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论疏笔削记

  二显果三。一牒举前因。论大方便智者。说有通别。通者。方便即智复有二义。一者谓随顺出离之智。皆方便故。此通金刚无间已下。不唯地前。故十地位后名为满足方便。圆觉亦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二者此智是大悲之方便故。若无智为方便。则非大悲堕爱见故。故前说众生而不取众生之相。疏中释为智深也。然或有因智而起悲。知物同己方欲度故。或因悲而起智。不知所以裁之。学方便故。其实两说。左右兼通。别者。证真名智。涉俗为方便。即根后之异名也。则是断根本无明见法身。是智之功起不思议业。化利益生是方便力也。今之论意具此通别。
  二明自利果疏自利果者。同智净相也。果位法身即是因中本觉。举因显果故。云见本法身。前举果显因。则云依法身说本觉。与此互相显也。
  三明利他果三。初明用甚深。疏业用。即不思议业相。微妙难解心言罔及。不用先谋而后起化。故曰甚深非作意等。摄论等者。具云。若佛果是无分别智所显离分别者。诸佛何得依众生作利益事。如理不颠倒。无功用作事故重说偈曰。如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如此不分别。种种佛事成。此显如来三业无功用作事。俱不思议摩尼梵语。此云离垢。亦云增长。旧云如意。此喻如来身意二业。若随其所对现像不同。即喻佛身业。若随人所须出种种物。即喻佛意业也。天鼓则天帝所有。修罗军来其鼓音中自然出声。则言贼来。去言贼去。喻佛口业也。此之二物虽有其用。而无思虑故。可喻佛自然之三业尔。成自事者。现像发声各随其用。而办事业。亦可取珠鼓自事。但喻身口皆无思虑。同喻意业也。
  二显用。广大疏称理用者。以即体之用体遍用遍。俱无方所。若不然者。岂曰真如用耶。
  三用而常寂二。初正显。论又亦等者。前无所化众生相。此无能化应用相。望于前文。故云又亦。用常寂者。虽现种种身不动真实际。虽说种种法常住无言理。
  二征释疏三身者。今虽通举。意责化身化身是用相故。论法身智相身。合之为真身也。理智无二故。第一等者。约二谛料拣也。意明是无相故非世谛也。是无为故离施作也。疏废机者。不对众生说也。妙理即法身。本智即智相身。无应化等者。凡是有相皆属世谛。以从机感缘所生故。今既废机故云更无。但随等者。有感斯应也。既逐缘生缘无自性。用则常寂。故云无用。此有二义。得言无用。一者属因因即悲智。然有亲疏。疏即是智亲即是悲。依智起悲故。故论云。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若无其因化终不起。如二乘无悲。凡夫无智。何有化耶。二者属缘。即根熟众生。若无其缘化亦不起。以十方中有无佛世故。斯则二义相须因缘具足。乃得成办。既属因缘。何有化体而可得耶。如波下喻。故用下合。寂即体也。故杜顺云。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镜静川澄。举随缘而会寂。涅槃下引证。此身者。化身也。等者。彼文具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金刚不坏之身。以三身皆有常义故复言法身以拣滥也。恐人不晓法身之相。故乃举喻。犹若金刚不可坏也。如如即法身。智即报身。独存者。法报合故。重牒如如。表无二故。名法身者。摄智归如约本立称。然涅槃即摄用归体。摄论即直显真身。虽言说不同。而义意不异。疏虽真下。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寂而常用。斯之谓也。
  一应身论二。一约识举人。疏凡夫等者。二乘迷于本识故。凡夫即十信已还一切凡夫也。信位雅信真如已知唯识。然其事识粗显猛利。任运分别心外法也。今见等者境通染净。虽见是佛犹属净境。亦谓心外。亦可等者。前以事识为所依。今以事识为所觉。言所觉者。但能知有。非谓觉断。然所依即是所觉竟无异尔。依此粗识等者。其犹明镜对质现像不同。岂有质陋而像美耶。斯则妍媸在质。而镜无好恶。应身之目由此而立。
  二释见粗所以。疏迷唯心者。佛从心内现。反见心外来。不知唯识故云迷心。论取色下迷境也。由迷唯识现。取遂见心外实有境界。不知即空。故取分齐也。不能尽知者。不知色如其心无分齐故。但见分齐。故不尽也。
  疏不达下文三。一略消其文。不达者。色自心生。本无其体元是自心。心无分齐故。令色等亦无分齐。今凡夫二乘不达此义见从外来。故作分齐而取也。
  疏问佛身下。二广陈问答。通有十四。今初佛身凡识不分难也。众生识者。以论云不知转识现。故意明佛身是转识所现。而凡小不知。今问意云。转识有漏属于众生。应身无漏自属于佛。何故净身唯兹染识。岂非凡圣染净不分耶。
  疏答众生下二。源同派异迷悟答。众生至无二者。标本也。众生是妄以对于妄故。言真心。诸佛是相以对于相故。云其体平等者。显无增减。无二者。一体不分。谓众生真心即是诸佛之体。无有增减不分二别。但众生下释未显用也。以无明有力。遂令真如体隐。但现染法起于九相。真既无力故。不能现应身净用。如水为风所击。但起波而不能现像也。以彼下出用显所以也。内熏妄心者。如前文云。以有真如法故。即熏习无明。令其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等。今文通说故。云熏妄心。厌求劣者。凡夫二乘虽有厌求。而未能起勇猛精进唯心大行。故所现用但是应身粗而且显。厌求增者。三贤已上乃至十地所见报身。渐渐微细。以随厌求增胜现故。厌求息者。无明尽故。所证穷故。始觉等者。无妄可断故。始觉同本觉。无生可度故。化身归法身。平等者。始本平等真应平等。故再言之。无二无别亦复如是。未至下结答。既佛身粗细皆由欣厌胜劣。此不亦唯识之义耶。是故论云转识现也。
  疏问若据下三。真起识现相违难。意云。上说随流迷真故不起用。反流悟理。是故起用。当知此用是从真起。何得论言转识所现。
  疏答转识下四。随流反流相资答。依此等者。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此识等者。转识是真心随流所成。性相不离故云和合。和合即梨耶识也。离真不立者。妄必依真如波依水。故论云。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又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离妄不显者。以用不自起必假于缘。此有二义。一约自体说。谓众生本有真如是用之体。若无妄心为所熏缘。而此真用莫之能起。起之何为以有妄心为所熏。故即显真心有其功力。令其厌求。渐于自识而现用相也。二约佛体说。谓佛应化之用。若非众生为缘。亦无由起。起亦无用。彼此推之诚由妄也。若离于妄实无用相。故真如门唯显自体。及至果海亦泯同一觉。故下文云。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也。次前疏云。用还归体平等无二。故执等者。如净眼人不见空华。全失明者。亦不见华。患热翳者。乃见空华。故华严云。如翳眼所观非内亦非外。世间见诸佛。应知亦如是。
  疏问若据下。五心佛外佛差别难。意云。若如前说。真如之体假于妄缘。而起用者。斯则众生自己真心粗细之用。何得说为他佛报化身耶。
  疏答众生下。六心体佛体无差答。佛体等者。意云。众生真心既即诸佛真体。当知众生所起应化。即是诸佛应化。此即先指体同也。华严下引证。义一者。体也。真如之体无差别故。既从下结答用同。据前答问合云。何得不是众生真心之应化耶。疏文但结法身。法身即是众生真心。故存略也。
  疏问义若下。七师资义一文异难。意云。若言佛法身起用。即众生真心之用者。斯则自佛起用还自教化。何故复言佛悲愿力熏令起用耶。
  疏答即此下。八文异还同一义答意云。佛之悲愿即是众生真心之悲愿。无二无别。若就佛说名佛悲愿。若就众生说。即是真心之悲愿也。谓无下释成。谓真心即是悲愿性故。性是佛体。佛体所起之用。宜名佛悲愿也。犹如一物本属大家。男女各用皆称己有。性起者。性无彼此。用何成二耶。
  疏问众生下九心佛不起化用难。以前云众生真心即同佛体。诸佛应化即是众生之用。故意云。众生真心无不皆有。何故诸佛能起化用。众生不能起耶。
  疏答未有下。十未起厌求乖用答。如前第二答中所说详之。
  疏问既下。十一不能熏令发心难。如前所说。众生所以能起厌求。皆由本觉内熏之力。既若元有本觉。何不同他诸佛早熏起厌求耶。
  疏答无明下。十二引前因缘互阙答。广如前自体相熏习中问答所辨。
  疏问若真心下。十三真佛何假修因难。意云。若从行生。则本未是佛。何得前云众生真心同诸佛体。而论应化之身乎。
  疏答此约下。十四因果无性同源答。意云。所言从行生者。但以本觉随流成染。始觉反流成净。故有行致之说。如其克就真心。则与佛体竟无有异。此则因果迷悟悉无差别。今疏一向约始觉同本觉。显无差别者。以果例因也。
  疏上来下。三权实对辨。实教如上所辨。若权教所说。众生诸佛互为增上缘。故文于自识而现影像。今此疏文且就众生一边而论。故假佛悲智为增上缘。自识有见佛种子为因缘。托佛所现化身为本质。然于自识变起影像而见于佛。唯此影像是自识现。故云唯识。若彼本质自摄归佛识。非属众生。若如此说。还是于自识外。别自有佛本质。何成一切唯心。非同今文所说应化唯是自心所现。纵说由佛悲愿。此亦自心悲愿无二无别。故今引彼对辨。要知权实有异也。余如下指广说处。
  一约识举人。论究竟地。即第十地。非谓妙觉也。顺业识者。谓业相展转现诸境界。是则境从识生。十住已去诸菩萨等。深达此理依此修行。故见报身佛也。初发意言。即信成就发心也。亦可初信已去名初发心。此中但是依三昧心所见者。即前平等缘也。
  依正二报者。其实此中文有三段。谓从初至无量好为正报。从所住至庄严为依报。从随所下。是通明二报。显无边无尽之相也。初文疏身无分齐者。无量即无分齐。故经云。如来色无尽。依身有相者。色即是身依彼色身有大相也。依相有好。即依大相流出小相。斯则身有异相。相皆妙好也。然相下释现相好意也。楷公亦云。表德名相惬情称好。若无功德则不敬重。若不敬重则不忆念。以念佛者。利益深故。故现相也。世人苟能易彼常情念世美色之心。而念佛相者。则其道可庶几矣。然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悲夫。严身者。严饰佛身令其妙好。若不妙好则不爱乐。若不爱乐则不亲近。不亲近故则不闻法。乃至解脱佛意在兹故示其好。智度论云。丑人说妙法听者心不欣。肇公云。为尊形者。亦相好尔。岂俗饰之在心乎。
  二依报疏能依等者。依正相称皆广大故。以无边功德之身。住无量庄严之土。是所宜也。庄严之相。具在诸经。不能备引。颇胝迦者。此云水玉。或云水珠。
  三通明无尽二。一横显无边。论随所下此明正报即根根无边。依报即尘尘周遍。无穷尽者。以不可涯畔故。疏由此下。释见无分齐。所以以菩萨顺唯识理。了色唯心无有分齐。由此解故。所见之相称彼观心。皆遍法界互融自在也。地上已去亲证此理故。无所疑。然于其中随彼智力。所见优劣浅深不同。如下论云地前少分见若得净心。所见微妙。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今就通说不分优劣。下文自知。
  二竖显无尽。论随其下。若常有感佛之机。佛则为之常住。苟不见者。非其器故。功过在机。不在于佛。如月于器。不显现者由器破故。如下即明非三灾等水火风也。如次能坏初二三禅。且第四禅未出三界。尚不能坏名不动也况佛之果报出超三界依真而住。而可坏耶。故法华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若准华严所说。无有一法不是毗卢遮那佛身。无有一尘不是华藏世界海。今意同彼。故依正皆言无量等也。三结果由因等者。意令众生修乐因证乐果也。此与前科相次。正同华严四分之初二也。准地持论。十信种因。十住已去。解方便。初地分得。八地已上圆满相续佛地究竟。
  论如是至成就。结果由因也。初一句结上依正二果。皆因下有三因。诸波罗蜜等是缘了二因。总名资熏。不思议熏是正因习熏也。具足下释名也。以报是酬因为义。上之依正皆无量者。为酬因时无漏不思议所熏修。故疏无障碍者。谓依正不相妨。大小互相入。根根尘尘皆遍法界。互现无尽。此有六句。谓依中现依依中现正等。故云无碍。不思议事者横无边际竖无穷尽。不坏诸相。一一周遍殊胜清净。岂思议之所及乎。十度谓施戒忍进定慧方便愿力智。深行者。皆顺性故。如下所说。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等。二因者生了也。即缘了二因俱名生因。正因即了因也。但开合异尔。乐相等者。报既酬因必须相称。因修既妙。得果宁粗。故此乐相名为报也。
  重牒分别者。广明前之二身随见差别。一应疏简凡异小者。此且说凡夫一类所见。不论二乘。斯则十信已前异生凡夫也。黑象脚者。观佛三昧海经云。观佛相好者。如人执镜照自面像。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见佛纯黑。犹如炭人。释子众中有五百人。见佛色身犹如灰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身如赤土人。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见佛色身如黑象脚。优婆夷众中有二十四人。见佛色身犹如聚墨。如彼经第三说。五百释子昔毗婆尸佛像法之中。有长者子。名日月德。有五百子不信佛法。同遇身病。父即教令称三宝名。敬父教故。三称未毕而各命终。以称佛故。生四天王天。天上命尽。以邪见因堕大地狱。以苦所逼。忆然之教。乃称佛名。以念佛故。从地狱出生贫贱家。如是尸弃乃至迦叶佛出。但闻佛名不见佛形。以闻如是六佛名故。生释种中宿业因缘见佛灰色。佛令称七佛及弥勒名号。并称其父。雨泪忏悔。乃见如来金色相好。成阿罗汉。又有一千比丘。于燃灯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于和尚所生不净心。其师已是阿罗汉果。后诸弟子随寿修短。将命终时无所依怙。师令一心称然灯佛。乘兹善力得生天上。天上寿尽。以前虚食信施之业。堕饿鬼中。八万四千岁。后堕畜生。畜生罪毕为贫贱人。复因前世出家力故。称南无佛。以称佛故。八千世中常值佛世。而眼不见。乃至今日遇佛释迦。见如赤土。正长五尺。是时世尊即现胸上德字。令比丘读。读已忏悔。见佛金色即为授记。次第作佛。又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昔曾于阎浮提。皆作国王。随顺恶友非法说法。堕阿鼻狱。由曾闻法。今得遇佛而见世尊。如黑象脚。佛令忏悔。并见金色。成阿罗汉。又宝盖灯王佛像法中。有一比丘。入淫女舍。持钵乞食。诸淫女等盛满钵饭而戏之言。汝颜色可恶。犹若聚墨。身所著衣状若乞人。比丘闻已。掷钵空中现通而去。诸女见已悔恨发愿。由以施食因缘。二千劫中常不饥渴。以恶口骂比丘及淫欲因缘故。堕黑闇地狱。由前发愿力故。今得遇佛而见佛身。犹如聚黑。佛令忏悔。成阿罗汉。如是四众各各异见差别不同。由自业故。观佛色身优劣如是。三尺身者。即瞿师罗长者所见。提谓等者。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提谓路过以根熟故。佛力制之。车马不进。渠谓山林神祇幻作。如此遂寻见佛。谓是树神。以偈叹问曰。容颜甚奇特。犹若紫金山。未审谁家子。种族是何人。未知何所证。因何此处居。不食来几日。未知何所须。佛偈答云。我是金轮王圣帝族中子。厌俗如涕唾。出家证菩提。成道来七日。无人施我食。提谓即以麨蜜奉施。闻法得果证须陀洹。若准此说。以提谓先未识佛。疑是树神。非谓见树神相。智者详之。二乘等者。其实声闻即见佛为老比丘相。缘觉见佛为辟支也。然此亦未是出世相。以非是乐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