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显扬圣教论
显扬圣教论
善观察所知果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实际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者。诸佛自体应更了知。应更断灭。
法界净相者。谓此转依无众相故。极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者。应是无常可思议法。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无二所显。
此不可思议性复有五种应知。一自性。二处所。三住。四一性异性。五成立所作。
自性者。此转依性即色离色不可思议。如是即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不可思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即若离不可思议。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若即若离不可思议。若有若无等不可思议。
处所者。此转依性若在欲界若离欲界不可思议。若在色无色界若离色无色界不可思议。人间天上若在若离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若在若离不可思议。
住者。谓此转依住如是如是状貌安乐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奢摩他住不可思议住。有心住不可思议住。无心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圣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议。
一性异性者。一切诸佛同处一无漏界中。一性异性不可思议。
成立所作者。谓诸佛如来其性平等。智慧势力威德平等。住无漏界依止转依。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议。此复二因缘故不可思议应知。一以离言说义过言语道故不可思议。二以出世间义世无比故不可思议。
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种自在名为功用。何者为十。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胜解自在。八神变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种变化名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现诸菩萨所行行变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同时显现如来变化。三方便摄受声闻变化。四为彼所调伏有情显现一切独觉变化。佛薄伽梵于此四种变化法中。十方世界无碍作用应知。
转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转。二究竟转。暂时转者。谓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脱。诸佛如来化转不息。究竟转者。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威德明转。为诸有情作利益事。流转不息故。灭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灭。二究竟灭。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情。诸佛如来暂时示现入般涅槃非是究竟。究竟灭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及所依苦。究竟永尽。应知。功德多种者。嗢拖南曰。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方便行
论曰。殊特者。谓诸菩萨修学无上正等觉乘时。有五种殊特之法应知。何等为五。一于一切有情非有因缘而起亲爱。二唯为利益诸有情故。常处流转忍受大苦。三于多烦恼难调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足不思议威德。如是五法非余有情所共有。故名为殊特。
非殊特者。谓诸菩萨修学无上正等觉乘时。有五种非殊特法。菩萨摩诃萨由成就此五种法故。则五种殊特法成就显现。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以因利他苦即为己乐。是故菩萨恒遍受行利他因苦。是名第一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生死涅槃过失功德。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誓受行处生死法。是名第二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默然乐味。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而为说法。是名第三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已积集六波罗蜜多善根。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以清净意而施与之。又不期彼施果异熟。是名第四非殊特法。又诸菩萨以他利益事即为自利益事。是故菩萨恒现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第五非殊特法。菩萨摩诃萨由成就此五种法故。则五种殊特法成就显现应知。平等心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有情所有五种平等心。一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如为得大菩提故起大誓愿。如是亦为利益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悲愍俱平等之心。三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如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菩萨摩诃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达一有情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于一切有情所起平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萨摩诃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于一切有情亦行利益行。故于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等之心。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于五种平等之心。
利益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作一切利益事。有五种相。应知。何等为五。一于违损事说正命法而引摄之。二于不随顺能饶益事说随顺法而引摄之。三无依苦恼贫匮无怙有情为作依怙而引摄之。四宣说趣于善趣之道而引摄之。五宣说三乘趣涅槃道而引摄之。
报恩者。谓菩萨摩诃萨于有恩有情所起于五种反报利益。何等为五。一安处有情令学己德。二方便安处令学他德。三无依无怙苦恼贫匮者为作依怙。四劝令供养诸佛如来。五令自书写佛所说法。及受持供养。
欣赞者。有五种处。菩萨摩诃萨常应欣赞。何等为五。一值佛出世而得承事。二于如来所常闻六波罗蜜多相应菩萨藏法。三于成熟一切有情行堪任修习。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五证菩提已菩萨声闻大众和合。
不虚方便行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有五种不虚利益方便胜行。何等为五。一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以利益安乐意为先。二菩萨摩诃萨成就不颠倒觉。于利益安乐事如实了知。三以随宜方便说种种法。令诸有情随所堪任悉得调伏。此唯如来究竟堪能。四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时心无厌倦。五菩萨摩诃萨平等大悲于下中上诸有情所心无偏党。复次嗢拖南曰。
不颠倒方便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论曰。不颠倒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方便。摄一切正方便。应知。何等为五。一随护方便。二无过方便。三择力方便。四净胜意乐方便。五入决定方便。随护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善护聪睿。以俱生智速摄受法。又善护忆念。由忆念故所摄受法持不忘失。又善护智慧。由智慧故于所摄受法善观察义正慧通达。由远离随顺聪睿忆念智慧退分因故。及由亲近修习随顺住分胜分因故。又善护自心。由善防护诸根门故。又善护他心。由正方便护他心故。无过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善法无倒勇猛。无量无间回向菩提。择力方便者。谓即此一切住胜解行地中应知。净胜意乐方便者。谓住净胜意乐地及行正行地应知。入决定方便者。谓住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应知。如是五种方便。总摄菩萨一切正方便应知。退堕者。谓诸菩萨五退分法应知。一不敬正法及说法者。二放逸懈怠。三习近烦恼。四习近恶行。五与余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胜进者。谓诸菩萨五胜分法。即如其次第。翻前五种黑品应知。
相似功德者。谓诸菩萨五种相似功德。实是过失。应知。一于暴恶犯戒诸有情所。以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诈现具足威仪。三于随顺世间矫饰文词及外道书论相应诸法。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宣说建立相似正法。广令流布。
实功德者。谓诸菩萨五种真实功德。应知。一于暴恶犯戒诸有情所。以是因缘起增上悲心。二自性具足威仪。三于如来所说清净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修习无罪施等善行。五开示正法遮彼相似。
善调伏有情者。谓诸菩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有情。一于离恶行处。二于离爱欲处。三于无违犯犯已出处。四于守护一切诸根门处。五于正知住处。六于离愦闹处。七于远离一切恶寻思处。八于离障处。九于离烦恼缠处。十于离烦恼品粗重处。复次嗢拖南曰。
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数
定作常应作 最胜法应知
论曰。诸菩萨受记者。谓诸菩萨于六种位蒙诸如来授无上正等菩提记。一于种性位未发菩提心。二已发菩提心。三现前住。四不现前住五有时限。谓齐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无时限。谓不说决定时限。
堕于决定数者。谓诸菩萨有三种堕决定位。一种性堕决定。二发心堕决定。三不虚行堕决定。
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堕菩萨决定之数。何以故。由诸菩萨成就种性。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发心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起决定心。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觉。不复退转。
不虚行堕决定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如其所欲随所造修。诸菩萨行无有空过。依此最后堕决定位故。如来为诸菩萨授堕决定记。定作者。谓诸菩萨于五种处。决定应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云何为五。一发菩提心。二于诸有情起于怜愍。三勇猛精勤。四于五明处方便修习。五心无厌倦。常应作者。谓诸菩萨于五种处常应修作。一常应修作不放逸行。二无依无怙苦恼有情为作依怙。三常应修作供养佛行。四常应遍知误失不误失。五于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常应修作。大菩提心以为导首。
最胜法者。谓诸菩萨于十种同意最胜法。应受持应建立。以为最上。云何为十。一菩萨种性。于诸种性最为殊胜。二初发菩提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三正勤般若。于一切度最为殊胜。四爱语。于诸摄法最为殊胜。五如来。于诸有情最为殊胜。六悲。于诸无量最为殊胜。七第四静虑。于诸静虑最为殊胜。八空三摩地。于三三摩地最为殊胜。九灭尽定。于九次第定最为殊胜。十清净方便善巧。于诸方便善巧最为殊胜。复次嗢拖南曰。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思
及如实遍智 并及诸无量
宣说果利益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论曰。诸施设建立者。谓诸菩萨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沙门若婆罗门所能施设建立。除窃佛法安置己论。何等为四。一法施设建立。二谛施设建立。三道理施设建立。四乘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者。谓素怛缆等十二分教次第撰集次第安置次第制造。是名法施设建立。谛施设建立者。谓或立一谛以不虚妄义。唯是一更无第二。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诠谛。三用谛。或立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能知谛。四所知谛。五不二谛。或立六谛。一真谛。二妄谛。三应知谛。四应断谛。五应证谛。六应修谛。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或立八谛。一行苦谛。二坏苦谛。三苦苦谛。四流转谛。五流息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方便谛。或立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槃谛。九无余依涅槃谛。或立十谛。一逼切苦谛二所受用不具足苦谛。三界性乖违苦谛四爱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如是名为菩萨谛施设建立。若广分别无量应知。
道理施设建立者。有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是名道理施设建立应知。乘施设建立者。谓声闻独觉无上大乘。各有七种施设建立应知。
声闻乘七种施设建立者。一于四圣谛诸无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慧所作业。六助慧资粮。七慧所证果。如声闻乘如是七种施设建立。独觉乘亦尔。
无上大乘七种施设建立者。一缘离言说一切法真如无分别平等出离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慧所作业。六助慧资粮。七慧所证果。是名三乘七种施设建立应知。如是三世诸佛菩萨。皆由此四正施设正建立无增无减。
一切法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法为欲证得如实遍智。起四寻思。如前已说。
如实遍智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起四种如实遍智。如前已说。
诸无量者。谓诸菩萨依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者为五。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
有情界无量者。谓六十四种有情众。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趣。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达罗。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下品。十四中品。十五上品。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律仪。二十不律仪。二十一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二已离欲。二十三未离欲。二十四邪定聚。二十五正定聚。二十六不定聚。二十七苾刍。二十八苾刍尼。二十九式叉摩那。三十勤策男。三十一勤策女。三十二邬波索迦。三十三邬波斯迦。三十四习三摩地者。三十五温诵经者。三十六供侍病者。三十七长宿。三十八中年。三十九少年。四十阿遮利耶。四十一邬波柁耶。四十二共住。四十三近住。四十四宾客。四十五监僧事者。四十六乐利养者。四十七乐恭敬者。四十八乐远离者。四十九多闻者。五十有智者。五十一大福者。五十二法随法行者。五十三持素恒缆者。五十四持毗柰耶者。五十五持摩怛理迦者。五十六异生者。五十七见谛者。五十八学者。五十九无学者。六十声闻。六十一独觉。六十二菩提萨埵。六十三转轮圣王。六十四如来若依身相续差别则无量无边。世界无量者。谓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等无量差别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