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维摩诘所说经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
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肇曰。显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义。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汝以无碍之智受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肇曰。止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人异于男子。当何所转。天悟女相焉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纯一等教无有杂声故齐此为言耳。天为女像为生斯论矣。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肇曰。万物如幻无有定相。谁好谁丑而欲转之乎。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将成幻化无定之义。故现变而问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所转。
什曰。此从解中据理而言。
而变为女身。
肇曰。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如之何又欲转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肇曰。仁者不知所以转而转为女身。众女亦不知所以转而为女也。若仁者无心于为女而不能转女身者。则众女亦然不能自转。如何劝人转女身乎。此明女虽无定相而因缘所成不得自在转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肇曰。如舍利弗实非女而今现是女像。众女亦现是女像实非女也。男女无定相。类己可知矣。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肇曰。佛语岂虚妄哉。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肇曰。将推女相之所在。故复身而问。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肇曰。欲言有在今见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犹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肇曰。岂唯女相诸法皆尔。称佛所说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肇曰。既知现相之无在。又问当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
什曰。不直说无生而说生者。欲据有生相结而理无生灭者也。
吾如彼生。
肇曰。此生身相既如幻化。没此更生岂得异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肇曰。岂我独如化。物无非化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身相没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所期必无。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肇曰。圣人还为凡夫何有是处耶。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肇曰。彼圣人为凡夫。我成菩提道。无处一也。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肇曰。菩提之道无为无相自无住处。谁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肇曰。据得以问。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什曰。菩提性空故超于三世。菩提既空则无得佛。无得佛者则亦无菩提。缘会而生。理不相离。故有无宜同也。肇曰。世俗言数有三世得耳。非谓菩提第一真道有去来今也。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什曰。佛道深妙有之真极。己所未得犹谓不无。即其所得了其非有。故问令推己以悟佛也。肇曰。罗汉入无漏心不见得道。入有漏心则见有得。今问以第九解脱自证成道时见有得耶。欲令自悟无得义也。
曰无所得故而得。
什曰。以其解法无得则理会于法。故因其所会假名为得。肇曰。推心而答也。无得故有得。有得则无得。此明真得乃在于不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什曰。二乘取证无得俱同。但大乘悟法既深。又无出入之异耳。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肇曰。上但即言生论。未知其道深浅。净名傍显其实以生众会敬信之情。
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七
佛道品第八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什曰。因上章天女随愿受身流通佛法故广圆应之迹以明通达之功也。肇曰。上云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此道虚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通也。生曰。应化无方为佛之道既能体之为通达矣。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
什曰。非道有三种。一者恶趣果报。二者恶趣行业。三者世俗善业及善业果报也。凡非其本实而处之皆名非道。处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则通斯通矣。譬如良医触物为药故医术斯行遇病斯治。
是为通达佛道。
肇曰。夫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者。则爱恶并起垢累兹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则是非绝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通达无碍平等佛道也。生曰。既出其表而行之者皆应化然也。因天女即是其事故广之焉。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什曰。五无间罪业也。地狱至饿鬼恶趣果报也。肇曰。五逆罪必由恼恚生。此罪舍身必入地狱受苦无间也。菩萨示行五逆而无恼恚。是由不以逆为逆故能同逆耳。若以逆为逆者孰敢同之。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肇曰。罪垢地狱因也。示受其报实无其因。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肇曰。痴慢偏重多堕畜生。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什曰。梵本云至色无色界。凡夫生彼则谓为涅槃第一最胜。今有为而生不以为胜也。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虽同其行知其卑陋也。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肇曰。示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肇曰。示行六弊而不乖六度也。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什曰。虽迹与谄同。而实不乖正。所谓善方便随诸经义也。肇曰外现随俗谄伪内实随经方便也。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什曰。言其谦下为物所凌践忍受无慢。犹如桥梁也。肇曰。使物皆践我上取卑下之极也。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肇曰。烦恼显于外。心净着于内。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肇曰。外同邪教。内顺正慧也。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什曰。处非不舍其本则胜习愈明。故不待闻而后说也。肇曰。声闻不从人闻不能自悟。况能为人说所未闻。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什曰。手能出宝广施无尽。肇曰。手出自然宝周穷无尽。
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忍。得是深忍名曰法生。则已超出下贱入佛境也。肇曰。得无生忍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
什曰。天力士坚固端正身也。
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肇曰。那罗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尽。况老病乎。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什曰。如太子慕魄比也。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
什曰。渡处名为济也。
度诸众生。
肇曰。津河可度处名正济。险难处名邪济。佛道名正济。外道名邪济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肇曰。遍入异道。岂曰慕求。欲断其缘耳。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肇曰。现身涅槃而方入生死。自上所列于菩萨皆为非道而处之无阂。乃所以为道。故曰通达佛道也。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
什曰。自相遇以来维摩独说。似是辩慧之功偏有所归。今令彼说欲显其德者也。亦云。推美以为供养也。
何等为如来种。
什曰。种根本因缘一义耳。因上大士随类化物通达佛道。固知积恶众生能发道心。能发道心则是佛道因缘。故问佛种也。亦云。新学欲得佛而未知佛因。故问其因也。肇曰。既辩佛道所以通。又问其道之所出也。维摩文殊迭为问答应物而作。孰识其故。生曰。如来种是拟谷种为言也。向以示众恶为佛。今明实恶为种。故次反问焉。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什曰。有身谓有漏五受阴也。义云。有身应是身见。身见三有之原结累根本。故直言身见。身见计我欲令得乐则能行善。故为佛种也。肇曰。有身身见。夫心无定所随物而变。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虽殊其种不异也。何则变邪而正改恶而善。岂别有异邪之正异恶之善超然无因忽尔自得乎。然则正由邪起善因恶生。故曰众结烦恼为如来种也。
无明有爱为种。
什曰。向总说。此开为二门也。一切结属二门。故偏举二门也。自此已下次第广开者也。
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
什曰。四倒为因五盖为果。是则名曰生死两轮。两轮既具六趣斯游。
六入为种。
什曰。义言六情爱也。爱为生本故偏广开也。
七识住为种。
什曰。初禅中除劫初梵王及劫初诸小梵自后合为第一识住。劫初唯有梵王未有余梵。梵王念欲有余梵。余梵尔时遇会来生。梵王因起邪见谓是己造。余梵亦自谓从梵王生。虽有精粗其邪想不异。是名异身一想。第二识住也。二禅形无优劣而心有若干。除入解脱种种异念。是名一形异想。是第三识住也。三禅形无精粗心无异想。所谓一乐想。第四识住也。并无色前三地是名七识住也。识住识得安住也。识念分明无有恼患无坏者是名为住。恶趣则苦痛坏。四禅则无想坏。非想灭定坏。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识不安住也。问曰。欲界亦恶趣所坏。云何立识住也。答曰。取地坏不取界坏。欲界恶趣善趣趣乖地异。苦乐殊致义不相涉。故不相坏也。又义云。应为七使也。
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
什曰。爱我怨家憎我知识恼我己身。一世则三。三世为九。义云。九结也。
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肇曰。尘劳众生即成佛道。更无异人之成佛。故是佛种也。生曰。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斯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矣。苟在其事而变其实为悟始者。岂非佛之萌芽起于生死事哉。其悟既长其事必巧。不亦是种之义乎。所以始于有身终至一切烦恼者。以明理转扶疏至结大悟实也。
曰何谓也。
肇曰。夫妙极之道必有妙极之因。而曰尘劳为种者何耶。生曰。佛为至极之慧。而以众恶为种未可孑孤。故问云尔。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
什曰。苦法忍至罗汉无生至佛皆名正位也。言无为而入者。由取相见故入正位而取证。又言见无为无为者尽谛。尽谛是其证法决定分明。见前二谛时虽无反势未决定分明。言据其决定取证处。
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生曰。以现事明之也。见无为入正位者。苦法忍已上结使已断既至其所始为见之。以本欲舍生死求悟。悟则在生死外矣。无复不舍即悟之义。故不能复发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生曰。谕入正位。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
什曰。言其见深而高也。肇曰。我心自高如须弥之在众山也。
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生曰。谕见无为也。此二谕以明萌发其事焉。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什曰。谓为众生无鞅数劫以烦恼受身深入生死。广积善本兼济众生。然后得成佛道。所以为种也。
譬如不下巨海终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肇曰。二乘既见无为安住正位。虚心静漠宴寂恬怡。既无生死之畏而有无为之乐。澹泊自足无希无求。孰肯蔽蔽以大乘为心乎。凡夫沉沦五趣为烦恼所蔽。进无无为之欢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胜是慕。故能发迹尘劳标心无上。树根生死而敷正觉之华。自非凡夫没命洄渊游盘尘海者。何能致斯无上之宝乎。是以凡夫有反覆之名。二乘有根败之耻也。生曰。无价宝珠是海之所成。一切智宝亦是烦恼所作也。要入烦恼海中求之然后得矣。此一谕以明既不舍结有反入义焉。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肇曰。迦叶自知己心微弱不能发大道意。至于胜求乃后五逆之人。伤己无堪。故善文殊之说。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