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律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草木绵贮床学处第八十六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以草木绵贮僧卧床。余苾刍卧遍身皆白。由卧具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以草木绵等贮僧床座者。应撤去。波逸底迦。
言草木绵者。有其五种。一草绵。二木绵。三劫贝。四羊毛。五诸杂絮等言贮者。谓于床褥上散布其绵。便用布襌随时掩覆。若以净绵及净布。初作之时得恶作罪。成者波逸底迦。不净绵布。得恶作罪。凡苾刍应合用者名净。不合用者名不净。
过量作尼师但那学处第八十七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因诸苾刍作尼师但那。不依度量。由衣量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作尼师但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二张手广一张手半。长中更增一张手。若过作者应截去。波逸底迦。
言长佛二张手者。谓当中人三肘量也。更增一张手者。谓肘半也。总长四肘半广一张手。半者总广二肘余有六指。作尼师但那。应须割截安叶。用衬卧具事如广文。
过量作覆疮衣学处第八十八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诸苾刍多患疮疥。世尊听许畜覆疮衣。由诸苾刍过量而作。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作覆疮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四张手广二张手。若过作者应截去。波逸底迦。作谓自作及教他作。长佛四张手者。当中人六肘。广二张手者。当三肘量。过量得堕罪。减量守持。得恶作罪。若为他作亦得恶作。
过量作雨浴衣学处第八十九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诸苾刍露身洗浴。因毗舍佉鹿子母开畜雨衣。由诸苾刍过量而作。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作雨浴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六张手广二张手半。若过作者应截去。波逸底迦。
作者或自作。或使人作。量依中人三倍减量守持。得恶作罪。
与佛等过量作衣学处第九十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作大支伐罗缝刺既竟。但披一边余聚肩上。诣余住处。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同佛衣量作衣。或复过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长佛十张手广六张手。此是佛衣量。
言同佛衣量者。此举衣量从佛衣量是得罪。分齐衣者。谓堪守持长佛十张手者。当中人十五肘。广六张手者。当中人九肘。若减此量作衣不得本罪。若过五肘已上。皆得恶作。
四波罗底提舍尼法
摄颂曰。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花色苾刍尼。自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得第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复持第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乞初钵施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难陀从彼乞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巷中闷绝倒地。诸居士见咸生讥议。沙门释子无悲愍意。由苾刍尼乞食。事过分废阙待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于村路中从非亲苾刍尼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非亲者。若是亲尼受食非犯。苾刍尼者。谓已近圆是清净行。于村路中者。若尼住处受取。若苾刍尼自为施主。食非乞得苾刍受取。悉皆无犯。自手者。谓是自受若他为受。若尼遣人送者无犯。言食者。谓五珂但尼五蒱膳尼受得便犯重。言食者。说本意也。是苾刍者。简苾刍尼。应还村外住处者。往本住处说悔其罪。设村路中有苾刍者亦不应说。诣诸苾刍者。谓清净人。我犯恶法者。谓是如来所遮之事。是不应为者。言非苾刍所应作事。是名对说者。各各对人说罪名字。问自余诸罪皆对他说。云何于此得对说名。答谓于住处现有苾刍。皆须一一别对陈说。不同余罪故受别名。又犯罪已。即须陈说不得停息。复异余罪。实非亲尼作非亲想疑得根本罪。亲非亲想疑得恶作罪。于亲非亲而作亲想无犯。
受尼指授食学处第二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语窣吐罗难陀苾刍尼曰。若有施主请僧食处。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与我。尔时彼尼既受教已。于他请处多持好食偏与六众。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诸苾刍空腹而去。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白衣家食。有苾刍尼指授此苾刍。应可多与美好饮食。诸苾刍应语是苾刍尼言。姊妹且止少时。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作是语者。是诸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言众多苾刍者。二人已上乃至大众。白衣家者。谓有门户巷陌之处。若在寺中者。无犯。食者如上说。此与多好等者。显胜显多。姊妹且止少时者。谓据食竟以为少时。是故云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苾刍作是语者。若一人遮合众无犯。若在门外食者。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授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见有尼或出或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若尼亲族家。若由彼尼而设供食指授者。无犯。
学家受食学处第三
佛在广严城。僧诃将军已见谛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库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时教作白二羯磨。于彼舍内不应受食。若有床座应为受之。时尊者舍利子目干连。先受彼请于舍内食。六众见已作是念。此人初见谛时亦请我食。又因食竟。见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刍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言学家者。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唯此学人处在居家非无学位。学家羯磨者。谓众共许作法成就先不受请者。虽得羯磨受请非犯。若非二五羹菜等类。自手受取及得解法。并皆无犯。言解法者。谓彼赀财还复如故。应作白二舍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应知。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第四
佛在劫比罗伐窣睹城多根树园。时六众苾刍。在阿兰若住。时彼林野多诸贼寇。有信心者持供食来。欲就林中兴设福会。是时六众预往迎食。见彼女人被贼剥脱身无衣服隐在草中。六众见已强令授食。家人后至问知非法。断绝信心因生讥谤。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险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还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此据缘起故作是说。若更远处亦同此制。凡是住处若有恶魔不信天众。可畏药叉及诸猛兽。并不应住若险难处无看守人者。应差苾刍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应晨朝诣险难处用心观察。若见贼时应放火烟。或道中布叶。或竖高幡令人远见。若有施主送供食来。见此标时令其警备。或遣人迎接。其观察人。听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无犯。住处外者。谓离住处也。应还住处者。前三学处过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学处。过在空林故云应还住处。实无看守作无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轻后二无犯。在阿兰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应善知。行人来往随力供给干麨及水。量时贮畜。若见客至应唱善来。含笑先言不应嚬蹙。若女人来随其年几作母女姊妹等想。余文可知。
第五部众学法
众学法者。谓于广释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如诸苾刍不应鼓乐。若供养时不得告云汝可作乐。应语言汝可供养大师。不应三指点灰于自额上画为三道。亦不以镜及水为好观而观虫之时。见面无犯。若看面疮痕。若看头白面皱。观知前后容颜改变生厌离想。此皆无犯。不应以梳理发。于诸善品不应懒惰。若为大众种植诸树未花未果不应舍而远行若嘱别人看守者无犯。出入门户咸须用心。开闭之时不应造次。若经行时勿缓勿急。应畜洗足器若见瓶空应即添水。不应以杙钉于制底。不应登上。若无求寂及以余人者。应香汤洗足为供养事上亦无犯。若作大师形像。除脚钏耳珰。余庄严具随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佛陀大会旋绕村城行道之时。五众咸应随从围绕其最老上座应受吉祥水。有力少年应助擎像。如是等于律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作。又于苾刍尼学处。苾刍所不应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众多学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众着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天所说无有异也。因制苾刍披着衣法。言齐整者。离不齐整着衣之过应当学者是应学事。不太高者不过膝上。此中犯者。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或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著者唯犯责心恶作。如是于余学处准此应知。不太下者语不下垂至地。齐何是着裙量。谓齐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边当脐内擫下垂于地。由如象鼻。不蛇头者。谓反出衣角。屈擫腰间。头若龙蛇。不多罗叶者。谓捉裾边细叠。成襵腰边总擫。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不豆团形者。总捉上裙傍内腰裹。同俗妇女。着裙作豆团形。齐整披三衣者。亦是离不齐整着衣过。不太高者。谓不过膝上。不太下者。不垂过裙缘。好正披者。不张手足现撩乱相。好正覆者。应好覆盖不偏露形。少语言者。不应同俗多作言说。不大叫呼如童儿类。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近恐有伤损。不覆头者。不以衣物覆头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双抄者总襵两边置于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不摇身者。如炫色女摇身而行。不掉臂者。犹如小儿及瘨狂类。不摇头者。犹如象子摇动其头。不肩排者。不以肩髆排触于他。不连手者。不应连手在路并行。未请坐不应坐者。在室罗伐悉底城。由邬波难陀在婆罗门舍。制斯学处。不善观察者。亦在室罗伐悉底城由邬陀夷不观床座坐杀小儿。放身者缘在劫比罗伐窣睹城。由邬陀夷习学菩萨。昔在宫时生戏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讥。故制。不垒足者。不以一脚重于脚上垒之而坐。不重内踝者谓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应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时极须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不得满钵受饭者。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应遥唤。随到受之勿生贪想。若预申钵表有贪心。钵临食上是丑恶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说相同淫女。应善用心抟者。谓以手把饭非多非少。可口而内非是抟令相着。张口待食现饕餮相。食在口中不应言。说同白衣法。羹饭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故为弹舌诈现醋相。不[口 ((甫-、)/寸)][口 集]食者。其食实醋故[口 ((甫-、)/寸)][口 集]唇作声而现甜相。言呵气食者。其食过热戏现冷相呵之使热。吹气食者。其食过冷戏现热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调弄施主致招讥过。不手散食者。不如鸡爬食。不啮半者。半在口中半堕钵中。不舒舌者。长舒其舌舐掠两唇。窣睹波形者。下置麨团仿其塔状。上置萝菔作相轮形。是地狱中脯烂拏塔。为其调戏致俗讥嫌。舐手者。手有余食不应舌舐。手有食水不振余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心。污手捉净水者。谓食所沾及不净所污。凡欲食啖。皆须土屑澡豆等净洗手已。方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有诸俗人从苾刍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邬波难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贱。是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遍净洗钵已。盛满清水诵圣伽他。可两三遍方授与人。地上无替不应安钵者。若以树叶等为替者无犯。不立洗钵者。恐堕破故。及危险等处皆恐损故。听法之人先应虔敬。若怀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离憍傲相及诸兵刃方为说法。若有病者无犯。若青草上好树下。及花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若棘刺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干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应于寺东北角安置圊厕。其厕四边应栽棘刺。大小行厕并须别作。各安门扇皆着傍扂。其便利处应在隐屏。凡欲入厕应脱上衣。在于上风净处安置。向洗手处于甎版石上。先置灰土用为洗净。其置土物长一肘阔一磔手余。用灰及土列作两行。行别七聚。更安一聚总十五聚。土须细末聚若半排。贮土之器应用木槽。预收备拟无令阙乏。将入厕时持土三块。事讫可用余物随时去秽。一用洗身二块遍洗左手。其筹片等不应弃于厕内。应穿小孔向外弃之。下湿之乡别为洗处。水流外出不应停溢。若悬绝临崖者随事筹量。初入厕时作声謦欬。或时蹋地。或复弹指。应掩门扇闭以傍扂。便转既竟。左腋抱瓶右手开门。至洗净处蹲在一边。土近右手瓶安左髀左臂牢[(序-予+猒)/手]。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后右手拨取七土但洗左手。后之七土两手俱洗。余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随洗随流勿令停住。次向余处别洗双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触瓶。以干牛粪揩手。取净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为净。得作余事。此由身子作斯洗净。伏彼外道婆罗门故。世尊因此制诸苾刍。若不依行咸得恶作。若小便时。但一土洗身一土洗身。如广文说。捡挍寺人数观厕处。见有不净即应扫拭涂治。或水洗令净。其小行处有不净时。应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决通无令臭秽。若有病人不能起动者。应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疮损除弃不净。应畜两盆更互净洗。或将油拭。大小行时不应披三衣。但着僧脚崎及裙。亦不应用好者。善须详审勿衣触地。若苾刍大小行讫。乃至未将净水漱口。不受他礼亦不礼他。不坐床座及啖饮食。违者皆得恶作。若饮药汤无水可求者无犯。若服泻药若患苦痢。乃至未止不应数洗。须将筹等权时且用。若泻痢竟依法而洗。鞋履沾污即应洗除。病人坐处及洗净处勿令劳倦。若便利未至不应预去。时至不应久留。若泄下气勿使作声。旋溺事了不。应久住其处。于厕屋内若上座前若在净地。及对食者皆不洟唾。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若多唾者应向屏处。若有病缘听安承器。若沙若石及草土等。安在器中勿使灒溢。应数洗之无令臭气。不得水中者。若水阔应于木上。若无可得同上草田。不上过人树者。恐日时过望取食人。若有虎豹听上高树。但有难缘并皆无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