未足为奇善吉悲伤当知最胜胜之所以不亦明乎。
○二净心契实具德胜二初正明。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意云若人闻此能生信心此信若生不信诸法故云清净诸法既泯实相生焉三身功德自此周备岂不胜耶第一等者如前所明经文存略故标二也。
论云此中有实相余者非实相。
此中即般若教余者即未说般若之前二乘人天之教所言实相者即无相之相也谓无我法之相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名为实相故下文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言余教所无者谓人天教中具足二执小乘教内法相犹存不可以二执之相而为实相故言余者非实相非犹无也言此有者谓顿除二执双显二空空病亦空二边皆离中道斯显名实相焉故云此中有也问实相之理教但能诠云何信心便生实相答谓能信此经必无二执无二执处即是实相非谓别有实相生也。
○二拂迹。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意云此实相者体当胜义但唯无相名依世谛故言实相。
无著云为离实相分别想故。
为离等者恐闻实相之名便生实相之想想即分别也良以实相真妙言念不及虽假言念唯证相应若起当情但唯影像恐认于此故曰即非也。
○三信解三空同佛胜三初总标信解。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意云我为阿罗汉亲禀佛言信解受持不为难事若当来世浊恶世中去圣时远不闻佛说览斯遗教信解法空领受任持依解起行若斯等类不亦难乎。
无著云未来法灭时尚有菩萨受持故无我人等取云何汝等于正法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
未来等者谓无著出世当正法中故引来世之胜人以诫当时之劣者是知小人君子何代无之斯则指于第二疑中所说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者也。
○二别显三空。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征意云设有能信解受持以何义故得为希有释意云以无我等相故此则我空也征意云所以令无我等相者何谓也释意云以我等相即非相故我相体是心心所法既无此体即是法空也又征意云以何义故令无我法之相后释意云离一切相名为佛故诸相虽多不逾我法今此统收故云一切斯则是相皆离为俱空也俱空之理则名为佛佛自此成故言胜也。
无著云无我等者无人取我等即非相者无法取离一切者显示诸菩萨随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相是故我等应如是学。
人法二取其义可知显示等者为我法二空菩萨有分离一切相方是如来今显示此义者令诸菩萨方便随顺学而习之见贤思齐速成佛故故云诸佛世尊乃至如是学也。
○三如来印定。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经意如文可知然以前来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乃至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尽是空生之言于中逦迤有其六重所谓闻法悲啼信生实相对彰难易明无我人法执兼亡尽成佛故如斯所说皆当诚谛之言故佛世尊印云如是重言者表言当之极耳。
○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意云此经深妙难解难知或有人闻多生惊畏若得不生惊畏岂不希有者哉实难其人盖缘经胜经胜之义昭然可知。
论云惊者谓非处生惧怖者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堕惊怖故。
惊怖畏者此三行相不同惊谓愕然而怪怖则进退慞惶畏则一向恐惧如人欲往上京行于大路以先未经历忽然而惊心自念言何谓至此或进或退疑是疑非遂无决定之心谓此路元来不是或反而不进或恐惧发狂坠壑投岩不终天命法中亦尔以佛于人天小乘教中说空说有不达意者随言而执及说此经则显非空非有中道之理先所执者悉皆惊畏却以为非不能进趣或堕凡夫或落小乘菩提真空从兹永失今之经意则云若人闻此不有不空难信之法不生惊畏之心则能不舍菩提进向大道旨趣深妙鲜有其人若或有之是为希有也。
○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征意云以何义故闻而不惊等得为希有耶释意云以此法门于诸波罗蜜中是第一波罗蜜故然此波罗蜜若约胜义则不可言故言非第一等今所说者约世谛说为胜之义不亦然乎故云是名等也。
何以故者有二一蹑前不惊等征二都蹑前胜以征论云此法门者名为大因胜余修多罗故名为清净无量诸佛同说故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
初意已如上说二都下谓前来两重校量皆言经胜释胜所以已列九门每门之中各是一义未知根本何谓胜乎斯则于胜所以中更征胜所以也大因者谓第六般若波罗蜜也以佛有三身法身最大此能得故名为大因六中最胜故称第一胜余等者谓人天二乘教中不诠此法今乃诠之彼以所诠劣故能诠亦劣此以所诠胜故能诠亦胜也清净等者谓随相之法建言必异离相之理说即无差以平等一味故平等一味即胜义谛也以是胜义故清净矣故彼下通释都征之意檀即是施通于内外二财故云等也无如是功德者谓在因无破惑之功在果无法身之德故此福者受持读诵也然前门门皆显经胜胜之根本不过此门能成清净法身是故说名为胜内外财施安可校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七卷
(终)
校讹第二纸
(六行今楞严寺流通本作经十四行较北藏作教流通本同)第五纸
(十六行北藏无不字二十行般北藏作船)第六纸
(十六行已北藏作以)第十四纸
(十三行严北藏作言)第十七纸
(十一行廓北藏作郭十三行智北藏作知)第十八纸
(十二行尚北藏作既)第十九纸
(十四行徙北藏作徒)第二十纸
(九行说一之说北藏作已十行义北藏作若十四行谓字下北藏脱前字)第二十一纸
(十行两貌字北藏皆作藐)第二十二纸
(七行北藏脱最上等者等于第一希有也二句计十一字)第二十三纸
(七行义字下北藏多释字)第二十四纸
(十五行证北藏作说)第二十六纸
(十六行第八字下北藏脱说字)第二十七纸
(十一行得三之得北藏作德)第二十八纸
(六行但北藏作恒)第三十一纸
(四行拂北藏作佛)第三十五纸
(十四行味北藏作夫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嘉兴大藏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八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璇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向说舍身苦身果报故福劣若尔依此法门持说诸菩萨行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不成苦果。
初三句指疑起处此从前内财校量中来谓河沙命施全胜外财犹感苦身故名为劣若尔者印定前说依此下结成疑也谓依此经受持解说不惮劳苦即是菩萨行菩萨之行无所不为剜身然灯割股救鸽一句投火半偈亡躯供佛烧身捐形饲虎如是等行皆名苦因为行颇同果证何异因果既等何胜劣哉云何等者意明前舍身命即成苦果今受持经亦是苦行何故不成苦果耶。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明超忍以断疑二初明忍体。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意云忍辱波罗蜜者胜义谛中则无此相故云非忍辱等断疑意者若如汝言受持此经及菩萨行苦行便同舍身俱成苦果者此义不然以前舍身不达无相即成苦果持说此法菩萨苦行达无我人知忍无忍彼岸非岸直造本源岂成苦果故云忍辱非忍辱等。
忍到彼岸已离苦相况彼岸非岸谁苦谁忍。
忍到等者然此以超忍为体须知本末五重然后阅此疏文则明见其理五重者一是本源之心非动非静二不忍谓以怨报怨三忍虽不加报未能忘怀即未到彼岸忍四亡情绝虑寂然不动即到彼岸忍五非动非静即超彼岸忍为治动心且居静境动既非实静岂为真若准五门方为究竟与其第一更无二源体相常然竟无改易今言忍辱波罗蜜即第四门非忍辱波罗蜜即第五门离苦相者已越第三彼岸非岸兼超第四尚逾静境岂有动心初后两端正当忍体。
○二明忍相二初引一生证极苦忍二初正明。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