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醒世录
醒世录
唐蒲州普济寺释道英姓陈氏。蒲州猗氏人也。年十八。叔休律师。化令出家。父母恋逼取妻。英割爱辞亲。示同脱蓰。在俗不染色声。出家经论洞明。乃曰。法相可知心惑。须晓开皇十九年。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修学止观。忽然发解人法二空深悟心首坐处树枝。下映四表。兼理僧役。以事考心。后在京师。住胜光寺。从昙迁禅师。听摄大乘论。学徒五百。英解独俊。尝曰惟识之旨。洞晓心腑。外事之质。岂得碍乎。晚还蒲州。住普济寺。置庄夏县东山深隐之处。不与俗事交争。八方四部。其凑若昏昼则营理僧务。夜则为说禅观。至于一日。说起信论。到心真如门。奄然不语。众怪观之。气绝身冷。经于累宿。方从定起。身色怡泰。如证初禅。河东沙门道逊。高德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去英百五十里。未及相报。终夕便知。告其众曰。逊公已逝。相与送乎。及行中路。便逢告使。自及终。集众告曰。今日早须收积。恐明日人畜众聚。损食谷草英亦自运。催促极急。众但知助。不测其意。至夜都了。索水洗浴。还本坐处。被以大衣。语门人志裒法要又曰无常常耶不可自欺不可空死令诵华严经。贤首偈。奄然神逝。
唐坊州人上柱国王怀智。至显庆初亡殁。其母孙氏。及弟怀善怀表并存。至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人死经七日。背上已烂而苏。此人于地下见怀智云。见任泰山录事。遣此人执笔口授为书。谓之曰。汝虽合死。今方便放汝归家。宜为我持此书至坊州。访我家。兼白我娘。怀智今为泰山录事参军。幸蒙安泰。但家中曾贷寺家木作门此功德物。请早酬偿之。怀善即死。速作经像救助。不然恐无济理。此人既苏之后。即赍书送其舍。所论家事。无不暗合。至经三日。怀善遂暴死。合州道俗闻者。莫不增修功德。
摄念篇
引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着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不乐于他处所系缚。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自求所乐不乐余境。眼尝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猒。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六种根种种行处。其有力者。堪能自在。是故当勤修习。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蚖蛇。凶恶毒炽盛一筐中。时有士夫聪明。求乐猒苦。求生猒死。时有一士夫语言。汝今取此箧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旃陀罗。拔刀随后。又内六大贼来。恐怖驰走。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但皆危脆。无有坚固。人复语言。是空聚落。当有贼来奄汝。尔时士夫。畏此四毒蛇。五拔刀贼。内六恶贼。空村群贼。而复驰走。忽尔道路临一大河。其水复急。但见此岸有诸怖畏而见彼岸安隐快乐清净无畏。而无桥船可度。得至彼岸作是思维。即拾草木成筏。截流横度。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恶贼复得脱于空村群贼。度于彼流离此岸种种怖畏得至彼岸安隐快乐。
法服篇
感应缘(一验)
唐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法师。弟子母氏家贫。内无小衣。入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着。与诸邻母同聚言笈。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霹雳。掷邻母百步之外。土泥雨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所用衣母。遂被震死。火烧燋踡。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殡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是知受持法服。福利三归之龙。信不虚矣。
燃灯篇
感应缘(二验)
后周时有张元。字孝始。河北万城人也。年甫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经行。以祈福祐。复读药师经云。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燃七灯。七日七夜转读药师经。每日行道。作天人师。乃云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祖目见明。元求代闇。如此殷勤经于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一金錍疗其祖目。谓元曰。勿忧悲也。三日已后。祖目必差。元于梦中喜跃无申。遂即惊觉。乃更遍告家人大小。三日之后。祖目果差。
唐蜀川汉州。三学山寺。至唐开皇十二年。寺东璧。有佛迹现。长尺八寸。阔七寸。兼有神灯。自空而现。每夕常尔。斋日则多。有州宰意欲寻之。乘马来寺。十里以外。空灯列见。渐近渐昧。返还十里。如前还现。每于月六斋日(常出)。
悬幡篇
引证
迦叶诘阿难经云。昔阿育王。自于境内立千二百塔。王后病困。有一沙门。省王病。王言前为千二百塔。各织作金缕幡。欲手自悬幡散华。始得成办。而得重病。恐不遂愿。道人语王云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寺。皆在王前。王见欢喜。便使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塔寺低仰。即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寿二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
香华篇
感应缘(六验)
齐栖霞寺。在南徐州。琅玡郡。摄山之中。尝闻法钟自响。山舍去村五六里。宋升明中。村民平旦。并见半山有幡盖罗列。烟光五色。映照虚空。时有法度法师。于山舍讲无量寿经。中夜忽有金光照寺。于其光中。如有台馆形像。弘宣寺中。僧众及净人等。小不如法。及白衣宾客。有秽浊入寺者。虎即出现。吼叫巡房。响振山谷。
唐雍州渭南县南山。倒豹谷。崖有悬石。文状倒豹。谷有岩。像于佛面。亦号像谷。此谷有七佛龛。昔佛曾来此谷说法。涧内有薝卜华尝所供养。近至永徽年中。南山龙池寺。沙门智积闻之往寻。至谷闻香。莫知何所。深讶香气。从涧内沙出。即拨沙看形似茅根。里甲沙土。然极芬馥。就水抖擞洗之。一涧皆香。将还龙池佛堂中。合堂皆香。极深美气。
异苑曰。司州卫士度母。尝诵经长斋。非道不行。曾出自斋堂。众僧未食。俱望见云中有一物下。即落其前。乃是大钵。满中香饭举坐肃然。一时敬礼。母自分赋斋人。皆七日不饥。
博物志曰。西域使献香。汉制献香。不满觔。不得受。西使临去。乃发香器。如大豆者。试着宫门。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中。经日乃歇。
栴檀香。竺法真登罗山疏曰。栴檀出外国。元嘉末。僧成藤。于山见一大树。圆荫数亩。三丈余围。辛芳酷烈。其间枯条数尺。援而刃之。白栴檀也。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根为栴檀。
惊精香。十州记曰。聚曰洲。在西海中。上多真仙灵馆宫第。北门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芳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树能有声。如牛呴。闻者骇振。伐其根心。于玉谷中煮取汁。更微煎。令可丸。名曰惊精香。或名震灵。又名反生香。或名人乌精。或名却死香。香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仍活。
呗赞篇
述意
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
引证
长阿含经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
音乐部
感应缘(一验)
北齐时。有仕人姓梁。甚豪富。将死。谓其妻子曰。吾平生所爱奴马。使用日久称意。吾死以为殉。不然无所乘也。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压奴杀之。马犹未杀。奴死四日而苏。说云。至官府门。门人因留止在门所。经一宿明旦见其亡主被锁。兵守卫入官所。见奴谓曰。我谓死人。得使奴婢。故遗言唤汝。今各自受其苦。全不相关。今当白官放汝。言毕而入。奴从屏外窥之。见官守卫人曰。昨日压脂多少乎。对曰得八斗。官曰更将去压取一斛六斗。主则被压牵出。竟不得言。明旦又来有善色。谓奴曰。今当为汝白也。又入。官问得脂乎。对曰不得。官问何以。主司曰此人死三日。家人为请僧设会每闻经呗声铁梁辄折。故不得也。官曰且将去。主司白官。请官放奴。即唤放俱出门。主遣传语其妻子曰。赖汝等追福获免大苦。然由未脱。更能造经像以相救济冀因得免。自今无设祭。既不得食。而益吾罪。言毕而别。奴遂重生而具言之。家中果以其日设会。于是倾家造福。合门练行。(五卷末)
嘉兴大藏经 醒世录
醒世卷六目录(迁流世谛。使人知忏罪由己不由人)敬塔篇(引证 感福 旋绕 故塔 感应缘(九验))礼佛部(感应缘(九验))舍利篇(引证 分法 感福 感应缘(六验))供养篇(引证)受请篇(施食 食时 施福 感应缘(三验))轮王篇(育王)君臣篇(王过 王业 王都)纳谏篇(引证)审察篇(感应缘(一验))思慎篇(慎过 感应缘(三验))俭约篇(感应缘(二验))惩过篇(引证 感应缘(一验))和顺篇(和国)诫勖篇(诫马 杂诫部 感应缘(一验))忠孝篇(引证 睒子 业因 感应缘(七验) 不孝 感应缘(一验))报恩篇(引证 感应缘(二验))善友篇(引证 择交 引证 感应缘(一验))
醒世录卷六
武原居士徐昌治觐周 编辑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痴 校阅
敬塔篇
引证
观佛三昧经云。佛留影石室。在那干呵罗国。毒龙池侧。佛坐龙石室窟中。为龙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映现于外。诸天百千供养佛。佛影亦说法。又集经云。忉利天城东。照明园中。有佛发塔。城西欢喜园中。有佛钵塔。城北驾御园中。有佛牙塔。又育王传云。王得信心。问道人曰。我从来杀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救诸徒囚。赈济贫乏。王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时王欲建舍利。将四部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便取七佛塔中舍利。时王取八万四千金银琉璃玻璃筐。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筐。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塔。
感福部
又涅槃经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造像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尝严。不为三灾所动也。佛告阿难。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宝塔。时有长者见竖塔枨。心生随喜。持一金钱。安着塔下。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钱。受福快乐。
旋绕部
贤者五戒经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亦念灭三毒。一贪二瞋三痴又三千威仪云。绕塔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踏虫。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唾塔前地。五不得中住与人语。
故塔部
又云。扫塔上有五事。一不得着履上。二不得背佛扫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弃。四不当下佛像上故华。五当旦过澡手自持净巾还拭佛像。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命终生意躁天。其身净洁犹如明镜。若有众生。见有佛塔。风雨所坏。若僧房舍。以福德心。涂饰治补。复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终生白身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诸天娱乐。又杂宝藏经云。若扫僧房一阎浮提。不如扫佛塔一手掌。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到恒河边。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比丘问佛。此是何塔。朽故乃尔。佛告比丘。此贤劫中。波罗柰国。梵摩达王。正法治化。唯无子息。祷祀诸神。时王国中。有一池水。生一莲华。其华台中。有一童子。结跏趺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口出优钵罗华香。身诸毛孔。出栴檀香。王及妃后。见甚欢喜。即抱还宫。养育渐大。随其行处。莲华承足。因名栴檀香。后悟非常。成辟支佛。身升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养。是彼塔耳。比丘问佛。宿植何福。受斯果报。佛告比丘。乃往过去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甚好淫色。见一淫女。心生耽着。无财可与。遂至塔中。盗华与之。乃共夜宿。晓即身体生其恶疮。痛不可言。唤医疗治。医占云须牛头栴檀。用涂疮上。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得于金钱。满六十万。寻用买香。止得六两。拟用涂疮。心自思惟。即语医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痛。即持所买牛头栴檀。捣以为末。入其塔中。发誓愿言。如来往昔。修诸苦行。誓度众生。随其厄难。我今此身。随一生数。唯愿世尊慈悲怜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涂塔。以偿华价。至心供养。求哀忏悔。疮寻得差。身诸毛孔。有栴檀香。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尝受快乐。随其行处。莲华承足。又杂宝藏经云。昔舍卫国中。有一长者。造立塔寺。后时命终。生忉利天。其妇昼夜追忆夫故。愁忧苦恼。常扫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观见。即来妇所。问讯安慰。而语之言汝忆我故。大忧愁耶。妇问是谁。夫寻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缘。得生天上。见汝忆我修治塔寺。故来汝所。妇言近我。夫即答言。人身臭秽。不复可近。汝复欲得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扫塔寺愿生我天。若得生天。我还当以汝为妻。妇用夫语。作诸功德。发愿生天。其后命终。得生天上。复为夫妇。夫妇相将。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夫妇并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又分别功德云。昔舍卫城中。有夫妇二人。而无子息。夫妇精进。信敬三宝。时妇早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极端正。谁任我夫。便以天眼观见本夫。今已出家。勤扫塔庙。见其扫塔。必应生天。天女寻下。光明照耀。住其夫前。比丘见已。问其因缘。天女答曰我是君妇。今为天女。我观天上。无任我夫。见君精进。尝勤扫塔。必应生天。若得生天。愿同一处。还为我夫。白意讫。还归天上。时夫比丘。见此事已。从是以后。倍加精进。修补塔庙。积功转胜。应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忆夫。复来语言。君福转胜。应生兜率天。我今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比丘闻已。倍更精进。遂获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