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复杨文学无见
十方诸佛与大地众生同一心源而凡圣各别者。迷与悟而已矣。迷于心之本际则不见心而见境。妄生分别而取舍由之。取舍之情不已则业果之报相随。生死循环。无有休息。虽明知情虚业幻而终不能使自遏灭者。目前之幻妄实有本来之真际无地也。故欲了目前。先当识取本来之地。然又非舍目前。别有所谓本来也。善恶境也。为善为恶者非境。境有迁变。非境无迁变。此无迁变者即在迁变之中。迷则与迁变者相流转。悟则迁变有尽而我无穷。无穷之我所谓通昼夜亘古今。始终万物发挥。鬼神极于妙用而退藏乎密。生死不能系。业果不能酬。人人成现而莫得其用者。有待乎悟之也。公欲悟此。须屏却从来取舍之情。使分别暂息。境见少停。正当此时。切忌忘却。或者豁然。从梦得觉。亦未可知。若得到此。又当知无始虚妄。自今已后何以能令其终。不与一切生灭和合。须信实有倒断之时。而非谓更无别有。遂任其莽荡无碍也。过此两段。不妨不远千里图一相见。尚有本色钳锤承当未易。所谓过得荆棘林是好手。此时幸勿谓老天然返面无情也。珍重珍重。
复英文学目青
公聪慧人。当世界乱离。感梦幻之非。久不肯与无识之辈终于沉迷。又得良友。见闻交洽。知定有不可朽之业。过于梦幻。以故信之而不疑。诚不疑之也。但无始厚习与生俱来。诸凡濡染。逸偷之事。私心实甘之。是未可以一日之理而顿易其情也。夫明于理之至极而使其心安住降伏。其初犹未尝无勉强之力。矧于信而未明。明而未至者乎。故初心之士知信力与习气不可敌。则勉于离习。所以存信也知。幻妄之知暂而虚。贪痴之情久而实。则勉迫其知于必行。汰其情以就理。使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然后日用之间旧染去而清明日生。以清明之心观于众念。始知众念之非他物也。若尚未离旧习则全身在妄而欲去妄觅真。则去亦未必非真。觅亦未必非妄。更教谁为作主。谁为解脱耶。公苟向此一大事。必须打迸一副身心。一力放下。一力担起。若犹徘徊岐路。欲一无所舍而祈其或有所得。世间岂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杨州者哉。体中佳胜。不妨入山。或未必相赚耳。珍重。
复王侍郎园长
承翰顿见本来面目。此语实搔着山僧痒处。但不知本来面目为谁。见者又是阿谁。既见已后与未见前还有差别否。若有差别。不可说本来。若无差别。用见作么。未免向公再觅皂白。又承云烦恼试人。既见本来。唤什么作烦恼。若尚有烦恼。待拂拭者恐未是到家消息。祈勿草草。入此门中。不敢不直。人来幸更有以慰也。
复林毅庵太守
教外别传之旨。千说万说。不如一悟。千说万说。说得绝似。不如悟得底人默无一说。亦不见古今人千说万说。我世尊涅槃会上谓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岂不信欤。故曰。悟得底人默无一说。非谓默而无说。之为是谓。才开口早已不是了也。然事不得一向。所以六祖大师说个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欲人直下承当。故有即之一字。大珠和尚说个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欲人直下拨转。故有回之一字。若于方便门中更一眨眼。白云万里矣。至于百丈牧牛。安禅师拽鼻。亦谓得底人向后行持。若未真得。且不知何者为牛。牧又何物。意识纷纭。名相不实。恐未是学人了手处也。古灵赞谓。蒙百丈指个休歇处。当看一个处字。若单单以放下二字释之。欲从何住足耶。南泉云。平常心正是者个去处。三祖云。体无去住。亦正是者个去处。即云岩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及遍身手眼。通身手眼亦正是者个去处。又如洞山麻三斤。南泉斩猫。山僧诃林一笑。要总不出者个去处。者个去处善知识以之自为。亦复以之为人。晦堂云。还闻木犀花香么。瑞岩云。主人翁。惺惺着。复云。喏喏。此亦大略可见矣。所以隔房闻钗钏声。即是破戒。只一句探竿子。直使驴头马面一时逃躲不得。至若金银杂沓。朱紫骈阗。却云好个入路。便是得底人眼孔要瞒一点不得也。总之此一大事定须彻悟始得。欲得彻悟。不妨埋头打迸。一则话头上日夜逼拶。逼拶到无意味。心情闷绝。正是好时节。万万不可放开一步。向道理识解上着到。若向道理识解上掉得个相似。越发会打葛藤。虽有山僧。无能为公何矣。承下问据款结案。亦方便中语。且不可作实法会也。无事请下顾。或亦不相赚耳。珍重。
复李田叔居士
贪嗔痴自公有之。亦可自公无之。所谓无者。譬之四支断不复用之方为真实。非可待其既灭而谓求之了不可得。何难复起乎。昔有俗士问天堂地狱于智藏禅师。藏曰。有。士曰。曾问径山和尚。皆云无。而师独云有。何也。藏曰。居士有妻乎。曰。有。径山和尚有妻乎。曰。无之。藏曰。他道无即得。今公若果求起处不可得。则当不复有矣。若在有中而谓其无。只恐掩耳盗铃。他日瞒黑面居士不得耳。不直则道不见。唯公亮之。
与阿字侍者
此字且勿示人。非谓佛法有两般。正恐见未到实头处。不免以道理会。却成剩法耳。汝从未曾做事即做事。亦在山僧左右。时有提诲。此翻远离。不可不索性说破。恐做事心胜。不觉不知堕在无事甲里。才憬觉早成两橛。如此则全亏大人行履。即做得事亦属有为也。仰观古之大人不过行解相应而已。必使解处即行处。行处即解处。方无渗漏。若解过于行。谓之见地中人。日久岁深。空成话饼。所以善知识于学人虽爱之极而终不敢两手分付者。正谓此也。麻三斤。干屎橛。三脚驴子弄蹄行。东山水上行。如此悟得。可谓见处明白矣。二六时中心与事接。目前止有事物。尚无余境余心。犹未见差别。若到敛目趺足。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之境静中胪然。稍一蹋上。便无自存之地。正恁么时。莫谓我使得他。要蹋便蹋。要踢便踢。大恐蹋上易。踢去却难。纵使一回得胜。两回三回一定输他耳。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不可得虽则本来如是。然亦大人八识一刀手段。本体功勋同时俱到。若果能一切时中。三际之境划然而断。亦无划然而断之量。则敛目趺足时即是应事接物时。应事接物时即是敛目趺足时。过量之人无所说示。阿字汝道合作么生。所以山僧尝举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者个话大有来由。直须契证始得。且不是道理。且不是见解。正如人问上座今朝吃饭也未。答云食饭了也。可中还容拟议么。又如波斯入大唐。大唐人举手。波斯云乌招。乌招且道从何处得道理来。从何处得见解来。然汝须是个人。不然又成窠臼。今时俱落在者一个窠臼。所以血脉不真。山僧不妨再一提起。望置座右。频自省览也。若使别人看过。所谓麻三斤。庭前柏树子。渠也领过。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渠且掉头。及乎一坐坐定。过去事想一回。现在事又想一回。未来事又想一回。憬觉起来。正好着眼。乃谓我虽无端闯入。然此本来原自三际都不可得。即今何曾动着。又自想一回。再或觉得全身放下。一时麻三斤。庭前柏树子恍惚现前。不觉不知。已成心境。纵使知非。安顿手脚未定。一个昏沉。伸开脚看看。天大白矣。下得床来。事物交加。混身辊入。者里一真一伪。看从前静地里未妥。则此处必定是伪。又不自知。只管向人谓我动处尚打得过。恰好笑倒耳。今时识得门头户底。觑得古人七上八下底。大约俱如此。过日不可不察也。山僧一向期汝过厚。亦多见禅客七青八黄。便自满足。甚且退失。故欲汝一脚蹋到底。若根本不深厚。虽使枝叶茂盛。祇益狂肆。于己无益。于人有损。既无以折高明之心。亦未易塞流俗之口。汝今在十字街头。正好一翻试验。自知深浅也。秋凉珍啬。余无所嘱。
又
来札云。在世情事物中转脑回头。颇知时节。又云。埋头市肆。步步向黑漆桶里拶入。若无后语。则脚头不阔。若无前语。则血脉不亲。吾宗所谓持书不到家。与么旨诀。要在当人转变。不则又成实法也。于此识得。更须看洞山云。与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得底人于相续处脱却今时那边。独行独步。不为三际收摄。然后向十字街头就有为法里作无为生活。非人能测。岂自所知。山僧此翻不谓汝能为丛林出力。所喜吾宗颇有趣向之士。此道或不致寂寥耳。见一亦肯抛弃身心。向艰苦一路。不妨便一与语也。
复杨震生居士
阿字行乞江城。持杨居士书归。书内问语忉怛。山僧随笔答去。复有数字勉居士。从自己脚跟下着到。勿只向言句觅。居士复有书。求山僧开示。言意谆切。山僧终不敢无风起浪。盖谓此事非言句所到。六祖大师云。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古德亦云。言多去道转远。居士若信山僧话。二六时中。但须向言句不到处。意想不行处看自己本命元辰着落。看来看去。忽然撞着露柱。搕扑一觉。始知平日言语时。平日思想时错过多少。乃至鸦飞鹊噪。风动云起。错过多少。甚而街头市尾。贵贱童叟。是非人我。若成若毁。若好若恶。错过多少。然到此处切忌作现成公案。若作现成公案。却似不曾向言语不到处。意想不行处一回汗出也。尚有许多葛藤打不尽。且不敢对居士尽情搬出。恐添居士绳索。亦欲居士就净地里豁开眼孔。方来栖贤。金井桥下。白石磷磷。青溪漫漫。更有广长舌为居士点破。且不关天然老事。
复祖印禅人
来问分贴四法界。山僧今转问公。祇如某经文为什么唤作事法界。某经文为什么唤作理法界。某经文为什么唤作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倘不开者一只眼。则章分节解。犹属依通。古人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也。偈云。怀州牛食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炙猪左膊上。此杜顺和尚法身颂。与来问迥然。然华严贤首宗是此老建立。故即以此老汤头为公对症。公久善为胗候。故又因公之明以通其暗。公六脉无恙。只左寸疲缓。略披古方。多掇酸枣仁。取易应手。若果中病源。此后自当高抬药价。幸毋嫌先生时套。作自调养计也。一笑。
复愿乘禅人
此事贵悟不贵解。于今人闻说即心即佛。即向五蕴中认个灵灵明明。闻说非心非佛。复拨去见闻觉知。别求寂静。如麻三斤。庭前柏树子。不现成承当。即信口皆是种种邪说。皆解也。日者禅云。某甲于此事如黑漆桶一样。山僧云。正要你者个漆桶。但行住坐卧祇恁么按住看。看来看去。自然一日迸断。自知老汉相为处不要解。来札云。不知在黑漆桶中。求出身是。不求出身是。此正急切欲解也。若有出身与不出身。依前不安于黑漆桶。而欲他日得真悟。无有是处禅。今去祇消仍前做事。不问出身与不出身。做到闷绝时。祇管看不得打退鼓。不许于黑漆桶上作一分道理。忽然时节到。一脚蹋翻。待相见始有吃棒分也。
复梁有声居士
离心意识。参此古人直指语。祇怕离不得。不怕茫无把捉。试看二六时中。未曾提起话头。有人唤你食饭一等去食。寒来一等讨衣服穿。还是茫无把捉么。何不向那里悟将去。若但闻与么话。便认着个见闻觉知。及一切现成等。却似不曾离心意识矣。犹尚不醒。且看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此一句容得汝心意识么。莫怕无滋味。但恁么提。提来提去。忽然时节到来。不妨打失布袋。便知好恶。更不着忉忉耳。尚有一话。参禅大须拌身世。若全身在世味里。又将心向佛法讨些便宜。好似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杨州。老僧从来不见有此怪事。
复熊非熊居士
天下唯聪明人可坐进此道。然每见聪明人多为道障。非聪明障道。聪明而不了。尝为他涂所惑。此聪明自障。而住山翁遂以为聪明障道。真冤煞矣。读来翰知公大聪明人。然细玩尚不能脱然世网。谁足为公绊足者。大事因缘虽四圣六凡同一具足。了与不了均为剩语。然毕竟一回不可一向便为无事。至于微细披剥。广大融通。非朝夕事。设使公才弱冠。老僧尚以为当疾知时。矧四十五十。犹徘徊于道与俗之间。此所谓聪明自障。老僧终不敢谓聪明能障道也。既不敢谓聪明障道。则千秋大业舍聪明人。吾谁与期。絮絮叨叨。真成习气。终知聪明人必不以为赘语耳。千里奉酬。惟此切切。于聪明人前不作寒暄语。祈相照于笔墨之外。
复澹归监院
天下古今无一个不是懒人。只是外面不曾撞着个激发。里面不曾有个帮手。他到会抯起一面不懒底旗号。招募一伙懒汉。鸣金击鼓。却要拏缚那山上水里。星散底懒强徒。竖起不懒底话会。日夜鼓行而前。殊不知他全伙本是个懒出身。一时时节不到。便自改头换面。做起那一翻事业。忽然时节到来。外面撞着个懒激发。中间蓦自攒出一个懒帮闲来。暗地里把不懒底旗号一一替你都改作懒字。一个起头。一个暗帮。又一个游说。不难一刻间鼓噪赶到中军帐外。把个大将吓得昏了半晌。将息起来。默自思量。我元来是个懒汉。不知不觉弄到者里。好不吃苦。何不趁此机会还我懒底窠臼。却又不是我要散伙。却把散伙底罪案推向别人。他到占了个懒便宜。又不曾损他旧时不懒底名誉。你道者个是什么人。就是禅所谓个老厌物释迦如来。者个老厌物元是天下古今打头一个懒元帅。何以知他是懒元帅。你看他在菩提树下才开眼。见个什么明星。得些懒本钱。便道此事难信难知。无开口处。不如蚤取涅槃。忽然惊起十方底老厌物。个个都会。害过那一翻懒魔障。自己吃苦了。亦要后来新充底懒军教他尝尝滋味。鼓起欲梵诸天八部总来劝请。忽然抛下个懒心肠。便竖起个不懒底幡竿。招集一干懒菩萨。懒声闻都来。讲求个不懒法门。讲来讲去。讲得个不耐烦。却不好自己打退鼓。正闷闷时。忽然撞着个懒激发。唤做什么魔王要来劝请入灭。你道者个魔王因甚会作者等勾当。因他亦是个懒伙人。所以彻底知得那老厌物。从前一翻惊天动地。总是因人成事。水到渠成。元是个没腰骨底。所以一手搔着。却似推门落臼。不然那老厌物若真是个不懒底元帅。正当魔王劝请。不难说个蚤哩有分。教魔王退身三舍。为什么到要向阿难口里讨消息。被阿难暗自窥得者老厌物懒根发了。却似承他风旨。装个聋哑。成就则个。你道阿难是什么心行。却元来他亦是个懒汉。又把世尊做个他底激发。他到做个世尊帮手。便把不懒旗号换个懒旗号。自此做一个大懒底教头。传到后来。径有彰明较著。向深山里下个懒山寨。如大梅神鼎一辈。水里又有岩头船子充个懒水师。陆路上又有个普化谷泉一宗人作个懒游帅。到于今居然分个对敌。互相胜负。你若站脚不稳。一翻翻转。要入那懒伙。到自不难。总元来者两伙本是一伙。总是个懒出身。不过时节不到。便自改头换面。终是个不牢底。你道还好拨发他么。所以老汉挺着副脊梁。硬着副嘴脸。你道妨个什么。写至此。不觉忍不住笑。且道笑个什么。笑老汉那一段闲话是不要人倒那不懒底旗帜。还是先开着一条懒后路。有底说天下没一个终懒之人。只是有着便与不着便。和尚不过一时着激。要且自己放下不得。有底说和尚已是一个懒底头目。目下耐烦不过。十分有八九分脚软了。有底说和尚要寻懒路。便教着人向前讨个下手着落。者三段话合做一则公案。毕竟作么生和会。且待点起锣鼓。大众试揖着头觑一觑。各请下一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