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大乘大集部
- 大方等大集经
大方等大集经
能净一切六境界, 是故菩提心最胜。
远离障碍除五盖, 诸根清净无憍慢,
贪欲瞋恚痴对治, 是故菩提心最胜。
观善思惟具念心, 修助菩提得神通,
不畏生死乐涅槃, 是故菩提心最胜。
凡所说法不为食, 于诸法中心无吝,
修行善法不求报, 是故菩提心最胜。
不以余乘摄众生, 所说众乐而受持,
其心无量无有边, 是故菩提心最胜。
内外清净无过咎, 不畏生死修菩提,
修菩提时心不悔, 是故菩提心最胜。
知众生界净国土, 庄严菩提不自为,
迷惑众生示正道, 是故菩提心最胜。
善知法界真实性, 无分别智不可说,
能破众生怖畏想, 是故菩提心最胜。
若能具足如是法, 是能净发菩提心,
不为世法之所污, 烦恼魔业亦复然。
若有能发菩提心, 是则能胜一切乘,
能净一切众生心, 亦能演说无上道。
“善男子,云何名为菩提之心押而不坏?押者名为大悲,缘于一切众生,绍三宝种不令断绝,为佛法故庄严善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严净世界,为护正法不惜身命。善男子,若为诸恶众生打触恼乱娆害,悉当忍之,亦应不舍一切众生,心不生悔不愁不恼,为调众生勤加精进。若遇骂辱、瞋恚、打掷,默然受之终不加报,应作是念:‘夫大乘者与世共诤。何以故?一切众生顺生死流,大乘之法逆生死流。一切众生各各诤讼,大乘之法破坏斗诤。一切众生瞋恚炽盛,大乘之法除灭瞋心。一切众生各各虚诳,大乘之法质直无虚。十方世界若有众生,以诸刀杖随逐菩萨,而作是言:‘谁有发此菩提心者?我当叚叚支解其身如胡麻许。’菩萨闻此终不退转菩提之心,亦不放舍慈悲喜舍、惠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何以故?菩萨思惟:‘我于无量无边世中,受大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身,受行恶法不能自利及利他人。若我或于无量世中,为彼恶人刀杖随逐节节支解,我终不舍于菩提心及诸众生。何以故?若我不能忍受如是世中苦者,何能堪忍地狱诸苦?行善法时,多有恶法来作障碍,我若不忍,云何能作种种善法?一切众生施我恶事,我要当以善法施之。众生施我刀杖骂辱,我以无上大忍施之。’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思惟观者,当知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观已能忍三押,谓身、口、意。
“云何押身?若菩萨身被支解时,尔时依法将顺恶人,具足六波罗蜜。云何菩萨身被支解,而得具足六波罗蜜?菩萨若被支解身体不惜身命,尔时具足檀波罗蜜;于彼恶人修集慈心,尔时具足尸波罗蜜;不瞋不骂,不以恶事还往加之,尔时具足忍波罗蜜;为诸众生勤行精进,终不舍离菩提之心,尔时具足精进波罗蜜;若他瞋打其心不动,不失正念其意清净,尔时具足禅波罗蜜;观身无常、苦、空、无我,犹如草木瓦石等类,尔时具足般若波罗蜜。具足如是六波罗蜜已,押而不坏,是名押身。
“云何押口?忍于一切恶言骂辱,若实不实,但责己身烦恼诸结,终不怨他,为诸众生修集慈悲。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忍恶骂时,即得具足忍波罗蜜。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即作是念:‘是人往世悭贪因缘,亲近恶友得是恶心。我破悭贪,修集惠施,亲近善友,是故我能舍是瞋恚。’尔时具足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作是念言:‘是人破戒不信业果,是故骂我。我受持戒信于业报,是故修忍念于菩提,护持正法将顺众生。’尔时具足尸波罗蜜。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作是思惟:‘是人懈怠不修善法,是故骂我。我勤精进修集善法,舍离瞋心,于善法所心无厌足。我今要当设大方便,先令是人坐菩提树,然后我当取菩提果。’尔时具足精进波罗蜜。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复作是念:‘是人失念狂乱放逸,烦恼所污。我今破坏一切烦恼,为如是等诸恶众生发菩提心。若诸众生悉清净者,我复何缘发菩提心?’是故专心缘念菩提,心不匆务,尔时具足禅波罗蜜。菩萨摩诃萨遇骂辱时复作是念:‘是人著我我所、众生、寿命、士夫。我依法界,法界之中唯骂谁受?我亦不见一法是骂及以骂者。’尔时具足般若波罗蜜。若能至心受持修行五波罗蜜,尔时具足忍波罗蜜,是名押口。
“云何押心?不畏魔众退菩提心,不畏一切众邪异见退菩提心,不畏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诸苦退菩提心。若见佛像来作是言:‘汝亦不能发菩提心。菩提之道甚为难得,不如早修声闻乘法,速证涅槃,受大安乐!’菩萨尔时闻是语已,即自思惟:‘菩提之道难之与易,我终不退,定当得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床。我昔己请一切众生,许当以法而惠施之。我今未与,云何欺诳?我当随顺一切佛心,堪忍如是押心之事,不诳诸佛、人、天、大众及以已身。’是名押心。”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向菩提道心不坏, 大慈大悲亦复然,
又不断绝三宝种, 无量庄严为菩提。
为佛十力四无畏, 三十二相八十好,
无量世中舍财施, 亦受种种大苦恼。
为得三宝诸功德, 受持正法而广说,
为度众生生死海, 是故堪受种种苦。
十方世界恶众生, 执持刀杖逼我身,
心终不动失菩提, 怜愍一切众生故。
无量劫中受苦恼, 不能自利及利他,
今我此忍大利益, 亦能得佛无量德。
为佛功德碎其身, 犹如胡麻心不悔,
心亦不退无上道, 多受诸苦为菩提。
行住坐卧念菩提, 其心寂静离烦恼,
若欲起瞋于众生, 先当怨己及烦恼。
三恶道中受诸苦, 为诸众生得佛道,
不求人天上快乐, 甘乐为众受诸苦。
若于人中所受苦, 不及地狱百千一,
虽受三恶无量苦, 亦不退失菩提心。
观身无常及无我, 四大之性如四蛇,
至心放舍如是身, 能得智慧无上道。
流转诸有受诸苦, 以不能观身真实,
菩萨能观身真实, 是故永离诸苦恼。
行恶之时无妨碍, 修行善法多留难,
诸佛世尊为证知, 是故我受种种苦。
我今能忍如是等, 身口意业无量苦,
以是因缘菩提心, 坚牢毕竟不可动。
舍身具六波罗蜜, 于身无贪具足檀,
于彼恶人生慈心, 是故具足于尸罗。
割身能忍不生瞋, 以是因缘具羼提,
受苦时心不动转, 是故具足毗黎耶。
不失念心乐寂静, 是故具足于禅那,
观身无我无我所, 尔时具足于般若。
若我能作是庄严, 不久定得无上道,
若我不忍恶口业, 云何能坏众烦恼?
若我调伏身口意, 则能忍受众苦逼,
能坏一切诸魔众, 虽有众邪我不动。
若欲具足波罗蜜, 如来十力四无畏,
获得无上无价宝, 当学调伏身口意。
“善男子,云何名为穿菩提心?菩萨既发菩提心已,终不生于相似我慢,不著菩提心,不贪菩提心,不爱菩提心,不观菩提心,如是则能令心寂静,观深法界,观诸佛法。深法界者,谓十二因缘,远离二边,一切诸法性自无我,观于我性、一切法性空无有主,住空三昧、无相、无愿,知诸行法无所造作;观色如沫、受如水泡、想如热焰、行如芭蕉、识则如幻,观界无作无有动摇,入如聋盲;心无暂住,憍慢之结都无生处;诸法无二无有分别,一味、一乘、一道、一源;观一切声无有声相,一切音声次第不合,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了知苦相,集无我所,于灭无增,知道毕竟;无障碍故,观身念处知去来受,念心出灭知于法界,观界非界故修正勤,欲得自在故修如意;离诸烦恼名为信根,乐于寂静名精进根,非有念故名为念根,非思惟故名为定根,远离一切名为慧根;不随他故名为信力,无障碍故名精进力,不退转故名为念力,心得自在名为定力,不观善恶名为慧力;不放逸故名念觉分,入诸法故名择法觉分,如法行故名进觉分,远离恶故名喜觉分,身心寂静名除觉分,知实三昧名定觉分,不观于二名舍觉分;远离诸见名为正见,离诸觉观名正思惟,知诸声性名为正语,于身口意不生贪著名为正业,离嫉妒心名为正命,不增不减名正精进,于善不善不生贪著是名正念,观诸心界是名正定;实相之性其性寂静,毕竟义者名无常、苦、无我;假名清净大净能调心者名之为施,身心清净名之为戒,诸法无常名之为忍,勤修是智名为精进,内外清净名为三昧,观真实故名为智慧;知诸众生心性本净是名为慈,观于一切等如虚空是名为悲,断一切喜名为喜心,远一切行名为舍心;一切诸法未来世净,过去种种现在无我。善男子,若能真实观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为穿菩提心宝。菩萨观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陀罗尼。
“善男子,譬如日月不作往来照明之心,以诸众生福德力故,自行往返坏诸闇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观了如是等法,亦复如是不作是念‘我当利益无量众生’,而令众生大得利益。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作是观,是名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入定乃能作如是观,乱心不能。定者即是禅波罗蜜,观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是乃能观于真实,了了见于一切法相。云何名见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名无相相,言无相者即是无作,即此无作名之为相,若能永断如是无相即无相相。又无相者名无生相,无相相者名无灭相,无生无灭名无相、无相相。若见无生、无灭、无作、无一无二、无瞋无诤、无有,如尔不动不转知于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实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真实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
说是法时,十二那由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万六千天得无生忍。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能破一切诸法相, 清净无上菩提心,
若能如是观察者, 即得不著一切法。
明见甚深诸法界, 亦不怖畏于涅槃,
以是不怖因缘故, 则能增长于佛法。
明信于因及果报, 十二因缘亦如是,
远离二边常断见, 随意种种说正法。
于常无常心不著, 又能演说于中道,
知一切法是空性, 无有众生无寿命。
一切诸法空无相, 亦复无有次第生,
其性本来常寂静, 无有能作如虚空。
不观一切诸法相, 了了觉知无有生,
观色如沫受如泡, 想如热焰行芭蕉。
观心如幻四大空, 观入犹如聋盲者,
又观心意无内外, 心无住处界无二。
不著诸法色色相, 虽有是知无憍慢,
观一切法皆平等, 一味一乘一道源。
能知如是真实义, 了了能观于法界,
无有音声能观声, 无有心意能观心。
无有文字观文字, 是能真实知法界,
一切法义不可说, 声及文字亦复然。
真实知苦集灭道, 具足系心四念处,
于诸法界无分别, 其心能得大自在。
远离一切诸烦恼, 修四正勤行精进。
为得无碍大自在, 勤心修集四如意。
于一切法不贪著, 为于如是修信根;
常乐住于大寂静, 是故修集精进根;
心无念虑知真实, 是故修集于念根;
悉能调伏诸心想, 是故修集于定根;
为能观察于法界, 是故修集于慧根。
为欲了知诸法界, 是故修集七觉分。
不观诸法一二数, 是故修集八正道。
如意能以财物施, 亦能如意受持戒,
又能清净于内外, 是则名为大神通。
一切诸法本性净, 是故修集于慈悲,
断一切喜诸烦恼, 是故修集于喜心。
一切诸法本性净, 去来现在亦复然,
若观诸法无生灭, 是人即得真实知。”
尔时,世尊复告海慧菩萨言:“菩萨得是净大净已,其心真实,无有欺诳,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得真实智、毕竟大智、净印三昧,安住净印三昧根本。云何名为三昧根本?为诸众生修大慈悲,虽得供养其心不高,瞋恚毁辱心亦不下。心不高故,则能生于不憍法性、不憍名字,亦不生于相似我慢,身口意业从智慧生,是故一切所作诸业非不随智。
“云何菩萨身业随智?所得身形殊胜微妙,众生见者即得调伏,身四威仪亦能调伏。离诸身过、身曲、身滓,其身清净相好庄严,诸根具足无有缺减,不恃此身而生憍慢,见下色者心亦不轻,自于其身不生贪著。观身法界及以身业,知是色已,念于法身,不求食身,以定为食,为调众生现受其施。常修圣行,所谓非为贪欲、瞋恚、愚痴受持清净戒拥护正法。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随智身业,得大神力、无所畏力。以是力故,于诸佛土普示其身,如此世界所示色身,余诸世界亦复如是;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其光柔软,众生遇者离烦恼热,离烦恼已受大快乐。是名菩萨身业随智。
“云何菩萨口业随智?所谓远离六十四种恶口之业,粗语、浊语、非时语、妄语、漏语、大语、高语、轻语、破语、不了语、散语、低语、仰语、错语、恶语、畏语、吃语、诤语、讇语、调语、诳语、恼语、怯语、邪语、罪语、哑语、入语、烧语、地狱语、虚语、慢语、轻语、不爱语、说罪咎语、失语、别离语、利恶语、两舌语、无义语、无护语、喜语、狂语、杀语、害语、系语闭语、缚语、打语、歌语、非法语、自赞叹语、说他过语、谤三宝语,是名六十四。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远离如是恶口等事,凡有所说,说实、说真、说解脱、说如实、说随谛、说利众生、说随众生心实不实、说众乐闻、说一切声、说一切语、说净众生根、说令众生离于烦恼、说于佛语、说于甘露其声遍闻十方世界、说令众生永离苦恼、说于深义、说调众生、说不造作恶,是名菩萨口业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