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鸣尺铭
一声霹雳。攀仰弗及。打破髑髅。惊起弥勒。
禅板铭
有则定有。祇是不觉。一棒打翻。秦时 轹。
室左壁铭
可以终隐。哀我后人。可以终默。谁迪先民。母尚孤洁。任他爱嗔。四众之式。不淄不磷。深心坚忍。尽未来身。
右壁铭
内无系念。外无长物。一瓶一钵。一杖一笠。要行便行。要住便住。无愧古人。无欺后嗣。慎乃典型。永垂来祀。
为妙峰禅人铭衣
七十老翁之衲。寒时寒杀。热时热杀。今属妙峰。且作么生打发。咦。石头路滑。
竹篦铭
雷峰举起竹篦。有缘当下知归。背触尽情说与。不打自招何疑。咦。是什么。
水云团研铭
尔本无名。托乎云水。云尽水穷。惟一坚粹。夫尝遇之。顾鉴之外。
解空阁新制研铭
混沌以前无黑白。未剖人文先诞石。海岳成形天梵来。圣愚凡哲多奇迹。陆亘一片坐卧常。镌得不得非所择。深山大小空嶙峋。千年路滑犹荒僻。解空老人补南天。攫取端岩不盈尺。欲蘸毫端染太虚。一画大千青碧碧。钟王怀褚战龙蛇。如虫御木何狼藉。珍重云中似虎形。香水磨砻生羽翮。
研铭
惟一密坚。德之清玄。隐文彩于既彰而无传。
禅床铭
圣人无己。谁当宝凡。万象体玄。圆鉴自尔。缘感普周。而恒处此。慎汝后昆。勿立规矩。
笠铭
林下不须愁烈日。岩隈岂畏雨淋漓。分明头面从遮盖。蹋磴穿云那个知。
拄杖铭
年既迈而弗衰兮壮力由伊予亦。因高下以相谐兮岂旦暮之能离。着地兮荆披。撑空兮云随。直趋兮不顾。运足兮自知。追前烈兮。启后武兮。将舍是焉其谁。我凭汝力。汝得我立。汝我兮同心。不可转兮匪石。绝夷险以进止兮。遵先贤之遗轶。行终古而勿替兮。挈斯人以跻乎峻极。
禅床铭
无梦无想亦无主。羞见铁花生碓嘴。老牯牛。无名字。一口嚼烂金刚圈。倒在泥涂里。夜半被虱咬。背手摹着枕子。切忌从头起。
禅几铭
千圣觅不得。如是而稳坐。我亦从中证。万灵同一堕。
嘉兴大藏经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十
嗣法门人今辩重编
书问
复二严藏主(附来问)
古人云。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此事最忌册子上寻讨。所以骨董底衲僧门下一点也用不着。乃宗镜录又云。正念思惟。甚深法门。有二种人能枯十二因缘大树。一者温故不忘。二者咨受新法。证道歌亦排经论而自云。于维摩经得悟心宗。是岂相违耶。又祖心禅师既悟。见老黄龙曰。大事本如此。和尚何得教人看语下语。百计搜寻。黄龙云。若不教汝如是搜寻。穷到无可用心处。自证自肯去。则埋没汝也。后屡质云门语。龙云。知是者般事便休。汝用许多闲心作么。圆悟亦云。古人公案不必尽会。但透得一则。则知其余皆然。然古德于塔前勘验。至子湖狗不契。便云。此一不是。余一切不是。圆悟于大慧彻后。亦举数则淆讹公案勘过。始云。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然大慧于殃崛摩罗一则又数年在虎丘阅华严始瞥地。设使圆悟当时恰举此。大慧将毋如子湖狗一场懡 。圆悟将仍不肯乎。然则举公案果可验人否。古人望见便知端的。如所云。维那且喜大事了毕。及者汉和骨头都换了也。岂别有道欤。
入道法门不可枚举。大约不出二种。一者从体荐。二者从缘荐。然亦时节既至。借路经过。不是实法也。所以古人有见桃花而悟。有闻斋板声而悟。有闻举古而悟。读经而悟。要之有义无义。总没交涉。都是自己疑团忽破。触处打翻。不同思议凑泊。故曰悟。然悟亦有深浅。古人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正谓此也。悟之浅者或有识得自己着落处。或有透得个目前无过咎处。或截断舌头。或呼遣自在。如此类人未尝无悟。为向上不能无事。故第浅耳。然浅中也有深处。深中也有浅处。种种差别。毕竟要到不疑之地。实有大头脑在。所以古人于学人分上多方钳锤。如抛一个金刚圈。栗棘缝。向渠面前。若稍涉疑滞。便是命根未断。以此十度九回掉头不顾。正是深切相为。黄龙云。若不教如是披寻。穷到无可用心处。自证自肯。则埋没汝也。及塔前勘验。至子湖狗不契。便云。此一不是。余一切皆不是。旨哉斯论。古人为人无过于此。若圆悟所谓。不必尽会。但透得一则。则知其余皆然。此乃婆心急切处。非谓教人拨置差别。以塞疑端也。然要断绝自疑。又不是区区向古人差别上卜度可以了得。有种穿凿之流。纵饶摸得相似。于本分事总没干涉。故知此事须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自是不疑自己。不疑古人。乃至不疑凡。不疑圣。不疑生。不疑死。咦。此何等事。到你卤莽承当。一时心识依通。谬以为是。他后祸事不少。不可从头问人。谓之自误。大可伤耳。就使深悟之士也有岁久月深。待精炼明彻。细微不觉。始荡然而尽。虎丘之瞥。大慧且然。此所谓深中亦有浅也。然善知识为人实有大头脑在。故圆悟当时不谓无眼。大慧当时亦不谓绝疑。此确然。非了事人断断不能知此耳。
又(附来问)
学者多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将真妄打作两橛。有人能一跃跳出。倒用魔王印。放出六门贼。为护法善神。亦庶几无过矣。然而心仍不得常住。何也。又黄檗禅师云。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皆是境上作解。曹山特设四禁。亦恐觉变为境也。所以道。似镜长明。犹是真常流注。朗月当空。犹是阶下汉。万里无云。青天也须吃棒。是谓荆棘林中下脚易。夜明帘外转身难。今将心意识所有底一时放下。放尽还放。一如镜破矣。月落矣。须弥山塞。断念无念矣。然等闲行处。仍未得步步皆如。又何也。四祖谓牛头曰。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是己。然四祖十四岁悟道。终其身胁不至席。当其堆堆地坐。与住心观静。以践履为究竟者。如何差别。古人譬如顺水行舟。但略把柁。使不触东西岸。然详不于。此岸不于。彼岸不于。中流之义。则无水亦无舟。未审把甚么柁。若云未得。如与佛无殊之牛头。未可轻尝四祖之药。则所谓不落阶级。一超直入如来地者。又遵何道也。
此事须有大休歇田地。所谓悟者悟此也。绝疑者绝此也。践履者践履此也。若悟处未到那田地而遽谓践履。则途路中决有参差之处。正当此时。不疑悟处不真。却执为践履未到。而欲以所知之心俟时候之熟真。所谓东行而西向矣。黄檗云。不可于净性上作境解。与曹山四禁等语。此皆古人要人绝却所知。到真悟不疑之地。使向去无犯手处。若真休歇人于此自证自肯。还有什么常住不常住。皆如不皆如。正所谓行船不触东西岸。柁在当人。更要把个什么。虽然。若到者里须知还有一个道处。昔莲花峰庵主常以拄杖验人云。古人到者里为什么不肯住。二十年无有构者。一日自着云。为伊途路不得力。复云。毕竟如何。以拄杖横肩云。楖栗横挑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古人亲切为人更无藏覆。惟是人不能构动。伤药忌耳。且者个消息亦无时节。凡夫顿证。与等觉而证更无优劣。特地如此。早迟八刻。况区区乎。
又(附来问)
仰山禅师一日坐次。忽觉目前空洞洞地。自身及佛殿僧堂。山河大地。一切皆无。明日以告沩山禅师。沩云。此融通妄想净尽之验也。我昔在百丈亦曾有此。子他日说禅。无有能过之者详。沩山离百丈。住沩山八年而众始集。仰山问。和尚浮沤识近来宁未。沩云。我无来经五年也。仰云。若恁么。和尚如今身前普超三昧顶。沩云。未在。仰云。性地浮沤尚宁。然灯身前何故未。沩云。理则如是。我未敢保任。仰云。如何是未敢保任处。沩云。汝莫口解脱。汝岂不闻安秀二师被则天试入水。始知长人。到者里铁佛也须汗出。寂子汝大须修行。莫终日口吻夫融通妄想净尽。又数年而浮沤识始宁。浮沤识无来经五年而仍未敢保任。将知承当个事。大须仔细。非心境两无。人我顿空。未易相应。涌泉四十九年尚有走作法王。如中峰终身不肯居悟。今人之视古人易知也。而诸方以为一切无碍。不肯认一些不到处。生怕减了善知识名誉。及夷考其行。未免名闻利养系其念。簟食豆羹见于色。古云。自既粘缚。能为他人解粘去缚。无有是处。然彼此亦安之。岂时当末法。有提唱此道者。即是佛祖功臣。始藉以流传佛种。不必问其到与不到耶。
山僧一向尝道。此事贵实不贵虚。所谓虚者。不但有恁么理。没恁么事。直教有恁么事。不是本际地上。时时刻刻。尘尘刹刹。增减不得底。变易不得底。皆云虚。不云实。推而言之。就是黄面老胡四十九年放光动地。依山僧道皆云虚。不云实。岂况沩仰父子乎。所以沩山融通妄想净尽之验。离百丈然后浮沤之识始宁。此正贵实也。不贵虚也。贵常也。不贵暂也。至于浮沤之识无来五年而犹不敢保任。则始终贵实而不贵虚也。于今人见说涌泉四十九年。瑞岩三十年。与沩仰诸大老保持个事。慎重乃尔。以为悟后稳密。绝诸渗漏。古人实落全在乎此。便拟向行住坐卧处亲他去。歇他去。不知渠之所谓实。正古人之所谓虚也。为甚如此。祇为打头不知实落去处。所以二六时中尚且不识好恶。正是精进。反成懈怠耳。昔沩山尝向仰山云。祇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看沩山是个稳密底人。为什么祇贵眼正。将知行处不别。若向者里着到。不妨省力。便知沩山浮沤识宁正是个时节。涌泉四十九年后也祇是个时节。瑞岩三十年后也祇是个时节。得到者时节。自知痛痒。亦能知他人痛痒否。则都是弄泥团汉。自己且无自由分。矧其他乎。所以山僧向于此道颇肯论列。十年于兹。始知好恶。只今惟有一味惭愧而已。诸方真伪各有清夜流传。固自有功而妄谈。不能无过。此龙天事。非予退藏之人所知也。
复熊鱼山内阁
来谕四病。教山僧为一切人除却。截断山僧舌头则不无。若以当无舌人语。则犹未敢相许。正使转一语云。死不死亦非病。活不活亦非病。尽情不尽情亦非病。与么不与么总非病。亦未是无舌人语。何以故。病即是药。药即是病。但知进前。失却背后。今时禅流之不如古人。均堕于此。大慧昔曾悟薰风话而圆悟犹以为坐在净裸裸处。及后于相随来也一句。始解捉败。所以千圣出头。全推此着。若到者里犹有丝毛头放不过处。自己终未肯掉臂也。书至此。侍者入报云。有客相候。山僧云。正答熊公书在。且待少刻。不觉随笔写上。住持事繁。懵懂若此。三十痛棒其甘如蜜矣。请公试下手看。
又
山僧压良为贱。居士认奴作郎。三十痛棒请与居士分之。山僧甘甚。居士还甘否。他时后日不妨笑倒也。咄。秋气满林霜叶白。一溪清冷镇长流。松杉种得添山色。又被行人斩未休。不可又作佛法会好。
与同庵若云两居士书
凡大人出世则必有大顺。有大逆。二者皆助道之因而无优劣其间也。所谓大顺者遇真善知识道眼明彻。具大方便。使我了了见性。不犯手于向上。不失足于旁涂。而卒至于绝学无为之地。首尾俱正。权实兼隆。初祖西来至于今日。善知识谆切为人不知凡几。学人至诚巧值亦不知凡几矣。所谓大逆者恩爱缠扰。冤怼牵掣。毁辱迫逼。疾病延绵。衣食困乏。中下之士望洋而却不必言矣。稍有智识亦未免左顾右盼。瞻前虑后。以至心志疑沮。岁月迁延。不知此正坚忍练达之处。大根利器一眼觑破。把得倒用。一任横拖直拽。总不曾动着毫厘。昔我世尊示降王宫时。父王见太子寡嗜欲。离喧瞆。心窃忧之。悦以妃嫔。娱以玩好。而太子之心终不可易。及夜半逾城。父王痛哭倒地欲绝。百追不返。以世尊千百世行菩萨道。然后一生补处。岂不能拣择信心父王。欢喜成就。而乃示现若此。故知恩爱难断。为道之切。不妨于难断中断。当其初断也。即以佛之神通广大亦不能使父母欢喜成就。而但能不为其中阻。此后世一大榜样也。至于子弟则阿难罗睺罗皆为弟子。尝随侍佛闻道受法。天伦之乐。非人间比矣。然调达善星则家亲作祟。障碍百出。以佛之神通广大亦不能尽使其子弟人人乐从此。又何说按调达善星自世尊初发菩提心时多生相逐。俱为冥权。由此观之。则一切障碍之人。障碍之事。直与善知识相成功等。是皆助道之因而无优劣其间也。毁辱则如入城瓦砾打掷疾。病则如阿难乞乳。困乏则如雪山六年。一麻一麦。尽世尊一身逆境俱备。一生补处尤且如此。况菩萨道中乎。所以大力量人偏于难行中行。难忍中忍。不但不为少退。且因之增长。诸凡不相关切。可以随顺。不可缺权。苟于道有妨。于情易纵。则中志须定而亦不见悻悻之色。是在当人自具方便也。稍有所闻。专此寄嘱。惟珍重区区。
复凌卷支明府
接公佳讯。谓山僧闯开觉路。攫碎虚空。坐断天下人舌头。从何处得者消息来。慎莫认穿衣吃饭底。遂谓可以终日食而不饱。倘要饱即饱。终日穿而不热。倘要热即热。此不过硬作主宰。一时呼遣似易。殊不知腊月三十到来。却用不着。落得画饼耳。又谓山僧一星火分照万家。一星火能不灭否。若山僧仍有一星火。何曾得不灭来。岂但水中月不是。就是天上月亦太远在。若要是则一切俱是。到此境界。不由汝不却步伫思。剑去已久。刻舟何益耶。公若有志。向此门中讨个分晓。须把从前认着底一时放下。连放下底亦放下。放到无可放时。猛自提起。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正当提时。不得作道理会。提来提去。蓦然道理俱尽。意想不行。从那里撞破顶门。露出摩醯眼孔。不妨来山僧手里吃一顿瞎棒也。咄。且置是事。闻公为地方保安。建大悲忏坛一段因缘。世出世间。两两俱得。今日菩萨热肠。计唯出此。恨山僧住持事繁。不得远来。然大悲弘愿一念至时。非十方三世所能限量。则又不知山僧远公。公远山僧。不妨道得一句。使功德圆成。广利人天。知非分外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