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一览


 灭于佛法愆深重  存乎功德福非轻

  隋开皇中。太府寺丞赵文昌。死而复活云。有人引至阎罗王所。王问。一生以来作何福业。答云。家贫无力可营功德。唯持金刚般若。王闻合掌赞言。善哉。功德甚大。即放还生。使人引至南门首。见周武帝。在门侧房中。三重钳锁。唤昌云。卿既还家。为吾向隋皇帝说。吾诸罪并欲辩了。唯灭佛法罪重。未可得竟。为营功德得出地狱。及出门外。见大粪坑。有人头发上出。问引人云。此是秦将白起。罪犹未了。昌归得活。遂奏其事。敕天下为周武帝转金刚经。设大供。仍入隋史。

  ○唐开元中。敕天下佛堂。小者除拆。功德移入大寺。不信之徒。望风除毁。有豫州新息令李虚。贪酒好杀。行事违戾。当时非惜佛屋。偶以醉中限严而怒。故令界内存之。虽存亦不为意。岁余病死复生云。阎王未坐。先见阶前判官。乃新息吏也。吏曰。长官平生。唯以杀害为心。不知罪福。今当受报。将如之何。虚大惧请救之。吏曰。去岁拆佛堂。长官界内独存。此功弥天。少顷引虚见王。王索李明府善恶簿。读曰。虚曾杀羊割肉。王曰。何割他肉。虚答。有敕拆佛堂。毁佛像。独虚界内存之。可折罪不。王曰。是不。吏覆福簿在天堂。检至读之。果有合折一生中罪延年三十。仍生善道。言毕罪簿出火烧之殆尽。令人送还。遂苏(以上九则金刚感应传)。

 既诵华严凡冠圣  因遗盥掌蚁生天

  永徽年中。太白山有两僧。名道祥。慧悟。祥持涅槃。悟授华严。忽有居士作礼。请一僧斋。僧云。二人。不知请谁。居士云。请华严师。悟乃赴请。于是居士置悟于衣上坐。令其冥目。只闻耳飕飕风声。少顷放地。开目不知到处。唯见屋宇严丽。延悟入堂。礼佛才毕。忽五百僧。翔空而至。悟遂下坐。居士语曰。此日斋意在师一人。虽五百罗汉。临时请耳。师持华严。是佛境界。何得于小圣下坐。引悟坐于圣众之上。斋罢。居士令一童子送还。童子请悟开口。飞入口中。悟即腾身空中。谓祥曰。神仙请斋。遂获神通。今欲暂之金阙。升空而去。

  ○昔有三藏梵僧至京。时藏公犹为童子。顶礼三藏。请受菩萨戒。众谓三藏曰。此童子诵得华严。兼解其义。三藏惊叹曰。华严一乘。是诸秘藏。尚难遭逢。况通其义。若有人诵得净行一品。已得菩萨净戒俱足。不复更受。西域传记。有人转华严经。以洗手水滴一蚁子。命终生天。而况人能受持通义。此子后必广大。饶益众生。

 ○积功可救眉须厄  ○一偈能停地狱酸

  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请藏公讲释华严。因论邪正。时有小道士在侧。归观云。讲师诽毁道尊。观主甚怒。领众来至讲所。面兴愠色。口发恶言。谓藏公曰。但自讲经。何故论道门事。藏曰。贫道自讲华严。无他论毁。观主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平等耶。藏曰。诸法亦平等。亦不平等。观主又问。何法平等。何法不平等。答曰。一切法。不出二种。一者真谛。二者俗谛。若约真谛。无此无彼。无自无他。非净非秽。一切皆离。故平等也。若约俗谛。有善有恶。有尊有卑。有邪有正。岂得平等。道士词穷无对。犹瞋不解。于如来所。生毒害言。归去经宿。明朝洗面。眉发俱落。通身疮疱。方生悔心。归敬三宝。求哀藏公。誓愿受持华严经一百遍。犹有十遍未毕。忽感眉发重生。身疮顿愈。

  ○昔京师郭神亮。死去七日。复还云。使者追至平等王所。问罪福已。送入地狱。见一僧云。我今救汝。地狱之苦。教诵一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神亮志心。乃诵此偈数遍。神亮及同受罪者。数十万人。皆得离苦。不入地狱。当知此偈。能破地狱。是时藏法师云。出在华严经十行品。尘律师叹曰。才闻一偈。脱千万人苦。况受持全部。讲通深义耶。

 ○威灵可以降天敌  ○俗眼那能辨圣凡

  圣历中有沙弥。名弥伽。虽未受具。身意清净。专诵华严。一日帝释遣使迎请。伽曰。未审天帝。何缘见命。使曰。帝与修罗时战。欲求法力加被。纵有罗汉。未办斯事。唯见法师专持华严。可为人天福田。所以见迎耳。于是受请。闭目俄顷。便至天宫。延请入殿。诵华严经。坐于宝台。乘空而行。向其敌所。修罗军众。睹此威灵。怖窜藕孔之中。帝喜。迎师还宫供养。施以七珍异宝。又白师言。若须长生之药。当以奉上。师曰。割爱出家。求无上道。世间珍异。及长生事。非所志焉。帝释礼谢。曰。成菩提时。愿相救度。遣使送还。

  ○上元中洛州敬爱寺。有律僧归觐。及郑州界。迫暮投店。次有僧至。不知其名。并房安泊。其后来僧。谓主人曰。贫道疲馁。酒酤三升。肉买一斤。饮啖迨尽。律师怒而诃之。身披法服。恣啖酒肉。不知惭愧。其僧默而不答。少顷索水嗽口。端身趺坐。缓发梵音。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入如是我闻。至寂灭道场。其僧口角两边。俱发光明。透射房舍。洎至三更。犹闻诵经。声声不绝。光明转炽。诵至六帙。即歇收光。其僧乃卧。天明律师涕泣忏过。轻谤圣贤。愿罪消灭(以上六则出华严感应传)。

 ○诵持无验为如何  ○种植有亏安可得

  妙臂所问经云。行人持诵。不获成就者。譬如种子。因地因时。风雨不愆。溉润无失。乃可生芽。以至成熟。或种子不以其时。不植于地。使彼芽茎。无由得生。何况枝叶及果实耶。持诵行人。若不依法。又不清净。于诸供养。曾无虔洁。于其所诵真言文字。或有阙剩。至於呼吸。讹略不正。是以悉地。而不现前。不获成就。亦复如是。(八字函第二卷)。

 ○因甚言教益非益  ○良为众生勤不勤

  华严经云。文殊师利。问勤首菩萨言。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或有利益或无利益。勤首以偈答曰。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复问法首菩萨言。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能断烦恼。何故受持而不断者。法首颂答。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平字函第三卷)。

 ○佛法岂非无果证  ○善根成熟在他生

  智度论。问。若佛法得今世果。何故诸佛弟子。有无得者。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说。次第修行。无不得报。如疾病人。随良医教。将和治法。病无不差。若不随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乱心。故无所得。非法不良也。复次诸未得道。今世虽不得涅槃。后世得受福乐。若速若迟。当得涅槃。终不虚也(建字函第二卷)。

 ○法不受人忘记报  ○业消诵彗顿明心

  佛说处处经云。朱利槃特学道。经二十四年。得五言解。何以故。宿见五百佛。悉通众典。闭藏经道。不肯教人。后病二十四日。临死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况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计。(无字函第四卷)。

  又阿含经云。佛弟子朱利槃特。世尊使执扫彗。汝诵此字。是时槃特。若诵得扫。便忘于彗。若诵得彗。复忘于扫。诵经数日。以此扫彗。复名除垢。槃特作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也。除者清净也。世尊以此教我。我今思惟此义。我身亦有尘垢。我自作喻。缚结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彗。扫此结缚。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证阿罗汉。(斯字函第一卷)。

 ○惭愧螺蚌尚知经  ○可悯最灵蹉过佛

  真歇禅师。跋金刚经。验云。昔王待制。船自汉江。为风浪击作。危急之甚。遂将平昔所诵金刚经。投于水中。而风息浪静。后至镇江。见舟尾百步外。似有一物。出入无时。使渔者取之。即无数螺蛳团成一毬。剖之外。湿而内干。视中。乃昨所投金刚经毫发无所损。叹曰。且汉水会于九江。至南徐动数千里。穷古逮今。舟船往来不可数计。然未闻有持是经。自彼而至此者。螺蛳一见而不舍。其为名耶。利耶。财耶。色耶。将必求于脱轮回生死也。呜呼。万物之中。唯人最灵。其有毕生。不闻是经。有闻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为名利财色荡没。不能受持者。尚螺蛳之不如。谓之最灵者。孰与之哉。

  懈怠耕者经云。有一耕人。见佛行过。心中虽喜。不去礼佛。乃云。田耕未竟。种又未下。若要见佛。须待闲暇。佛难值遇。懈怠如此。已过六佛。不得度者。此即非今世也。(自释迦至弥勒。方见二佛。蹉过六佛。不知几多劫。甚字函)。

 ○当知经书即赦书  ○可免铁围并铁棒

  佛日禅师普说云。有任观察。倾心释氏。遍参知识。每叹曰。余幸得为人。其形体不全。及不识所生父母。想前世轻薄于人。招此报应。誓遇休日。归私家。绝人事。炷香礼佛。刺血写华严经一部。每一字礼三拜。愿来生识所生父母。忽一日有客相访。任出迟。客怒曰。人来相访。何懈怠如此。任笑曰。在家中写一卷赦书。客询其故。乃露诚出经示之。曰。此阎老子面前。吞铁丸吃铁棒底赦书。客闻其语。扣头回舍。亦如任写经。

 ○迷诵千章何所益  ○洞明一句乃成功

  出曜经偈云。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

  (殿字函第五卷)。

  问曰。作如是说。有看经而不晓理者。徒劳何益。答曰。看经岂是无益。第恐随行数墨。只贪遍数为功。不穷其义。义既不穷。安得成道。问曰。吾佛谈玄说妙。众生根有利钝。终竟不能穷其义者。又作么生。答曰。义虽未明。其诚若至。足可扶危益算。亦为入道之初。如今生根钝不明理趣者。盖于前世生中。教典未尝入手。夙既不览。今曷强明。但且随分看去。下个最初种子。乃为后世苗裔。次第结果。成佛有分。岂不见善财龙女。古今知识。才出头来。一闻千悟。盖已致力于多生。岂此一旦顿能成办尔。

 ○宝闇无灯曷得知  ○佛法虽慧莫能了

  华严经偈云。

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平字函第六卷)。

 ○古者为法丧形躯  ○今人何幸现公案

  宗镜云。仰思旷古。求法之人。释迦文等。投身大火。翘足深林。析骨剜身。剥皮刺血。乃至常啼东请。善财南求。药王烧手。普明刎头。皆是知恩报德之人。为法亡躯之士。今劝后学。生殷重心。勿得自轻。虚掷光景。(车字函第四卷)。

  又云。圆宗罕遇。若芥子投于针锋。正法难闻。犹盲龟值于木孔。若非夙熏乘种。久积善根。焉偶斯文。亲得传受。所以古人重教轻财。则输金若市。或亡身为法。则立雪幽庭。且金是身外之浮财。岂齐至教。命是一期之业报。曷等真诠。(富字函第六卷)。

 ○利之至险尚可求  ○道既在心何难得

  又举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在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水百仞。冲波迸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间勤苦。求利之志耳。如或坚求志道。晓夕忘疲。不向外求。虚襟澄虑。密室静坐。端拱凝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无不获。况道之在心。信无不得矣。故知训格之言。不得暂舍。可以镂于骨。书于绅。染于神。熏于识。所以楚庄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此乃成家立国。尚轻珍重言。况宗镜中。言下契无生。闻之成大道。宁容轻慢乎(同上)。

 ○虽然流出大藏教  ○争奈元无一字谈

  楞伽经云。大慧白佛。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语。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种种物耶。白言。不也。佛言。大慧。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重说颂言。

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自证本住法。故作是密语。我及诸如来。无有少差别。

  (四字函第四卷)。

  唐梵品

 ○南无佛陀并菩萨  ○乃至声闻八部天

  南无(此云归命。信顺故。约法以南为离。离中虚。虚无即明也。表心达虚无之理。即心智明故。出合论)。佛(此云觉。出合论)。婆伽婆(亦名薄伽梵。此云成就众德。皆佛之异称。出阶字音)。释迦牟尼(释迦此云能也。牟尼此云寂默。即心体本寂。弁字音)。弥勒(此云慈氏。即真慈应物)。阿弥阤(此云无量寿。即真如性无尽故)。(已上二出富字函)。菩提萨埵(萨埵秦言众生。以求菩提未得故名为菩提萨埵。此方好略即名菩萨。形字函)。摩诃萨(摩诃此云大。即大菩萨也。立字函)。须陀洹(此云预流。预圣之流。更七生天上人中。得尽苦际)。斯陀含(此云一来。谓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取寂灭)。阿那含(此云不还。只此灭度不复更还)。阿罗汉(有四义。一者杀贼。二者远恶。三者应供。四者不生。总言杀烦恼贼。远离诸恶。堪应供养。更不受三界生也)。健达缚(亦云乾闼婆。此云音乐神也)。阿素洛(亦云阿须伦。此云阿修罗)。揭路荼(亦云迦楼罗此云金翅鸟)。紧捺洛(亦云紧那罗。乃歌神。头作马头。亦言是人非人)。牟呼洛(亦云摩睺罗伽。此云腹行蟒神)。药叉(又云阅叉。此云夜叉)。(以上十弁字音)。苾刍(香草具五德比出家人。日字音)。僧伽(此云众。今略称僧。以和合故。出要览)。优婆塞(亦云邬波索迦。此云近事男。优婆夷亦云乌波斯迦。此云近事女。谓在俗亲近三宝。尽寿持五戒也。日字音)。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生死。虞字音)。摩纳婆(此云年少净行。翔字音)。达絮(此云微信佛法人)。篾隶车(此云全不信人)。(以上二巨字音)。阐提(此云无善心。火字音)。旃荼罗(此云执恶屠杀之者。丽字音)。补羯娑(担粪弃死尸之贱类。水字音)。刹利种(此云守田主。此方国王之称)。婆罗门种(亦云梵志。远离恶法入山求道)。居士种(在家修业)。首阤罗种(伎艺生活)。(以上四种混沌初时总分四姓。履字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