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若复苾刍嗔恚故。知彼苾刍清净无犯。以无根僧伽伐尸沙法谤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友地二人。余义如上。嗔恚者谓怀忿恨。清净苾刍者谓实力子。无根者。谓无三根见闻疑事。余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谓知清净人以无根法谤。十事成犯。五事无犯。云何为十。谓不见其事不闻不疑。便作如是虚诳解想。实无见等。妄言我有见闻疑。作是说时得波逸底迦。或闻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我闻疑不忘。作是说时得波逸底迦。或闻而信或闻不信。而言我见或闻而疑。或闻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见。作是说时得波逸底迦。是谓十事成犯。云何五事无犯。谓彼不见不闻不疑。有见等解有见等想。作如是语。我见闻疑者无犯。或闻而忘或疑而忘。有闻疑想而言闻等。亦无有犯。如谤清净人时。十事成犯。五事无犯。若谤清净似不清净人。亦复如是。若谤不清净人。十一事成犯。六事无犯。云何十一。谓不见不闻不疑。作如是解作如是想。实无见等。妄言我有见闻疑。作如是说时得波逸底迦。或见而忘或闻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见闻疑不忘。作如是说时得波逸底迦。或闻而信或闻不信。而言我见或闻而疑。或闻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见。作是说时得波逸底迦。是谓十一事成犯。云何六事无犯。谓彼不见不闻不疑。有见等解有见等想。作如是说。我有闻疑者无犯。或见而忘或闻而忘或疑而忘。有见等解有见等想。而言见闻。等亦皆无犯。是谓六事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广说如上。
与女人同道行学处第七十
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时此城中有一织师。禀性粗犷难为共住。诸余织师知其性恶不共婚娶。便往室罗伐城。娶织师女为妻。将归故里住王城中。常加苦楚镇无乐意。时彼邻家有一老母。其女诣之告云。阿母我远嫁此得恶夫婿。恒加杖楚无有乐心。我欲逃走。其事如何。母默无对。其女出外见有苾刍往室罗伐。即与相随寻路而去。是时织师寻踪急逐。见一苾刍共妇随路。织师遥见待至一村。唤诸相识共打苾刍几将至死。少得稣息渐至室罗伐城。苾刍见问行李安乐不。答言宁有安乐。遂问其故。具答所由。诸苾刍曰。汝合与女人更无男子随路行耶。报云只由不合遭斯厄难。少欲苾刍闻生讥耻。云何苾刍与无男子女人随路而去。以缘白佛。佛言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共女人同道行更无男子。乃至一村间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女人者谓堪行淫境。更无男子者但有二人。道谓旷远路。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独与女人于迥远路相随而去者。得波逸底迦。若一村间有一拘卢舍。如是至七。若未满拘卢舍。皆得恶作。若满皆得堕罪。或从村至野。或从野至村。里数得罪与上相似。若于其处他遣女人为引导者无犯。或时苾刍迷于道路。女人来为指授者。此亦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广说如上。
第八摄颂曰。
贼徒年未满 掘地请违教
窃听默然去 不敬酒非时
与贼同行学处第七十一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有一苾刍。于王舍城竹林中住。为夏安居。时彼苾刍夏了作衣竟。欲往室罗伐城礼世尊足。出求商旅。时有商人欲向室罗伐城。此之商人是偷税者。苾刍不知共相随去。欲至税所便取余路偷道而行。时彼税官伺知偷路。遂便捉获俱缚将来。知苾刍无过即便放去。既得脱已渐至给园。诸苾刍见问言。善来行李安乐不。答言何有安乐。问言何故。具以事答。诸苾刍问言。具寿岂合与贼相随而行。答曰只由不合见斯难苦。少欲苾刍闻生嫌耻。云何苾刍与贼同道行。以缘白佛。佛言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与贼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间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此法中人。与贼者。谓破坏村坊及偷关税。同道行者。谓迥远处共为伴侣。乃至一村间得波逸底迦。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与贼同行者。得波逸底迦。若一村间有一拘卢舍。乃至七村。广说如上。皆得堕罪。若以贼为防援引导人者。同行无犯。或迷失道彼来指示者。虽同道去此亦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广说如上。
与减年者受近圆学处第七十二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大目干连与十七众出家受近圆。时诸童子既近圆已。通夜不食而至天明。饥火所烧身形羸瘦。遂便啼泣。尔时世尊。闻边房中有小童子啼泣声。告阿难陀曰。边房之内何意有童子啼泣声。时阿难陀。白言世尊。是十七众出家近圆。无非时食忍饥不堪。因此啼泣。世尊告曰。岂诸苾刍与减年者而受近圆成苾刍性耶。白言世尊。与受近圆。佛告阿难陀。若人未满二十。不能忍受寒热饥渴。乃至巡家乞食皆并不能。以此缘故。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知年未满二十。与受近圆成苾刍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圆诸苾刍得罪。
若复苾刍者。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未满二十者。谓减年人不堪进具。言成苾刍性者。虽以白四羯磨法受而不成苾刍。此非近圆。诸苾刍得罪者。谓除本师所余诸人皆得恶作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人年未满二十作未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未满。若苾刍与受近圆者。此人元不得戒。本师犯堕罪。余人得恶作。若余人共住同受用者。亦皆恶作。
若人未满二十作未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年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未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不得戒。得罪同前。若人年未满二十。作年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我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无犯。余人亦无犯。
若人年未满二十。作年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年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无犯。余人亦无犯。
若人未满二十。然不自知心无疑惑。欲受近圆。诸苾刍亦不曾问。设有问时亦不酬答。然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有犯。余人亦有犯。共住等无犯。
若人满二十作不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未满。时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及众并皆有犯。共住等无犯。
若人年满二十作不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年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未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本师有犯。余人亦有犯。共住等无犯。
若人年满二十。作满二十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年满二十未。答言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本师及众并皆无犯。
若人年满三十作满二十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年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诸苾刍无犯。
若人年满二十。然不自知心无疑惑。欲受近圆。诸苾刍不问。设问彼复不答。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诸苾刍有犯。共往等无犯。同前广说。此中初二非受近圆。若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是贼住故此应灭摈。若人年未满二十作满二十想。此成近圆。有亲属来问言。此人年未满二十。谁与受具者。应与此人计胎中月及闰月。若满者善。若不满者退为求寂。更与受戒。若不退为求寂。不更受戒者。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是贼住故此应灭摈。若人年十九而与近圆。若未经一岁便自忆知未满二十。应计胎中月及闰月。若满者善。若不满者。应退为求寂更与近圆。若不尔者。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此应灭摈。若经一岁而忆知者。名善受近圆。汝诸苾刍。若人于善说法律出家近圆成苾刍性。难值遇故。若人年十八而与近圆。若未一岁忆未满者。应退为求寂更与近圆。若不尔者。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此应灭摈。若经一岁忆未满者。计胎中月及闰月。满者善。若不满者。应移其处更与近圆。若不尔者同前灭摈。若经二岁方忆知者。此即名为善受近圆。广说如上。圣教难遇故。若人未满二十而有疑心。此应为作忆念计其年月实满不满。除去疑情。若未满者。应以胎闰而为计之。若满者善。若不满者广说如前。若人年满二十作不满想。希求具戒与受近圆。名为善受。若人年满二十作年满想。希求具戒受近圆。名为善受。又无犯者谓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坏生地学处第七十三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自手掘地或教人掘。或造堤防或损蚁封等。诸外道见皆共讥嫌。云何出家苾刍作诸俗务。掘地害命情无悲愍。少欲苾刍闻已白佛。佛集苾刍以种种方便赞叹持戒少欲知足。呵责多欲作无益事。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是六众。余义如上。自他同前。地者有其二种。谓生地非生地。云何生地。谓性是生地。或因发掘于三月中经天大雨。是名生地。若无雨者。经六月后方名为生。释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摄颂曰。
生想举地皮 钉橛并画地
牛粪崩河岸 泥墙湿性连
画壁青衣损 砂石土相和
吉辰无净人 钉杙深四指
若苾刍掘损生地。得波逸底迦。若非生地者得恶作罪。若苾刍举地皮时。若与地性相连者。波逸底迦。若不相连者得恶作罪。若苾刍钉橛者波逸底迦。若拔橛者得恶作罪。若苾刍辄画地者得恶作罪。若轻为记数者无犯。若苾刍牛粪着地而发起者。得恶作罪。若但取牛粪者无犯。若苾刍崩河岸时损生地者。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而崩堕者。得恶作罪。若苾刍摇动河池中泥者。得恶作罪。若瓨在泥处而擎起者。得恶作罪。若墙上钉杙者。波逸底迦。若牛粪着墙发举者。得恶作罪。若推墙壁与湿性相连者。得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者得恶作罪。若画壁得恶作罪。若作记数想者无犯。若墙上生青衣损动者。得恶作罪。若掘石地石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罪。若土少者得恶作罪。若纯石者无犯。若掘砂地砂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若砂多者得恶作。若纯砂者无犯。若营作苾刍欲定基时。得好星候吉辰无有净人。应自以橛钉地欲记疆界。深四指者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如上。
过四月索食学处第七十四
佛于释迦处人间游行。渐至劫比罗城在多根树园。时释迦大名知佛来至。便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即从座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愿佛及僧慈悲哀愍。受我三月饮食供养。并及一切所须之物。世尊默然而受。见佛受已从座而去。既至宅中告家人曰。我请佛僧三月供养。汝等当办勿令有阙。时六众苾刍闻是事已便作是念。我等云何于三月中啖好饮食。常得消化身轻安隐无病苦耶。即往医人处问其方药。医人告曰。先食油腻后当痢下。虽多食啖而能消化。时邬波难陀闻斯语已。皆如医教于三月中常啖好食。三月既了尚从厨人索好美食。谓肉羹等。从索不得。时彼厨人往报大名施主。时彼闻已便起讥嫌。少欲苾刍闻是语已极生嫌耻。云何苾刍受他请了非分强索。以缘白佛。佛言汝等勿复从他施主。强为乞索因生忿恼。汝等当听。乃往过去于静林中。在大池侧有一仙人。跏趺而坐系念思惟。时有龙子从池中出。以身绕仙为遮寒苦。并复报云。仁何所须。如是日日常以身绕。时彼仙人由斯恼故。遂婴疾病怀忧而住。有余仙人来至其所。问言何故身体衰羸顿至如是。以事具答。彼仙告曰。龙子若来。顶有明珠。应可从乞。彼惜珠故不复更来。仙人闻已见彼龙来。即从乞珠殷勤不已。龙遂远去。说伽他曰。
饮食及衣服 皆由珠所致
仁虽强乞求 我实不能与
汝从我乞珠 出言如利剑
亦如大石压 从今更不来
汝诸苾刍。彼之龙子是傍生类。闻强乞求因即远去。何况于人。是故汝等不应从他强为乞觅。复次汝应更听。于往昔时有一仙人。于大林中修习静虑。时此林中多诸飞鸟。鸣声喧聒令彼仙人心不能定。有余仙人来至其所。见不得定。问言。何故不定。即以事答。彼仙告曰。仁今可于夜中然大炬火。于彼林下作如是语。汝等可与我翼。并与我卵及小鸟儿。以充食用。时彼诸鸟闻是语已。衔卵将儿移向诸处。汝诸苾刍彼是鸟类。闻强乞时尚皆远去。况复于人。尔时世尊广引譬喻种种呵责已。告诸苾刍。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有四月请须时应受。若过受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制学处已。渐次游行至王舍城。住竹林园中至坐夏时。影胜大王请佛及僧三月供养。时具寿毕邻陀跋蹉姊夫复请供养。毕邻陀跋蹉遂便白佛。佛言今我随开。若别别请者。苾刍应受无犯。复有客苾刍来。作如是念。我不被王请。遂行乞食。王因见之问言。我请众僧何因乞食。答言我不受请。王曰诸有苾刍我更请之。以事白佛。佛言若更请者苾刍应受。时诸苾刍作如是念。王务繁多或容废忘。我行乞食。王复遥见。我已更请何意乞食。苾刍告曰。王法事繁或容废忘。王曰我更殷勤重请。愿受我食。以事白佛。佛言若殷勤重请当可受之。时影胜王请佛僧食。时既满已巡行乞食。王复遥见。何因圣者仍行乞食。白言王请食了。是以行乞。王曰我今常请。时诸苾刍以事白佛。佛言若常请者苾刍应受。尔时世尊赞叹持戒少欲。呵责多欲。告诸苾刍曰前是创制此是随开。为诸弟子重制学处。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