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

  无贪性十地  缘欲色人生
  不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
  论曰。如先所问今次第答。谓此观以无贪为性通依十地。谓四静虑及四近分中间欲界。唯缘欲界所见色境。所见者何。谓显形色。缘义为境。由此已成。唯人趣生。三洲除北。尚非余趣。况余界生。既立不净名。唯不净行相。随在何世缘自世境。若不生法通缘三世。既唯胜解作意相应。此观理应唯是有漏。通离染得及加行得。由有曾得未曾得故。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辩持息念。此差别相云何。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论曰。言息念者。即契经中所说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慧由念力观此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以慧为性。而说念者。念力持故于境分明所作事成。如念住故。通于五地。谓初二三静虑近分中间欲界。此念唯与舍相应故。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治寻故不俱起。喜乐二受能违专注。此念于境专注故成。由此相违故不俱起。有说。根本下三静虑中亦有舍受。彼说依八地。上定现前息无有故。此定缘风。依欲身起。唯人天趣除北俱卢。通离染得及加行得。唯与真实作意相应。正法有情方能修习。外道无有。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此相圆满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念忆持入出息数。从一至十不减不增。恐心于现。极聚散故。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若离如是三种过失名为正数。若十中间心散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随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念息入出时各远至何所。谓念息入。为行遍身。为行一分。随彼息入行至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念恒随逐。若念息出离身为至一磔一寻。随所至方念恒随逐。有余师说。息出极远乃至风轮或吠岚婆。此不应理。此念真实作意俱故。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缕。为冷为暖为损为益。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兼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缘息风觉安置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间第一法位。净谓升进入见道等。有余师说。念住为初金刚喻定为后名转。尽智等方名净。为摄六相故。说颂言。
  持息念应知  有六种异相
  谓数随止观  转净相差别
  息相差别云何应知。颂曰。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论曰。随身生地息彼地摄。以息是身一分摄故。此入出息转依身心差别。以生无色界及羯剌蓝等并入无心定及第四定等。此息于彼皆不转故。谓要身中有诸孔隙。入出息地心正现前息于尔时方得转故。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时息最先入。入第四定等及后死时息最后出。息有情数摄。有情身分故。非有执受。与根相离故。是等流性。同类因生故。非所长养。身增长时彼损减故。非异熟生。断已后时更相续故。余异熟色无如是故。唯自上地心之所缘。非下地威仪通果心境故。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论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身自性者。大种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显。法自性者。除三余法。传说。在定以极微刹那。各别观身名身念住满。余三满相如应当知。何等名为四念住体。此四念住体各有三。自性相杂所缘别故。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慧有三种。谓闻等所成。即此亦名三种念住。相杂念住以慧所余俱有为体。所缘念住以慧所缘诸法为体。宁知自性是慧非余。经说。于身住循身观名身念住。余三亦然。诸循观名唯目慧体。非慧无有循观用故。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师说。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转义。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实应言慧令念住。是故于慧立念住名。随慧所观能明记故。由此无灭作如是言。若有能于身住循身观。缘身念得住乃至广说。世尊亦说。若有于身住循身观者念便住不谬。然有经言。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何故灭。食触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触名色作意灭故。如次令身受心法灭。应知彼说所缘念住以念于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别名随所缘缘自他俱相续异故。一一念住各有三种。此四念住说次随生。生复何缘次第如是。随境粗者应先观故。或诸欲贪于身处转。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故唯有四不增不减。四中三种唯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论曰。彼观行者。居缘总杂法念住中。总观所缘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谓非常苦空非我。修此观已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论曰。修习总缘共相法念住。渐次成熟乃至上上品。从此念住后。有顺决择分初善根生。名为暖法。此法如暖立暖法名。是能烧惑薪圣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为暖。此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后当辩。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此转胜故更立异名。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亦如暖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如是暖顶二种善根。初安足时唯法念住。以何义故名初安足。谓随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后增进时具四念住。诸先所得后不现前。于彼不生钦重心故。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苦与世第一相邻接故。由此义准。暖等善根皆能具缘三界苦等义已成立。无简别故。谓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一一圣谛行相所缘渐减渐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齐此以前名中忍位。从此位无间起胜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生。故名最胜。如是暖等四种善根。念住性故。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性。然除彼得勿诸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故。此中暖法初安足时。缘三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一。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由此种性先未曾得。要同分者方能修故。后增进时缘三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由此种性先已曾得。不同分者亦能修故。顶初安足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后增进时缘三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忍初安足及后增进。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然于增进略所缘时。随略彼所缘不修彼行相。世第一法缘欲苦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无异分故。似见道故。已辩所生善根相体。今次应辩此差别义。颂曰。
  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论曰。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四中前二是下品摄。以俱可动犹可退故。忍中品摄。胜前二故。有世第一为其上故。世第一法独是上品。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为圆满因。不能牵引。憎背有故。或声为显二有异说。谓暖顶二。尊者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处除北俱卢。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天处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处亦起。此无初后一刹那故。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种。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已得女身非择灭故。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退舍。由死退舍唯异生非圣。由失地舍唯圣非异生。忍及世第一异生亦无退。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厌生死心极猛利故。若先舍已后重得时。所得必非先之所舍。如舍已重得别解脱律仪。以未曾熟修大功用成故。若先已得暖等善根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本修。失退二舍非得为性。退必起过。失不必然。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
  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论曰。四善根中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尔何殊顺解脱分。若无障碍去见谛近。此与见道行相同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若得忍时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然颂但说不堕恶趣言。义准已知不造无间业。造无间业者必堕恶趣故。忍位无退如前已辩。此位不堕诸恶趣者。已远趣彼业烦恼故。若至忍位于少趣生处身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谓诸恶趣。生谓卵湿生。处谓无想北俱卢大梵处。身谓扇搋半择迦二形身。有谓第八等有。惑谓见所断惑。此于下上位随所应而得。谓于下忍得恶趣不生。所余不生至上忍方得。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颂虽不言离命终舍。既无间入正性离生。义准已成。无命终舍。何缘唯此能入离生。已得异生非择灭故。能如无间道舍异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种性别故。随何种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颂曰。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论曰。声闻种性暖顶已生。容可转成无上正觉。彼若得忍无成佛理。谓于恶趣已超越故。菩提萨埵利物为怀。为化有情必往恶趣。彼忍种性不可回转。是故定无得成佛义。声闻种性暖顶忍三。皆有可转成独觉义。在佛乘外故说为余。麟角佛言显麟角喻及无上觉暖等善根。并无移转向余乘义。皆以第四静虑为依。一坐便成自乘觉故。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明利三摩地故。堪为麟角喻无上觉所依。此中觉言显尽无生智。后当辩。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从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余师说。从不净观不起于座乃至菩提。有余独觉异麟角喻。起彼种性初二善根。转向余乘。理无遮碍。颇有此生创修此行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论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脱三位亦尔。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通三业为体。虽就最胜唯是意业。而此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愿力所持便名种殖顺解脱分。殖顺解脱分唯人三洲。余厌离般若如应无故。遇佛出世殖此善根。有余师言。亦遇独觉。已因便说顺解脱分。入观次第是正所论。于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后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