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法汇


  答王忠铭宗伯

  问。喜怒哀乐未发为中。又云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既曰随时。岂专未发。

  答。随时乃所为中也。何者。喜怒哀乐之未发。静时中也。发而皆中节。动时中也。故曰随时中也。使有定体。终无发时。则偏于枯寂。云何名中。中也者。非动非静。常动常静。不可思议之极致也。分言之则曰中和。合言之则一中尽之矣。中庸一书不出此意。首云天命之谓性。未发故属天不属人。其曰性者。性即中也。不妨随时发为率性之道。修道之教。位天地育万物等。末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其曰至者。至即中也。中庸其至矣乎是也。而不妨随时发为三德五道九经经纶参赞等。此中三教至理无不贯彻。今欲即儒即释。即俗即真。只须向这里具一只眼。

  答钱养淳州守广沾

  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勇不退。直待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问。猿方着锁。旋即昏沉。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一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问。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悉可参否。如涉事之时。当有方便能系念否。

  答。行住坐卧皆可用心。而坐时为胜。然始学者先须行多坐少。若贪坐。则昏不能退。无事有事皆可用心。而无事为胜。先于静处做。后于动处炼。其涉事方便亦无别法。惟是此念精专耳。初虽难持。久则自然。

  问。古以观心为目。经教为日。日光明。目益远瞩。又云枯禅无慧。今一意念佛。可能发慧否。

  答。看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先明医书自是正理。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今无暇遍览。只看楞严一经亦可。既专修净土。其净土经论诸书俱要一看。却放下文字。一心念佛。至于所云慧者。通晓经教。善演说。而空谈诸口无得于心者。狂慧也。真参实悟。乃名正慧。明教以后。一心念佛。当发此慧。

  问。七处征心。心不在内外中间。二祖问安心。心不可得。云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对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处八处。亦莫管安与不安。亦莫管对面不对面。但只一心念佛。古云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问。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法誓在弘济。不爱发肤。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圆解。

  答。若一向举扬向上。不但治生产业。即杀盗淫妄何曾与实相违背。今就世间论。什一是世间常理亦不碍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问。学道在先须有悟繇。所谓顿悟渐修也。历观古今禅宿。固有以傍教说禅为葛藤者。亦有以讨疏寻经为入海算沙者。然而五家宗旨。禅祖语录公案。人人究心虽云不繇他悟岂非所称缘因者耶。若既无良导。又鲜多闻。枯坐待悟。悟可得否。今年迫日索。遍阅为难。记性不如。览即废忘。是悟繇终不可得也。云何能不堕落。此与第四问同。而积疑元只在此。所以烦渎。

  答。大意具四问中。又楞严势至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则念佛岂无悟繇。其二十五圣中此不入圆通之选。自有辩在疏钞诸刻中。勿疑也。

  答朱西宗居士

  问。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一时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问。观佛广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今且持名。观想姑置勿论。

  问。在家戒学难精如何。

  答。在家与出家戒自分疏密。根本不逾。微细处稍有出入亦无害。昔人较量乘戒缓急。而以乘急戒缓者为胜。则知修行固以持戒为要。而见谛理。发明心地。又要中之至要者也。此所谓乘急也。

  答王大契居士

  问。弟子自看师戒杀文。遂持长斋。惟色心炽盛。不能灭除。乞师方便教诲。使观欲乐一如杀生之惨。永拔欲障之罪。

  答。杀是苦事。故言惨易。欲是乐事。故言惨难。今为一喻。明明安毒药于恶食中。是杀之惨也。暗暗安毒药于美食中。是欲之惨也。智者自思之耳。

  答江广 居士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问。宗镜录所云任运。何异乎作止任灭之任。

  答。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是任运。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是任病。

  问。五欲深知不可。又不能断。何故。

  答。人有解有悟。此只是解而未悟故。

  问。辟解义何以异。

  答。解如千里马之图。辟则牵一千里马至矣。

  问。在家人修行。恐终不及出家者。

  答。虽是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然在家人能于五欲中证得。如火中之莲。后遇水则愈长。若水中生者。后遇火恐焦耳。

  问。在家守戒。如何及得出家人。

  答。戒亦只是宝塔一层。

  问。初睡醒时。此中正念便不如前。

  答。古人云。醒时十分作得主。梦里一分作不得主。生时十分作得主。死时一分作不得主。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问。华严经何以菩萨说者多。佛说者少。

  答。此是佛加被而说。如宰臣奉命于天子而宣敕。非宰臣所自专也。

  问。紫阳终是谤法。当有何报。

  答。各有其报。其为儒家贤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佛。则闻法为难。

  答吴广颖居士

  问。持身处世之法。可以终身执守者。求挈领开示。

  答。只消依论语一言。更出一步。观世如梦观身如幻可也。

  问。儒言知行。佛言悟修。无偏废也。禅宗一派只云悟后便了生死何耶。

  答。悟有大小。言悟后更无修持者。得少为足之徒也。非狂即愚。

  问。善恶报应。各在当人之身。六道升沈不可诬矣。乃又有子孙代受其殃庆者何也。

  答。子孙受殃者。有恶业人。生极恶家以受其殃。彼此正相当也。庆可例见矣。

  问。经称礼拜之福。从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因微果大。人不能信。

  答。果核虽微。能发千枝万叶。

  问。修行人执劳作务固其本分。设有色身尪弱者。袖手安坐。摄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实能一心。不动则可。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菩萨戒总纲一句乞揭示。

  答。发广大心为总纲。

  问。设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废念佛。一人蔬食而绝不念佛。二者孰优。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胜。胜彼不知有佛故。

  问。又有二人焉。一人不曾受戒而不犯。一人曾受戒而犯。罪孰重轻。

  答。与前二人同。以虽犯。胜彼不知有戒故。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朱白民居士

  问。参禅念佛可用融通否。

  答。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着。

  答戴志洁居士

  问。所说绝念。实谓妄念。正念无生。岂有可绝。妄绝之后。智境两忘。圆妙光景不可思议。六马可调。正念难持。盘水可捧。妄心难遏。即持之已失其初。况遏之又不能久。兼以梦想颠倒。目触空花。伏望慈悲。拨我迷云。获睹天日。假我慈航。获登彼岸。超度众生。无上功德。

  答。既已智境两忘。何须更说持遏。持之不可。遏之不可。何不一心念佛。自然不持而持。不遏而遏。当念认得念人。然后智境两忘。获无生忍。始有趋向分。即此是慈航。即此是彼岸。即此是无上功德。

  答孙无高居士广抑

  问。近日持戒颇严。虽小德未尽莹。而大德已无犯。此外更有一二语可为终身之铭者乎。

  答。昔子贡问一言终身。夫子以恕答之。今日戒之一言。铭以终身。罄无不尽。所以者何。良以摄心即是戒故。若向心地法门中会得。便一切具足。尚何论戒之持与不持。如其不然。须一一依教奉行。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者。佛之全果也。即定而慧。则寂而常照。即慧而定。则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而资始于戒。戒之时大矣哉。戒有多种。优婆塞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而约其大纲。则五戒为根本。儒亦时言戒。戒虽未备。而默与佛制合。夫子曰。君子有三戒。戒色则淫戒所摄。戒斗则杀戒所摄。戒得则盗戒所摄。淫杀盗尤五戒之最要者。故举要以概其余。而言忠信。饮不及乱。于他处见之。亦以预养此戒而弗使之纵也。但儒之戒疏。佛之戒密。佛制杀戒。微及蜎蠕。而儒止曰无故杀牛羊犬豕等。不曰不杀。止曰钓不纲。弋不宿。不曰不钓不弋。又极之。则才有忿嫉。即杀戒不净。眼取色。耳取声。即盗戒不净。隔壁闻钗钏声即淫戒不净。至是则身心俱断。事理双尽矣。今日处家闱中。业公车。行将有社稷民人之寄。其持戒岂能一一与剃发染衣者例论。则微细条章不能全持未为破戒。惟贵于心学大头脑处着力。一旦脱然悟去。则咳唾掉臂无不是清净毗尼矣。但不可未得谓得而发狂解。便道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而堕落魔罗境界耳。果能时时反照。刻刻提撕。向本参念佛话头上做工夫。则不惟日后有发明在。即今目前便自得力。日用中有主宰。不随物转。纵居声色名利之场。妻子眷属日夕相接。不妨与世推移。混俗和光。自然出污泥而不染。是谓尘中大解脱门也。以此自利。以此利他。何往不善。来问所称宜世不染世。益人复益己者。岂外是哉。愿珍重力行之。幸甚。

  答沈愚公居士广硕

  问。依禅门口诀修持如何。

  答。此特方便小法门。尚不及童蒙止观。未可执为究竟安心法。

  摘答(来问文繁不录)

  答江山朱居士(二条)

  读直指一书。可谓握道学之心宗矣。健羡健羡。虽然。若题曰儒门直指。吾何敢置喙。今日禅门直指。恐未可也。废朽老疾日甚。衰惫惛慵。无力酬对。姑撮略二条以覆。

  一。公只据良知门下诸君子。以有减无增一切现成等语。便欲和会儒释。而谓达磨直指之禅亦止是如此。宁知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谈何容易。切勿自误误人。为害不小。公大聪明人。当再以平心虚心细心沉着心虔诚心真实求出世心。重重徐徐看阅佛菩萨所说经论。诸尊宿所著语录文字。自有理会处。不可草草。

  二。竹窗随笔有耳不如目语。盖为不识字人以耳当目。耳之听受有限。而目之看读无穷也。又推之。目之看读犹有限。而心之悟明更无穷也。此与楞严选择六根各自一意。有何干涉。而广引耳根圆通等文。似以耳根受屈。为彼不平。喻如孔门论仁。独尊颜子。而言志之日。又与曾点。今欲谓颜子受屈。而咎夫子之与点可乎。且竹窗。废朽凡夫语耳。公尚错会其意。况出三界大圣人语。得无错会否。况大慧杲老超格大善知识语。得无错会否。公只就儒门中做个道学宗师。启迪后人。甚妙甚妙。不必援教引宗。评长议短。恐理路玄深。言之未当。反为不美。余良知寂感。虚空销殒。内守幽闲等。无力悉答。例此可知。昔人有言。不可以佛法当人情。亦知高明必不见责。故敢直言。谅之谅之。

  答王万基居士广眷(五条)

  此所谓遣之又遣之。是极则语。有错会于诸妄想亦不息灭者。遂使甘露醍醐翻成砒鸩。可叹也。今且只做一切时不起妄念工夫。下文待后再理会(一)。

  无分别而失照。是名无记。非智也。有分别而照体常寂。亦智也。今莫管分别不分别。一味顾正念去(二)。

  悟有浅深大小。千处万处透。亦随其本所悟处而已。如主一邑。则一邑之千万人皆其统御。推而一郡一国皆然也。直至世尊见明星而大悟。方为了当(三)。

  书经忏悔大好。若断源。则须理忏。所谓观罪性空是也(四)。

  拈颂古人公案。不无见处有到与未到。今人颇多臆说者。此非大彻不能披拣。且置之可也(五)。

  答余姚蒋居士(二条)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一)。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二)。

  答朱白民居士(三条)

  参禅别无方便。只贵谛信不惑。如沩山所谓研究至理。以悟为则而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