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七法品第八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七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七法云何?嗢拖南曰:
  支数具财力  非妙妙各二
 识住与随眠  事止诤各七
  有七等觉支,七补特伽罗,七定具,七财七力,七非妙法七妙法,复有七非妙法,复有七妙法,七识住七随眠,七无过失事,七止诤法。
  七等觉支者,云何为七?
  答: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支,四喜等觉支,五轻安等觉支,六定等觉支,七舍等觉支。
  云何念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是名念等觉支。
  云何择法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简择法,广说乃至毘鉢舍那,是名择法等觉支。
  云何精进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精进等觉支。
  云何喜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欣极欣,数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可意踊跃非不踊跃,悦受适悦调柔性堪任性,欢悦欢悦性,欢喜欢喜性,是名喜等觉支。
  云何轻安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身轻安心轻安,轻安性轻安类,是名轻安等觉支。
  云何定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云何舍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是名舍等觉支。
  七补特伽罗者,云何为七?
  答:一随信行补特伽罗,二随法行补特伽罗,三信胜解补特伽罗,四见至补特伽罗,五身证补特伽罗,六慧解脱补特伽罗,七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
  答:此随信行补特伽罗,先凡位中禀性多信,多爱多净多胜解多慈愍,少思惟少称量少观察少简择少推求。彼由多信多爱多净多胜解多慈愍故,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由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以无量门分别开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谛实定不虚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我于今者应懃观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作是念已遂勤观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由勤观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故,便于后时后分,修得世第一法,从此无间生苦法智忍相应圣道,观欲界行,为无常或苦或空或无我,随一现前乃至未起道类智现在前,尔时名随信行,是名随信行补特伽罗。
  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
  答:此随法行补特伽罗,先凡位中禀性多思惟,多称量多观察多简择多推求,少信少爱少净少胜解少慈愍。彼由多思惟多称量多观察多简择多推求故,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由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以无量门分别开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谛实定不虚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我于今者应自审知,应自审见应自审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作是念已便自审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由自审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故,便于后时后分,修得世第一法,从此无间生苦法智忍,相应圣道观欲界行,为无常或苦或空或无我,随一现前乃至未起道类智现在前,尔时名随法行,是名随法行补特伽罗。
  云何信胜解补特伽罗?
  答:即随信行补特伽罗,得道类智故舍随信行性,入信胜解数,是名信胜解补特伽罗。
  云何见至补特伽罗?
  答:即随法行补特伽罗,得道类智故,舍随法行性,入见至数,是名见至补特伽罗。
  云何身证补特伽罗?
  答:若补特伽罗,虽于八解脱身已证具足住,而未以慧永慧诸漏,是名身证补特伽罗。
  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
  答:若补特伽罗,虽于八解脱身未证具足住,而已以慧永尽诸漏,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答:若补特伽罗,于八解脱身已证具足住,而复以慧永尽诸漏,是名俱解脱分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答:有二分障,一烦恼分障,二解脱分障,是名俱分,此补特伽罗于彼二分障,心俱解脱极解脱永解脱,是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七定具者,云何为七?
  答: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如是七种即七道支,应如彼相一一别说是名定具。
  问:何故名定具?
  答:定谓正定,由七道支资助围绕,令彼增盛具大势力,自在运转究竟圆满,故名定具。
  七财者,云何为七?
  一者信财,二者戒财,三者惭财,四者愧财,五者闻财,六者舍财,七者慧财。
  云何信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财。”
  云何戒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离断在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是名戒财。”
  云何惭财?
  答:如世尊说:“有具惭者,于可惭羞恶不善法,有诸杂染能感后有,有极炽然苦异熟果,能引后世生老死法,深起惭羞,是名惭财。”
  云何愧财?
  答:如世尊说:“有住愧者,于可愧耻恶不善法,有诸杂染能感后有,有极炽然苦异熟果,能引后世生老死法,深生愧耻,是名愧财。”
  云何闻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谓佛所说无上法要,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彼于如是无上法要,具足多闻能持语义,极善通利心无散乱见善通达,是名闻财。”
  云何舍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为悭垢所缠众中能离悭垢,虽住居家而心无着,能行惠舍能舒手施,常乐弃舍好设祠祀,惠舍具足,于行施时平等分布,是名舍财。”
  云何慧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能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道圣谛,是名慧财。”
  此中世尊说伽他曰:
  男子或女人  具信戒惭愧
 闻舍慧财者  真富贵应知
  我说彼大士  不虚度一生
 常生天人中  受富贵妙乐
  七力者,云何为七?
  答:一信力,二精进力,三惭力,四愧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
  云何信力?
  答:如世尊告诸苾刍言:“有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乃至广说,是名信力。”
  云何精进力?
  答:如世尊说:“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乃至广说四种正胜,是名精进力。”
  云何惭力?
  答:如世尊说:“有具惭者,于可惭羞恶不善法,乃至广说,是名惭力。”
  云何愧力?
  答:如世尊说:“有住愧者,于可愧耻恶不善法,乃至广说,是名愧力。”
  云何念力?
  答:如世尊说:“于此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四种念住,是名念力。”
  云何定力?
  答:如世尊说:“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广说乃至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定力。”
  云何慧力?
  答:如世尊告诸苾刍言:“有圣弟子,能如实知此是苦圣谛,乃至广说,是名慧力。”
  此中世尊说伽他曰:
  若有诸苾刍  具信勤惭愧
 及念定慧力  速得尽众苦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七七法品第八之二
  七非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不信,二无惭,三无愧,四懈怠,五失念,六不定,七恶慧。
  云何不信?
  答:诸不信不信性,不现前信性,不随顺不印可,不已忍乐,不当忍乐,不现忍乐心不清净,是名不信。
  云何无惭?
  答:诸无惭乃至广说是名无惭。
  云何无愧?
  答:诸无愧乃至广说是名无愧。
  云何懈怠?
  答:诸下精进性,劣精进性,怯精进性,惧精进性,广说乃至心懈怠懈怠性,心不勇悍不勇悍性,是名懈怠。
  云何失念?
  答:诸空念性虚念性失念性心外念性,是名失念。
  云何不定?
  答:心散乱性。
  云何心散乱性?
  答:诸心散性,若心乱性心躁扰性,心流荡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乱性。
  云何恶慧?
  答:于不如理所引简择,执为如理所引,于如理所引简择,执为不如理所引,是名恶慧。如是七种名非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谓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谓此诸法非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说是七名非妙法。
  七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信二惭三愧四精进五念六定七慧。
  云何信?
  答: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已忍乐,当忍乐,现忍乐心清净,是名信。
  云何惭?
  答:诸惭惭性,乃至广说是名惭。
  云何愧?
  答:诸愧愧性,乃至广说是名愧。
  云何精进?
  答:诸非下精进性,乃至广说是名精进。
  云何念?
  答: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是名念。
  云何定?
  答:诸心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
  云何慧?
  答:于如理所引简择觉为如理所引,于不如理所引简择觉为不如理所引,是名慧。如是七种名为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为妙法?
  答:妙谓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谓此诸法唯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说是七名为妙法。
  复有七非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不知法,二不知义,三不知时,四不知量,五不自知,六不知众,七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
  不知法者,谓不了知如来教法,谓契经应诵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是名不知法。
  不知义者,谓不了知彼彼语义,谓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是名不知义。
  不知时者,谓不了知是时非时,谓此时应修止相,此时应修举相,此时应修舍相等,是名不知时。
  不知量者,谓不了知种种分量,谓所饮所食所尝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睡若觉若语若默,若解劳闷等所有分量,是名不知量。
  不自知者,谓不了知自德多少,谓自所有若信若戒,若闻若舍若慧若教,若证若念若族姓若辩才等,是名不自知。
  不知众者,谓不了知众会胜劣,谓此是刹帝利众,此是婆罗门众,此是长者众,此是居士众,此是沙门众,此是外道众,我于此中应如是行,应如是住,应如是坐,应如是语,应如是默等,是名不知众。
  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者,谓不了知补特伽罗德行胜劣,谓如是如是补特伽罗,有如是如是德行或胜或劣,是名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如是七种名非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谓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谓此诸法非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说是七名非妙法。
  复有七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量,五自知,六知众,七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
  知法者,谓正了知如来教法,谓契经应诵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是名知法。
  知义者,谓正了知彼彼语义,谓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是名知义。
  知时者,谓正了知是时非时,谓此时应修止相,此时应修举相,此时应修舍相等,是名知时。
  知量者,谓正了知种种分量,谓所饮所食所尝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睡若觉若语若默,若解劳闷等所有分量是名知量。
  自知者,谓正了知自德多少,谓自所有若信若戒若闻若舍,若慧若教若证若念,若族姓若辩才等,是名自知。
  知众者,谓正了知众会胜劣,谓此是刹帝利众,此是婆罗门众,此是长者众,此是居士众,此是沙门众,此是外道众,我于此中应如是行,应如是住,应如是坐,应如是语,应如是默等,是名知众。
  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者,谓正了知补特伽罗德行胜劣,谓如是如是补特伽罗,有如是如是德行或胜或劣,是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如是七种名为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为妙法?
  答:妙谓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谓此诸法唯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名妙法。
  七识住者,云何为七?
  答:有色有情种种身种种想,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识住。有色有情种种身一种想,如梵众天劫初起位,是名第二识住。有色有情一种身种种想如光音天,是名第三识住。有色有情一种身一种想如遍净天,是名第四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空无边处天,是名第五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识无边处天是名第六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无所有处天,是名第七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