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
                    
                        
庄严华光毗舍浮(过去庄严劫千佛。第一华光佛。末后毗舍浮佛)。贤劫俱留娄至佛(见在贤劫千佛。第一俱留孙佛。末后娄至佛)。星宿日光须弥相(未来星宿劫千佛。第一日光佛。末后须弥相佛)。如是诸佛度众生。
  ○凡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相劫。谓成住坏空。成而即住。住而续坏。坏而复空。空而又成。连环无尽。譬如浮桥用二十年方造得成。又二十年跨水度人。又二十年方坏得尽。又二十年无桥唯水(空劫唯水遍十方界)都将成住坏空八十辘轳。结算总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始终之极数。所有旷大劫来。世界成坏。不可穷尽也。观夫世界成坏无穷。有二因缘。一由众生同业所感。谓同一迷心。三毒惑业。感现依报。惑业未尽。依报何穷。若无所依。何名受报。故令世界。成坏连续。二由诸佛愿力所感。谓佛有弘愿度尽众生。众生既无穷。佛愿亦无尽。由是所感。依报连续尔(庄椿集出)。
  圆觉云。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人天常充满。
  二。时分延促
  仁王经云。九百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为一念。
  ○俱舍等论。时之最少名一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呼栗多(亦号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弁字函四卷下)。
  婆沙论云。一岁有十二月。昼夜增减略为二时。由减及增各六月故。昼夜增减各一腊缚。月则各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增位极长不过十八。减位极短惟有十二。昼夜停位各有十五。谓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牟呼栗多。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末伽始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昼十四。至报沙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十三。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昼十二。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颇勤寠那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十三。至制怛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昼十四。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誓瑟抵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十六。至阿沙荼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室罗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昼十八。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婆达罗钵阤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阿湿缚庾闇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十六。如是复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停等。是名略说时之分齐。(性字函第六卷)。
  (以月分昼夜长短。推之。则羯栗底迦月。乃此方二月也。末伽始罗月乃此方三月也。自此次第直至末后阿湿缚庾闇月。乃此方次年正月也。如神字函第一卷云。佛于栗底迦月涅槃。正是二月。参此可知也)。
  ○(又论。一岁。有十二月。六增六减。凡遇昼长夜短之月。昼则增一腊缚。夜则减一腊缚。进退有渐。月积三十腊缚。为牟呼栗多。六月乃止。复遇昼短夜长之月。夜则将长。昼又将短。增减亦然。周而复始。如上文云。三十罗婆为一牟呼栗多。今考罗婆。乃腊缚之异名也。但惟时分延促无毫厘差)。
  华严经云。菩萨入一切劫。即一念。(黎字函第三卷)。
  三。地里远近
  经音云。分析诸色。始自极微。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量。积七金尘为一水尘量。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量。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量。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量。积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量。积七隙尘为一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横布为肘(又云。二尺为一肘)。八寸曰咫。三尺曰武。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寻。十尺曰丈。丈六曰常。复次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杖。二十杖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成一由旬(或云逾缮那。或云由延。即四十里)一牛鸣地。其声五里。
  四。僧祗算法
  又云。按此方黄帝算法。总有二十三数。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从万已去有三等数法。其下者十十变之。中者百百变之。上者倍倍变之。今华严经阿僧祗品。用中上数法。初数便云。一百洛叉(洛叉。此云万)为一俱胝(此云亿)。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此云兆)。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此云京)。直至不可说。总一百二十大数。则非世间之算数也。(弁字函第四卷下)。
  智度云。阿僧祗。阿者秦言无。僧祗者秦言数。故谓之无数。(形字函第一卷)。
  大千品(因缘有七)
 三千摄为一佛刹  上下复有异乾坤
  一。三千一刹
  阿含经云。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恶道。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坏。众生所居。名一佛刹。(履字函第八卷)。
  俱舍偈曰。
四大洲日月。须弥六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名为一中千。此中千千倍。名为一大千(展成百亿之数)。
  二。上下天地
  毗婆沙论云。如说。下方世界无边。上方世界无边。此中有说。上下重累。谓从此界风轮之下。虚空悬远。有下方色究竟天。彼下展转。乃至风轮。次下复有色究竟天。展转向下。乃至风轮。如是展转。下方世界。乃至无边。又从此色究竟上。虚空悬远。有上方风轮。彼上展转。乃至色究竟天。次下复有风轮展转向上。乃至色究竟天。如是展转上方世界。乃至无边。(神字函第三卷)。
  三。华藏刹海(指出娑婆)
  华严经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此最中央。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出一切香。摩尼王庄严大莲华安住。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其最下方最胜光。遍照世界。净眼离垢灯佛。此上第二重。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世界。师子光胜照佛。此上第三重。一切宝庄严普照光世界。净光智胜幢佛。乃至第十三重。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最上第二十重。妙宝焰世界。福德相光明佛。
  ○次有离垢焰藏等。十香水海。十世界种。亦各上下二十重(重重刹佛并例前举)。
  ○复次变化微妙身等。一百香水海。一百世界种。文分十段。段段先举。九海九刹。不云重数。至第十海刹。各各四重并至轮围山(经意举此刹海。各随方面望直而出。若段段次第拈来。团团合而为一。以轮山为界。则十重翕然周匝围绕有图。可观之)。○(拱字函第八十九卷)。
  长者合论。华藏世界。乃毗卢如来。因地修行果报之境。云世界种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种。种者类也(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海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性。性至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此中心十一世界种。明十一地行门。进修摄化境界。上下二十重。重重增广者。明十一地行门。一地有两重因果。为地地进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中。所有佛号。皆是胜进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皆是随位中所化境界也。一百世界种者。十一地摄化十波罗蜜。十中具百所摄尘刹满也。近轮围山。十世界种上下四重者。十一地中。四摄法遍也。共有一百一十一世界种。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五位中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之中自有两重因果。即是十。都一百一十。更一世界种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无此一位。诸位不成故为一。不自一。为万法作一故。乃成缘起。如俗法。一为阳。二为阴。阳动阴随。不可自用。阴若自用。即天地两乖。云不兴。雨不施。皆主伴。阴阳动静相顺。方成缘生。
  问。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者。答。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从菩萨智慧神通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此华藏世界。以如来。大愿。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齐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第二十一卷)又华严品偈云。
 譬如林中叶  有生亦有落  如是刹种中
 世界有成坏  譬如依树林  种种果差别
 如是依刹种  种种众生住  譬如种子别
 生果各殊异  业力差别故  众生刹不同
 或有用铁成  或以赤铜作  山石险可畏
 罪恶者充满  有刹金刚成  杂染大忧怖
 苦多而乐少  薄福之所处  汝应观世间
 其中人与天  净业果成就  随时受快乐
 或有诸刹土  七宝所合成  种种诸宫殿
 斯由净业得
  (拱字函第十卷)。
  文殊所问经。云。何五浊恶世。谓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云何劫浊。三灾起时更相杀害饥馑疾病。云何众生浊。恶众生善众生。胜劣众生。云何命浊。十岁众生。二十三十。乃至千岁。有长短故。云何烦恼浊。多贪多瞋多痴。云何见浊。邪见。戒取见取。常见。断见。有无见。我见。众生见。如是五浊。如来悉无。(墨字函)。
  四。娑婆可修
  宝积经云。娑罗起王佛国有相庄严星宿聚王菩萨。遇佛光明。白彼佛言。何有此瑞。彼佛答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而现此瑞。彼菩萨言。何故名为娑婆世界。佛言。彼界堪忍贪恚愚痴。及诸苦恼。故名娑婆。彼菩萨言。娑婆众生。皆能忍受恶骂捶打诸恼乱耶。佛言。彼界众生。少能成就若斯功德。而多随顺贪恚愚痴。怨恨缠縳。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界不应名娑婆也。佛言。彼界亦有行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成就忍辱。将护众生。善自调伏。若有众生。以诸苦恼。而来加害。悉能含忍。终不放逸贪恚愚痴。善男子。由有如此诸善丈夫。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又彼界中。亦有众生。具足众恶。少能悔过。其心粗猛。而无愧耻。不敬佛。不重法。不爱僧。当堕地狱。畜生饿鬼。彼释迦如来。于此下劣众生之中。悉能忍受骂辱诽谤。心如大地不可动摇。若得供养。及以不得。心无高下。亦无憎爱。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尔时相庄严星宿聚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不生彼弊恶下劣众生之中。佛言。莫作是说。何以故。东北方有世界。名妙庄严忍。彼现有佛。号大自在王。其土众生。悉皆具足。一向安乐。譬如比丘。入于灭定。彼之安乐。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于彼国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官字函第八卷)。
  五。地动因缘
  阿含经云。佛言。地动因缘有八。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风大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是为一也。有时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地性少。欲自试力。则普地动。是为二也。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是为三也。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地为大动。是为四也。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是为五也。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是为六也。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舍性命。则普地动。是为七也。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时。大地震动。是为八也。(深字函第二卷)。
  六。业障不雨(附请雨)
  起世经云。有时空中起云。作伽茶声。出大电光。诸天文人记必雨。然众生中。多有不如法行。耽乐诸欲。悭贪嫉妒。邪见所缠。彼诸人等。以恶行故。习非法故。天则不雨。是名雨障因缘。(映字函第八卷)。
  大云轮请雨经下云。娑婆世界主。无边庄严海云威德轮盖龙王。请佛宣说阤罗尼句。令于未来。饥馑疾疫。妖星变怪。亢旱之灾。悉令消灭。佛以真实力故。敕诸龙等。于阎浮提。所祈请处。降注大雨。除灭五种雨障。而说咒曰。
  多绖他 娑逻娑逻 四唎四唎 素漏素漏 那伽喃 阇婆阇婆 侍毗侍毗 树附树附
  ○二说咒曰。
  遮罗遮罗 至利至利 朱漏朱漏
  ○三说咒曰。
  婆逻婆逻 避利避利 复漏复漏
  (以上请雨秘语乃至设坛仪则。出五字函)。
  金色王经云。佛说过去有王。名曰金色。一切能舍。天下民商。不赋不税。如法治国。财宝富乐。彼时人寿八万四千。忽恶星现。术师占之。十二年中。天不降雨。王乃悲泣。苦。我阎浮提人。云何存活。即集阎浮一切谷食归聚一处。敕善算者。量其口数。从王为首。均等省食。如是至十一年。谷食悉尽。唯王一饭。时辟支佛。起怜愍心。直至教化。王即思惟。我今不取少活。尽将末后一餐。欢喜施之而去。感彼辟支普放凉风。净阎浮地。雨种种佉陀尼食。所谓饭麨饼豆稻米之属。如是七日雨苏。七日雨油。七日雨钱。七日雨 。复于七日唯雨七宝。谓金银等。时王语诸官庶。我施一食。得如是报。佛告比丘。彼金色王。因不雨故。施食因缘普济阎浮一切饥穷之苦。彼王者。岂异人乎。则我身是。(必字函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