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话本
- 廿一史弹词
廿一史弹词
少阳院,苦幽囚,尔汝难听。(时宰相崔胤与帝谋诛宦官,中尉刘季述等谋曰:主上轻佻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官,吾辈终罹其祸。不若奉立太子。乃召百官,陈兵殿廷,作胤等状,请太子监国。将士大呼入思政殿,帝惊起,季述乃扶帝与何后嫔御纔十余人,适少阳院。季述以银挝画地数帝曰:某时某事,汝不从我,其罪一也。如此数十不止,乃手锁其门,镕铁锢之,遣兵围之,穴墙以通饮食。矫诏立太子裕。后崔胤密遣人说神策指挥使孙昭德讨诛季述等,帝始复位)
信崔胤,召汴兵,凤翔迁劫。(崔胤请尽诛宦官,但以宫人掌内诸司事,宦官韩全诲等求美人知书者数人,内之宫中,阴令诇察其事,尽得胤密谋。时朱全忠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胤知谋泄,急遗全忠书,令全忠以汴兵迎车驾。全忠遂举兵发大梁,至河中,表请车驾幸东都。全诲等陈兵殿前,言于帝曰:全忠欲劫天子幸洛阳,求传禅,臣等请奉陛下幸凤翔,收兵拒之。帝不许,拔剑登乞巧楼,全诲等逼帝下楼,即于御院纵火。帝不得巳,与后妃诸王百余人皆上马,恸哭而出,李茂贞出迎,遂入凤翔。 汴州大梁,即今开封府)
李茂贞,夺天子,输与朱温。(崔胤诣河中,泣诉于朱全忠,请以时迎奉。全忠乃将兵发河中,茂贞自将与全忠战于虢县,大败而还,全忠遂进围凤翔。攻城者诟城上人云劫天子贼,乘城者诟城下人云夺天子贼。时城中食尽,茂贞方密谋诛宦官以自赎,乃独见帝,请诛韩全诲等与全忠和,奉车驾还京。帝喜,即收全诲斩之,并诛宦官七十余人,帝遂幸全忠营。 朱全忠,原名温。虢县故城,在凤翔府宝鸡县东六十里)
纥干山,冻雀儿,离乡背井。(朱全忠屯河中,遗牙将奉表称邠岐兵逼畿甸,请迁都洛阳。时帝御延喜楼,及下,裴枢已促百官东行,驱徙士民,号哭满路。骂曰:贼臣崔胤,召朱温来,倾覆社稷,使我曹至此。帝遂发长安,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帝泣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泣下沾襟,遂至洛阳。 纥干山,即纥真山,在大同府城东北,其山春夏积雪。岐即凤翔府。邠州华州,俱属西安府)
醉醺醺,椒殿里,疾走无门。(帝自离长安,日忧不测,与何后终日沉饮,或相对悲泣。全忠方西讨,以帝有英气,恐变生,欲立幼君,易谋禅代。乃遣判官李振至洛阳,与蒋元晖等图之,元晖选牙官史太等百人,夜叩宫门,帝在椒殿方醉,遽起,单衣绕殿走,太追弒之)
昭宣帝,软膗膗,孤儿寡妇。(蒋元晖矫诏立昭宗第九子辉王祚即位,更名祝,是为昭宣帝。朱全忠使元晖邀昭宗子德王裕等九人,置酒九曲池,悉缢杀之,投尸池中。昭宗诸子,于是皆死,所存者惟何太后与帝孤儿寡妇,而唐祚移矣)
母先亡,儿后死,惨雾愁云。(初,柳璨与蒋元晖等相结,为全忠谋禅代事,何太后使宫人达意,求传禅之后,子母生全。王殷赵殷衡谮元晖等与太后夜宴,焚香为誓,兴复唐祚,全忠信之,令殷等杀太后于积善堂,斩元晖等。全忠归大梁,帝遣御史大夫薛贻矩劳之,贻矩以臣礼见,北面拜舞于庭。还言于帝曰:元帅有受禅之意矣。帝遂下诏禅位于梁王,奉帝为济阴王,明年弒之。谥曰哀帝。 济阴,今兖州府曹州)
薛贻矩,蒋元晖,真为狗辈。(薛贻矩蒋元晖俱注见前,狗辈注见后)
愧殿下,孙供奉,丧尽人心。(昭宗有猴,善拜跪,每朝谒,猴亦拜敬尽礼,号孙供奉。朱温篡位,令朝贺,猴望见殿上为温,号哮不拜,温杀之。顾氏曰:薛贻矩狗苟辈,急成贼温受禅之意,堂堂臣宰,食禄多年,回面污行,效忠盗贼,视殿下孙供奉,能不愧死入地哉!)
三百载,大唐朝,二十一帝。(唐高祖至哀帝,凡二十一主,共二百八十九年)
乱离多,宁静少,几日升平。(女后淫虐于前,安史倾败于后,羣阉浊乱于中,藩镇尊大于外。又以盗贼剪殄其宗,祸衅乘除,鸱张蟠结,东撑西倾,以至于亡)
春风回首何人在 五代纷纷起战争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踪迹茫然。隋唐相继统中原,世态几回云变。 杨柳凄迷汴水,丹青惨淡凌烟。乐游原上草连天,飞起寒鸦一片。 西江月
东风扫尽隋唐憾 百二山河换主人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八上
第八段 说五代史 定风波
雨汗淋漓赴选场,秀才落得甚干忙。白发渔樵诸事懒,萧散。闲谈今古论兴亡。 虞夏商周秦楚汉,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避。不摇纨扇自然凉。
诗曰:
山自青青水自流,南征北战几时休。青春壮士边关老,红粉佳人白了头。
十遇征夫九皱眉,忘餐废寝有谁知。中宵破梦兜铃举,顿饭惊心战马嘶。剪发搓绳穿断甲,拆衣抽线补残旗。风流宰相龙楼宴,翠袖双扶下玉梯。
诗向会家闲讲究,话逢知己细评论。评论往事知贤否,讲究前贤说废兴。东岸水流西岸响,南山风送北山云。云容冉冉舒还卷,水势滔滔古又今。流水浮云何日了,人生在世几回春。消磨白发诗和酒,断送青春利与名。盖世功名野马焰,掀天事业闼婆城。半张故纸留踪迹,千古渔樵作话文。阔论高谈依故典,长歌短曲吊英魂。就中多少悲欢处,珍重相知勿倦听。
说过隋唐三百载一场春梦,别翻公案五代史多少兴亡。要知去迹来踪,阅尽残篇断简。按五代者,梁、唐、晋、汉、周是也,起朱温,终周恭帝,凡十三主,纔六主善终。略谈于后。
后梁太祖朱温,本砀山小民,为黄巢贼党,力屈降唐。后因有功封梁王,赐名全忠,弒了唐昭宗,自称皇帝[开平干化],在位六年,被妾生子郢王朱友珪刺死。其第三子均王友贞讨诛友珪[贞明龙德],又十年,唐庄宗灭之。共十六年而亡。
唐主李存勖,其先朱邪国昌,乃沙陀国人,有功于唐,赐姓李氏。其父李克用,封晋王,去世之后,李存勖灭了梁国,自称唐主,谓之庄宗[同光]。在位四年,被乐官郭从谦所弒,其义兄明宗即位[天成长兴],传之愍帝[应顺],又被义儿潞王所弒。潞王自立三年[清泰],被石驸马所篡。前后四主共十四年而亡。
晋主石敬瑭,乃唐明宗驸马,割地臣虏,借兵灭唐,为晋高祖[天福]。在位七年,传与兄子石重贵[开运],被北番掳入胡地,共十一年而亡。
汉高祖刘知远,石晋之臣,乘契丹灭晋称帝[天福],传子承佑,是为隐帝[干佑]。轻诛功臣,被其臣郭威所弒。父子共四年而亡。
后周太祖郭威,连弒刘承佑刘赟篡汉[广顺],在位三年,无嗣,其妻兄之子柴荣袭位,是为世宗[显德],七年而崩。子宗训即位七月,禅位与赵匡胤。
按后周二主二姓共十年而亡。此谓之五代,十三君,一起一灭五十三年,中间又有僭号之国十一处,称王称帝,贤愚不同。
福建闽王王审知,唐僖宗时受封,据福建统五州,传其后王延翰王延钧[龙启]王延昶[永和通文]王延曦[永隆]王延政[天德],共六主五十年,而降于吴越。
吴越国者,起钱镠,唐昭宗时受封,据两浙统十三州,是为武肃王[宝正],傅其后文穆王元瓘忠献王弘佐弘倧弘俶,凡五主八十四年,归降于宋太祖。
淮南吴王杨行密,唐昭宗时受封,据庐州二十八郡,号忠武王,传之威王渥宣王隆演[武义]让王溥[顺义干贞太和 天祚],凡四主共三十六年,禅位与南唐。
江南唐王李昪,本淮南杨氏之臣,徐温之义子,系唐朝子孙,受吴王封为齐王,受杨溥禅位,建国金陵称帝,统三十五州,号烈祖。传之子李景,是为后主[保大交泰],宋太祖干德二年卒。其子李煜嗣位,归宋,凡三主共三十九年而亡。
湖南楚王马殷,唐昭宗时为刺史,据潭州二十三郡,朱温时受封,是为武穆王。传其子希声希范希广希萼希崇,凡六主,共五十六年,南唐后主灭之。
荆南秦王高季兴,梁朱温之臣,又降唐降吴,受吴封为秦王,据荆南三州,传其后高从诲保融保勖继冲,凡五主共五十七年,降于宋。
西川蜀王王建,唐僖宗时为利州刺史,昭宗时受封,后称帝,据成都四十八州,是为高祖[武成 永平通正 天汉],传其子宗衍[光天 干德 咸康],共二十五年,唐庄宗灭之。
后蜀王孟知祥,唐明宗时受封,据成都三十六州,传其子昹[明德广政],共四十年,降于宋太祖。
北幽燕王刘守光,梁太祖时受封,后称帝,唐庄宗灭之。
广南汉王刘隐,梁太祖时为清海节度使,弟刘龑称帝,据广南四十七州[干亨白龙大有],传之子玢[光天应干]晟[干和]鋹[大宝],凡四主,共五十五年,宋太祖灭之。
河东晋主刘祟汉,高祖知远之弟,因郭威篡汉,遂称帝于晋阳,谓之北汉世祖,传其子承钧,是为孝和皇帝[天会]。无嗣。先是,有营卒薛钊娶世祖女为妻,生子继恩。世祖即位,其女居内,薛钊自刎,世祖以继恩与孝和为嗣。其母改嫁何氏,又生子名继元,亦与孝和为嗣[广运]。相传四主,共二十九年,宋太祖并之。
凡此十一处称王称帝者,共四十一人。
自唐末梁初各各据土僭号,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通共八十二年。北汉刘继元归附之后,僭伪尽绝。那时天下生灵,受了多少涂炭,见了多少干戈。今从五代梁朱温创始之初说起。
按五代,始于梁,朱温创首。(梁唐晋汉周为五代,始朱温篡夺唐祚称帝,改国为梁)
本砀山,无藉子,一个穷民。(朱温,宋州砀山午沟里人,少孤贫,与兄存昱,佣食萧县刘崇家,崇数笞辱之。后称帝,兄全昱曰:朱三,汝本砀山一民也,从黄巢为盗,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极矣。奈何一旦灭唐家三百年社稷,他日得无灭吾族乎。 宋州,今归德府。砀山县萧县,俱属徐州,括地志云:宋州砀山县,在州东百五十里。砀山,在县东。按今归德府秦砀郡也)
唐之末,金色蟆,太行造反。(唐天僖中,有童谣曰:金色虾蟆争弩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后王仙芝果陷曹州,黄巢应之,巢后攻陷长安,自称大齐皇帝,改元金统。 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上党南,又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山势绵亘数千里,虽各因地之名,其实皆名太行)
聚乡民,相接应,占据河中。(黄巢起曹濮,温聚众应之。巢陷京师,以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讨河中留后王重荣,数为重荣所败。温乃因重荣以同州降,都统王铎表温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后重荣死,子珂为河中留后,温取河中,执珂杀之,奏乞除河中节度,讽吏民请己为帅。 河中,今平阳府蒲州)
势败也,乃降唐,获功受赏。(时唐僖宗在蜀,以首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会诸镇兵讨巢,进逼长安。官军四集,巢势日蹙,号令所行,不出同华。温知其将亡,遂以华州降唐,铎以温为同华节度使,寻令兼淮南节度使,又令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进爵东平郡王,更拜为宣武宣义天平护国节度使。未几,进爵梁王,后又赐号回大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同华,二州名,俱属西安府。护国,即河中,今蒲州)
赐御名,易全忠,猛气凶锋。(唐僖宗赐温名全忠。温狙狯凶暴,残忍屠戮,顾氏曰:怒须仇目,奸锋中人,险威震主,虎负鹰视)
所忌者,晋蜀岐,皆为勍敌。
封魏王,加九锡,几肉唐宗。(初,全忠为宣武节度使,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王建为西川节度使,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各拥强兵,屡相攻战,唐昭宗封克用爵晋王,建蜀王,茂贞岐王,全忠梁王。后全忠弒昭宗而立昭宣帝,急于传禅,密使蒋元晖等谋之。元晖以魏晋以来,皆加九锡殊礼,然后受禅,全忠曰:汝曹巧述闲事以沮我,借使我不受九锡,岂不能作天子耶?元晖曰:唐祚已尽,天命归王,但以晋蜀岐皆吾勍敌,王遽受禅,彼心未服,不可不曲尽义理,然后取之。元晖归谋于柳璨等,乃以全忠为相国,总百揆,进封魏王,加九锡。全忠怒不受。纲目曰:温视唐宗,犹杌上之肉,惟所烹醢耳。 宣武,军名,今开封府)
效推戴,张文蔚,苏循李振。(初,元晖等议加全忠九锡,朝士多愤色,唐礼部尚书苏循扬言曰:梁王功业显大,历数有归,朝廷宜速行揖让。朝士无敢违者。后昭宣帝禅位于梁,遣宰相张文蔚及循与御史大夫薛贻矩等,奉册宝如梁,全忠遂称帝。文蔚等舞蹈称贺,全忠举酒劳之曰:此皆诸公推戴之力也。文蔚惭伏,独循与贻矩盛称功德以为应天顺人。李振注见下)
弒昭宗,假啼哭,无样欺心。(判官李振,为全忠心腹,每自汴至洛,朝臣必有窜逐者,时谓之鸱枭。全忠欲立幼君,易谋禅代,造振至洛阳,与蒋元晖及朱友恭氏叔琮等图之。振遂与元晖谋夜弒昭宗于椒殿,全忠闻之,阳惊哭曰: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至东都,伏梓宫恸哭,杀友恭叔琮。友恭临刑大呼曰: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
服衮冕,篡唐朝,改名朱晃。(初,张文蔚等率百官劝进,全忠更名晃。文蔚奉册宝至金祥殿,晃遂披衮冕即位,是为后梁太祖)
夹寨战,幽州战,眉蹙难伸。(梁遣康怀贞攻晋潞州,晋李嗣昭闭城拒守,怀贞攻之不克,乃筑垒穿堑守之,内外断绝。晋遣周德威救之,壁于高河,怀贞击之大败,梁遣李思安代之,更筑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谓之夹寨。时相持逾年,会晋王克用卒,子存勖立,与诸将谋曰:朱温所惮者,先王耳。闻吾新立,必有骄怠之心。若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帅兵直抵夹寨,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溃走,潞州围解。晃闻之,惊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师伐幽州,燕王刘守光求救于梁,晃自将救之,进围蓨县。晋将李存审引兵扼下博桥,使史建塘李嗣肱分道擒生,遇梁军之樵刍者皆执之,获数百人杀之,留数人断臂纵去,曰:语朱公,晋王大军至矣。建塘嗣肱各将三百骑,效梁军旗帜服色,与樵刍者杂行,暮至营内,纵火大噪。营中大扰,断臂者复来曰:晋军大至矣。晃大骇,烧营夜遁,委弃资械,不可胜计。既而复遣骑觇之,曰:晋军实未来,此乃史先锋游骑耳。晃惭愤,遂病。顾氏曰:夹寨之战,锋摧锐沮;柏乡之战,挫众损师;幽州之战,收迹远遁。郁郁然填恨低首,常不伸眉。 蓨县故城,在河间府景州城内。下博,县名,今省入真定府深州。德威,字镇远,马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