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演义
- 清宫十三朝演义
清宫十三朝演义
过了几天,魏太监又请皇帝驾临漾碧池去游玩。那里用绿石砌成,四面围着绿色的罗帏,又种着绿叶的花草,池中满储清水,望去好似碧玉盘一般。池上横跨三个桥洞,桥上结着三座锦亭,排着三方匾额。左面是“凝霞”两字,右面是“承霄”两字,中央是“进銮”两字。皇帝和各院妃嫔,在亭中饮酒作乐。酒罢,一队细乐,领着三十六院妃嫔,到香泉潭中去洗澡。皇帝便张着紫云九华盖,坐在潭边观看。只见那潭热气喷腾,芬香触鼻,那班妃嫔,一个个跳下水去戏弄着。水中间立着一头头玉狻猊,水晶鹿,红石马。那班妃嫔戏弄一阵,各个骑上牲口背去。有斜依着的,有横陈的,有抱着的,有扑着的,有骑着的,有坐着的。有的手拿着各种花枝的,有的弹着各种乐器的,有的在水面上打着彩球的,有的在水里对舞着的。郑贵妃看了高兴,便也卸下衣裙,跳进潭水里去游戏了一会,然后爬在一头玉马背上骑着。皇帝看去,见贵妃长着一身雪也似的肌肤,心中十分欢喜。那许多妃嫔,见贵妃来了,便大家围着她,在水里跳着唱着。那水花飞舞起来,溅得皇帝也是一头一脸。皇帝却不恼怒,哈哈大笑起来,自己拿汗巾揩去水球,又从水里把贵妃扶了出来回宫,寻他的欢乐去了。
神宗这样荒淫无度,精神渐渐有点不济起来。郑贵妃暗暗的和魏太监商量,魏太监弄来鸦片烟来,劝皇帝吃。皇帝果然能振作精神,便又终日吞云吐雾大吃起来。他这样子在深宫里昏天黑地闹了二十年工夫,那朝廷大事,越发糟得不堪设想。魏太监里面打通郑贵妃,外面结识了一班奸臣,大弄威权。神宗皇帝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常洛,是王恭妃生的,次子名叫常询,是郑贵妃生的。这常洵子以母贵,神宗十分宠爱他,三岁的时候,便封他做福王;那长子常洛,却落得无名无位,便有许多正直的大臣,出来帮助他,常常上奏章,请皇帝立常洛为太子。无奈神宗听了郑贵妃的枕边状,便不许臣子议论太子的事体。那班大臣还不肯罢休,早上一本,晚上一本,都是说请皇上早立太子。那许多奏章,都被魏太监捺住了,神宗皇帝一眼也不曾瞧见。好在皇帝在二十六年里面,不曾设过一次朝,那班臣子,也无从面奏。这里面恼动了一位吏部郎中名叫顾宪成的,特别的又上了一本奏章,设法买通小太监,送进宫去。神宗看了,大发雷霆,立刻下一道圣旨,把顾宪成革职。那时还有考功郎赵南星,左都御史邹元标,和王家屏一班官员,一齐丢了功名,回到家乡地方,召集一班自命为清流的读书人,在无锡地方立了一个东林书院。他借着讲学名义,天天聚在一块儿,谈论朝政,辱骂太监。
内中有一个高攀龙最是厉害,他朋友又多,不多几时,便到处有他们的同党,人人称他们为东林党。他们又结识了一班在朝做御史官的,常常上奏章弹劾那班私通太监的大官。有一个祭酒官汤宾尹,立了一个宣昆党,在直隶、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几省地方,都有他的同党。日子久了,那班大臣见了这两党的人,也有些害怕。这两党的人,口口声声要立常洛为太子。后来,越闹越凶了,那班太监和大臣,都有性命之忧,他们没有办法,把二十六年不坐朝的神宗皇帝请出来,上了一本奏章,说东林党和宣昆党的人,如何凶横。皇帝勃然大怒,连下几道上谕,把两党的人革职的革职,捉拿的捉拿,一齐关在监牢里。一面便把常洛册立为太子,又把福王调到河南去,造座高大的王府,化了三千多万两银子。
这郑贵妃心中还是十分不愿意,暗暗的和魏太监商量,在万历四十三年上,忽然有一个大汉,名叫张节的,手里拿着木棍,慌慌张张的闯进皇太子住的慈庆宫里去。那看守宫门的侍卫,上去拦阻,也被他打伤了。一时里宫里太监声张起来,跑来许多护兵,把张节捉住了,送到刑部衙门里去审问。那刺客供认:是郑贵妃宫里的太监马三道,指使他来行刺太子的。这一句话传出去,外面便沸沸扬扬,说是贵妃谋死太子。那郑贵妃听得了,便在神宗皇帝面前撒痴撒娇的哭诉。神宗皇帝便把太子宣进宫去,一手拉着贵妃,一手拉着太子,替贵妃辩白。说:“这事贵妃完全不知情的。”太子看在父子情面上,也推说那张节是个疯癫的。刑部郎中胡士相,便把张节定下了个杀头的罪;又把马三道充军到三千里外去。
自从出了这个案件以后,这郑贵妃忽然拿好心看待太子起来,常常做些针线活送给太子,又弄些食物给太子吃。太子看她并无恶意,便也常常进宫朝见贵妃。因此太子和神宗父子的恩爱,又十分浓厚起来。郑贵妃又怕太子不相信她,便和神宗说了,下一道圣旨给福王:以后不奉宣召,不得擅自进宫。这一来又讨好太子,又杜绝了他母子间的嫌疑。
谁知这神宗皇帝在万历四十八年上死了,太子常洛即位,便是光宗皇帝。这光宗皇帝,因为郑贵妃和他好,便把她留在宫里,和母亲一般看待。又谁知光宗即位不多几天,便害起病来。光宗皇后却没有急坏,倒急坏了郑贵妃。便传命出去,叫大臣到处求医问药。这时有一个太监,名叫崔文升,献了一味丹方,给皇帝吃了下去,那病势越发沉重了。这时又有一位大臣,名叫方从哲的,打发鸿胪寺丞李可灼,送进一粒红丸来。郑贵妃劝光宗服下。那时郑贵妃做媒给光宗做妃子的李选侍,也力劝皇帝服这一粒红丸。光宗听了两位妃子的话,便把红丸吞下肚去。谁知第二天,那药性发作起来,这位做不上一年的光宗皇帝,便有些性命难保了。要知光宗皇帝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依翠偎红将军短气 娇妻雏儿天子托孤
却说光宗皇帝自从服了李可灼的红丸,到第二天一命归了天,宫里便顿时慌乱起来。李可灼进了红丸,药死了皇帝,非但没有罪名,那方从哲反推说是皇帝的遗旨,赏李可灼银两。外面有人疑心是郑贵妃的指使,便有礼部尚书孙慎行,御史王安舜,给事中惠世扬上奏章,说方从哲有弑逆的罪名。这时慕宗皇帝即了位,知道国事已糟到十分,不愿追究家事。但是,明朝自从杨镐兵败,张宰相去世以后,神宗皇帝二十多年不问朝政,光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便即逝世,这里边再加上太监弄权,大臣贪赃,开矿加税的事体,闹得天怒人怨,又是什么东林党、宣昆党,闹得昏天黑地。宫里又闹什么梃击红丸的案件,全国的君臣和老百姓,终日在惨雾愁云里,还有什么工夫去管那关外的满洲人!
那满洲的英明皇帝,却趁机会,得步进步。他一方面勤修内政,一方面结好蒙古,一方面却悄悄的买马招兵。先锋队已到沈阳一带,先攻取了沈阳东面的懿路、蒲河两座城池。这军情报到明朝京里,那神宗皇帝正在宫里游玩,得了这个消息,便忙得手足无措,立刻升殿,召集了大小臣子,商议御敌之策。当时便有人保举江夏人熊廷弼,“熟悉边情,才堪大用”。神宗皇帝听了,便接二连三的圣旨下去把熊廷弼召进京来,给他挂上辽东经略使的印绶,又赐上方宝剑一口,准他先斩后奏。神宗皇帝打发熊廷弼去了以后,便又躲在宫里不问外事了。他在二十六年里面,只有这一回接见大臣。
那熊经略奉了皇上的旨意,带领十八万大兵杀奔关外来。谁知他才出得山海关,探子报来,那铁岭又失守了。熊经略便催促兵士,昼夜兼程而进。到了沈阳地方,看看那沿路逃难的军民,实在狼狈得可怜;又看那驻扎的兵队,实在腐败得不成个样子。便赫然大怒,捉住刘遇节、王捷、王文鼎三个逃将,绑在院子里,审问明白,砍下脑袋来,送到各营去示众。那班军士们看了,个个害怕,人人听令。熊经略一面教练兵士,一面督造战车火炮,堀壕修城,把十八万精兵,分扎在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几个紧要隘口上。这时打听得满洲兵队,已到了奉集堡,只离沈阳四五十里路。熊经略忙带领大兵,乘雪夜赶到沈阳。一面安抚百姓,一面又进守抚顺,和满洲兵对垒。那英明皇帝打听得熊廷弼是中原第一条好汉,也便不敢进去,传令退守兴京去了。
这里熊经略正要整队进兵,忽然北京接连来了几道上谕,把熊廷弼革了职,又派袁应泰接任辽东经略使。熊经略接了圣旨,不得不交卸了兵权,垂头丧气的回去;到得京里,才知道朝廷大捉东林党人,因为熊廷弼也和东林党人通声气,所以也把他革了职。这时神宗皇帝已死,朝廷里正乱得不可开交。熊经略也只得叹了一口气,回老家种地去了。这里袁应泰接了经略的任,消息传到英明皇帝耳朵里,便拍手大笑道:“我独怕那个熊蛮子,如今他去了!这个袁蛮子却是一个文官,懂得什么兵法?”便又点起大兵,进驻奉集堡。明朝的守将李秉诚出城应敌;英明皇帝分左翼四旗兵去和他厮杀,却分右翼四旗兵去攻打黄山。四贝勒独领一支精兵,杀向武靖营去。英明皇帝亲统八旗大军,进围沈阳;一面约蒙古兵在西北角上夹攻,打了十三天,便把沈阳城打破,急进兵至辽阳。
那时,经略袁应泰统领大兵,在辽阳驻扎。一听得沈阳失守的消息,便吓得魂不附体,忙召集大小将领,商量守城之策。巡按史张铨献计,快快决太子河的水灌入城壕,沿壕排列枪炮,小心把守;另派守道何廷魁,带领五千人马,在城外东北角上驻扎,成为犄角之势。那东北角上,有一座马鞍山,是进辽阳城的咽喉。何廷魁一贯有名的武将,袁应泰所以派他去当这个要隘。
说起这位何将军,虽十分有英雄气,却又很有儿女情;他有两位如夫人,是他心上的人儿。那两位如夫人,原也长得标致,一个能操琴,一个能作画,日夜伴着何将军,寸步不离的。这两位如夫人,又各生得一女;那面庞儿和她母亲长得一模一样,何将军看了,又是十分宠爱。如今听得要调他去把守马鞍山,叫他如何丢得下这四个宝贝?嘴里虽答应着,脸上早露出不快活的神色来。袁应泰深知道他的心病,便许他把家眷随带在营里;这一来,把个何廷魁感激得五体投地,便说了一句:末将以死报国!立刻出城去了。
那边英明皇帝打听明白,便带着炮车,渡过太子河,在东山上结一个大营,和东门的明兵炮火交攻,明兵渐渐有些不支。英明皇帝亲统八千步兵去攻打小西门,一面又约蒙古兵去当东门;又打发大贝勒带领左翼四旗,直取马鞍山的明兵。那何将军带兵在马鞍山驻扎,原要在山下扎营,又怕两位如夫人受了惊慌,便搬到山顶上一座娘娘庙中去住下来。却派一二百名兵士,在山下做探子。谁知那大贝勒在深夜时候,踏雪进兵;这三百名探子兵,在睡梦中,被他们打得一个不留。待到山顶上何将军知道,要冲杀下去,早已被满洲兵围得铁桶相似,休想下得山来。眼看着满洲大队人马,在山下走过,却不曾拦得一个。到第三天上,忽见辽阳城中火光烛天,何将军知道大势已去,这时也顾不得他的家眷,催逼人马,冲杀下山去,却被大贝勒的兵,杀死的杀死,活捉的活捉,休想逃得一个。何将军也被他们捉住了,便破口大骂,又被满洲兵斩成肉泥。山上的两位如夫人,听说丈夫已死,便各个抱着她的女儿,向庙后井中一跳。后人感动她们的烈性,便把这座庙改称双烈妇庙,供着两位如夫人的神主。此是后话。
却说当时满洲兵,打进辽阳城的小西门。放起一把火,城内大乱。袁应泰知事不可救,便跑上城楼去,意欲跳下城去尽忠。后面巡按史张铨,却上来扯住了。袁应泰淌着眼泪,对张铨说道:“我受了皇上的恩典,不能保守城池,原当以身殉国。但将军有关外之寄,我死后还望将军收集残兵,为退守河西之计。”袁经略说罢,急拔下佩刀来,自勒而死。张铨捧着尸首哭了一阵,正要走下楼去,那满洲兵已蜂拥似的上来,将他们捉住。推到大营里去,见了英明皇帝,顿足大骂,四贝勒听了大怒,一刀砍下头来。这时辽河以东七十多城池,都投降了满洲。英明皇帝便把京师搬到辽阳城中来。
辽阳城失守的消息,报到北京城里,把个熹宗皇帝急得搥胸顿足。第二天临朝,便商议抵敌满兵的计策。当时大臣刘一憬出班,奏请皇上仍起用熊廷弼;又荐王化贞巡抚辽东。皇帝一一依他奏章,立刻派人到乡间去,把熊廷弼拉进京来。熹宗皇帝在偏殿赐宴,封他做辽东经略使,给他统领二十万大兵;又向山东登州、莱州地方调动海军,归他节制。大军出发的时候,皇帝亲送出城,赏一件麒麟战袍,彩币四箱;又在城外设宴,命满朝文武大臣,陪他饯行。
熊经略打发王化臣带领大兵先出关去,自己却带了四千名亲兵,慢慢的向辽东进发,沿路察看地势,抚问民情。到了广宁,便住在经略衙门里。
第二天,王化臣来见。熊经略问起兵队的事。王化臣回称:已把大军分成六营,沿辽河西岸把守着。熊经略听了,大不高兴。说:“辽河狭窄难守,堡小难容大兵;今日情形,只须牢守广宁。如今驻兵河上,分便无力;倘然敌兵以轻骑偷渡,专打一营,力必不敌。一营败,那六营都败,便是广宁,也守不住了。熊经略再三开导,无奈王化臣生性倔强,依旧把守辽河去。这里只留经略使的亲兵四千人,把守广宁城。熊经略看看王化臣不听号令,他是一位巡抚官,又不好轻易得罪他,只得写了一本奏章,送回北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