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摄法智忍生。此忍名为苦法智忍。为显此忍是无漏故。举后等流以为标别。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花果树。即此名入正性离生。亦复名入正性决定。由此是初入正性离生亦是初入正性决定故。经说。正性所谓涅槃。或正性言因诸圣道。生谓烦恼。或根未熟。圣道能越故名离生。能决趣涅槃。或决了谛相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至此位中说名为入。此忍生已得圣者名。此在未来舍异生性。谓许此忍未来生时有此用非余。如灯及生相。有余师说。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此义不然。彼此同名世间法故。性相违故。亦无有失。如上怨肩能害怨命。有余师说。此二共舍。如无间道解脱道故。此忍无间即缘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应知此智亦无漏摄。前无漏言遍流后故。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以后随前而证境故。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谓复于前苦类智后。次缘欲界集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缘余界集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集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集类智。次缘欲界灭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灭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灭有法智生。名灭法智。次缘余界灭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灭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灭类智。次缘欲界道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缘余界道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道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道类智。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此中余部有作是言。于诸谛中唯顿现观。然彼意趣应更推寻。彼现观言无差别故。详诸现观总有三种。谓见缘事有差别故。唯无漏慧于诸谛境现见分明名见现观。此无漏慧并余相应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此诸能缘并余俱有戒生相等不相应法同一事业名事现观。见苦谛时于苦圣谛具三现观。于余三谛唯事现观。谓断证修。若诸谛中约见现观说顿现观理必不然。以诸谛中行相别故。若言以一无我行相总见诸谛则不应用苦等行相见苦谛等。如是便与契经相违。如契经言。诸圣弟子以苦行相思惟于苦。以集行相思惟于集。以灭行相思惟于灭。以道行相思惟于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若言此经说修道位此亦不然。如见修故。若彼复谓见一谛时于余谛中得自在故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然于如是现观中间有起不起。别应思择。若彼复谓于见苦时。即能断集证灭修道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由先已说见苦谛时于余三谛中有事现观故。依见现观。于契经中见有诚文。说渐现观。如契经说。佛告长者。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乃至广说。如是等有三经。一一经有别喻。若谓有经作如是说。但于苦谛无惑无疑。于佛亦无故顿现观。此亦非证。依定不行。或必当断。密意说故。已辩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论曰。随世第一所依诸地应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说。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后次第间杂而起。颂曰。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论曰。十六心中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具二次第理定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若谓第二唯无间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则此位中于彼彼境应定不起已断疑智。若谓见位唯忍断惑则与本论说九结聚相违。此难不然。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如王眷属所作事业名王所作。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论曰。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后。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见未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岂不尔时观道类忍见道谛理未见今见。此中约谛不约刹那。非一刹那未见今见可名今见未见谛理。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此畦未刈。又道类智是果摄故。顿修八智十六行故。舍前道故。相续起故。如余修道。非见道摄。然道类智必不退者。任持见道所断断故。即由此故应见道摄。此难不然。太过失故。何缘七智亦见道摄。见诸谛理未究竟故。谓未周遍见诸谛理中间起故。亦见道摄。已说见修二道生异。当依此道分位差别建立众圣补特伽罗。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论曰。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由信随行名随信行。彼有随信行名随信行者。或由串习此随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随信行者。彼先信他随行义故。准此应释随法行者。彼于先时由自披阅契经等法随行义故。即二圣者。由于修惑具断有殊立为三向。谓彼二圣若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断惑名为具缚。或先已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若先已断欲界六品或七八品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谓一来果。遍得果中此第二故。若先已离欲界九品。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具离无所有处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谓不还果。数准前释。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论曰。即前随信随法行者至第十六道类智心名为住果。不复名向。随前三向今住三果。谓前预流向今住预流果。前一来向今住一来果。前不还向今住不还果。阿罗汉果必无初得。见道无容断修惑故。世道无容离有顶故。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诸钝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名见至。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标信解见至名别。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类智心。但说名为预流果等。非后果向。颂曰。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论曰。诸得果时于胜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不名后向。然诸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时此生必定起胜果道。由此先离三静虑染后依下地入见道者。彼得果已于现生中必能引生后胜果道。若异此者圣生上地应不可说定成乐根。如是已依先具倍离及全离欲入见谛者十六心位立众圣别。当约修惑辩渐次生能对治道分位差别。颂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论曰。失谓过失。即所治障。德谓功德。即能治道。如先已辩欲修断惑九品差别。如是上地乃至有顶例亦应尔。如所断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诸能治道无间解脱九品亦然。失德如何各分九品。谓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九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应知此中下下品道势力能断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势力能断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时上上品等失已无故。如浣衣位粗垢先除于后后时渐除细垢。又如粗闇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细闇。失德相对理亦应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顷劣道现行。无始时来展转增益上品诸惑能令顿断。如经久时所集众病服少良药能令顿愈。又如长时所集大闇。一刹那顷小灯能灭。已辩失德差别九品。次当依彼立圣者别。且诸有学修道位中总亦名为信解见至。随位复有多种差别。先应建立都未断者。颂曰。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论曰。诸住果者于一切地修所断失都未断时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七返言显。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义。极言为显受生最多。非诸预流皆受七返故。契经说极七返生。是彼最多七返生义。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预言为显最初至得。彼预流故说名预流。此预流名为目何义。若初得道名为预流则预流名应目第八。若初得果名为预流则倍离欲全离欲者至道类智应名预流。此预流名目初得果。然依遍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名。一来不还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预流。何缘此名不目第八。以要至得道类智时具得向果无漏道故。具得见修无漏道故。于现观流遍至得故名预流者。第八不然。故预流名不目第八。彼从此后别于人中极多结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总二十八。皆七等故说极七生。如七处善及七叶树。毗婆沙师所说如是。若尔何故契经中言无处无容见圆满者更可有受第八有义。此契经意约一趣说。若如言执中有应无。若尔上流极有顶者。亦应一趣无第八生。依欲界说故无此过。此何为证为教为理。以何证彼于人天中各受七生非合受七。以契经说天七及人。饮光部经分明别说于人天处各受七生。由是此中不应固执。若于人趣得预流果。彼还人趣得般涅槃。于天趣得还于天趣。何缘彼无受第八有。相续齐此必成熟故。圣道种类法应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疟。又彼有余七结在故。谓二下分五上分结。中间虽有圣道现前余业力持不证圆寂。至第七有逢无佛法时。彼在居家得阿罗汉果。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自得苾刍形相。有言。彼往余道出家。云何彼名无退堕法。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违彼生长业与果故。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故有颂言。
愚作罪小亦堕恶 智为罪大亦脱苦
如团铁小亦沉水 为钵铁大亦能浮
经说预流作苦边际。依何义立苦边际名。依齐此生后更无苦。是令后苦不相续义。或苦边际所谓涅槃。如何涅槃可是所作。除彼得障故说作言。如言作空。谓毁台观。余位亦有极七返生。然非决定。是故不说。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四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已辩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辩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论曰。即预流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颂中但说初后缘者。预流果后说进断惑。成能治彼诸无漏根。义准已成。故不具说。然复应说三二生者。以有增进于所受生。或少或无或过此故。何缘此无断五品者。以断第五必断第六。非一品惑能障得果。犹如一间未越界故。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或三。即预流者。进断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应知转名一来果向。若断第六成一来果。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槃名一来果。过此以后更无生故。此或名曰薄贪嗔痴。唯余下品贪嗔痴故。已辩一来向果差别。次应建立不还向果。颂曰。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论曰。即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义如前释。如何一品惑障得不还果。由彼若断便越界故。前说三时业极为障。应知烦恼亦与业同。越彼等流异熟地故。间谓间隔。彼余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或余一品欲修所断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有一间者说名一间。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先断三四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果时乃至未修后胜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间。未成治彼无漏根故。若断第九成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此惑名曰五下结断。虽必先断或二或三。然于此时总集断故。依不还位。诸契经中以种种门建立差别。今次应辩彼差别相。颂曰。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殁 余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论曰。此不还者总说有七。且行色界差别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无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于中间般涅槃故。说此名曰中般涅槃。如是应知。此于生已此由有行此由无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为上流。言中般者。谓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言生般者。谓往色界生已不久便般涅槃。以具勤修速进道故。此中所说般涅槃者。谓有余依。有余师说。亦无余依。此不应理。彼于舍寿无自在故。有行般者。谓往色界生已长时加行不息。由有功用方般涅槃。此唯有勤修无速进道故。无行般者。谓往色界生已经久加行懈息不多功用便般涅槃。以阙勤修速进道故。有说。此二有差别者由缘有为无为圣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此说非理。太过失故。然契经中先说无行。后说有行般涅槃者。如是次第与理相应。有速进道。无速进道。无行有行而成办故。不由功用得。由功用得故。生般涅槃得最速进最上品道。随眠最劣故生不久便般涅槃。言上流者是上行义。以流与行其义一故。谓欲界殁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证圆寂。要转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别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别故。因差别者。此于静虑由有杂修无杂修故。果差别者。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故。谓若于静虑有杂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即此复有三种差别。全超半超遍殁异故。言全超者。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命终上生梵众天处。由于先世串习势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彼处殁生色究竟。最初处殁生最后天。顿越中间是全超义。言半超者。从彼渐次生下净居乃至中间能越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僻见处故。一导师故。言遍殁者。从彼渐次于一切处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遍殁。无不还者于已生处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胜进。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还义满。必不还生曾生处故。尚不生本处。况有生于下。应知此谓二上流中由有杂修静虑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余于静虑无杂修者。能往有顶方般涅槃。谓彼先无杂修静虑。由于诸定爱味为缘。此殁遍生色界诸处。唯不能往五净居天。色界命终于三无色次第生已。后生有顶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定有差别故。二上流者于下地中得般涅槃见不违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者。由此过彼无行处故。如预流者极七返生。此五名为行色界者。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界贪从此命终生于无色。此中差别唯有四种。由生般涅槃有差别故。此并前五成六不还。复有不行色无色界即住于此能般涅槃名现般涅槃。并前六为七。于行色界五不还中复有异门。显其差别。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