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法汇


  人谓我但求西方。我实求西方而尚未能。人谓我犹参理路。我实参理路而尚未彻(二)。

  顶圣眼天之说亦有不尽然者。尊堂临终一段因缘自是好境界。来报殊胜可知。不必疑也(三)。

  答龚广淇居士(三条)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字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一)。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二)。

  诸大乘经可看。而以顾正念为主(三)。

  答大镜(三条)

  塔中二佛。是表物我不分。古今一致。不是二谛(法华宝塔品一)。

  心以何为宗。令人自参。不许穿凿问人(二)。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当悟入(三)。

  答姜居士(五条)

  转身后更有转身。未得不受后有。故求生净土为贵(一)。

  念观音无验者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念力未精。真善人而被祸者亦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心虽善。智不足(二)。

  睹善境而复谤者。夙世善根轻浅。常有之。不足为怪(三)。

  因境动心。虽似心随境转。试问木人遇境曾有转否。毕竟心外无境。境全是心(四)。

  法虽不在藏之存亡。而众生必赖文字入理。经阐佛心。寺彰佛迹。自有缓急轻重(五)。

  答吴士瑾居士

  五戒杀生为首。在家不杀足矣。若不能断肉食。食三净肉可也。渐入佳境后不食肉。则善之善矣。第二偷盗。此不必论。第三惟禁邪淫。正非所禁。第四妄语亦易持。第五饮酒。如不能持。节省之。亦渐入佳境可也。大抵五戒全持。则为满分优婆塞。半持。则为半分优婆塞。持其一。则为少分优婆塞。亦随人所持无碍。

  答吴广颖居士

  皮为鼓而供佛。牛亦有功。角为灯而供佛。羊亦灭罪。

  答董广曙居士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宅上正积善之家。而反家主有疮疡之灾。家属有疾疫之难者何也。其故有二。一者小灾免大灾。轻难免重难。正繇积善。虽见疮疡疾疫。而不伤身。若非善功。必有大灾重难。不止如此而已。正当感谢佛天。不可嗟怨。二者善虽积。犹未广大。比之全不修善者则过之。比之万善咸备者则不及也。正当益加为善。不可自足。

  答洪大慈居士(三条)

  一。我忆十六七时。自期三十不中乡科。则捐举业。隐湖山间。四十不中会试则亦归隐。乡科官决不可做。今以廿八岁为期。更早矣。何言迟也。又先父母过世。我方敢出家。先母在。即举业可舍。家不可出也。

  二。目所睹有改经改监而中者。有改经改监而依然不中者。夫子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得之不得曰有命。奈何读圣人之书而漠然不信乎。尽人事而听天命。此至言也。

  三。莫论清浓奇平种种体格。亦不必迎合主司趋附时尚。但只要文字好。文字好者。谓与题目相应也。作时文如写真相似。但贵肖像彼人耳。否则虽笔仗之尖耸。颜色之华丽。何益也。

  杂答

  问。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言。帝释云善说般若。

  答。良久处欲望开迷。阴霾万里。宴坐边拟闻般若。说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得旨空里飞花者毕竟见个甚么。

  问。自性西方。惟心净土。

  答。若直指西方。不但过此娑婆十万亿刹者为非也。说个自性已涉程途。若实谈净土。不但宝池金地种种庄严者为非也。才道惟心。翻成垢秽。离此二边。作么生是西方净土。

  问。净土与禅优劣。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

  问御魔何法。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圣境现前。切不可作圣解。若一执着。便落邪手。况魔境圣相终有分别。纵然魔能巧现。明眼者一照。其破绽处历历分明。则彼即饮迹矣。如未能如是。更有捷径法。只是单单坚守正念。任他是圣是魔。一切莫管。

  问。病中如何用心排遣。

  答。人在病中。凡有四等。为病所使。忘失正念。不知排遣者。愚夫之用心也。虽罹病缘。坚持正念。善巧排遣者。初学之用心也。病忘其病。正念自如。不须排遣者。大贤之用心也。为众生故。示现病身。排遣不排遣。两不必论者。诸佛无所用心之用心也。昔人有言。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此安闲法。愚夫昧不得知。初学知不能用。正大贤分上事。但言之极易。行之极难。勿轻视也。世有狂徒。见他人病。极善开导。或云四大本空。何病之有。或云一切放下。莫著于病。是则固是。争奈自到病中。都忘却开导他人言语。依旧空不去。放不下束手无措。甘伏死门而已。我辈观此。应自猛省。务臻实效。莫学虚头。趁四大康健时讨取个本空。即今目前就要放下。若待病生方做手脚。所谓寇至筑垣。亦复何及。尝记僧问古德。还有不病者么。答云。有。又问。不病者还来看和尚么。答云。老僧看他有分。前答有字。初学亦知。后答看他有分。久参禅客犹恐未彻在。古人此处毕竟是何道理。毕竟得何三昧。病苦之中安闲乃尔。我辈共宜勉之。

  问。做工夫必应避喧取静否。

  答。工夫最怕拣择。有志于学者。只是一个正念常在胸中。逢静时也如此。逢闹时也如此。凭他静闹变迁。而我这个念头断然无有移易。如是方无间断。谓之善做工夫也。岂不见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静。则境界恐无有静之时。亦无有静之处。夫求静者莫如居深山之中。然深山静矣。而樵斧闻于隔云。牧笛鸣于斜照。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樵斧牧笛。或可屏绝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清宵而猿啼虎啸。白昼而鹊噪鸦鸣。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猿啼虎啸鹊噪鸦鸣。或可驱逐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狂风起而万窍怒号。迅雷发而千山震撼。则此时嫌喧取寂者。将屏绝之耶。驱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决无有静之时也。决无有静之处也。学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则何之而不可。

  问。一心称名时又着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

  已上俱未详问人。

  儒家之悟与佛家之悟虽则无异。然根本枝叶自有浅深。

  修行若不向般若上用功。则虽禅定亦化为福。福是有漏之因。天福亦有时尽。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故人先宜看教。

  宗是佛心。教是佛语。

  端坐念佛。恐心难摄。不若经行。

  参念佛是谁。须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净土非无日月。但佛光大日月为佛光所掩。

  天竺语往往是倒说。如祴衣则曰衣祴。到彼岸则曰彼岸到。

  楞严最有次第。故人宜看。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人心如破屋。妄想如贼。东逐则西来。南逐则北来。

  今人能断百思想。已便好了。

  宗门语。如世人捉呆。不可作实法会。

  庞居士虽见地高于王龙舒。然龙舒实行亦自的确。大庄严论虽未了义。却有益于人。

  古人棒喝。适逗人机。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为事。

  此云佛法须让老僧。彼即礼拜。可见不在神通。通不是道。有道自有通。有通未必有道。只论神通。则神有通。鬼亦有通。道如官。通如车旗服饰。求通原有法。今日追忆往日。往日又追忆。则他生可知。然非是道。

  抹杀一蚂蚁。复受一蚁身。彼业未尽。何能转生他道。众生都然。徒令受此杀苦。

  法灭之际。人举一茎草。便成枪刃。可以杀人。此时诸法已灭。止留弥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为世间师。

  朱紫阳辈都是贤者。即有异同。彼亦不瞋其人。然不可过为贬驳。

  不乱之心。即是无住之心。

  观经中说佛身广大。人多不信。如蚂蚁穴中那知世上有水牯牛。天人已自身长无量弥勒下生时。人亦身长数十丈。

  草木都为鬼神所栖。上各有宫室。在人自不见耳。故木不可轻伐。

  在家人教弟子只是耕读。不必定要望以富贵。

  人家小儿打爷骂娘。反说他乖。非是教子之法。

  念佛法门。说是权则可。说是偏则不可。

  如李卓吾作用。恐有害于佛法。无益于佛法。

  宫刑不知起于何时。世有尧舜之君方能去。

  衙门禁讲。即便撤讲。乃是守法。中止亦何害。

  已上并未详问语。

  开示

  普劝念佛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

  一劝极闲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

  一劝半忙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

  一劝极忙人念佛。勤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百。

  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繇。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一载水陆仪文)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贤圣。于是以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又以前三约之为二。一为观想。一为持名。观想。则十六观经言之详矣。此论持名。则阿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古德云。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繇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上品生当不疑矣。现前诸佛子。如前忏悔门中。二乘圣人。圆心大士。乃至等觉。尚须忏悔。既彼均当忏悔。岂不感应往生。而况位在凡夫。生居学地者乎。我今奉为六道现前诸佛子等。皆同一心。称佛名号。求生净土。愿佛慈悲。特垂摄济。

  普劝戒杀放生(向刻单流通)

  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何得杀彼形躯。充己口食。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剥皮刮鳞。或断喉劈壳。或滚汤活煮鳖鳝。或盐酒生腌蟹虾。可怜大痛无伸。极苦难忍。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一日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冤冤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寿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也。我今泣血稽颡。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吃斋。且先劝你戒杀。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能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诸仁者。有缘遇此。便请回心。决志受持。莫生疑悔。如不能行。即以转施他人。亦复功德无量。

  劝戒过为苦行显异惑众者

  近时僧人道人。砖砌墙围。仅容其身。植立于中。如刀在鞘。如等在壳。或四面钉钉如匣床者。有斩断一手。灰布胶漆。示诸人者。有掘地作坑。倒埋其头。双脚向天者。有巨砖自捶其背至青肿者。有冬寒赤脚。不穿鞋袜者。有吃水为斋。不餐五谷者。有双足立桥栏上拜经。人见之无不惊者。有拖铁索重百十斤者。如是种种不一。问其故。类多仗此募缘。惑世诬民。非贪即愚。真可怜悯。奉劝高明。遇见此辈。即为开谕。速即舍离如是魔事。力行正道。则佛法中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