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论
- 中论
中论
法已灭不灭,未灭亦不灭,
灭时亦不灭,无生何有灭?
若法已灭则不灭,以先灭故。未灭亦不灭,离灭相故。灭时亦不灭,离二更无灭时。如是推求,灭法即是无生,无生何有灭?
复次,
法若有住者,是则不应灭;
法若不住者,是亦不应灭。
若法定住,则无有灭。何以故?由有住相故。若住法灭则有二相,住相、灭相,是故不得言住中有灭,如生死不得一时有。若法不住,亦无有灭。何以故?离住相故。若离住相则无法,无法云何灭?
复次,
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灭;
是法于异时,不于异时灭。
若法有灭相,是法为自相灭?为异相灭?二俱不然。何以故?如乳不于乳时灭,随有乳时,乳相定住故;非乳时亦不灭,若非乳不得言乳灭。
复次,
如一切诸法,生相不可得;
以无生相故,即亦无灭相。
如先推求,一切法生相不可得,尔时即无灭相。破生故无生,无生云何有灭?若汝意犹未已,今当更说破灭因缘。
若法是有者,是即无有灭,
不应于一法,而有有无相。
诸法有时推求灭相不可得。何以故?云何一法中,亦有亦无相?如光影不同处。
复次,
若法是无者,是即无有灭;
譬如第二头,无故不可断。
法若无者则无灭相,如第二头、第三手无故不可断。
复次,
法不自相灭,他相亦不灭;
如自相不生,他相亦不生。
如先说生相,生不自生,亦不从他生。若以自体生,是则不然。一切物皆从众缘生,如指端不能自触,如是生不能自生。从他生亦不然。何以故?生未有故,不应从他生。是生无故无自体,自体无故他亦无,是故从他生亦不然。灭法亦如是,不自相灭,不他相灭。
复次,
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
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
汝先说有生、住、灭相故有有为,以有有为故有无为。今以理推求,三相不可得,云何得有有为?如先说,无有无相法,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无为相名不生、不住、不灭,止有为相故名无为相,无为自无别相,因是三相有无为相。如火为热相、地为坚相、水为冷相,无为则不然。
问曰:若是生、住、灭毕竟无者,云何论中得说名字?
答曰: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生、住、灭相无有决定,凡人贪著谓有决定,诸贤圣怜愍欲止其颠倒,还以其所著名字为说。语言虽同,其心则异,如是说生、住、灭相,不应有难。如幻化所作,不应责其所由,不应于中有忧喜想,但应眼见而已。如梦中所见不应求实,如乾闼婆城日出时现而无有实,但假为名字不久则灭;生、住、灭亦如是,凡夫分别为有,智者推求则不可得。
观破作作者品第八
问曰:现有作、有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报,是故应有作者、作业。
答曰:上来品品中,破一切法皆无有余。如破三相,三相无故无有有为,有为无故无无为;有为、无为无故,一切法尽无作、作者。若是有为,有为中已破;若是无为,无为中已破,不应复问。汝著心深故,而复更问,今当复答。
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
决定无作者,不作无定业。
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业,则不应作。若先定无作者、定无作业,亦不应作。何以故?
决定业无作,是业无作者;
定作者无作,作者亦无业。
若先决定有作业,不应更有作者,又离作者应有作业,但是事不然。若先决定有作者,不应更有作业,又离作业应有作者,但是事不然。是故决定作者、决定作业,不应有作;不决定作者、不决定作业,亦不应有作。何以故?本来无故。有作者、有作业,尚不能作,何况无作者、无作业?
复次,
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业,
作者及作业,即堕于无因。
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业,汝谓作者有作,即为无因:离作业有作者、离作者有作业,则不从因缘有。
问曰:若不从因缘有作者、有作业,有何咎?
答曰:
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
无作无作者,无所用作法。
若无作等法,则无有罪福,
罪福等无故,罪福报亦无。
若无罪福报,亦无有涅槃,
诸可有所作,皆空无有果。
若堕于无因,一切法则无因无果。能生法名为因,所生法名为果,是二即无。是二无故无作、无作者,亦无所用作法,亦无罪福。罪福无故,亦无罪福果报及涅槃道,是故不得从无因生。
问曰:若作者不定,而作不定业,有何咎?
答曰:一事无,尚不能起作业,何况二事都无!譬如化人以虚空为舍,但有言说,而无作者、作业。
问曰:若无作者、无作业,不能有所作。今有作者、有作业,应有作。
答曰: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业,
有无相违故,一处则无二。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定不定业。何以故?有无相违故,一处不应有二。有是决定,无是不决定。一人一事,云何有有无?
复次,
有不能作无,无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其过如先说。
若有作者而无业,何能有所作?若无作者而有业,亦不能有所作。何以故?如先说,有中若先有业,作者复何所作?若先无业,云何可得作?如是则破罪福等因缘果报。是故偈中说:有不能作无,无不能作有,若有作、作者,其过如先说。
复次,
作者不作定,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业,其过如先说。
定业已破,不定业亦破,定不定业亦破。今欲一时总破,故说是偈。是故作者不能作三种业,今三种作者亦不能作业。何以故?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于业,其过如先说。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不能作于业。何以故?如先三种过因缘,此中应广说。如是一切处求作者、作业,皆不可得。
问曰:若言无作、无作者,则复堕无因。
答曰:是业从众缘生假名为有,无有决定,不如汝所说。何以故?
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
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
业先无决定,因人起业;因业有作者,作者亦无决定,因有作业名为作者,二事和合故得成作、作者。若从和合生则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则无所生,但随凡夫忆想分别故,说有作业、有作者,第一义中无作业、无作者。
复次,
如破作、作者,
受、受者亦尔,
及一切诸法,亦应如是破。
如作、作者不得相离,不相离故不决定,无决定故无自性。受、受者亦如是,受名五阴身,受者是人,如是离人无五阴,离五阴无人,但从众缘生。如受、受者,余一切法,亦应如是破。
破本住品第九
问曰:有人言,
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
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
若无有本住,谁有眼等法?
以是故当知,先已有本住。
眼、耳、鼻、舌、身、命等诸根,名为眼耳等根。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思忆念等心心数法,名为苦乐等法。有论师言:“先未有眼等法,应有本住。因是本住,眼等诸根得增长。若无本住,身及眼等诸根,为因何生而得增长?”
答曰:
若离眼等根,及苦乐等法,
先有本住者,以何而可知?
若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有本住者,以何可说?以何可知?如外法瓶衣等,以眼等根得知,内法以苦乐等根得知。如经中说:“可坏是色相,能受是受相,能识是识相。”汝说离眼耳、苦乐等先有本住者,以何可知说有是法?
问曰:有论师言:“出入息、视眴、寿命、思惟、苦乐、憎爱、动发等是神相。若无有神,云何有出入息等相?是故当知,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有本住。”
答曰:是神若有,应在身内,如壁中有柱。若在身外,如人被铠。若在身内,身则不可坏,神常在内故。是故言神在身内,但有言说,虚妄无实。若在身外覆身如铠者,身应不可见,神细密覆故,亦应不可坏,而今实见身坏。是故当知,离苦乐等先无余法。若谓断臂时神缩在内不可断者,断头时亦应缩在内不应死,而实有死,是故知离苦乐等先有神者,但有言说,虚妄无实。
复次,若言身大则神大、身小则神小,如灯大则明大、灯小则明小者,如是神则随身不应常。若随身者,身无则神无,如灯灭则明灭。若神无常,则与眼耳、苦乐等同。是故当知,离眼耳等先无别神。
复次,如风狂病人不得自在,不应作而作。若有神是诸作主者,云何言不得自在?若风狂病不恼神者,应离神别有所作。如是种种推求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无本住。若必谓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有本住者,无有是事。何以故?
若离眼耳等,而有本住者,
亦应离本住,而有眼耳等。
若本住离眼耳等根、苦乐等法先有者,今眼耳等根、苦乐等法,亦应离本住而有。
问曰:二事相离可尔,但使有本住。
答曰: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
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
法者,眼耳、苦乐等;人者,是本住。汝谓以有法故知有人,以有人故知有法,今离眼耳等法何有人?离人何有眼耳等法?
复次,
一切眼等根,实无有本住,
眼耳等诸根,异相而分别。
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实无有本住。因眼缘色生眼识,以和合因缘,知有眼耳等诸根,不以本住故知。是故偈中说:一切眼等根,实无有本住,眼耳等诸根,各自能分别。
问曰:
若眼等诸根,无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云何能知尘?
若一切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无本住者,今一一根,云何能知尘?眼耳等诸根无思惟,不应有知;而实知尘,当知离眼耳等诸根,更有能知尘者。
答曰:若尔者,为一一根中各有知者?为一知者在诸根中?二俱有过。何以故?
见者即闻者,闻者即受者,
如是等诸根,则应有本住。
若见者即是闻者,闻者即是受者,则是一神。如是眼等诸根,应先有本住,色声香等无有定知者,或可以眼闻声,如人有六向随意见闻。若闻者、见者是一,于眼等根随意见闻,但是事不然。
若见、闻各异,受者亦各异,
见时亦应闻,如是则神多。
若见者、闻者、受者各异,则见时亦应闻。何以故?离见者有闻者故。如是鼻舌身中,神应一时行。若尔者,人一而神多,以一切根一时知诸尘,而实不尔。是故见者、闻者、受者,不应俱用。
复次,
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
所从生诸大,彼大亦无神。
若人言离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别有本住,是事已破。今于眼耳等所因四大,是四大中亦无本住。
问曰:若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无有本住可尔;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应有。
答曰:
若眼耳等根,苦乐等诸法,
无有本住者,眼等亦应无。
若眼耳、苦乐等诸法,无有本住者,谁有此眼耳等?何缘而有?是故眼耳等亦无。
复次,
眼等无本住,今后亦复无,
以三世无故,无有无分别。
思惟推求本住,于眼等先无,今后亦无。若三世无,即是无生寂灭不应有难。若无本住,云何有眼等?如是问答,戏论则灭;戏论灭故,诸法则空。
破燃可燃品第十
问曰:应有受、受者,如燃、可燃。燃是受者,可燃是受,所谓五阴。
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燃、可燃俱不成故。燃、可燃,若以一法成,若以二法成,二俱不成。
问曰:且置一异法。若言无燃、可燃,今云何以一异相破?如兔角龟毛无故不可破。世间眼见实有事而后可思惟,如有金,然后可烧可锻;若无燃、可燃,不应以一异法思惟。若汝许有一异法,当知有燃、可燃。若许有者,则为已有。
答曰:随世俗法言说,不应有过。燃、可燃若说一、若说异,不名为受。若离世俗言说,则无所论。若不说燃、可燃,云何能有所破?若无所说,则义不可明。如有论者欲破有无,必应言有无,不以称有无故而受有无,是以随世间言说故无咎。若口有言便是受者,汝言破即为自破;燃、可燃亦如是,虽有言说亦复不受。是故以一异法,思惟燃、可燃,二俱不成。何以故?
若燃是可燃,
作、作者则一;
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
燃是火,可燃是薪。作者是人,作是业。若燃、可燃一,则作、作者亦应一。若作、作者一,则陶师与瓶一,作者是陶师,作是瓶。陶师非瓶,瓶非陶师,云何为一?是以作、作者不一故,燃、可燃亦不一。若谓一不可则应异,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燃与可燃异,应离可燃别有燃,分别是可燃、是燃,处处离可燃应有燃,而实不尔,是故异亦不可。
复次,
如是常应燃,不因可燃生,
则无燃火功,亦名无作火。
若燃、可燃异,则燃不待可燃而常燃。若常燃者,则自住其体,不待因缘,人功则空。人功者,将护火令燃;是功现有,是故知火不异可燃。
复次,若燃异可燃,燃即无作。离可燃,火何所燃?若尔者,火则无作,无作火无有是事。
问曰:云何火不从因缘生,人功亦空?
答曰:
燃不待可燃,则不从缘生;
火若常燃者,人功则应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