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显扬圣教论
显扬圣教论
法界无量者。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如是等差别门无量应知。
所调伏界无量者。或立一种所调伏。谓一切有情中可调伏者是一类故。或立二种。一具缚。二不具缚。或立三种。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或立四种。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或立五种。一贪行。二嗔行。三痴行。四慢行。五觉行。或立六种。一在家。二出家。三成熟。四未成熟。五解脱。六未解脱。或立七种。一信敬。二轻毁。三中庸。四广说。五略开智。六常所调伏。七随缘。所引。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或立八种。谓八部众。从刹帝利众乃至梵众。或立九种。一如来所化。二声闻所化。三独觉所化。四菩萨所化。五难调伏。六易调伏。七软语调伏。八诃摈调伏。九或远或近调伏。或立十种。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趣。四欲界天。五人。六中有。七色有。八无色有。九有想无想。十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略说五十五种。若依相续差别则有无量应知。问有情界无量。所调伏界无量。有何差别。答有情界者。谓无差别。一切有情若有种性若无种性。所调伏界者。谓唯有种性诸位差别。调伏方便界无量者。已如前说。应知。此亦差别分别有无量种。问何故唯略说此五无量。答诸菩萨摩诃萨专为修习利众生行。是故初立有情界无量。是诸有情依于处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立世界无量。是诸有情于多世界由种种法得有染净差别。是故第三立法界无量。观有情中堪能究竟解脱苦者。建立第四所调伏界无量。若诸方便善巧能令有情证于解脱。建立第五调伏方便界无量。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依是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宣说果利益者。谓诸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有五种广大果利益。应知。云何为五。一或有有情闻说正法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生。二或有有情即说是正法时得诸漏尽。三或有有情因说此法发于无上正等觉心。四或有有情闻说此法即得菩萨最胜法忍。五或有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已。受持修行展转宣说。令正法眼久住不灭。是名五种宣说广大果利益。应知。
大乘性者。谓菩萨乘与七大性相应故。说名大乘。云何为七。一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所摄方广之教。二发心大性。谓已发无上正等觉心。三胜解大性。谓于前所说法大性境起胜信解。四胜意乐大性。谓已超过胜解行地入净胜意乐地。五资粮大性。谓已成就福智二种大资粮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时大性。谓三大劫阿僧企耶时。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七成满大性。谓即无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满菩提自体。比余成满自体尚无与等。何况超胜此中法大性乃至时大性。此之六种是成满大性之因。成满大性一种。是前六之果。应知。
摄者。谓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菩萨藏教。二于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于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甚深威德教。四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先如理思趣胜意乐。六得胜意乐入初修行。七由入修行为先故修果成就。八由修果成就故究竟出离。菩萨摩诃萨由如是修学。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菩萨。十应知者。谓如是修学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诸菩萨略有十种。应知。一安住种性。二趣入。三不净胜意乐。四净胜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得决定。八已得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安住种性菩萨。若方便修学发菩提心。即名趣入。既趣入已。乃至未入净胜意乐地。即名不净胜意乐。若得入者。名净胜意乐。即净胜意乐菩萨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得入者。名已成熟。即未成熟中乃至未入决定行地。名不决定。若得入者。名得决定。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一生所系。谓此生后无间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在此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从住种性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前所说。十种菩萨尽摄一切菩萨。如前所说。菩萨学处尽摄菩萨所有学处。
建立诸名号者。谓诸菩萨无有差别随德众名。所谓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明照。最胜之子。最胜所依。最胜所使。最胜萌芽。亦名猛健。亦名上轨范师亦名商主。亦名具大名称。亦名成就慈悲。亦名大福。亦名富自在。亦名大法师。如是等十方无边世界中。依无量内德差别。施设无数名号。应知。是中若诸菩萨自称我是菩萨。而不正勤修诸菩萨所有学处。当知此是相似菩萨非实菩萨。若诸菩萨自称菩萨。亦复勤修菩萨学处。当知此即真实菩萨。
显扬圣教论卷第九
摄净义品第二之五
异论多种者。谓十六种异论。何等十六。嗢柁南曰。
执因中有果 显了有去来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边无边矫乱 见无因断空
计胜净吉祥 名十六异论
论曰。十六异论者。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自在等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因中常恒具有果性。谓雨众外道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于诸因中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显示有果。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谓彼先师所造教藏。随闻传授展转至今。宣说因中先已有果。理者。谓即如彼沙门及婆罗门。为性寻思。为性观察。住寻思地。住自办地。住异生地。住随思惟观察行地。彼如是思。若从彼体此体得生。一切世间共知共立。彼是此因非余。又诸世间欲求此果。唯取此因不取余因。又即于彼彼事中。如是如是加功营造。非于余事。又若彼果即从彼生不从余生。是故因中定已有果。若不尔者。应立一切是一切因。又应求一一果取一切因。又应于一切事加功营造为求一果。又应从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建立故。取故。作事故。生故。彼见因中常有果性。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因果两相为异不异。若不异者。即无决定因果二体。由此二相无差别故。而言因中有果。不应道理。若异相者。汝意云何。因中果体为未生相为已生相。若未生相者。于彼因中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应道理。若已生相者。则果体已生复从因生。不应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故待缘而生。
彼有相法于有相法中由五种相可得了知。一于处所可得了知。谓如瓮中水。二于所依止可得了知。如眼中眼识。三即于自相可得了知。如因自体不由比决。四于自作业可得了知。五由因变故果变可得。或由缘变故果变可得。是故常时恒时说因中有果。不应道理。由此义故。彼所立论非如理说。谓不异相故。异相故不生相故。生相故。不应道理。
从缘显了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诸法体自本有。从众缘显非缘所生。谓即因中有果论者及声相论者。作如是计。
问何因缘故。因中有果论者。见诸因中先有果性从缘显了。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复从因生。不应道理。然非不用功为成于果。复以何缘而作功用。岂非唯为显了果故。彼作如是妄思惟已。说显了论。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无障缘故障。为有障缘故障。若无者。无有障缘而有障者。不应道理。若有者。属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譬如黑闇障瓮中水亦能障瓮。若言亦障因者。亦应显了。俱是所障。而但显因中先有果性而不显因。不应道理。
汝又应说。为有性是障缘。为果性是障缘。若有性是障缘者。是则有性。常不显了。不应道理。又因亦是有。何故不是障缘。若果性是障缘者。如是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种子果是茎等。因果即一法亦显不显。不应道理。
又今问汝。随汝意答。显与本法为一为异。若言一者。彼本有法常显已显复显。不应道理。若言异者。此显为无因耶。为有因耶。若无因者。无因而显。不应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显。非是因性不显之因能显于果。不应道理。如是无障缘故。有障缘故。有相故。果相故。显了一故。显了异故。不应道理。是故汝言。若法性无是则无相。若法性有是则有相。若性是无不可显了。若性是有则可显了者。不应道理。
今当略说。虽实是有而不可取相。或有远故不可取。或由四种障因之所障故不可取。或极微细故不可取。或心散乱故不可取。或根损坏故不可取。或未得彼相应智故不可取。如因中有果从缘显论。不应道理。当知声相论亦尔。此中差别者。外声论师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声相本有无生无灭。然由数宣吐方得显了。而声体是常。是故从缘显了论。非如理说。
去来实有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或在此法。由不正思惟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过去有未来。自相成就犹如现在。实有非假。
问何因缘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
又于此法有不如理思惟所引经教。如经中说。一切有者。谓十二处。是十二处自相故有。又如薄伽梵说。有过去业。又经中说。有过去色有未来色。乃至识亦如是。
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实是有。此若未来无者。彼时应未受自相。此若过去无者。彼时应退失自相。若如是者。诸法自相应不成就。由是诸法应性不真实。若如是者不应道理。由如是思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过去未来性相实有。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去来两相与现在相。为不异相为是异相。若不异相者。立三世相。不应道理。若异相者。性相实有。不应道理。
又汝应说。自意所欲堕三世法。为是常相为无常相。若常相者。堕于三世。不应道理。若无常相者。于三世中恒是实有。不应道理。
又汝应说。自意所欲。为计未来法来至现在世。为计未来死灭生现在世。为计法住未来以此为缘生现在世。为计本无业用今有业用。为计本相不圆满今相圆满。为计本相异今相异。为计未来有现在分相。
若言即未来法来至现在者。此应有方所。又未来现在应无差别。又应是常。不应道理。若言未来死灭生现在者。是则未来法不生于今现在法本无今生。又未来未生而言死灭。不应道理。
若言法住未来以此为缘生现在世者。此应是常。又应本无。今生非未来法生。不应道理。若本无业用今有业用者。是则本有今有便有。如前所说过故。不应道理。又此业用汝意云何。与彼本法为有异相为不异相。若异相者。此业用相未来无故。不应道理。若不异相者。本无业用今有业用。不应道理。
如无业用有此过失。如是不圆满相异相未来分相亦尔。此中差别者。复有自体杂乱过失。不应道理。如未来向现在。如是现在往过去如其所应有过失应知。谓如前所计诸因缘及所说破道理。
如是自相故。共相故。来故。死灭故。生故。业故圆满相故。异相故。未来分故。说过去未来实有论。不应道理。
如是破已复有难言。若过去未来是无。云何缘无而有觉转。若言缘无而觉转者。云何不有违教过失。如说一切有者谓十二处。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世间取无之觉为起不起。若不起者。能取无我。兔角石女儿等觉。皆应是无。此不应道理。又薄伽梵说。我诸无谄声闻如我所说正修行时。若有知有若无知无。如是不应道理。若言起者。汝何所欲此取无觉。为作有行为作无行。若作有行者。取无之觉而作有行。不应道理。若作无行者。此无行觉汝何所欲。为缘有事转为缘无事转。若缘有事转者。无行之觉缘有事转。不应道理若缘无事转者。无有缘无之觉。不应道理。
虽说一切有者谓十二处。然于有法密意说有有相。于无法密意说有无相。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无相法能持无相。是故俱名为法。俱名为有。若异者。诸修行人。但知于有不知于无。应非无间观所知法。此不应道理。又虽说言有过去业由此业故众生受。有损害受无损害受。此亦依彼习气密意假说彼法为有。谓于诸行中曾有净不净业生灭。由此因缘故。彼行胜异相续而转。是名习气。由此相续所摄习气故。爱不爱果生。是故于我无过。而汝不应道理。
又虽说言有过去色有未来色有现在色。如是乃至识亦尔者。此亦依三种行相密意故说。谓因相自相果相。依彼因相密意说有未来。依彼自相密意说有现在。依彼果相密意说有过去。是故无过。
又复不应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何以故。应知。未来有十二种相故。一因所显相。二体未生相。三待缘相。四已生种类相。五应生法相。六不生法相。七未生杂染相。八未生清净相。九应可求相。十不应求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应知。现在亦有十二种相。一果所显相。二体已生相。三缘会相。四已生种类相。五刹那相。六不复生法相。七现杂染相。八现清净相。九可喜乐相。十不可喜乐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应知。过去亦有十二种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缘相。三已度果相。四体已坏相。五已灭种类相。六不生法相。七静息杂染相。八静息清净相。九应顾恋处相。十不应顾恋处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计我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我有萨埵有命者有生者有养者有数取趣者。如是等是实是常。诸外道等作如是计。问何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由二种因故。一先不思觉率尔而得有萨埵觉故。二先已思觉得有作故。彼如是思。若无我者。见于五事不应起于五种有我之觉。一见色形已唯应起于色觉。不应起于萨埵之觉。二见顺苦乐行已。唯应起于受觉。不应起于胜劣萨埵之觉。三见已立名者名相应行已。唯应起于想觉。不应起于刹帝利婆罗门吠舍戍达罗佛授德友等萨埵之觉。四见作净不净相应行已。唯应起于行觉。不应起于愚者智者萨埵之觉。五见于境界识随转已。唯应起于心觉。不应起于我能见等萨埵之觉。由如是先不思觉。于此五事唯起五种萨埵之觉。非诸行觉。是故先不思觉见已率尔而起有萨埵觉。如是决定知有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