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示内白陈居士法名音潽

  若论此事不在多知多能。只要直下承当。如何承当承当我心即是诸佛。果体诸佛既以密证我心而为果体。我心即是菩提涅槃也。既是我心即菩提涅槃。岂非我心即佛耶。心既是佛心。身从心转。身亦佛身也。身心皆佛。非佛而何。居士如是承当身心全然是佛。岂非顿登佛地哉。古人云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处。居士既知身心全然是佛。只为一向错行了路头。走向众生队里名为众生。如今仍旧是此身心。只转回来向诸佛队里行去。岂可复名众生哉。现前眼即佛眼。常观佛相好光明。观一切大乘经典谛观三界有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种种不净无可爱乐。现前耳是佛耳。尝闻佛法音声。远离淫乱人我斗诤是非之声。鼻是佛鼻。尝闻出世清净功德妙香。远离世间男女身分欲爱之香。舌是佛舌。赞叹三宝发扬人善。远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无益之谈。身是佛身。常亲近礼敬供养三宝孝养父母。覆护一切远离诸天诸仙邪魔外道异类鬼神杀盗邪淫种种恶行。意是佛意。常念佛慈悲喜舍智慧光明。远离贪嗔嫉忿疑惑恶见种种妄想。现前眼耳鼻舌身意既远离众生旧习。则永脱生死轮回之苦。而众生类不能收也。眼常观佛。耳常闻佛。鼻常嗅佛。舌常赞佛。身常礼佛。意常念佛。是身心与佛常相聚会。行住坐卧须臾不相远离。实顿入佛类。若身若心无丝毫许为众生处。内之六根全然是佛。外之六尘亦全是佛。是则根境一如。彼此一致。日用周旋。事事法法广及十方。遍满法界。唯一佛体施诸佛用。别无片事可得。岂非广大解脱者哉。更有超佛越祖向上一事。应当荐取。古人云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居士可不勉诸可不勉诸。

  示闻孺尹居士

  若论本分一事。只贵直下承当。不在工夫妙悟。纵使悟得十成。行得十成。证得十成。到头只成得个应化佛耳。于本分事全没交涉。如今诸方善知识。教学人参话头求妙悟。总为人信不及。承当不下。不奈何。生出许多计较。要人参要人悟。如有信得及承当去。用参何为用悟何为。楞严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于今学人多分为一悟字埋没一生。全无出头日子。纵悟到佛祖头上。若不吐却终为智障。既有悟必有所悟理。是为理障。所以云门大师云。法身有两种病。般若亦有两种病。此病多因一悟字为咎。居士直下承当。自心即是诸佛果体。诸佛诸祖既以我心为极果。是诸佛诸祖皆吾心之影响耳。十方国土三世劫海情与无情亦吾心之影响耳。影无实体响无实性。岂不诸佛诸祖十方国土三世劫海情与无情都卢是自己妙心。是自己光明。是本来面目。更有何法覆盖不明。而别求开示求参悟耶。知此唤自己面目为佛为祖为世界为众生亦得。唤佛祖依正世界众生为自己本来面目亦得。所以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放舍身命便无片事可得。将手自摸自头是佛头。足是佛足。手是佛手。身是佛身。眼耳口鼻浑身上下无非佛也。外之山河大地情与无情亦无非佛也。古人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全同真法界。居士知此岂不身心世界全是一个面目。现佛也好。现众生也好。现天堂也好。现地狱也好。现罗刹也好。现菩萨也好总是者个面目。分开也是自己。不分开也是自己。岂不是大解脱岂不是大自在。岂不是顿超佛祖之外。何处得有佛法知见。玄妙窠窟而为障碍哉。

  示上宇吕居士法名音习

  上宇吕居士邵阳东乡巨族。父子勤俭兴家。惟知有身家为上。余则视为闲事耳。病僧甲寅春入邵阳。丙辰年结庵于双清矶后。以调理残[口舛]为计。合郡士夫贤善以五台庵新成。规矩颇严肃。居士夫妇入庵同受五戒。同起法名。居士名音习。道伴名音翕。父亦领五戒法。名音璇。予卧疾澬江二十载。居士常年惟礼佛持经。随喜功德。访问师友为事。爱乐佛法。楞严经十卷能背持。此居士之精进可知矣。甲戌予持钵诸方。恨不能随其行。每欲寻迹就我一晤。为母老不敢私行为难耳。予丁丑冬谬膺云居洒扫之役。己卯冬居士安慰母怀。远问云居。一见道容大非昔日可比。知其胸中深有契入。在山同众饮食。同众作息。同众入坛受菩萨戒。恐母在家垂念。再三告归。将行拈香请益。病僧曰。我在邵阳。居士往来庵中。已盘桓十余载。今又觅我于二千里外。见病僧有何长处而能忘远近疲劳。为我殷勤一至于此。居士曰大师深处弟子何能知之。但见大师浅处与寻常僧俗迥然不同。故愿常亲近。不喜远离。曰居士见病僧浅处。可现前指出为汝证明。曰每见大师身不私安。有所作为。人皆乐从。语不私发。有所言说人皆乐闻。意不私欲。有所思念人皆乐合。每见大师三处清净与人不同。故生爱乐常欲亲近。曰居士爱乐亲近可欲学病僧乎。曰不欲学亲近何益。曰病僧身口意学佛之身口意。居士欲学病僧即学佛也。若学佛即佛岂容他说乎。如世百工学砖师即砖师。学木师即木师。学医即医。学巫即巫。学贤即贤。学圣即圣。学佛即佛。岂可名他乎。盖人一念未生前者段光明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此是人人本来面目。亦名自性天真佛。是则人人本来是佛。但以所行所言所念与众生同故。名众生。若所行所言所念不与众生同。岂可复名众生乎。但身学佛身口学佛口意学佛意。身口意全然是佛。眉眼耳鼻发毛爪指皮肉筋骨浑身内外无针锋许不是佛。无针锋许不是大光明藏。无针锋许不是自己本来面目。但能学佛一切具足何须更待指示。居士即今还愿作佛耶。愿作众生耶。曰蒙大师如是指示。佛不愿为。岂为众生耶。曰何因不愿为佛。曰若见有佛可为与众生知见何别。曰不为佛不为众生毕竟为个甚么。曰弟子到此稍知好恶。曰如何是知好恶底事。曰从今已去遇佛即佛。遇众生即众生。但不生拣择耳。曰即此不拣择便是。居士决定信处应善护念。

  示伯贤王居士法名音蓉

  诸佛诸祖种种言教机用总是念佛一事。但有理事顿渐不同。究竟只是念佛成佛至矣。又则佛本是一。唯念有差别。因念有理事顿渐不同。致所见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不一。是佛无差别。差别在念耳。此念大开二种。一理念即念佛法身。亦有二种。一离名字念。但念一念未生。本无生佛之名。亦无罪福之相。但有佛见法见即属染污。失于正念。所以当时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不立言说。恐落名相。诸祖相传唯此一清净正念。所以祖师门下凡见人起心动念非棒即喝。如不棒喝即向异类中行去。总是善护念清净自性天真佛也。亦善护念一切众生。使其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古人棒喝机用乃念佛之妙行。非别有奇特。此是离名字念。二亦念佛法身。亦不以佛念不以法念。不以有念不以无念。此与前念似同。此但见有法身可念。前念法身亦不立。更有超越此二种。俱为理念念佛清净法身也。二事念。其要有三。一口念。常持佛名号赞佛功德。二身念常顶礼恭敬供养亲近。三意念。有二。一念佛福究竟报身有无量无边相好光明。二念佛慧究竟智身有无量无边慈悲喜舍解脱神通。此三念五行。皆事念念佛报化二身福慧二严。是则佛祖言教。种种不同。总不出此念佛二字尽矣。又事念中五行唯持名一行最简最要。不用观性观相不用求解求悟。但持名号将无量劫来妄想习气都化为智慧光明。持此佛名时念念是法身现前。念念是光明相好。念念是慈悲解脱。岂不是三身圆现五眼圆明。唯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尽矣。何用别求玄妙。反为知见之累耶。居士宜勉之。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四

   (盛京锦州府锦县信官王世礽仰承
 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先考王公号遵度遗愿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四卷计字壹万贰千三百四
  十七个该银柒两四钱一分仗斯般若之因
  早证菩提之果者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 日楞严藏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五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书问

  答思履王公

  承佳命书法语。谨按禅关策进录二条不知可否。来书云病在道理话头作解。于生死分中全不相干。此真法语。是今古参禅人通病。非病过人不能知此。非到家人不能言此病。僧每谓此事不难古今人。难者只是我心不死耳。我心若死有何难易。有何取舍。有何憎爱。有何迷悟。一切人都是说得行不得。若说得到行得到。佛祖即我。我即佛祖。何须别求妙悟玄理。何必言难了又难。如今人举目观日月与古人一般见。此见岂非释迦当时睹明星之见。孔子当时观川之见耶。今人静耳闻钟鼓与古人一般听。此闻岂非释迦当时闻梵音之闻。孔子当时闻齐韶之闻耶。今人举手持捉与古人一般用。此手岂非释迦当时拈花之手。孔子当时援琴之手耶。今人运足行道与古人一般行。此足岂非释迦当时升天宫之足。孔子当时登泰山之足耶。若说今人视听言动不是古人视听言动。何故释迦也在此太虚空中。孔子也在此太虚空中。诸人皆在此太虚空中。共一太虚。如何今人不是古人。虚空尚不可二。真性岂可二耶。所以说诸人不是释迦孔子则不得也。若说是又不肯承当。设有狂夫自言。我是释迦我是孔子。及乎到是非憎爱关头不唯过不得一毫舍不得一毫放不下。是知此道人人具足。个个现成。只要肯行肯承当肯放得下。便无他矣。是知执事言道理为病是知言也。聊复来意。

      又

  来谕为浮名所误等语。知执事为未明此事者发之。病僧亦就未明者试言之。盖经世出世法通属名字。然名不误人。人自误其名耳。使世无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名。则伦理仁义之道废。而天地日月亦无由知。名于世岂可须臾离哉。出世法曰真如曰佛性。亦假其名。劝诱人心。使人依名寻义。以尽心焉。设无名字。则世出世法俱无建立。若到名不立处。实超越世出世间为圣凡不二之地。此地虽尊贵无名。亦由名而入。亦不外其名。别有一地为无名。即名就是无名。虽是无名。不妨千名万名。此方是大人境界。无碍行径。又如周孔黄老千古已上人也。至今垂名不朽。是先世圣贤以名导后世作圣贤。为正世之性情。又如威音智胜尘劫已前佛也。至今名称普闻。亦是过去诸佛以名接人作佛。为出世之津梁也。是知先圣先觉非名无以垂化。后圣后觉非名何以导心。此名能成立世出世法。能轨人成圣成贤。是名不误人也。人错乱其名。坏世出世法。致于地狱三途者。是人误其名也。今人多分以名为误者。总是好名之心不真。装点造作。用心支持。唯恐失之。见得为累为苦。别自偷安放闲为洒为乐。此是俗名俗利。甚至有不足言者也。果真好其名。依名践实。禀明于心。得失不能劫其怀。死生无以二其念。好名至此。即是圣贤。又何疑哉。其实名利即圣贤事业。但人不知小大。故为误。世间名利谁过于尧舜禹汤周孔黄老。名溢六合利被四夷。此诸圣贤还是名利误耶。还是不贪名利耶。谛观此诸圣贤是真践名者也。又出世间名利无过于佛。名周法界利满性海。尽未来际受用不尽。天上天下世出世间。再无有超过佛之名利。最广最大最久最远。此亦是真践名实处也。人多分图小名利。不知图大名利小名利者。名利一身一国一乡一家。大名利者名利被于天下。成天下人之名。成天下人之利。以天下之名利即一己之名利何其大耶。使尽法界驰一名尽法界成一利。而言思所不能及。又何其广大耶。只因爱小失大。私于一身。则有彼此斗诤贪求苦恼。是人自误。何况误中更有误耶。若图大名利。则与圣与贤若佛若祖同其途辙共其受用。如此真名真利岂可以伪名伪利雷同一并弃耶。此等真名真利实弃不得。愈弃愈光。愈弃愈大。至于祖师门下万里无片云。青天也吃棒。更见广大殊胜。如是名利可不尽心焉。因来谕为导诸人假言浮名之苦。意在要人知此真名真利一着。在病僧代执事发之。不知可执事意否。如不可。幸掷水火中。傥有一二可者。愿奉法供养。

  答孝则车公

  道理流行显晦有时。山水与人物发动有时。人之精神著于诗文出没亦有时也。曾读谭子诗归序云。素所得名之诗。或有不能例次者。亦必其人之精神至今日而当止。间有收无名之篇。若今日始新出于纸。亦必古人之精神至今日而当一出。此非人之精神著于诗文而隐显有时耶。建于功业者亦然。吾考梵网经上卷。从古来经历多少智人。未有得其句者。今有伞山从而释之。新安黄山从古来未开。今有普门头陀开之。文章山水千古之下。以待其人。岂非文章山水之精灵得无因人所显耶。洪觉范禅师所著僧宝智证等传。及石门文字禅诸书。至我朝世宗年间埋没。多不闻其名者。达观禅师一出策杖寰海遍搜寻之。一一皆得。随得随梓。海内遍传。若今日始出入谓达观大师乃觉范后身重来翻腾故书。观其所行若实然。今足下曾梦为傅大士后身。今又为船子偈释。使非傅大士后身决是船子后身重来。翻腾自己千百年无人所知之公案。非彼即此。信无疑矣。船子当时赤穷担板一生乐于山水。末后只得夹山一人。其精神亦埋没多载。而今方露。是人之气运与精神相等也。船子四偈古来无人发挥者。因船子印夹山云。钓尽烟波金鳞始遇之句阁误了。只说船子意在求人。所以不曾在宗旨上照管。今睹足下之释。始犹为疑。偶忆船子有歌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甚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正合夜静水寒鱼不饵之句。恍然开悟。合爪赞叹希有。千载奇遇也。衡素未精文字于佳稿。未免有隔碍。观前二释最精肯无容拟议。后二释尚未悟释中幽旨。据鄙见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着袈裟。正是藏身处没踪迹。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旧宿芦花。正是没踪迹处莫藏身。此是船子纲宗。又本是钓鱼船上客是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偶除须发着袈裟是三十年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旧宿芦花是三十年后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足下大悟彻后四字见得极的当。又一波才动万波随之句。总收上来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一动一切动。一有一切有。一空一切空。空有融通事理无碍。通属者边事。总不与那边相干。所以云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有僧问一禅师是非不到处还有句也无。师云一片白云不露丑。天童拈云尽力推爷向里头。亦同此旨。不知高明可其说否。原稿璧上。希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