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明远行地。如此二禅天。初禅灭忧。二禅灭苦。明此位菩萨在七地。诸行已终。大悲圆满。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现行。自苦已无。常度他苦。染净二障此位通过。譬如真金饰以众妙杂宝转更殊胜。明以法身为金体。悲智万行圆满。为众妙宝互为庄严。常以行网教光普化一切众生故。故像此天已灭忧苦。以心净故出语口中光生。用明此位菩萨教光破暗故。于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各名下义配之可解。此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劫。此天水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明不动地菩萨。明此天忧苦已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已终唯有法悦。法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大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动其性。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以诸佛三加七种劝发令忆本愿。方始随智行广利众生。十方世界度生无限。此乃如来设教防之。防护初发心之际圆融悲智。非独是此位方有滞净之功。是一即一切中防护也。望七地中方事总具。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见犹自未终。还以十玄六相通融。不可违法界体作前后解。凡夫妄作无量劫。只是法界中无始终。此位作如真金作轮王宝冠诸臣冠不胜喻。明八地法性无功智胜故。十力四无畏犹十地方终。普贤行海十一地方满。
  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如叹德中。莫不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宝宫殿。教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无心意识为大法师。任智法明一切具足。故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识。有色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即非三界业收故。此位作如真金。用作轮王宝冠。喻一切小王宝冠不胜喻。以此位菩萨智慧宝冠下地菩萨无有能胜。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随名义配之可解。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如下叹德中。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明此位无相智成。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三贤菩萨能伏三界粗业粗相续果。初地已上亦伏亦断。八地已去色因业胜因境缘法。执习故。明犹有于境见未纯熟。犹法执习在故。九地已去心因业胜内心自缘。法执习故。九地有内心缘。法执习故。十地之中心色二习一时总尽。十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故。从八地至十地无功用中。缘真法执内外习亡。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觅普贤不见者是。又智论云。第九天外更有别十地菩萨天。名摩醯首罗。此天有八臂三目。骑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是引进菩萨方便设法托事表法。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身尘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须当如实而知。莫随化相应。须以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十世隔别异成门。主伴交参无碍门。托事现法生解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以此十玄门该之。即理顺故。已上神天之位。但利生门中托事表法令易解故。如如来实非牛王龙王象王。以托表之令生解故。望得道处。其智无形无为而能知万有。即为神也。以此神性随行祐生。即行非虚也。以智常居三界不随染净。以此自在寄位如王。以通化无方福过群品。寄位同天。即随行遍生行非虚也。同异总得表实无妨。从大众围绕常随佛众之中从普贤菩萨至大自在天已来。此四十一众。义分为二。一现果成因彰位分。如已前列众是。二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如向下直至普贤海月光等是。今从第二卷初尔时道场众海悉已云集已下。至第五卷中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以来。此四十一众。是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此中合有五十众。为普贤等众十个菩萨。当等觉十一地法门。十个互参自具十众。为一人具十。总为五十众。如下获益分中。入即同佛知见。为与后学者。作样式。令仿之也。不悟是凡。悟已同佛知见。故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以下神天获益之中。各有二十行颂。皆初两行叹佛之德。后十八行。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其例如是。随时科文。随时称叹。无烦更释。唯普贤菩萨一人。独入十法者。普贤众明一位普周众行也。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颂中更不别叹自德。如普贤众中加净德妙光菩萨。是文殊师利别号。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又法华经内往昔号妙光。又妙德妙光。其意相似。以德为光以能破闇发明故。今在普贤众内表法。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故。普贤独获十种益者。明一即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总摄义也。
  从尔时如来道场众海已下。有二十六行经。义分为二。第一从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明众已云集。于此段中义有其五。一陈众云集。二陈部类各别。三都叹众德。四明本因佛化。五明今以胜解力入佛所知。第二从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已下。有十五行经。于此段中义有其二。一明天王获益。二明天王乘威说颂。于此二十行颂中有其二义。第一两行颂纯叹佛德。第二十八行颂。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已下例然。唯普贤少异。前已叙意讫。已上诸众。皆悉如上。以义科文。随义称叹。教门弘大不用文烦得意即得。此初会之内。四十七众之中。已前七众。前已释讫。
  如来座内众。经云。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于此段中义分为二。一述众来意。二长科经文。一述众来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诸菩萨是古佛旧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为明所坐之座合古所行。菩萨行依旧故。如下颂中。诸佛所悟我已知为常。以法身为座体。以普贤万行为严。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前佛后佛皆同此也。明佛契同古迹。定众生之狐疑。是故须来。是名为如来自行与古同因。众为座体。是法界是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无碍自在故。座身是正报。座上庄严是。行所招依报。今还从本行报得之果内。还出本自行因菩萨众也。亦明因果不二体故。如法界品。如来师子之座普遍法界为座体故。第二长科经文者。从尔时如来师子座已下。有二十九行经。于中其义有七。一明座上庄严出众。二列所出众名。三来众兴供。四其众绕佛致敬。五致敬已升座而坐。六叹来众之德。七乘威说颂。从此已下有十菩萨。各说二十行颂。叹如来成道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任其后哲随文随义称叹。不烦更释。此一段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明座外普贤之众是佛利他之行。座内之众是佛自行所契普贤之众。此之大众古今一切诸佛同道更无二路。众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议如来乘最胜乘无上乘至于道场。以此一切法皆为道场也。以法界为场地。诸波罗蜜为人功。治一切垢。本自净故。治无明成根本智故。教门弘广。略申体意。随文赞叹。任在后贤。此十个颂中向下。叹佛十波罗蜜及十地有二十行颂。自余皆二十行也准知。
  从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已下。有二十一行经。明动地兴供。于此一段经文。其意有七。一明举世界之名。二推佛神力地六种震动。三世主兴供欢喜。四明以此例同多土。五明佛遍兴于世。六明世主各随自解。七明法会兴供普周十方。
  问曰。何为地动。
  答曰。其地动大意有五。一此会大众得道。二智人出现。三智人去世。四世间灾变。五得道欢悦。此明大众获益欢悦故。地动推佛神力者。明师弟之敬推德于上。
  问曰。何故于此段中地动兴供。
  答曰。为至此中一段。明初会中常随佛众当境之内神天众。及如来座内古今诸佛同因众。菩提树内流光众。并如来宫殿内大悲众。如是当佛自众来集复得益。及贺佛出兴心欢喜故。众生心喜动故。地亦随心动故。此明初会当境之内大集一终。然后面门放光普集他土亦来此会。此是无自他中他也。以明化仪主伴。此乃龙行云应。法事合然。为化众生轨模如是。以其法性尘刹普周。一刹那之中三世同际。还以一多相容不同门该括如是。放光集众。意令知佛境界相参无二。已上是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一终因果。此一部之经。总有六重因果。一从世主妙严品。乃至华藏世界品五品经。明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报得。及示现入法一重因果。二毗卢遮那品。是古佛因果。引古证今。明佛相习道不虚来。三第二会普光明殿。显示十信因果。四从须弥之顶直至离世间品。显菩萨证修因果。五入法界品。明古今本法不思议因果。此是一切诸佛共所乘宗。为一切佛之本体。众生同具。只为迷之。六觉城东会。明显菩萨利生行门善知识摄生形状法。则进修因果。若但说其法在行犹迷。此经设教及行证修前后六度。总举解行证修因果。令使启蒙易解不滞其功。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十五
第二举果劝修门
如来现相品第二
  自此已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是长科一部中。第二举果劝修门。释此一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现相品。为诸菩萨神天大众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请法。问有三十七问。如来知念。即于面门舒光现相。及集十方众。答前所问。此品之内。如来两度放光。齿光告众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门。诸来菩萨毛孔放光。通为三度放光故。又集十方众海佛境界相菩萨境界相答前众所问。故名现相品。此经表法及集众如来放光。前后总十度放光故。一面门齿光。集他方之众。二眉间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轮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释宫中足指之端放光。集众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宫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门。六兜率天宫膝上放光。成十回向。七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成十地。八如来出现品眉间放光。入文殊顶。九口中放光。入普贤口。令此二人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是为十。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随根普照。此光非独缘五位进修表法也。是常依根摄化光也。
  二释品来意者。此品为前世间主等默念三十七问。此品放光集众。示其法相。答前众所问三十七法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科其当品。一长科经意者。自此现相品乃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果劝修。二科其当品者。于此当品其意有四。一从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已下一段长行并偈颂。是世主请法分。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如来放面门齿光。告众令集分。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已下。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十方世界海蒙光所照。皆来云集现法分。四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已下。一段长行。并十偈颂。总是答前三十七问分。一从世主心念问法分中。义分为三。一从尔时已下至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于中长行有八行经。纯请十八种佛法。二又十方世界海已下有六行半经。问佛菩萨海有十九问。通为三十七问。三愿佛世尊已下可两行经。明菩萨神力故一切供具放光。光中说颂请佛断疑分。
  第一从初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明心念默请。云何是诸佛地。法界不思议地。是佛地故。下文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此为如来地也。云何是诸佛境界。如下经云。如来处此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此是如来之境界。又法界是如来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下文如来加普贤入于三昧。是诸佛加持故。云何是诸佛所行。经云。无碍行是如来行。又普贤行是一切诸佛共所行行故。云何是诸佛力。如经云。如来有处非处等十种力是。云何是诸佛无所畏。如来无五怖畏及四无畏是。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如来无性妙智是无能摄取。云何是诸佛眼。知一切法智。知一切众生根智。名一切种智。是佛眼故。又此经下文说十眼等是。又如十身相海品云。如来眼有大人相。名自在普见云。云何是诸佛耳。如法界品云。一切诸佛有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云何是诸佛鼻。如下经云。如来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于中出现无量化佛。坐宝莲华。往诸世界。云何是诸佛舌。如下经云。如来舌有大人相。名示现音声影像云。云何是诸佛身。如下经云。诸佛同法身。无依无差别。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云何是诸佛意。如来出现品云。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心。佛子。如来心意识无量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云何是诸佛身光。如来随好常光随根照物普周法界。云何是诸佛光明。光有二种。一教光。二如此经光明觉品是。及前后十度表法光明是。云何是诸佛智。一切智一切种种分别智是。又如下文。如来智甚深。普入于法界。能随三世转。与世为明导。此已上问十八种法。经云。唯愿世尊哀愍我等。有三句经文。结请佛说。十九种海。经云。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总举问竟。众生海。释曰。如世间众生广多如海故。佛海。经云。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佛波罗蜜海。十波罗蜜遍一切菩萨行故。佛解脱海。如来法身是佛解脱。又智慧解脱乃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佛变化海。如下文。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又云。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又云。于一佛身上化为无量身。佛演说海下文。一一毛孔中光网遍十方。演佛妙音声。调彼难调者。又一音遍诸根故。然如来音声。不从心出。不从身出。佛名号海。如下名号品是。如来名号等一切众生心也。佛寿量海。如下。佛身如影现。生灭不可得。是佛寿量海。又下文寿量如是。及一切菩萨誓愿海。净行品等是。又如十回向品中大愿是。一切菩萨发趣海。如下云。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其人已能入。如斯方便门。又下文从地而得地。住于力地中。亿劫勤修行。所获法如是。明从地而得地者。不离真法界自体清净性地而行。进修十住十行等法。故云从地而得地。又十行品。是十发趣加行成就。令菩提心智悲纯熟故。助道海。三十七助道品是。观身受心法为首。一切乘。海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法界乘是。乃至八万四千乘等。一切菩萨行海。普贤行是。如下经云。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贤行中能建立。一切菩萨出离海。如五位中加行方便是。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一皆能见。一切佛神力。又下文。普贤诸行愿。修治已明洁。能于一切刹。普见佛神变。身住一切处。一切皆平等。智能如是行。入佛之境界。一切菩萨神通海。如下十方佛刹来集菩萨众及毛孔出众随行利生等事是。又十通品亦是。又下文。一一佛刹中。往诣悉无余。见佛神通力。入佛所行处。一切菩萨波罗蜜海。如下经中。十方来集大众身诸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光。一一光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教化众生。广如经具说。是波罗蜜海也。此是与发心者。作普贤样。一切菩萨地海。如下经云。从地而得地是也。又十地品是。又如来地是。菩萨地。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切菩萨智海。根本是如来智。于根本智起差别智教化众生。是菩萨智海。乃至十无尽智是也。唯愿世尊已下三句。总结劝请。准例十方诸佛既说。今佛世尊亦合同说。又尔时已下四句。明供具说颂。已上三十七问。向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有三种答前所问。一如下齿间放光集众现相神通答。二如下眉间毫光出众现相及十菩萨偈颂答。三普贤入定出定以言诠示佛业众生业因果古今相习答。如世界成就品菩萨众生染净报业。答前三十七问佛海菩萨行海。不离其中。又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说佛报得所居之土。答前三十七问佛境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总不离其中。又说古往毗卢遮那品。是引古印今。令众生信承习不断法不虚来。若古无旧迹。今从何得。以是义故。引古佛用印今时成信。从此初会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六品经。总明举果劝修信他已成佛者果德悲智境界行普贤行及报得庄严身土。分从佛名号品重问二十八问。即是举古佛果门。令今世及未来发心者。自信自心佛果不异。及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异故。信自今修不异古法。有此二十八种不异之法。具如佛名号品。所问二十八问之法。今古不异。令初发心者应如是依古证修。使令道不谬故。直至法界品。总是其答所问之法故。若依五位法上有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萨行。古今不异。若通信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异。至位方明。从供具云中出音说二十行颂。于中义分为四。初两行颂。叹佛行满成佛行遍三世。次两行颂。明劝佛为众除疑得证。次两行颂。明大众已集劝请除疑。次云何已下十四行颂。明重颂前三十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