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论云离二种障一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二三昧障得无诤故离故无所行阿兰那者此云寂静。
离烦恼障者谓贪等十使粗细尽除离三昧障者三昧是定障即是惑三昧之障依主释也不同烦恼即障持业释故然此二障离各有由离烦恼障得罗汉故离三昧障得无诤故寂静者寂静即是无诤定意言须菩提是乐寂静之者。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释迦昔于然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初二句先述疑意即释迦因中为善慧仙人蒙然灯如来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由此增进入第八地故云受法广有因缘如第十二中说云何下指疑起处便结成疑此亦从前第三中来以彼文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故。
●二依经断疑。
断者。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问意云于汝意中如何谓我昔于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有法为所得为无所得答意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实无法为所得。
于法实无所得者然灯佛说说是语言释迦所闻唯闻语言语言非实智证法故论云释迦于然灯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
说是语言等者以是语言故无所得语言非实者谓语言从缘缘无自性举体全空空故无得也斯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智证法者释得记之由也意明但以自无分别智证自无差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岂有所说所得耶论云下引证上义证法离言说相故不可说证法离心缘相故不可取也。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法不可取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
初句指疑起处此亦从前第三中来云何下结成疑也既兴功运行六度齐修回向发心严净佛土此若非取则孰为取耶佛身之疑意亦同此以是二报不相离故故论文中二疑双叙然今此科但断一种。
●二依经断疑三如疏列。
○断之文三初举取相庄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意云菩萨取形相庄严佛土不。
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
空生本疑有取佛意欲显无取取与无取在于性相二土故且举相问之试其解不。
二释离相庄严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意云不取相庄严佛土也征意云以何义故不取相庄严佛土释意云不以相庄严是真实庄严也。
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
偈中前三句正释经后一句即却释偈之第三句也又前两句释经中庄严佛土者非形释即非庄严第一体释是名庄严非严显偈中非形庄严意显偈中第一体此但指配其文义意即逦迤次显论释下转释偈文诸佛下至不可取释偈之前半谓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性此则以智契如名为庄严即是无取之义所疑有取自此释遣庄严有二下释后半先列二土形相即法相土谓金地宝池等以要言之但有所见闻皆属形相第一义即法性土谓离一切相无所见闻即真如理是非严下正释即以后第三句为出所以由是故得非严及庄严也非严即拣法相土非今所严之者当于经中即非庄严也庄严意即显法性土是此所严之者当于经中是名庄严所谓显发过恒河沙数功德而为庄严如金作器器非外来即以此器反严于金是故前引论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等是则于诸严中更无过者故云第一庄严等也言意者即指非形第一体是非严庄严之意也意即所以也问诸佛身土必须性相具足方为了义今既唯严于性岂不阙于相耶答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心净方能现之苟能清净其心身土自然显现其犹磨镜尘尽像生自然如然故非造作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况是即相亡相非谓弃相取性但无执情何碍于相然以经宗无相此义稍增首末皆尔用心之相如次所明。
○三依净心庄严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云以是义故汝诸菩萨应生无住清净之心。
论云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
若人等者先叙所遮之心意以形相为真佛土由是见故便欲形相庄严故云我成就等彼住下显失也意明本欲严净如何却生染心以住色等即生死心何名净耶为遮下蹑前所遮引起经意既以不住色等为清净心当知住于色等诚为染矣正智者无住之心既是正智当知有住所生之心同为妄识此中正智而言生者所谓显发非创然而生故大经云于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也以此般若不生不灭故云真心若都下显意遮过恐堕空见故令生此真心天真之心本无生灭但缘住境即不相应亦非断灭心若不住般若了然亦非生起恐人迷此故为显而遮之是则前令不住色等是遮有后令生心是遮无既离有无即名中道如斯体达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故净名云欲净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净其心者即离有无也。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疏二初随章指疑。
疑意如前。
疑起之意前章已叙问此与第三何别答前化此报故不同也缘前闻应化非真故无有取便云报身是实应有取心是故此疑蹑彼第三而起也。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问答可知征意云以何义故名之为大释意云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若准无著则全异于此大抵首末皆依二谛而释也今此疏中有依天亲有依无著则此一段且依天亲也。
●疏二初总释喻旨。
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
高远等者谓下据金轮高八万由旬六万诸山而为眷属故名为大故华严疏云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而不取等者彼山虽大四宝所成五位法中色法所摄三性之内无记性收岂有分别而取为王也报佛下正明所喻谓进修多劫福智圆明纯净无垢更无过此故云无上独王法界故号法王大有二义一约体身智廓周故二约位诸圣莫及故无分别者非如色法是无记性但以三祇修习万虑都亡如智寂然故无分别偈云下以偈结也。
●二别解非身二初牒经略指。
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
无漏无为者无漏则拣异世间无为则表非生灭问今明报身即合有为无漏云何此说无为耶答此据实教不约权宗故是无为也故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也。
●二引论广释二初引本偈。
故偈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此偈标远离有为有漏意显唯有无漏法体。
●二引论文三初双标。
论云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
若如是者指经征起以标也。
●二双释。
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
清净身即法身也此释有物之句即是经中是名大身也问此说报身云何言法答以法报合说二身不殊以此实教理智无二故得云耳以远离下释无物之句也即是经中佛说非身也法身既是无为则离有为生灭有为尚离况有漏耶故此释文不言诸漏。
●三双结。
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
谓以是远离及唯有故显得法身真我无漏无为不生不灭湛然清净故有实体名为有物不如凡夫遍计之我有漏有为即生即灭如彼梦幻无有实体也以不依下结无有物亦是重显所以也以不依于五蕴有为之缘而住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有实我当知凡夫皆依五蕴有为缘住五蕴尚假况所计我耶缘法非己故云依他也。
○二校量显胜二初约外财校量广显经胜二初校量胜劣三初约多河以辨沙。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细如面金沙混流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
阿耨池者此赡部洲从中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次有香醉山于雪北香南有阿耨池此云无热恼纵广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满其中于中四面各出一大河东名殑伽河绕池一匝流入东海南信度河西缚刍北徙多皆绕池一匝如次入南西北海今经恒河即殑伽也言恒者译者讹也周四十里者谓初出池口处也佛多下出取喻之由然说此经时但在祇园余说法时多近于彼故以喻也。
○二约多沙以彰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论云前已说喻何故复说偈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何故不先说此喻为渐化众生令信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菩提故。
论云等者征也谓三疑之后四果之前已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偈云下释也谓前说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总是多义总是胜校量然其后其即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故重说也斯则言说重而义意不重何故下转难意云何不于前文中便说此喻耶为渐下约人通也谓机浅法深顿说难信渐次诱引令知胜德又前下约法通也谓前喻之前未说四果无心释迦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佛身无证而证是故校量之喻亦未能胜后乃既明斯义法理兼深由是校量之喻亦复殊胜或可出生佛法之义亦在前喻之后也况后释所以中五段经文亦属于此思之。
○三约多福以显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施感生死经趣菩提大意同前。
大意同前者即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是也。
○二释胜所以五初尊处叹人胜三初明处可敬。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般若说天帝不在诸天若来但见空座尽皆作礼供养而去窣堵波此云高显塔者边国讹语庙貌也于塔中安佛形貌。
大般若等者引事证也帝释每于善法堂中为天众说般若波罗蜜法或有时不在诸天若到皆向座恭敬作礼为重于法乃尊于处故高显者以尊人故令处高显俾远近皆见敬而生福也形貌等者塔中有佛形貌人见必生敬心见于说法之处亦如见佛形貌若梵语制多此云灵庙或云可供养处与此大同。
○二显人获益。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意云宣说四句之处尚得天人供养何况尽此经文能受持耶所获胜益如经叙之。
前四句犹胜况此尽能受持故最上等也。
前四句等者据此经意望于前段有二胜劣何者为前说其处此说于人前明四句偈此明尽受持由是前则劣中之劣此乃胜中之胜反覆而言故云何况也最上等者等于第一希有也最上者法身也无漏无为绝上上故第一者报身也众圣中尊更无过故希有者化身也如前所说四种事故意明受持读诵具获三身功德圆满也有云能趣菩提故云最上胜出诸乘故云第一世间无比故云希有。
○三显处有佛。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意云如此经文随在何所即为有佛及诸弟子。
经显如来法身依法则有报化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
经显等者明有佛及有之所以谓报化必依法身法身又从经显既有能显之教必有所显之佛又经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显理由行致斯则三佛备足四法具圆所在之处岂生轻劣又一切下明有弟子之所以三乘贤圣体是无为经显无为故有贤圣尊重者谓证如者皆是入理圣人可尊可重故若准魏经即但言有佛使人尊重不言别有弟子故彼文云即为有佛尊重似佛。
○二约义辨名胜。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问意云未审此经有何名目不有名目如何奉持答文可知征意云如来常说诸法名相皆空今特立此名者有何所以释意云我所立者名即无名无名之名岂违空义为受持故于无名中强立名耳。
佛立经名约能断惑断惑故胜也则非般若者无著云对治如言执故。
佛立等者释立名之因因即所依之义谓金刚有能坏之义般若有观照之功法喻双彰故曰金刚般若其实亦约能坚之义以立今且就用释之具如题中及七义句中说也断惑故胜者众生流转为遭惑染若断惑染成佛无疑岂不胜乎对治等者约名显义义实名虚若执虚名安得实义虑有斯执是故对治也。
○三佛无异说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问意云汝谓如来除所证之法外更有别异之说不答意云如来除所证之法外更无别异之说此段蹑于次前立名处来意云非唯立此经名名即无名凡有所说悉皆如此又非我独尔诸佛亦然。
无所说者无别异增减之说但如证而说既如其证则无所说三世佛皆然故云无异说故论云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无著云第一义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