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注

  肇曰。凡夫闻法能续佛种。则报恩有反复也。声闻独善其身不弘三宝。于佛法为无反复也。又法华云。二乘中止终必成佛而此经以根败为谕。无复志求。夫涅槃者道之真也妙之极也。二乘结习未尽闇障未除。如之何以垢累之神而求真极之道乎。以其三有分尽故假授涅槃。非实涅槃也。此经将以二乘疲厌生死进向已息潜隐无为绵绵长久。方于凡夫则为永绝。又抑扬时听卑鄙小乘。至人殊应其教不一。故令诸经有不同之说也。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肇曰。净名权道无方隐显难测。外现同世家属。内以法为家属。恐惑者见形不及其道。故生斯问也。生曰。普现色身以通达佛道为迹也。问此义者。欲明其事要必有本反于生死之致。故能无不入矣。是以答终戒品便云所为无方也。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
  生曰。所谓菩萨以智慧为主。而智慧以内解为用。有母义焉。
方便以为父。
  什曰。穷智之原故称度。梵音中有母义故以为母。亦云。智度虽以明照为体。成济万行比其功用不及方便。故以为母。正方便父。梵音中有父义。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方便义深而功重。故为父也。肇曰。智为内照权为外用。万行之所由生。诸佛之所因出。故菩萨以智为母以权为父。生曰。方便以外济为用。成菩萨道父义也。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什曰。菩萨如来通名导师。以新学谓其未离受生应有父母。今欲显其以法化生绝于受身。故答之以法也。生曰。菩萨以上至佛也。
法喜以为妻。
  什曰。如二禅中自欣离下地故生喜。亦于诸善及实法深心爱乐发大欢喜。以此自娱外无余欣。喜为乐具。其谕如妻也。肇曰。法喜谓见法生内喜也。世人以妻色为悦。菩萨以法喜为悦也。生曰。妻以守节为欣。失节则忧。喜于法者此之谓也。
慈悲心为女。
  什曰。慈悲性弱从物入有。犹如女之为性弱而随物也。肇曰。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为女。生曰。慈悲以外适为用。有女义焉。
善心诚实男。
  什曰。诚实之心于事能辨。犹男有贞固之性济成于家业也。肇曰。诚实贞直男子之性。亦有为恶而实。故标以善心。生曰。其心既善加以诚实。必能干济菩萨家而成大业。有男事焉。故云诚实男也。
毕竟空寂舍。
  什曰。障蔋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想莫妙于空。亦能绝诸问难降伏魔怨。犹密宇深重寇患自消。亦云。有非真要时复暂游。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肇曰。堂宇以蔽风霜。空寂以障尘想。生曰。于缘为有是外有也。自性则无为内虚也。可以庇非法风雨而障结贼之患。是舍之理也。
弟子众尘劳。
  什曰。众尘即尘劳众生。化使从己令受正道也。
随意之所转。
  什曰。转令从己化也。肇曰。尘劳众生随意所化无非弟子也。生曰。转众尘之愚以为智慧之明。岂非从化义哉。
道品善知识。
  什曰。三十七品三乘通用。菩萨兼以六度为道品。取其亲附守护利益成就。义同三益。故类之知识。
由是成正觉。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可谓善知识乎。生曰。益我以道。由之而成善友义也。
诸度法等侣。
  什曰。或有虽为知识不必能为克终之伴。或虽为伴而不为知识。又言伴侣明善始令终必至道场也。肇曰。六度大乘之要行。发心为侣。俱至道场吾真侣也。生曰。我本欲到诸法彼岸而假诸度得至。伴之良者也。
四摄为妓女。
  什曰。四摄聚众。犹众妓之引物也。肇曰。四摄悦众以当妓女也。生曰。悦以取人四摄理也。
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肇曰。口咏法言以当音乐。生曰。悦耳致乐莫善于此。
总持之园苑。
  什曰。总持广纳为众妙之林。奇玩娱心犹如园苑也。生曰。持诸法使不得散失为园苑义也。
无漏法林树。
  生曰。无漏之法既根深不可拔。又理高而扶疏为树之像。漏法不复得间错其间。林之义矣。
觉意净妙华。
  什曰。华之体合则不妙。开过则毁。开合得适乃尽其妙也。调顺觉意亦复如是。高则放散。下则沉没。高下得中乘平直往。开合之相其犹净华也。生曰。七觉以开悟为道。无染为净。华之法者也。
解脱智慧果。
  什曰。解脱无为果也。智慧有为果也。生曰。结尽为解脱也。从智慧生即以名之。终期所得为果矣。
八解之浴池。
  什曰。水之为用除垢去热。解脱之性亦除执去阂也。生曰。八以拟八方也。解脱者除垢怀也。故有浴池义焉。
定水湛然满。
  生曰。止则能鉴。水之义也。既定意足湛然满矣。
布以七净华。
  什曰。一戒净。始终净也。身口所作无有微恶。意不起垢。亦不取相亦不愿受生。施人无畏不限众生。二心净。三乘制烦恼心断结心乃至三乘漏尽心名为心净。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是名见净。四度疑净。若见未深当时虽了后或生疑。若见深疑断名度疑净。五分别道净。善能见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是名分别道净。六行断知见净。行谓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也。断谓断诸结也。学地中尽未能自知所行所断。既得无学尽智无生智。悉自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是名行断知见净。七涅槃净也。生曰。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知见净。六行知见净。七断知见净。此七既以净好为理。而从定水中出。义为水中华焉。
浴此无垢人。
  什曰。无垢而浴者。为除热取适也。菩萨无结而入八解者。外将为众生内自娱心也。肇曰。总持强记万善之苑也。于此苑中树无漏之林敷七觉之华。结解脱之果严八解之池。积禅定之水湛然充满。布七净之华罗列水上。然后无垢之士游此林苑浴此华池。闲宴嬉游。乐之至也。岂等俗苑林水之欢乎。觉意七觉意也。解脱有为无为果也。智慧即果智也。生曰。浴此则乃无复垢矣。
象马五通驰。
  什曰。驾大乘车游于十方自在无阂。兼运众生俱至道场也。生曰。五通不疾而速。以谕象马。
大乘以为车。
  生曰。驾以大乘车矣。
调御以一心。
  什曰。一心梵本云和合。道品心中有三相。一发动二摄心三名舍。若发动过则心散。散则摄之。摄之过则没。没则精进令心发动。若动静得适则任之令进。容豫处中是名为舍。舍即调御。调御即和合也。譬如善御迟则策之。疾则制之。舒疾得宜则放之令去。纵步夷涂必之所往也。生曰。一心谓舍也。若无复高下迟疾。便宜任之以一心矣。
游于八正路。
  肇曰。五通为象马。大乘为上车。一心为御者。游于八正道也。生曰。八正为通衢而游其上矣。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
  什曰。严饰足于体不假外也。生曰。相好为严饰具者也。
惭愧之上服。
  什曰。旨取其防非止恶。犹衣服可以御风寒也。肇曰。惭愧。障众恶。法身之上服。生曰。衣服障形者耻露其丑也。惭愧不为恶事此之谓者也。
深心为华鬘。
  什曰。深心信乐故能修善处善之先。犹鬘之在首。又云。深心发明众善。亦如华鬘饰形服也。肇曰。深心法身之上饰。犹华鬘之在首。生曰。华鬘者既为首饰。而束发使不乱也。深心是检行之初。故以谕焉。
富有七财宝。
  什曰。信戒闻舍慧惭愧也。处家则能舍财。出家则能舍五欲及烦恼也。由信善故持戒。持戒则止恶。止恶已则进行众善。进行众善要由多闻。闻法故能舍。能舍则慧生。故五事次第说也。五事为宝。惭愧为守人。守人于财主亦是财。故七事通名财也。生曰。财宝有七。其理无穷。富之极者也。
教授以滋息。
  生曰。教授众生。是与人之长善也。
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什曰。行自行也。以七财为本。又彼我兼利。复以此福回向佛道。七财弥增则利之大也。肇曰。七财信戒闻舍慧惭愧也。世人以玉帛为饶。菩萨以七财为富。出入法宝与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说修行回向佛道。此利之大者也。生曰。如所说修行既收外益。而可以易得大宝。故为大利也。
四禅为床座。
  什曰。言四禅取其似床座能离三患也。一离毒螫。二离垢尘。三离湿冷。四禅亦离三患也。离嗔恚毒、贪欲尘、睡眠冷。离此三患安隐快乐也。肇曰。世人为毒螫下湿所以伐木为床。菩萨为下界毒恶故以四禅为床。生曰。四以拟四方也。禅以安乐为理。床之象者也。
从于净命生。
  肇曰。四禅高床修净命之所成。生曰。净命为禅之巧功。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什曰。向说床则眠其安寝。安寝则觉之有法。故次说乐。外国贵人眠时要先敕乐人。明相出时微奏乐音。然后乃觉。今以多闻法音觉其禅寝也。肇曰。外国诸王卧欲起时奏丝竹。自觉菩萨安寝四禅。多闻以自觉。生曰。外国贵人卧欲觉时。作乐以觉之也。从闻而悟者此之谓也。
甘露法之食。
  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断。是真不死药也。亦云。劫初地味甘露。食之则长生。佛法中则实相甘露养其慧命。是真甘露食也。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泥洹是不死之法。故以谕焉。
解脱味为浆。
  什曰。味有四种。一出家离五欲。二行禅离愦乱烦恼。三智慧离妄想。四涅槃离生死。亦有二种解脱。一解脱烦恼。二解脱于阂也。亦云。爱性无漏名之为渴。爱断则得解脱。解脱止爱渴故名浆。四味亦以除爱渴故为浆也。肇曰。无漏甘露以充其体。八解脱法浆以润其身也。生曰。爱为缚之本。以无厌为怀。若渴之须水则大苦矣。若解脱之者以无渴爱为浆。无苦为味也。
净心以澡浴。
  什曰。心净则无染。无染即为浴。亦名游八解也。生曰。净于心垢为澡浴也。
戒品为涂香。
  什曰。净戒除秽不假香也。肇曰。净心为澡浴之水。戒具为涂身之香。生曰。戒在形而外勋为涂身香也。
摧灭烦恼贼。
  什曰。烦恼有二种断。一遮断。二永断。摧灭遮断也。下降伏四魔永断也。上说资养四体。体既平健则广兴事业。自此已下是说其事业。生曰。自此已下明其有所云为。
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什曰。外国破敌得胜则竖胜幡。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肇曰。外国法战诤破敌立幡以表胜。菩萨摧烦恼贼降四魔怨乃立道场建胜相也。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肇曰。知无起灭则得法身。无复生分。为彼有生。故无往不见。自此已下尽叹菩萨变应之德。以法为家故其能若此。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肇曰。未尝觉彼己之异也。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肇曰。知空不舍有。所以常处中。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或示老病死。
  什曰。如佛欲化弗迦沙王。故现作老比丘。亦如四城门所化比也。
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阂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什曰。或实烧或不实烧。不实烧者。二日乃至三四日出时。众生见烧相即悟无常。还摄不烧也。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
  什曰。以同习相感先同而后乖也。出家人有德为物所宗。故现入出家修德引物也。
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肇曰。九十六种皆出家求道。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见也。
或作日月天。
  什曰。劫初时未有日月亦未有众生。幽冥处初不见日月。故为作日月令得照明也。
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什曰。劫初地未成。以神力令六方风来吹水结而成地。或见人入海船欲没时。为化作地令得安隐。至须水火风处。皆应其所求也。或化作或以身作也。食及药中亦如是也。肇曰。遇海漂人则变身为地。水火风皆随彼所须而自变形也。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
  什曰。或令除病或得升仙。因而化之使入正道。外国有奇妙药草。或似人形或似象马形。似象马者有人乘之径凌虚而去。或但见闻此药众病即消也。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肇曰。菩萨法身于何不为。或为药草令服者病除。或为饮食令饥渴者得饱满。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
  什曰。将来世劫尽时。刀兵起人寿十岁。婆须蜜从忉利天下生王家作太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长。以今嗔恚无慈故致此短寿。是故汝等当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此后生子寿二十岁。如是转续至弥勒时八万四千岁也。
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什曰。两阵相对助其弱者。二众既均无相胜负。因是彼此和安矣。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什曰。如过去世时人无礼义。欲残害长老。猴象及鸟推敬长老。令人修善咸相和须。如大智度论中说。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肇曰。欲言行禅复受五欲。欲言受欲复现行禅。莫测其变。所以愦乱也。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