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论
-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佛告阿难。若业能令后生相续是有。是亦名有。此中说造未来有思名有。如说取缘有。阿毗昙者。作如是说。此中说时五阴名有。尊者瞿沙作如是说。造未来有业名有。如说七有。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业有七中有。此中说五趣因五趣向。是有五趣有。即是五趣业有。是五趣因中。有是五趣向。如说云何欲有。欲界系取缘。能生未来有业。此中说业业报。不说取缘。
问曰。若此中但说业业报。不说取缘者。十门中说。云何通。如说欲有欲界一切使所使。色无色有。色无色界一切使所使。欲界可尔。所以者何。欲界五种断。业尽能生报。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业能生报。云何可尔。答曰。十门文应如是说。欲有欲界一切使所使。色无色有。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使。及通一切使所使。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此中五种断心。能生有令有相续在有分中。是有眷属而作是说。复有说。十门章中。说业业报。解章义中。说业业报。及说取缘。
问曰。若然者。此云何通。如说彼尊者。何故先立章。欲显门义。云何立章义异。解章义异。是故如先说者好。
问曰。何故名有。答曰。生灭故名有。
问曰。若然者所行道亦生灭可是有耶。答曰。若生灭能令有增广者是有。圣道虽生灭。不令有增广。但令损灭。复次若生灭能令有相续增长生老病死者是有。圣道虽复生灭。能断有相续。不增长生老病死。复次若生灭是苦集道迹是世间生死道迹者是有。圣道虽复生灭。是苦集灭道迹。是世间生死灭道迹。复次若生灭是身见体。是颠倒体。是爱体。是使体。是贪恚痴立足处。杂垢杂毒杂刺杂滓。在有堕苦集谛中者是有。圣道与此相违。不名为有。复次可畏义。是有义。
问曰。若然者。涅槃可畏。可是有耶。如说比丘当知。凡夫愚小。闻说涅槃无我无彼无我所须一切诸物。于此法中。生怖畏心。答曰。若畏有者。是正畏涅槃是邪。复次可畏法。凡夫圣人俱畏。涅槃唯凡夫所畏。非圣人所畏。复次是苦器故名有。
问曰。此亦是乐器。如说摩诃男当知。若色一向是苦。无有乐分不生喜乐者。众生于色。不应染着。摩诃男。以色非一向苦有少乐分。能生喜乐故众生染着。亦说。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亦说。所须是道具。道是涅槃具。亦说所须乐能生道乐。道乐能到涅槃。答曰。生死虽有少乐苦分多。以乐分少故。说名苦分。犹毒瓶。虽一渧蜜堕中。不以一渧蜜故说名蜜瓶。以毒多故。说名毒瓶。身见少分。令欲有相续。少分令色有相续。少分令无色有相续。身见在三界。在欲界者。令欲有相续。在色有者。令色有相续。在无色有者。令无色有相续。戒取疑亦如是。余广说如经本。相续有五种。一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三时相续。四法相续五刹那相续。中有相续者。死阴灭。次生中阴。中阴续死阴。名中有相续。生有相续者。中阴灭。次生生阴。生阴续中阴。名生有相续。时相续者。迦罗罗时灭。次生阿浮陀时。阿浮陀时。续迦罗罗时。名时相续。乃至中年时灭次生老年时。老年时续中年时。是名时相续。法相续者。善法后次生不善无记法。不善无记法续善法。后不善无记说亦如是。是名法相续。刹那相续者。前生刹那。次生后刹那。后刹那续前刹那。是名刹那相续。此五种相续。悉入二相续相中。谓法相续。刹那相续。所以者何。中有相续。生有相续。时相续。尽是法刹那相续。界中欲界有五种相续。色界有四。除时相续。无色界有三。除中有相续时相续。趣中地狱趣有四。除时相续。余四趣及四生。有五种相续。此中依二种相续而作论。谓中有相续。生有相续。问曰。使能令有相续。非缠是意地。非五识身。何故作如是说。睡眠掉悔鼻触生爱。舌触生爱。令欲有相续。眼触生爱。耳触生爱。身触生爱。令二有相续。少入欲有。少入色有。答曰。此文应如是说。贪欲盖恚盖疑盖。令欲有相续。意触生爱。令三有相续。余盖余触生爱。不能令有相续。若不如是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以不断故。说名相续。若不断盖不断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者。命终还生欲界。若不断眼触生爱耳触生爱身触生爱者。命终生欲界。色界复有三事故。令有相续。一不断。二能生果。三令有相续。使在五识身。不善者有二事。一不断。二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续。无记者有一事。不断不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续。使在意地。不善者有三事。不断能生果。能令有相续。无记者有二事。不断令有相续。不能生果。缠在意地五识身。不善者有二事。不断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续。无记者有一事。不断不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续。若有此三事者。能令有相续。
身见以何三昧灭。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显佛出世间有如是希有力故。而作此论。施设经。作如是说。阎浮提外。有转轮圣王道。广一由旬。海水覆之。若无转轮圣王时。无有众生能过上者。若转轮圣王出时。海水减一由旬。转轮圣王所行道乃现。以金沙布上。栴檀香水洒之。转轮圣王。欲与四种兵众游巡四天下时。行此道上。如是佛不出世时。无有众生能行根本地。众生虽有离欲者。依于边道。不得根本。若十力转轮法王出世时。根本道尔乃显现。以三十七品金沙布上。以戒定慧栴檀香水。而以洒之。世尊与无量百千万那由他众生。而行其上。至无畏涅槃城。是故欲现佛出世间有如是希有力故。而作此论。
身见以何三昧灭。亦可言以何道。亦可言以何对治。亦可言以何正观。如是说者。皆同一义。灭亦可言断。亦可言无欲。亦可言尽。亦可言解脱。如是等说。皆同一义。昔有二大师。一名耆婆罗。二名瞿沙跋摩。尊者耆婆罗。作如是说。此中说毕竟断无余断。一向是圣人。非凡夫人。以无漏道。非世俗道。七依经是此论根本。七依经说根本地。不说边。无有依根本地以世俗道而离欲者。尊者瞿沙跋摩。作如是说。此中说毕竟断无余断。亦有凡夫人亦有圣人。亦世俗道。亦以无漏道。问曰。若然者七依经非此论根本。七依经纯说根本。答曰。以是事故。阿毗昙照明修多罗。其犹如灯。经中所不说者。此中说之。经中所不现者。此中显之。经中有余义者。此中说之。彼二家所说。俱得善通。三结依四依未至。依四依者。依四禅。依未至者。依未至中间。此地名未至问曰。何故名未至耶。答曰。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现在前。而能离欲。名未至地。
问曰。未至地不名为依。何故作是说。或依四。或依未至。答曰。此文应如是说。若入四依。若不入四依而灭。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欲重说四依名故。如说。或入根本得灭。或不入根本得灭。如人问他男子。汝为入城事得成耶。为不入城事得成耶。三结从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可得。欲界者依未至。初禅者。依初依依未至。二禅者。依二依依未至。三禅者。依三依依未至。四禅及无色。依四依依未至。所以者何。三结是见道所断。必以见道。而毕竟断。见道必在六地。谓未至中间根本四禅。若依未至禅。得正决定三结。则以未至禅灭。若依初禅。得正决定三结。则依初禅灭。若依乃至第四禅。得正决定及无色三结。即依第四禅灭。此中说第四禅及无色三结依四禅及未至贪恚痴及欲漏依未至。所以者何。离欲爱时此法永断。若凡夫人断。依未至断。圣人亦依未至断。世俗道圣道。俱依未至断。有漏或依七。或依未至。七依者。四禅三无色定。未至者。未来中间。有漏从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可得。彼非想非非想处。或依未至。而离彼欲。或乃至依无所有处。离彼欲。为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有漏言七地及未至。初禅地者。或依初依。或依未至。二禅地者。或依二依或依未至。乃至识处。或依六依。或依未至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依七依。或依未至。无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七依者。四禅三无色定。未至者。未至中间禅。无明漏。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可得。彼非想非非想处无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总而言之。依七依或依未至。若欲界者依未至。在初禅者依初依。或依未至。乃至识处依六依。依未至。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余广说如经本。
诸结过去。彼结已系耶。答曰。若结过去。彼结已系诸结过去。彼得亦过去是也。颇结已系彼结非过去耶。答曰有。未来现在结是也。诸未来现在结。得在过去。诸结生时或如大牛在前而行。或如犊子随后而行。或有俱行。如大牛在前行者。先生结。后生得。如犊子随后行者。先生得。后生结。俱行者。结得俱生。此中说犊子随行法。诸结未来。彼结当系耶。答曰。或结未来。彼结不当系耶。乃至广作四句。云何结在未来。彼结不当系耶。答曰。诸未来结。已断已知已灭已吐。于彼断结心。更不退断者。是断智。知者是智知。灭者是数灭。吐者断不解脱。得解脱。得作证。于彼断结心。更不退者。不退法阿罗汉。未来三界见道修道所断结。已断乃至已吐。彼结更不复系。所以者何。彼是不退法故。若是退法阿罗汉。未来三界见道所断结。已断乃至已吐。彼结更不复系阿那含是不退法者。离无所有处欲。未来三界见道所断结。及修道所断八地结。已断乃至已吐。彼结更不复系。乃至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三界见道所断。欲界修道所断法。彼结已断。乃至已吐。更不复系。不退法斯陀含。未来三界见道所断结。及欲界修道所断六种结。已断乃至已吐。更不复系。须陀洹未来三界见道所断结。已断乃至已吐。更不复系。不退法凡夫。如菩萨等离无所有处欲。八地见道修道所断结。已断乃至已吐。更不复系。乃至离欲界欲。一地说亦如是。云何结当系。彼结不在未来耶。答曰。诸结过去已断已知已灭已吐。于彼断结必退。退法阿罗汉。三界过去修道所断结。已断乃至已吐。彼结当系。退法阿那含。离无所有处欲过去八地修道所断结。已断乃至已吐。彼结当系。乃至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说亦如是。离无所有处欲。退凡夫人。过去八地见道修道所断结。已断乃至已吐。彼结当系。乃至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说亦如上。云何结在未来。彼结当系耶。答曰。诸未来结。已断乃至已吐。彼结必退。广说如过去。云何结不在未来。彼结不当系耶。答曰。诸结过去。已断乃至已吐。彼结必不退。广说如未来。诸结现在。彼结今系耶。答曰。若结现在彼结。今系诸结现在。彼得亦现在。颇结今系。彼结非现在耶。答曰。有诸过去未来结。诸过去未来结。得在现在。系过去者。如大牛行法。现在者。如犊子行法。所可用道断欲界结退。彼道时还得彼结得不耶。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或有说。无有退法。如毗婆阇婆提。以现喻故。而作是说。今现见瓶破。唯有破瓦。不可还作瓶。如是阿罗汉。以金刚喻定。破诸烦恼。令无有余。不可还成烦恼性。亦如烧木为灰。更无木用。如是阿罗汉。以智慧火。烧诸烦恼。更无烦恼用。以是现喻故。言无退法。为断如是说者意。亦明退法有实体。若言无退法。则违佛经。佛经说有二种阿罗汉。一退法。二不退法。复违余经。如说有五因缘。时解脱阿罗汉退。云何为五。一营事。二多诵。三和斗诤。四远行。五长病。复违余经。如说。尊者瞿醯迦。得阿罗汉。是时解脱。六反退失阿罗汉果。第七反时。畏退此法。以刀自害而死。欲令无如是过故。说退法实有定体。
问曰。若退法实有定体者。毗婆阇婆提。说现喻。云何通。答曰。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不可以世间现事过贤圣法。贤圣法异。世间法异。若欲必通。有何意耶。答曰。应说喻过。若喻有过。义亦有过。如瓶破时。有余碎瓦。阿罗汉诸结断时。为有余结。为无有耶。若有余结。是名有结。不名阿罗汉。若无余结。义异喻异。犹如烧木有余灰在。如是阿罗汉诸结尽时为有余结。为无余结。若有余结。不名阿罗汉。若无余结。义异喻异。然木无烧义。木微尘与火微尘作因已灭。火微尘与灰微尘作因已灭。是故作如是说。木是灰因。灰因木生。作烧木想。烧木已有余灰。非无所有。是故喻不似义。如是阿罗汉烦恼尽时。非无本性。在过去未来世中。有相有实体。若与结相违。诸善功德。在彼身中。未生之时。名结不断。若与结相违诸善功德。在彼身中出生之时。彼结名断。如是修圣道时。不令结体使无本性。如是圣道。是希有事。能令阿罗汉断一切结不令此结非无本性。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烦恼不在身中行故名断。如提婆达多。不在舍中。非无提婆达多性。彼亦如是。
问曰。毗婆阇婆提。云何通育多婆提所引经耶。答曰。彼作是说。阿罗汉退道不退果。所以者何。果是无为法故。问曰。若然者。虽不退果。而退于道。退于道非是退耶。若退无学道时。为得学道。为不得耶。若得者亦应言退果。若不得者。便有大过。退无学道。不得学道。是时应是凡夫。毗婆阇婆提。复作是说。使是缠种子。使不与心相应。缠与心相应。使能生缠。缠若现在前名退。阿罗汉诸使已断故。不能生缠。云何起缠现在前而退耶。是故彼作是说。言无退法。如是说者好。彼作是说。言无退法者。是无知果。闇果。愚果。不勤方便果。而退法有相有实体。是故为止他义。乃至欲显己义故。而作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