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论疏笔削记

  二报三。一住上分见劣四。一明能见浅深。论少分见者。意明少分见报身之用。由此菩萨以深信力。入真如三昧。能知法界一相。所见报身知身无有去来分齐之相。故后译云。初行菩萨见中品用。疏见真如理者。由入似观见真理故。遂见报相无有去来。惟心影现不离真如也。
  二明所见分齐。论无来去者。不同凡小见佛王宫生双林灭。有来去相。疏性无分别者。无去来相离分齐相。知事即理不可分别。如像即镜无定量故。然分别字合是分齐字。下文云。然此菩萨犹自分别。后文准此。
  三释无分齐所以。论唯依心现者。了境唯识也。不离真如者。知相即性也。疏二。初牒难释通。释无下指论文。摄论下正牒难。或问曰。准摄论说。地上菩萨方见报身。云何今文地前亦见耶。故此牒之。彼据下正释通。彼论约证相应说。今论说此菩萨发直等三心。修无住等四方便。随顺真如不执色相。虽非亲证故见。而能信解深达唯心。故见乐相。虽见乐相亦不同地上亲见微妙。是故前文但云。知彼色相无来去等也。
  既非下。二结会重辨。若言全见。即有相违既言分见。足可通会。如疏可见。
  论然此下。四简地上者。以此菩萨虽达唯心。犹未觉断事识。事识既在分别不亡。不同地上得无分别证相应故。
  论若得下。二地上分见胜净心等者。初地名也。与证相应过于地前。故云微妙。从于二地至第十地。渐渐又细。故云转胜。地尽者。第十地也。然转胜之言亦通能见之智。以智用胜故。所见胜也。疏渐细者。十重报相身土不同。后后胜于前前。故云渐细。金刚后心即解脱道。用归体者。约能见即始觉归本觉。约所见即报身归法身。他受用土归法性土。用既归体则无所见。故云究竟。反此则未究竟。穷源二字各通二义。谓断穷妄染之源。即生相尽也。证穷真如之源。即法身现也。然复详此论中见究竟言。意明第十地中所见报相最极微细。此外更无殊胜之相。故云究竟。非谓相尽证穷名为究竟。若如疏释。未敢闻命。以次文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此文方可作相尽证穷而解也。智者请详。
  论若离下。三究竟位无见二。初明无见也。以佛位中更无报身可见之相。以离微细念故。惟一心在有何可见。
  论以诸下二释所以。法身无相彼此念绝。一真平等。何相见之有。迭递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三
  一问论云何现色等者。报应属色法身既离于色。云何能现报应之色。如虚空无色。终不能现色。此可类之。
  论答下二。初释法身能现二。初标也。法身是色体者。意明法身虽非是色而是报化之体。故能现色。即同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疏言总者。据文亦是标尔。
  论所谓下释二。初总明不二。色心不二者。性相同如体用一致也。疏谓彼下法喻可知。
  论色性下二别明相即二。初色即心以色性即智者。报化之色对缘所成。自无其性。即以本觉法身智为体性。法身之体既无形相。以用从体遂令报化亦无形相。以无形故故名智身。智身即法身也。故金刚论目法身为智相身。化身为异相身。疏文可知。
  论智性下。二心即色也。即色者。法身之智。既为色体。报化之色现时。即是全体起用。即此报化遍一切时。便是法身遍一切处也。疏如水等者。明体遍在用中。有报化处即有法身。故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即显前段如波全即于水也。疏不言者略也。
  二释所现。论随心能现者。有两意。一随彼各各差别之心。而现无量差别依正也。二一切诸色皆随真如心性所现。遂令依正皆无分齐。以心无分齐故。无量菩萨及报身者。横应则彼彼不同。竖说则地地有异。故皆无量。庄严者。通佛菩萨及与依报。相好珍宝庄严之义。广如华严。各各差别者。依正不同。身相有异故。皆无分齐者。正报则根根周圆。依报则尘尘遍满。不相妨者。显前差别而无分齐也。若有相妨。即有分齐。非成周遍。又相妨故。则坏诸根之相等。今以不坏相而等遍故。皆无分齐。不动遍而各异故。各各差别。故云而不相妨。此非下遮疑。恐常情闻此分别欲知。及不能知便生疑惑故此遮止。如小乘尚不知菩萨境界。岂况凡夫能测如来功德耶。以真如下出所以。既是真如之用。安可以有漏心识。能知此显不思议也。疏以彼下可知。于中下牒释菩萨。初约能化释。准华严说。具有十身之异。岂唯菩萨耶。亦可下约所化释然前正后兼也。顿赴者。既多机顿感。佛亦顿赴。是故报身亦无量也。此即机应无碍。以一一下释前各各差别已下文。以如次三句释三句。对文可见。即大小无碍也。余文可知。
  会相入实者。上来先说从真如门起生灭门。今则会彼生灭入于真如。前则从本起末。此则摄末归本无不皆从法界流。无不还归于法界。即二门不二也。亦同智论云。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又云。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然说之虽异法乃同时。文不顿书。故成前后。又若不分别。焉知此是空。故次明也。一标论即入者。非色灭空。不舍缘故。故净名云。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五阴者。三科之初能摄有为一切法故。阴谓阴覆能覆真理。令不显现。亦名为蕴。蕴积含藏有为法故。能造所造二具八法。皆色阴摄。受想行识诸心心所名为四阴。俱属于心。
  初观色。疏先观色等者。五蕴之首。最初现故。故大般若亦复先明。境从心起等者。如前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等。又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既离见无境。复何可念。此约所念说也。非直等者。恐谓心能生境境在心中。心外既无心内应有故。作此观以袪彼惑。前则等者。以心是色之根本故。约心而求色。若依此文正是观色。未是观心。如因推我空。征求蕴法。
  一喻论方不转者。东方不曾暂转为西。但迷人谓为西相。圆觉云。譬如迷人四方易处。东喻真心。西喻五阴等。不转喻无念也。
  二法疏已灭等者。约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推求动性。无得如于东方推西相不得故。前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等。
  三结论知心无念者。觉知真心本不动也。疏方便者。能所未亡故。正观者。心境双泯故。问前标所观通于心色。云何双结但约心耶。答心细色粗本末殊。等观色空则未必得入。观心空则必能入也。然此会相之文。今复详之。但可从初至真如门为标。从所谓下是释。结文如疏科。就释中分法喻合。法中初至无念。是正观察。推求即观察也。五阴等是所观。五阴者。总举初科。色心下别指法体。色通根境心通王数。六尘别举所缘。毕竟无念者。此即正观生灭色心。归无念真如也。念通能所今皆寂故。名为无也。非推之使无。本自无故。故言毕竟。今言推求者。以先未知使令知故。斯则心之与色总而观之也。以心下释所以。何故色心境界皆无念耶。以此同是真心现故。真心离相。故云无形。以无相故求不可得。能现之心尚所叵得。所现蕴法岂可存乎。如前论云。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知无念之言。早已色心俱尽。非谓后文方始观心。智者请详。
  对治邪执者。乖真曰邪。取著名执。相形曰对。攻击名治。则前正义是能治。今邪执是所治。正义既显邪执自亡。今则叙释其相也。论一切下正标。若离下反显。我是根本起复由之故。云依我而有离我而无。
  二征列。疏总相等者。不能分别五蕴差别。但总相执取为主宰也。然其我相有于四种。一众生相。是过去众缘和合之所生故。二寿者相。是现在一期住寿不断缘故。三人相。是未来数于余趣而受生故。四我相。是三世之总主故。故今云。我为总相主宰也。此是下拣滥。此约学大乘。初心凡夫闻大乘教。不解佛旨。随自妄心曲裁圣典。习以性成。故作此见。非是外道者。彼有三宗。所计不同。如前已说。今非此类。计一切等者。计色等法各自有实体性故。摄论云。若执法体是有。名法我执等。以二乘人依二粗事识。修行但。了法中无我。不知法体全空。如前云。见从外来取色分齐等。于染净境执有自性。故名法执。其犹翳目既存空华岂灭。
  论云何下疏二。初约义通辨。此五何别者。牒外所问。约果者。于如来法身之上。起于执故通因果者。皆依如来藏之所执故。如来藏性通于因果。又于五中。初二多是习顿教空教。及南宗禅学失意者所执。次二多是习大乘法相。及北宗禅学失意者所执。后一唯是外道邪见所执。如科文者。如下可见。
  问此下。二问答释名。问意云。真如是法。于此生执合是法执。云何反名人我执耶。此一向约所执以成难。一云下约能执者以通。此则约有人我者作此执故。非约所执得名。二云下约所执法以通。本觉是人者。以所执法中有一分觉照义。属智故名为人。执此为我故。名人我也。理实者。约寂体说。即当所观属于法也。执事空为法体者。此即世间顽虚之空。是识所娈由色所显。非是三乘所证理法。故云事空。执此事空为真法体故。
  一执缘论法身如空者。金鼓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华严云。普贤身相如虚空。净名云。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又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此文至多。不能具引。
  二执相。疏碍相等者。谓众生定执佛有三十二相等色。见有去来。取色分齐质碍等相。迷意等者。佛意以空有无相无碍之义。喻同法身体。不言虚空便是法身。斯迷喻为法也。法喻不分最为浅近。
  一立论空相者。以虚豁无碍为相也。是妄法者。妄识所变故。是色所对故生大觉中如一沤。故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诚为妄法。疏情有者妄情见有。理合是妄。论体无不实者。有二意。一明真体之中无此不实之妄空故。二明空体自无本不实故。疏云。理无正当。初义兼于后义。
  二释论对色故。有者与色法相对待故。离色所显。故名为空。若无色显空不得有。可见相者。以是空一显色故。有色处则见无空。无色处则见有空。有时无时亦尔。令心生灭者。有时则见有。心生见无心灭。无时则见无心生。见有心灭。既能引心生灭。岂若法身。若是法身不合令心生灭。疏相待者。释前对色故有也。妄念缘者。释前是可见相。非法身者。法身异此。无有无处无有无时。亦无一相可得。尚不可以智知。岂容妄念所缘。今既妄念所及。故非法身。论若无色下正显体无也。以能显之色尚不可得。所显之空理应是虚。楞严亦云。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又云。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疏文可知。
  三结疏结情有者。亦是释无色之所以。即前依转相有现相义。然此且是正释。论一切境界者。即色空俱摄也。疏结理无者。亦是转释。或名反释。即前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乃至得涅槃等。是知虚空但是真性之中一分妄相。故楞严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辨法同喻等者。即因便取喻。非论正意。若据论意。但约为遮情执之有。故以为喻。非谓表于真如体遍。故前云。寂莫如空。次云。广大性智非如虚空等。有智请详。
  二真非妄。疏岂同等者。有两义。一究竟不究竟故。二觉知不觉知故。故圆觉疏云。方之海印越彼太虚。华严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无量功德妙法所圆满故。问上云。正义为能治。邪执为所治前既已显正义。此文只应但明邪执。何故复有能治之文。岂不重耶。答前文正义虽是能治。以未能约执对显。今此文中逐段别举执相。将前正义别别对破。斯则由此邪执。显得前义正真。亦由前义明得此执伪妄。故须别举治文也。只如此段对治之文。即当前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又云。非有相非无相。又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又智净相法出离镜。又以法身为智身等。并是此能治之文也。
  一执缘论涅槃空者。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真如空者。楞严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又云。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等。疏大品等者。具云。时五百天子默然忆念。云何说涅槃等亦如梦耶。善现知诸天子作如是念。而告之言。若当有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何以故。从本已来本自空故。
  二执相。疏不知等者。本为破于有取之心。故说为空。空者意明离名离相之义。不无圆成实体具性功德。不了佛意谓同遍计之法举体全空。斯则伤之太甚。
  三治论自体不空者。即前如实不空。以有自体义及前体大不增减等。具功德者。即前所示相大大智慧光明义等是此对治文也。
  一执缘论体备等者。圆觉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等。圆觉即如来藏之异名也。更有诸经不能具引。
  二执相。论不解者。此是表诠令生信解。不同前二遮诠遣执。故言不解。不言为破着也。下皆如此。
  三治论依真如义说者。此约真性显功德也。真体本一义说有差。既于一体之上。说功德义。即差别而无差别也。疏二之不二者。上论云。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以无分别离分别相等。论因生灭等者。此对妄法显功德也。既对妄显此亦差即无差也。疏不二之二者。如前文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等。如上等者。即能治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