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
若造若修之妙利 乃天乃佛之良因
造像功德经上。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来。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当知此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成佛。(悲字函)。
优填王经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此人世世生生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身体金色。面貌端正。人所爱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豪尊富贵。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天主。天中最胜。过无数劫。当得成佛。(对字函第八卷)。
华严经云。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于因地时。为妙眼女。普贤劝修故坏佛像。而复彩画。以宝庄严。发菩提心。由普贤善知识故。从是以来。不堕恶趣。常生天人王种族中。众相圆满。常见诸佛。亲近普贤。开悟成熟。(首字函第十卷)。
造像功德经上云。憍梵波提。昔为牛身。追求水草。右绕精舍。因见尊容。发欢喜心。乘兹福故。今得解脱。(悲字函)。
相不端严应有罪 盗将供养且无愆
诸经要集云。若像师。造像不具相者。五百万世中。诸根不具。第一用心。为上妙果。(对字函第八卷)。
又云。盗佛像者。并为净心供养。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虽不语取供养皆不犯(此谓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字函)。
匠者不应逆取直 佛檀安可互他为
佛在金棺敬福经云。像主莫论道。雇经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获福。不可度量。受吾约敕。是佛真子。问。工匠之法作经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价直。如卖父母。取财者。逆过三千。真是天魔。急离吾佛法。非我眷属。饮酒食五辛之徒。不依圣教。虽造经像数如尘沙。其福甚少。劫烧之时。不入龙宫。劳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狱。主匠无益。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礼拜。得福无量。
又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或自舍财。及劝化物。拟佛受用经营。人将此物造作鸟兽。安形像前安佛槃上者。计损满五钱。直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赎香油灯供养者无犯。佛不求利。无人堪消。(对字函第八卷)。
曾有造像心既诚 立报使人目所击
法苑云。魏天平中。定州孙敬德。造观音像。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加。不胜考掠。遂妄承罪。将断死刑。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得脱。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斫自折。以为三段。皮肉不损。凡经三换。刀折如初。官吏惊异。具奏免死。敬德放还。见像项上。有三刀痕。通感如此。(稿字函第七卷)。
又隋时。凝观寺僧法庆。开皇三年。造释迦立像一躯。高一丈六尺。工犹未毕。庆身遂卒。其日有僧大智。死经三日而稣。云。阎王前。见法庆。少间像至。王遽下阶作礼。像谓王曰。法庆造我未毕。柰何令死。左右答曰。法庆命未合终。而食料已尽。王曰。可给荷叶。令终其福业也。须臾法庆还活。所说亦同。常食荷叶。以为佳味。余食不下。像成之后数年乃卒。(稿字函第四卷)。
拟盗像珠身渐耸 退求佛愍首还低
西域记云。僧伽罗国精舍。有金像。而肉髻以贵宝饰焉。后有盗者。遂欲取宝。像渐高远。盗既不果。退而叹曰。如来昔修菩萨行。起广大心。发弘誓愿。上自身命。下至国城。悲悯众生。周给一切。今者如何遗像吝宝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宝焉。盗者败露。擒以白王。问所从得。盗者曰。佛自与我。我非盗也。王以为不诚。命使观验。像犹俯首。王念圣灵。不罪其人。再赎珠宝置于像顶。俯首至今。(疑字函第一卷)。
真仪在壁人何许 黄蘖呼名渠便知
传灯云。裴相国。名休。入寺烧香。因观壁画。乃问。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僧皆无对。裴曰。此间有禅人不。曰。有一运师。后住黄檗。请相见曰。休有一问。请下一语。师曰。请相公问。裴举前话。师震声曰。裴休。裴应诺。师曰。在甚么处。裴当下知旨。(振字函第二卷)。
因烧木佛遭诃责 既无舍利又何妨
又云。丹霞禅师。宿慧林寺。大寒。乃取木佛焚之。院主诃责。师曰。我烧取舍利。主曰。木头何有。师曰。既无舍利。再烧两尊。后院主眉须堕落。
未审魔徒何识见 也云色像不堪崇
楞严经云。有一种阴魔。起我慢者。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花。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疑误众生。从其毁碎。入无间狱。(染字函第九卷)。
有无活语千机变 莫把死蛇一样看
统要云。智藏禅师。因张拙秀才问。山河大地。是有是无。三世诸佛。是有是无。师皆曰有。张云。错。师云。先辈参见什么人来。张云。曾参百丈。凡有问诘。皆云无。师云。先辈有甚血属。曰。有一山妻。两个痴顽。又问。百丈有甚血属。云。百丈古佛。和尚莫谤渠好。师云。待先辈得似百丈时。一切皆无。张俯首而已。(第三卷)。
○(丹霞烧佛。阴魔斥像。其事虽同。所见甚异。须是人人丹霞方许烧佛。个个百丈方许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
沐浴如来功德相 普愿众生清净身
浴像经云。问。于浴像云何。佛言。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香水次第浴已。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浴像之水。置自头上。烧香供养像。初下水之时。应诵以偈。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烧香之时。当诵斯偈。
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刹常芬馥。愿此香云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亦愿三涂苦轮息。悉令除热得清凉。皆发无上菩提心。永出爱河登彼岸。
(女字函第八卷)。
这个任从与么浴 那个还能可浴么
统要云。遵布衲浴佛次。药山问。汝祗浴得这个。还浴得那个么。遵云。把将那个来。药休去。(第七卷)。
育王作塔功非浅 众生奉此福无涯
阿育王经云。八国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得八万四千。以金函盛。作百岁灯。藏恒河中。后阿育王。得其国土。因于妒嫉杀八万四千宫人。阿育王后于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于是消散。比丘化王。王即信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宫人。罪可得赎不。道人言。各为人起一塔。下着舍利。当得脱罪耳。王即寻觅舍利。见灯尚明。舍利既出。灯亦尽灭。王怪而问。莲华比丘云。阿阇世王裁量灯油。至取舍利乃灭。又问道人。何处起塔。道人曰。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复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供养之具。敕诸鬼神。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立塔一座。时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白言。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遍阎浮提。上座。答言。善哉。克十五日。食时一时起毕。
十二因缘经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三缘觉。四罗汉。五阿那含。六斯阤含。七须阤洹。八轮王。若轮王以下起塔。安一露盘。即不得礼。非圣塔故。初果二露盘。至如来。八露盘。已上并是佛塔。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余者不合。(隶字函第七卷)。
浴像经云。清净慧菩萨白佛。若佛在世亲近供养。及灭度后。供养舍利。此二种人。功德等不。世尊答曰。佛清净身。能以香华幡盖香水沐浴。饮食鼓乐歌咏如来。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种智。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乃至成就菩提。灭度之后。造佛形像。如大麦等。造塔如庵罗果。表刹如针。盖如浮萍。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置其中。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无差别。得十五种功德。一得清净念心。二得顺法心。三得惭愧心。四得见如来。五发净信心。六能持正法。七如说修行。八得亲诸佛。九诸佛国土随喜受用。十生大姓家。人所敬重。十一才生人中得念佛心。十二魔不能乱。十三能护正法。十四诸佛覆护。十五成就法身。(女字函第八卷)。
造塔复坏大鱼报 故塔还修天子荣
譬喻经云。昔有沙门。其家大富。造作塔寺。以旃檀为柱。七宝为刹。未成之顷。有五百沙门。从远方来。而国内有五百贤者。各各舍与袈裟被服。寺主沙门言。我之功德积若须弥。而国人不助。但贱近贵远。便以火烧寺塔。后入地狱畜生。各九十劫。复作大鱼。身长四十万里。眼如日月。牙长二万里。白似雪山。舌广四万里。赤似火山。目广五万里。时有五百人。入海采宝。正是先身给五百沙门衣者。因缘宿对。其鱼张口饮水。舫即从流甚疾。皆大恐怖。称南无佛。鱼闻其音。合口而听。水住不流。鱼乃泪出。不闻此音。其来甚久。不食命终。浮尸着岸。神生法家。堕地能语。便识夙命。年满八岁。得罗汉道。还诣海边。见其故身。积骨如山。坐烧塔寺。百八十劫。在恶道中。
出曜经云。迦叶佛泥洹阇维之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经历数世。后自凋坏。无补治者。瓶沙因地为上首。告众人曰。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虽得为人。或堕边地。生邪见家。我等叨幸。何贪俗乐。率九万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发愿。不堕三涂及八难处。共生人天。见释迦文。初会说法皆得度脱。命终生天经历数世。释迦出兴。九万三千人生摩竭国。瓶沙作王。果符前愿。(已上虚字函第六卷)。
因窃塔花疮遽作 复偿牛首体还安
百缘经云。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好色。见一淫女。心生耽着。无财可与。遂至塔中。盗花与之。乃共夜宿。晓见身体。遽发恶疮。痛不可言。唤医疗治。云。须牛头旃檀。用涂疮上。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计得金钱满六十万。买香六两。拟用涂疮。心自思惟。即语医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即持所买牛头旃檀。捣以为末。入其塔中。发誓愿言。如来往昔修诸苦行。誓度众生。随其厄难。唯愿慈悲。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涂塔。以偿花价。求哀忏悔。疮寻得瘥。毛孔香气。缘此功德。不堕恶道。生天人中。随其行处莲华承足。身诸毛孔。常有香气。后悟无常。成辟支佛。(隶字函第八卷)。
无缝塔样分明举 不透玄关蹉过来
传灯云。南阳忠国师。化缘将毕。乃辞代宗。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无缝塔。曰。就师请样。师良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后诏应真入内。举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曰。不会。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振字函第五卷)。
事亲品
荷檐父母难酬德 敬事天龙曷若亲
父母恩难报经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记胎品见其详)。设若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未足报父母恩。(学字函第六卷)。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二亲最神也。(辞字函第七卷)。
弥勒劝孝偈(六言)。
堂上有佛二尊。懊恼世人不识。不用金彩妆成。非是檀香雕刻。只看现世爷娘。便是释迦弥勒。若能供养得他。何用别作功德。不因父母所生。且道你身何得。母娘十月怀担。多少辛勤劳役。及其坐草之时。性命悬丝危厄。须臾子母相见。惭愧冤家解释。不论是女是男。明月宝珠怜惜。何期长大成人。全无孝义礼节。问着瞋眼努睛。应对如同抵敌。父母弹指嗟呼。惆怅双双泪滴。君还如此为人。休问前程消息。我见不孝之人。虚空雷公霹雳。折罚现世贫穷。伶俜不度朝夕。劝君省定晨昏。竭力和颜悦色。若要凤髓龙肝。也着为他求觅。有无款曲披陈。不可言前阻逆。在生甘旨无亏。死后不须追忆。君能如是用心。天地龙神佑翼。若不富有起家。定须高官显职。
奉养甘旨未为孝 能勉修心乃报恩
孝子经云。佛言。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体。两肩荷负。周流四海。唯孝之大。莫尚于兹。世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物。情染外色。伪词非道。耽醉荒乱。违背正真。凶孽若此。子当极谏。以启悟之。心崇正道。奉佛五戒。仁惧不杀。清让不盗。真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生天。诸佛共会。得闻法言。长与苦别。唯此为孝耳。(无字函第十卷)。
供母两钱宝城乐 绝他茎发火轮殃
杂宝藏经云。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作少不顺。罪亦无量。我于过去波罗柰国。为长者子。字慈童女。父丧母存。家贫卖薪。日得二钱。奉养于母。获利转胜。日得四钱。或得八钱。至十六钱。加奉于母。后因结伴。入海采宝。辞母不听。儿便掣出绝母数发。入海得宝。还至中途。失伴错路。到一山上。见琉璃城。有四玉女。擎四如意珠。伎乐来迎。住四万岁。受大快乐。次到颇梨城。八女八珠。住八万岁。次到银城。金城。前前渐倍。享无量乐。后到铁城。见有一人。头戴火轮。舍着童女头上而去。时童女问。我戴此轮。何时可脱。狱卒答言。有人作罪福业。历诸城已。当来代之。若无代者。终不堕地。复问。我何罪福乃尔。狱卒答言。汝昔两钱供养母故。得琉璃城。四女四珠。四万岁乐(余城已上见文)。以绝母发。今入铁城火轮之报。复问狱卒。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不。答言。不可称计。童女即作是念。我今不免。愿使诸受苦者。尽集我身。铁轮忽堕。命终生兜率天。佛言。慈童女者。今我身是。(漆字函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