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一览


 ○目连哀请援慈母  世尊特为设兰盆

  报恩奉盆经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恩。即以道眼。观见亡母。生饿鬼中。目连悲哀。持饭往饷。化成火炭。目连白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所柰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告目连。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世父母。在厄难中。具饭百味五果汲灌。尽世甘美。以着盆中。香油铤烛床卧众具。供养十方诸佛。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得六神通。声闻缘觉菩萨大人权示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有能供养此等自恣僧者。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涂。应时解脱。现在父母。寿命百年。佛敕众僧。当为施主。七世父母。行禅定意。后受供养。(女字函第八卷)。

 生奉甘美得亲尝  死别杯盘徒尚享

  杂譬喻经云。昔有贤者。奉法精进。亡。乃生天。妻子追慕。烹杀肴馔。上冢哀号。天眼遥见。愍其愚痴。化作小儿。于边牧牛。牛便卒死。儿乃嗥哭。刈草着前。呼起令食。众人怪笑。问。谁家子。牛既已死。当归语家。嗥哭何益。牛死岂知乎。儿曰。我不愚也。牛死尚在。犹可有望。汝父早死。设百种食。共向嗥哭。焦骨何知。众闻忽解。儿曰。吾本汝父。蒙佛生天。故来释卿。还复天身。欲如我者。宜修道业。已忽不现。妻子眷属。自此省悟。奉佛布施。皆得道迹。同时生天。(图字函)。

 鹤因救子天称叹  鹦尚瞻亲人负惭

  六度集经云。过去鹤鸟生子有三。时国大旱。无以食之。自裂腋肉。以济其命。三子疑曰。斯之气味。得无吾母以肉饲乎。宁殒吾命。无损母体也。闭口不食。天神叹曰。母慈子孝。诚希有耶。佛言。鹤母者吾是。三子者。舍利弗。目连阿难是。

  ○杂宝藏经云。昔雪山中。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好果。以奉盲亲。时有田主。初种谷时。愿与众生而共啖食。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常取其谷。以供父母。田主后见虫鸟作践。瞋恚。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鹦鹉语之。见施心故。乃敢来取。何又见捕。田主问言。取谷为谁。鹦鹉答言。有盲父母。时以奉之。田主咨嗟。禽兽尚尔孝养父母。岂况于人。自今以后。常于此取勿疑。佛告比丘。鹦鹉者。今我身是。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净饭摩耶是。由昔孝养。今得成佛。(以上漆字函第九卷)。

 责母一言如鹿畜  罚身多世历渠胎

  报恩经云。佛告阿难。鹿女夫人。以其一食。净华覆上。施辟支佛。五百世中。尊荣豪贵。莲华承足。当时以不知恩。出一恶言。毁骂其母。喻如獐鹿。于五百世生鹿腹中。佛言。父母众僧。宜应赞叹。众僧出三界之福田。父母三界内之胜福田。(器字函第三卷)。

 母令儿杀罪吾当  儿痛母言非我代

  释教录云。罽宾国沙门求跋摩。仁爱泛博。崇德务善。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有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涂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笙字函第五卷)。

 子虽修善父不善  父假余庥子怎庥

  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克字函第五卷)。

 女虽福报非干父  谷由雨长岂无恩

  杂宝藏经云。波斯匿王。女名善光。聪明端正。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女答父曰。我自业力。王闻怒之。即遣左右。觅一穷人。以女付之言。不假我。从今可验。女犹复答。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答曰。我是舍卫城中。长者之子。父母死尽。无依穷乞。妇复问言。汝知故宅处不。答曰。只有基地尚存。夫妇同往。周历按行。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造宅。盈月悉成。宫人妓使不可称计。王忽宣问。左右奏言。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往而见。叹未曾有。即诣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佛告。昔一妇人。发心营办。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谕。事幸成办。夫还复听。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妇复贫。善恶随报。未曾违失。(对字函第一卷)。

  智度论云。知恩报恩者。有人言。我当宿世。福德因缘应得。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堕是邪见。此人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譬如种谷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父母妻子供奉之人。岂非恩分。(立字函第九卷)。

 玉耶不循于妇节  如来一诫乃心归

  玉耶经云。给孤长者子妇玉耶。端正姝好。而生憍慢。不事翁姑夫婿。给孤念言。佛能化于一切。即诣具陈。欲屈一饭。而为玉耶说法。化令改过。佛既到家。大小皆来礼佛。惟玉耶不出。佛即变化其舍墙壁。皆如琉璃。内外相见。玉耶惊出。礼佛忏悔。佛告玉耶。女人不当自恃端正。轻慢其婿。何者。端正。除去邪态八十四垢。定意一心。是为端正。不以颜色为端正也。女人身中。有十恶事。一者初生父母不喜。二者举养视无滋味。三者心常畏人。四者父母忧嫁。五者父母生离。六者畏夫喜怒。七者怀产甚难。八者小为父母检录。九者中为夫婿禁制。十者老为儿孙所诃。从生至终。不得自在。玉耶白佛。禀受下贱。不知礼仪。愿训为妇之法。佛言。妇有五善三恶。何等五善。一者夜卧早起。心常恭顺。执事先启。所尊甘美不得先食。二者夫骂无恨。三者不得邪非。四者愿夫长寿。五者夫出整家。何等三恶。一者不事翁姑夫婿。美食先啖。早卧晚起。夫诃应拒。二者心不向夫。念他男子。三者欲其夫死别嫁。佛又告玉耶。世间复有七辈妇。如母妇者。爱夫如父。二如妹妇者。敬夫如兄。三如善知识妇者。诃夫之过。教夫之善。四妇妇者。竭诚事夫。唯和为贵。五婢妇者。务循妇节。不妒声色。如事大家。六怨家妇者。见夫不欢。常如寄客。七夺命妇者。毒心相向。毒药害之。佛言。为五善妇者。常有显名。后得生天。为二恶妇者。常得恶名。后入三涂。玉耶流涕。白佛言。我愚痴。自今以后。改往修来。当如婢妇。奉事翁姑夫婿。尽寿不慢。受戒为优婆夷。佛言。善哉。人谁无过。过能改者。善莫大焉。(言字函第八卷)。

 以蚓诳姑头变狗  顺妻杀母自伤躯

  冥报记。隋大业中。河南有妇不孝。姑盲两目。妇以蚯蚓为羹。以食之。姑怪其味。窃藏一脔留以示儿。待欲送官。忽然雷雨。其妇乃失。少顷从空而落。身衣如故。易为狗头。语言不异。因问其故。答云。以不孝姑。天神所罚。恶报如此。

  ○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妇。禀性很戾。每所云为。常与姑反。后作方计。教夫杀母。夫用妇言。便将其母。至旷野中。结缚手足。将欲加害。感彻上天。风雷霹雳霹杀其儿。母即还家。其妇开门。谓是夫主。问言杀未。姑答已杀。此报尤轻。地狱可惧。(以上漆字函第九卷)。

 ○莫谓家财皆有分  ○若背夫儿自取殃

  法苑云。唐李信。为隆政府卫士。显庆年中赴蕃。乘草马一匹。并将草驹。是时风雪。马遂不进。信以蕃期所迫。挞之数鞭。马作人语。我是汝母。为生平避汝父。将硕余米乞女。故获此报。此驹即是汝妹也。偿债向了。何苦敦逼。信闻之惊愕流涕。乃拜谢之。谓曰。若是信娘。当自行归家。马遂前行。信负鞍辔。随之至家。养饲有同事母。屈僧营斋。乡闾咸叹。异之。(书字函第二卷)。

  隋大业中。洛阳有人。父丧母寡。一男一女。女嫁后而母亡。二年矣。寒食祭墓。乘驴而往。驴不渡水。鞭其头面血出。既至墓所。放驴而祭。是时妹在兄家。忽见亡母入来。头面血流号哭告女。我避汝兄。送米五升与汝。报受驴身。偿汝兄五年矣。今日水深畏过。汝兄鞭我。头破面裂。偿债垂毕。何太非理也。言讫不见。其兄既还。女先观驴头面血流。如适见母。女抱大哭。以告于兄。言由相符。兄妹恸哭。驴亦垂泪不食水草。兄妹跪请。果是母者。愿为食草。驴即为食。后死葬焉。(书字函第十卷)。

 多见冤从亲处起  不生亲想冤自无

  忏法云。一切眷属。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对。皆从亲起。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何以故尔。若居异处。远隔他乡。如是二人终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相触恼故。或父母责望于子。或子责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小不适意。便生瞋怒(第三卷)。

 一切众生皆父母  坦平心地绝疏亲

  忏法云。发菩提心。满十方界。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西方众生。尽是其母。南方众生。悉是其兄。北方众生。悉是其弟。下方众生。悉是其姊妹。上方众生。悉是其师长。其余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若受苦时。誓拔其苦。见其受乐。如己无异。恒作度脱众生心。不得佛者。不先成佛。(第二卷)。

 父母非亲心最亲  诸佛非道行合道

  传灯云。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见婆须蜜尊者。遽起礼拜。而说偈言。

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

  尊者以偈答曰。

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振字函第一卷)。

 善哉慧母方便父  乐矣法妻真谛儿

  无垢称经云。室中有一天女。舍利子言。天止此室。经今几何。天女答言。我止此室。如舍利子所住解脱。天谓舍利子曰。为诸增上慢者。说离一切贪瞋痴等。以为解脱。若为远离增上慢者。即说一切贪瞋痴等。本性解脱。即说偈曰。

 慧度菩萨母  善方便为父  妙法乐为妻
 大慈悲为女  真实谛法男  烦恼为贱隶
 仆使随意转  觉分成亲友  六度为眷属
 四摄为妓女  结集正法言  以为妙音乐
 或现作淫女  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相招
 后令修佛智  总持作园苑  大法成林树
 觉品华庄严  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妙池
 定水湛然满  神通为象马  大乘持作车
 游八道支路  调御菩提心

  (白字函第二卷)。

  杂缘品

 语贫可卖婆非信  授道能修事果然

  贤愚经云。迦旃延尊者。在阿槃提国。时一老婢。少有愆过。大家鞭打。昼夜走使。衣不盖形。食不充口。年老辛苦。欲死无门。诣河取水。举声大哭。尊者乃问其由。即语之言。汝若贫者。何不卖之。老婢答言。贫云何卖。尊者向言。一随我语。教汝以施。婢曰。我今贫穷。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钵与。教取水施。授为咒愿。次与受戒。教念佛竟。问言。汝止何处。婢曰。若舂若磨。即随其处。或在粪堆。无有定止。尊者语言。汝好勤心。恭谨走使。伺其大家。卧竟。入于户内敷草而坐。思惟观佛。婢受教既已。夜坐命终。生忉利天。大家晓见。以草系脚。弃寒林中。此婢天眼观见故身。遂将五百天子。赍持香花。至于寒林。供养死尸。放大光明。照于村林。大家见怪。普告远近。诣林观看。以问其故。天子报言。此吾故身。即为其说生天因缘。后皆回诣迦旃延所。礼拜供养。因而说法。五百天子。皆获须阤洹果。(怅字函第六卷)。

 佛见伏藏言毒蛇  农闻采归遭害己

  大庄严经论云。佛与阿难行舍卫国。旷野之中。见有伏藏。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即往视之。见真金聚。取归骤富。王知纠举。系于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尽。犹不得免。将加刑责。其人唱言。恶毒蛇阿难。大毒蛇世尊。王闻唤问。何言毒蛇。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往视得金。今实毒蛇。而说偈言。

 诸佛语无二  说为大毒蛇  恶毒蛇势力
 我今始证知  于佛世尊所  倍增信敬心
 我今临危难  是故称佛语  毒蛇之所螫
 止及于一身  财宝毒蛇螫  尽及家眷属
 我谓得大利  而反获衰恼

  王闻偈已。深知是人信解佛语。即说偈言。

 汝今能信敬  悲愍之大仙  所说语真实
 未曾有二言  先所伏藏财  尽以用还汝
 更复以财宝  而以供养汝

  (君字函第六卷)。

 亲于恶友穿鱼茅  择以良朋裹香纸

  佛本行集经云。佛知难陀学彼六群比丘。恐畏损其功行。即领难陀。入毗罗城。至一鱼店。令于此取一把臭恶茅草。经一时顷还放于地。复令嗅手。唯有不净腥臭气也。佛告难陀。若人亲近诸恶知识。共为朋友。相染习故。恶声远至。因斯事故。而说偈曰。

犹如在于鱼铺下。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

  世尊又共难阤至于一卖香邸。令取香褁。还放地上。嗅于手看。香气微妙。佛告难陀。若人亲善知识。随顺染习。得大名闻。而说偈言。

若有手执沉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