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阿含部
- 增壹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
王报之曰:“善哉!善哉!善说此语。汝今,善念,先往语彼沙门。所以然者?夫转轮圣王欲有所至,先当遣人,不先遣信而至者,此事不然。”
时,善念报曰:“如大王教!”即受王教,往至长者竹园中,至那罗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善念白尊者那罗陀言:“尊当知之:大王夫人今已命终,缘此苦恼,不食不饮,亦复不治王法、国事。今欲来觐省尊颜,惟愿善与说法,使王无复愁苦!”
那罗陀报言:“欲来者,今正是时。”
是时,善念已闻教令,即头面礼足,便退而去,往至王所,而白王言:“已语沙门,王宜知之。”
是时,即敕善念:“汝速严驾宝羽之车,吾今欲往与沙门相见。”
是时,善念即严驾宝羽之车,前白王言:“严驾已办,王知是时。”
是时,王乘宝羽之车,出城诣那罗陀所,步入长者竹园中。夫人王法,除五威容,舍著一面,至那罗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那罗陀告王曰:“大王当知:梦幻之法起于愁忧,泡沫之法及以雪揣而起愁忧,亦复不可以华法之想起于愁忧。所以然者?今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也。云何为五?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复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复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谓,大王,此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尔时,那罗陀便说此偈:
“不以愁忧恼,而获其福佑,
设有怀愁忧,外境得其便。
若使有智者,终不思惟是,
外敌便有愁,而不得其便。
威仪礼节具,好施无吝心,
当求此方便,使获其大利。
设使不可得,我及彼众人,
无愁便无患,行报知如何!
“又大王当知:应失之物便失之,已失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失’。是谓失物便失之,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一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失物便失之,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失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灭之物便灭之,已灭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灭’。是谓灭物便灭之,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二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灭物便灭之,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灭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老之物便老,已老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老’。是谓老物便老,于中起忧、愁、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三愁忧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老物便老,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老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次复,大王,应病之物便病,已病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以病’。是谓病物便病,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四愁忧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死之物便死,已死是谓死物,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五愁忧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死者便死,是时彼人不起忧、愁、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死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我设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是时,大王白尊者那罗陀曰:“此名何法?当云何奉行?”
那罗陀言:“此经名曰除忧之患,当念奉行!”
时,王报言:“实如所说,除去愁忧。所以然者?我闻此法已,所有愁苦今日永除。若尊者有所教敕者,数至宫中,当相供给,使国土人民长受福无穷。惟愿尊者广演此法,永存于世,使四部之众长夜安隐。我今自归尊者那罗陀。”
那罗陀曰:“大王,莫自归我,当自归于佛。”
时,王问曰:“今佛在何处?”
那罗陀曰:“大王当知:迦毗罗卫大国,转轮圣王种出于释姓,彼王有子,名曰悉达,出家学道,今自致成佛,号释迦文,当自归彼。”
大王复问:“今在何方?去此几所?”
那罗陀曰:“如来已取涅槃。”
大王曰:“如来取灭度何其速疾?若当在世者,经数千万由旬,当往觐省。”
是时,即从座起,长跪叉手,而作是说:“我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尽形寿听为优婆塞,不复杀生。国事猥多,今欲还宫。”
那罗陀曰:“今正是时。”是时,王从座起,礼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文荼王闻那罗陀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是,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差。
“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差。
“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不别良药;懈怠无勇猛心;常喜瞋恚,亦好睡眠;但贪食故瞻视病人,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是谓,比丘,若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时差。
“若复,比丘,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不著床褥。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分别良医;亦不懈怠,先起后卧;恒喜言谈,少于睡眠;以法供养,不贪饮食;堪任与病人说法。是谓,比丘,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便得时差。
“是故,比丘,若瞻病人时,当舍前五法,就后五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师子大将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佛告师子:“云何,师子,家中恒布施乎?”
师子白佛言:“常于四城门外及都市,随时布施,不令有缺,须食给食,衣裳、香华、车马、坐具,随彼所须,皆令给与。”
佛告师子:“善哉!善哉!乃能惠施,不怀吝想。施主檀越随时惠施,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檀越施主名闻四远,众人叹誉:‘某甲村落有檀越施主,恒喜接纳沙门、婆罗门,随所给与,不令有乏。’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一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若至沙门、刹利、婆罗门、长者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犹如师子兽王,在群鹿中亦无畏难。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二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众人敬仰,见者欢悦,如子见父,瞻视无厌。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三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当生二处,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天为天所敬,在人为人尊贵。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四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智慧远出众人上,现身尽漏,不经后世。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五之德。夫人惠施有五德,恒随己身。”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
在众无疑难,亦复无所畏。
智者当惠施,初无变悔心,
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围绕。
“所以尔者?师子当知:檀越施主生二善处,现身尽漏,至无为处。”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
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
“所以然者?师子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苦谛如实而知,苦集、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是故,师子,当求方便,随时惠施,若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如是,师子,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是谓为五。复次,檀越施主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令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比丘当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有此五功德。”
尔时,世尊便此偈:
“施命、色及安,力、辩为第五,
五功德巳备,后受无穷福。
智者常念施,除去贪欲心,
今身有名誉,生天亦复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五功德者,当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瓜、若谷食,先施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谓,比丘,应时之施,有此五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智者应时施,信心不断绝,
于此快受乐,生天众德备。
随时念惠施,受福如响应,
永已无短乏,所生常富贵。
施为众行具,得至无上位,
亿施不起想,欢喜遂增益。
心中生此念,乱意永无余,
觉知身安乐,心便得解脱。
是故有智人,不问男与女,
当行此五施,无失方便宜。
“是故,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此五事者,当念随时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善、不善、礼佛,天使、岁、五瑞,
文荼、亲、瞻病,五施、随时施。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五王品第三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五大国王波斯匿为首,集在园观之中,各作此论:云何为五王?所谓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
尔时,五王集在一处,各作此论:“诸贤当知:如来说此五欲。云何为五?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如来说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其中或有国王而作是说:“色最为妙。”或有作是论:“声最为妙。”或有作是论:“香最为胜。”或有作是论:“味最为妙。”或有作是论:“细滑为最胜。”
是时,言色妙者,优陀延王之所说也。言声妙者,优填王之所论也。言香妙者,恶生王之所论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论也。言细滑妙者,毗沙王之所论也。是时,五王各相谓言:“我等共论此五欲,然复不知何者为妙?”
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共奉行。”
是时,诸王闻波斯匿王语已,便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以所共论五欲者,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五王曰:“诸王所论各随时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染著色者,睹无厌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无复过者。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声,彼闻声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声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声最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