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史弹词

传至子德光,改号大辽国,是为太宗皇帝[会同 在位二十一年]
传之 世宗[天禄 在位四年]
穆宗[应历 在位十八年]
景宗[保宁 干亨在位十四年]
圣宗[统和 开泰 太平在位四十六年]
兴宗[重熙 在位二十三年]
道宗[清宁 咸雍 大康 大安 寿隆 在位三十九年]
天祚帝[干统天庆 保大 在位二十五年]
宣宗[天福]
凡十主,共二百一十年,宋徽宗时,被其部属女直酋长阿骨打所灭。
大金者,本辽之部属,酋长阿骨打起兵灭辽,国号金,是为太祖皇帝[收国 天辅在位七年]传之
太宗吴乞买[天会 在位十三年]又克宋,传
熙宗[天眷 皇统在位十五年]
海陵王[天德 贞元 正隆 在位一十一年]
世宗[大定 在位二十九年]
章宗[明昌 承安 泰和在位一十九年]
卫绍王[大安崇宁至宁在位四年]
宣宗[真佑 兴定 光元 在位一十一年]
哀宗[正大 天兴在位十年]
末帝 凡十主,共一百一十九年,元朝太祖灭之。
西夏者,乃拓拔氏自宕项,于唐贞观中入居银夏,唐赐姓李。唐末为夏州节度李彝昌,叔父仁当、弟李彝超、李彝兴,李光睿,李继筠,李继捧,李继迁。至继迁立国,宋太祖时归降,赐名赵保吉。其子德明嗣之。至宋仁宗时,德明之子元昊,一名曩霄,据兴州之地,尽有河南河西河外三十二州,戊寅宝元元年称帝,号大夏景宗[天寿礼法延祚在位十一年]传
英宗[延嗣宁国 天佑垂圣 福圣承道成都 拱化 在位十九年]
惠宗[干道 天赐礼盛国庆 大安礼定 在位十九年]
崇宗[天义治平 天佑民安 永安 贞观 雍宁 元德 正德 大德 在位五十三年]
仁宗[大庆 天盛 干佑在位五十三年]
桓宗[天庆 在位十二年]
襄宗[应天 皇建在位五年]
神宗[光定 在位十二年]
献宗[干定 在位三年]
末王南平王[在位二年]凡十主,共一百九十年,元太祖灭之。
西辽者,契丹耶律大石,因大辽灭亡,乙巳年建国称帝,于起儿漫,又迁于虎思,是为德宗皇帝,在位十年。因子幼,其后萧氏塔不烟称制,号感天皇后,六年而卒。子夷列即位,是为仁宗,又十二年卒。其子幼,遗命其妹普速完权团,号承天皇太后。又十五年,弒其夫萧朵鲁卜,其夫之父干里剌讨而诛之,立仁宗子直鲁古,改元天绾,在位三十四年,因出猎为乃蛮屈出律伏兵擒之,而西辽遂亡。
计所传:
德宗[延庆 康国] 感天后[咸清] 仁宗[绍兴] 承天后[崇福] 天禧帝[天禧]
凡五主,共七十一年而灭。
此四国者,与宋相参,分据四海,非一统之天下也。今将四国大略,写入词文。

五代史,运将衰,中原粉碎。
汉刘崇,因雪憾,铁骑南征。(注见前八卷北汉主虎鬬龙争句下)
宋太祖,事周朝,官封点检。(赵匡胤,涿邢人,仕周,官殿前都指挥使。周世宗尝于文书囊中,得长三尺余木,题云:点检作天子。时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乃命匡胤代之。及周恭帝立,加匡胤检校太尉,领归德节度使,后篡周即位,以所镇归德军在宋州,国号宋,庙号太祖)
领三军,搪北汉,出扫边尘。(镇定二州言北汉主承钧会契丹兵入寇,周主遣匡胤帅禁兵御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都下讙言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廷宴然不知。及兵变,遣客省使潘美见执政谕意,范质等闻变,质执王溥手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 范质,字文素,宗城人)
感天象,动日光,陈桥兵变。(六军发汴京,殿前都指挥使苗训,善观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指示匡胤亲吏楚昭辅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陈桥驿,明旦兵变,立匡胤为天子,拥之还汴, 兵变注前见八卷周世宗陈桥句下)
应云龙,登宝位,南面称尊。(通远军使董遵诲父宗本,仕汉为随州刺史,匡胤微时,客游至汉东,依焉,遵诲尝倚父势侮之,一日,谓匡胤曰:每见城上,有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俄化龙飞腾东北去。是何祥也?匡胤不对,后辞去,紫云渐散。至是即位,召遵诲谕之曰:卿尚记曩日紫云黑龙之事乎?)
即位后,便施仁,诸州赈贷。(太祖甫即位,首遣使分赈诸州。宋史断曰:此武王下车未几而散财发粟之心也。宋主可谓得为政之首务矣)
武成庙,除白起,深恶伤生。(初,唐肃宗追赠吕望为武成王,立庙祭之,以历代良将白起等十人为十哲,范蠡等六十四人配享。至是太祖幸武成王庙,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岂宜受享?命毁其象)
讨南汉,定西蜀,八方拱手。(太祖命潘仁美讨南汉主刘鋹,注见前八卷悯穷民句下。命王全斌讨后蜀主孟昹,注见前八卷王全斌句下)
取江南,朝吴越,四海来宾。(命曹彬下江南,唐主煜出降,注见八卷曹彬句下。吴越王钱弘俶,与妻孙氏子惟浚孙承佑来朝,太祖赐礼资宅以居,留两月遣还,赐以黄袱,封识甚固,戒曰:途中宜密观。及启之,则皆群臣乞留弘俶章疏也。弘俶感惧,既归,每视事,命徙坐于东偏,谓左右曰: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敢宁居乎?每修贡,必列于庭,焚香而后遣之)
庙堂间,文用着,能谋赵普。(赵普事太祖,初为书记,刚毅果断,以天下为己任。太祖尝微行至其第,普妻行酒,太祖以嫂呼之。凡收藩镇之权,迟幽蓟之伐,选练禁兵,立更戍之法,皆普之谋也。太祖以普同平章事,后再相太宗,拜太师。太宗曰:普能断大事,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
边关上,武用着,不杀曹彬。(曹彬先仕周,为河中都监,后归宋,太祖令从王全斌等伐蜀。及蜀平,诸将咸欲屠城,彬独申令戢下;诸将多收子女王帛,彬橐中惟图书衣衾。太祖赏彬特优,以为宣徽南院使,寻遣彬伐江南,围城中,每缓师不迫,使人谕李煜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惟冀煜自归命。城将陷,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问疾,彬曰:余疾非药石所能愈,惟诸君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焚香为誓,彬即称愈。及江南平,太祖以彬为枢密使,从征太原,封鲁国公。彬位兼将相,有功不伐,仁恕清慎,为宋良将第一。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封鲁公,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
劝藩镇,解兵权,君臣定体。(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典禁卫兵。一日晚朝,与守信等酒酣,太祖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守信等问故,太祖曰: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曰: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太祖曰:卿等固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日有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太祖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参买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明日乞罢典兵。后凤翔节度使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太祖宴于后苑,酒酣,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谕意,即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邱园。诸节度使明日皆罢镇奉朝请。胡一桂曰:太祖以从容杯酒之间,解石守信等兵权;复以后苑之宴,罢王彦超等节镇,于是宿卫藩镇,不可除之痼疾,一朝而解矣)
诫行兵,毋杀掠,远近蒙恩。(命曹彬下江南。将行,太祖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又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闘,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捷至,羣臣称贺,太祖曰: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命出米十万石赈恤之)
遵母命,保家邦,惇行孝友。(皇太后杜氏疾革,谓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祖考及太后之福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故汝得至此。汝万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殂,乃封弟光义为晋王,数幸其第。光义尝有疾,亲为灼艾。光义觉痛,太祖亦取艾自炙,以分其痛)
把龙床,传乃弟,不负其心。(太祖奉太后遗命,卒传位于弟光义)
怎承望,寿将终,人遮烛影。(李焘云:帝不豫,壬子夜大雪,帝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而帝崩)
哭啼啼,同富贵,就里难明。(初,太祖疾大渐,宋后遣宦者王继恩召皇子德芳,继恩径召晋王。宋后见晋王,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思往日,顺天心,不当至此。
善施为,恶报应,万古疑心。(邱琼山曰:太祖太宗嗣位之际,此千载不决之疑。按宋史云,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王继恩称遗诏迎太宗即位。诘旦太宗入。此宋史所载可信者也。胡一桂陈牼作私史,乃云遥见烛影摇红,及闻大声汝好为之之言,遂使太祖有不得其死之疑,太宗有贼害其君之谤。原其说出于李焘之长编,焘又据湘山野录而删润之。野录谓太祖太宗对饮,烛影下时见太宗有不可胜之状,而焘改不可胜为逊避;太祖下阶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而焘改戳雪为戳地,好做为好为之,又加大声二字。陈牼据焘所删润者书之,又于好为之下,妄以己意,添俄而帝崩四字。是则启后世之疑者,胡陈二子也;启二子之疑者,焘也。 李焘,字仁甫,眉山人,累赠温国公,作绩资治通鉴长编,计一千六十三卷。戳音擢)
人瞻仰,太平年,云开见日。(当五代时,中原粉碎,涂炭生灵,人心想望太平久矣。周朝驸马都尉张永德,喜延接方士,尝遇异人曰:天下将太平,真主已出。永德曰:其谁?答曰:公覩紫黑色属猪人,善战果于杀伐者,善待之。永德阴自访,见太祖英表,问其岁在亥,勋位渐隆,倾身亲附。后果如言)
巧称呼,尧让舜,总是虚名。(宋史以宋受周禅,比之尧让舜焉)
瞪着眼,欺负人,孤儿寡妇。
昧着心,瞒不过,君子仁人。(郑伯干曰:宋太祖遭周室孤儿寡妇之际,乃虚声辽汉之师,而禁兵握其手;密诱陈桥之变,而诸将饵其心。匡义授谋,赵普协力。身上之黄袍,岂临时之易得?袖中之禅诏,料平日之夙成。而大志果然,不觉真情之发露也。又况首命诸将之辞,已足窥其本心;对泣范质之言,不能昧乎天理哉!)
宋太宗,美天姿,龙行虎步。(太祖崩,弟晋王光义即位,更名炅,是为太宗。陈抟对宋琪等曰:圣上龙颜秀异,有天日之表。太祖亦每对近臣言光义龙行虎步,福德非吾所及也。陈抟,字图南,真源人,自号扶摇子。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隐居华山,寝处百余日不起)
败辽兵,平北汉,际会风云。(帝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伐北汉王刘继元。又以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以断燕蓟援师。汉求救于辽,辽遣耶律沙为都统,敌烈为监军,帅师赴之。至白马岭,与进遇,敌烈等渡涧迎战,进薄之,辽兵大败,敌烈等皆死。美等遂围太原,帝自将督战,北汉主出降)
鉴前史,退中官,朝纲整治。(中书欲除宦者王继恩为宣徽使,帝曰:朕读前代史,不欲令宦官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他官。乃以继恩为宣政使)
采直言,薄税敛,政教修明。(干元文明殿灾,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疏曰:给事中不得其人,左右补遗不举其职,致陛下有朝令夕改、舍近谋远之事。又言陛下以功业自多,然刑罚不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不谓之太平?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烦,则依从者少。帝皆嘉纳之。帝赈饥蠲逋,省税薄敛,其时政教修明,庶几有道之主矣。田锡,字表理)
堪恨处,奉先兄,曾承顾命。(帝奉太祖时承杜太后顾命,有帝传光美、光美传德昭之语)
杀德昭,贬廷美,痛憾人心。(太祖子武功郡王德昭,从帝攻太原,军中尝夜惊,不知帝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会知帝处乃止。帝闻不悦,及还汴,故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帝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帝闻之惊悔,抱其尸哭曰:痴儿何至此耶。宋史断曰:德昭之自刎,乃太宗疑而杀之也。 贬廷美注见下。廷美即光美)
金匮里,一缄书,难容再误。(初,杜太后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命太祖傅位光义光美及德昭,且顾谓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约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后普罢相,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普至河阳,表曰:外人谓臣轻议皇弟,皇弟忠孝全德,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太祖手封其表,藏之金匮。及帝即位,卢多逊等毁之,谓普初无立帝意,普郁郁不得志。会普邸旧僚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帝疑以问普,普因言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遂备道预闻顾命及前朝上表等事。帝发金匮,得誓书,及览普前表,乃封普梁国公。时廷美以德昭死,不自安,禹锡又上变以摇之,帝意不决,召普谕以太后遗旨。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廷美遂得罪,普复廉得多逊交通秦王事,帝怒,下御史狱,翰林承旨李昉等杂治之,狱上,诏削多逊官,流崖州,罢秦王为西凉留守。普又以廷美居西凉非便,讽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怨望,诏降封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复其子为皇侄,女落皇女公主之号。廷美至房州,竟以忧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