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文总集
- 晚清文选
晚清文选
☆李钟珏○索逃犯议
泰西公法,最重匿藏他邦逃人之罚。而待中国不然。中国罪犯逃至他国地界者,务为蔽护。官府百索不得。如去年粤东一犯,逃在香港,又犯西律,监禁狱中。委员往索,多方阻勒。犹曰于彼亦有案件也。其他之罪大恶极,必不可恕者,一至其地,若无事之人,毫无忌惮。如昔年奉旨严拿之某犯,逃在新加坡,公然戴已革之顶,插身官场,干预公事。此尤无忌惮之至者矣。
所以然者,当中英前届换约之日,未将此条切实更定,至今得以藉口。夫中西文法不同,往往同一语言,轻重互异。立约之时,苟不悉心细绎,一字含浑,他日即受牵制。即如中英和约第二十一条载:中国民人,因犯法逃在香港或潜住英国船中者,中国官照会英国官,访查严拿,查明实系罪犯,交出等语。细绎和约原文曰:逃在香港,则出港一切,如南洋各埠,皆不在此约矣。曰:潜住英国船中,其洋文亦专指在港之英船而言。则出港一步,其他英船亦不在此约矣。当立约之日,以交涉只有香港一地,故如此立言。今也租界日辟,南洋各岛,尤为逋逃渊薮。亟宜重定约章,务照泰西公法,一例办理。现届下次换约之期不远。窃以为此事实为换约时第一要务。盖邦有常刑,斯有纲纪。使罪犯皆可巧避,则纲纪不振,而天下从此乱矣。
余常询诸西士之达时务者曰:公法既重逃人之例,何以独收中国犯人,岂非显悖公法耶?抑真外中国于公法耶?曰:非也。泰西重公法,尤重教。吾教以仁慈为主。彼犯人者,求生而未。若捕而送之,是速其死矣。为教主所不忍。曰:然则,西国犯人何以互交乎?曰:中西律例,轻重不同,刑法各异。西国人命重案,只有监禁。而牢狱亦洁净。中国一入狱中,备受苦楚。无论绞斩极刑,即审案时每至血肉交飞,哀惨难状,皆为吾教不忍。昔年香港曾交一犯至粤,后有教士某在法场,亲睹凌迟之惨,上告教王。教王恻然。爰登新闻纸,引为深戒。不然,西国何爱于罪犯而甘受逋逃薮之恶名哉?观教士所言,未始无故。我中国断不能枉法以就彼教。然他日换约时,亦当揭明此意,稍示变通矣。
○禁猪仔议
南方以物之稚者曰仔。猪仔者犹言小猪也。闽广两省生齿繁盛。当海禁未开,南洋群岛如苏门答腊、加拉巴、小吕宋等处,中国人民商贩出洋,家于其地者,不可胜数。海外获利数倍。内地愚民艳之,日趋日众。然皆因其戚友,安然无害。未尝有拐骗贩卖,驱良民而置之死地者也。
同治初年,泰西英荷诸国,开辟荒岛,乏人垦治。以重赀诱往作工。遂有贩卖猪仔之事。当时闽之厦门,粤之香港,澳门,公然设馆。被拐者驱入舟中,絷其手足,如载群豕,其苦难言。及至外洋,更遭惨酷,十必死五。而奸民则坐获重利。后经地方绅士,据情禀报,上达总署,通行沿海各省,严密查禁,又照会英国,定以三十余款,可谓详备。而英国不允,其法未行。特猪仔之馆,不复公然开设。比年以来,较之同治间,风亦少息。然厦门、香港、汕头,每一轮船开行,凡下舱搭客,往往数百人,多至千余人。其中自愿出洋者固多,而被拐之猪仔,何船无之。中国虽不设馆,新加坡仍有客馆,专收猪仔。前年中国驻坡领事官,设法议禁。英员不允。后经移请潮惠嘉道出示查禁,以为清源之策。而示悬旬日,卒为驻粤英领事断断于大府,檄令收回。于是拐贩之徒,知中国禁令不行,益复肆行无忌。上年粤东火船,查出被拐良民至六十人之多。则其他之未经破案者,可知矣。
为今之计,欲与西官商禁,则总署之照会,且不允行矣。地方之告示,且不准凭矣。即执公法舆论,亦必强词夺理,徒费口舌。惟有责成就地绅士,购线查缉。其法在闽粤沿海各州府,选择公正绅士,论以缉匪之事。每一轮船开行,于埠头密查下船之客,必一一过目。如遇形迹可疑,详细盘究。平日又访查拐匪,不使入境。绅士不同委员,气谊联而耳目近,访查较易而确。此犹古者守望相助之法。彼外人不能阻我者也。况闽粤人好仗义。凡有益地方之举,皆肯为官府将伯之助。近年粤东清理匪乡一事,亦经绅士帮办。以之助禁猪仔,焉有不乐从哉。此诚简便易行之策也。
☆张树声○戒粤民出洋谋生示
照得粤省贫民,多有搭船出洋,自谋生业。如果本人情愿出外,并无别情,原可听其自便。但定章民人出洋,必须自备川资者,其中用意,民间未必深知。今特为尔等一详言之。查民人由粤出洋,道途远,盘川在所必需。现在每有华商洋船,搭客至檀香山埠。凡华商租船之费用,即出自搭客之川资。若尔等果能将应给川资备足交清,然后上船出外,则抵埠后,我朝设有领事官,一切下情,不难赴诉。即佣趁营生均可自由己便,不致受制于人。倘不能自备川资,因向租船之华商立单借贷,约期以偿。在尔等以为到埠后设法图维,即可清还借项。不思尔等在中国梓桑之地,尚无力自备川资,岂远涉外洋数万里之遥,人地生疏,转能筹偿欠项?势必受人挟制,逼令当工,写立合同,分年还欠。又将人作押,转揭银两,扣还所借川资。尔等远适异邦,身难自主。或听其转卖他处,或被其勒当苦工。虽有中国领事官,无从查悉。必将异地稽留,痛室家之远隔。甚且终身沦落,归乡国以无期。去就死生,皆难逆料矣。是以定章,民人出洋,川资必须自备者,职是故也。近日省城有等奸商,租赁外国船只,搭客出洋。往往借与川资,议立期单,于到埠后当工偿欠。又虑稽查委员查询,究出弊端。则诱令搭客,混认川资系由自备。愚民无识,往往堕其术中。该奸商等张狡谲,各搭客因为所欺,即外国洋船之船主人等,亦只知其租船搭客,不知其以搭客影射招工。此等奸商设陷愚民,实属罪无可逭。本部堂院已札饬地方官严拿究办,以警将来。至华民出洋,向章应由各铺户出具保结,声明各搭客均系自备川资,并无被人拐骗情事,并不许滥保匪人。各该铺户人等如果访查明确,各搭客委系自备川资,情愿前往,并非被人招诱拐骗,平日亦属安分之人,自可仍照向章出俱保结,不致无端波累,枉受株连。倘该铺户等并未查明,辄将借贷川资之搭客,及不安分之匪人,率行滥保。一经告发,或被查出,定即一并查究,决不姑宽。
☆王旒○钞币议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犹子孙富而父母未有贫者也。三代以下,君民相隔,既有足君之事,又有足民之事,且必君足而后百姓足,犹父母富,而子孙亦未有贫者也。夫欲足民,莫如重农务穑,欲足君莫如操钱币之权。然而往往不能操其权者,何也?盖自毁钱为器,起于工匠,而利权一失矣。铅钱私铸,窃于奸民,而利权再失矣。外洋钱币,行于中国,而利权三失矣。银价低昂,操于商贾,而利权四失矣。钱票仓券,出于富户,而利权五失矣。今欲操钱币之权,莫如禁银而行钞而又尽去其弊,则国用常足,而民财同阜矣。请综钱币之源流论之。
后魏团谦之曰:尧遭大水,以历山之金铸钱,汤遭大旱,以庄山之金铸钱。夫古者分国而治资于粟帛者重,而资于钱币者轻,故非水旱,要可不铸。后人或以珠玉龟贝刀布为币,未尝专以银与钱也。郑司农释诗,抱布贸丝云:周人以布广二寸,长二尺,凭官司印书其上,以为民间贸易之币。此即行钞所。汉武帝造白鹿币,唐宪宗用飞钱,又为行钱之渐。至宋张咏始行交子。宋孝宗以内帑金帛,易楮市藏于内库,一时楮币重于黄金。沿及金元皆用纸钞。明初亦行宝钞。至英宗有米麦折银之令,弛用银之禁,由是有出无入,而钞遂不行。迨崇祯十六年,生员蒋臣奏行铜钞,帝意欲用纸钞,因流贼渡河,其事遂止。夫自宋迄明凡行钞四五百年,本朝顺治中,亦尝兼行钞币,苟其有害无利,安能行之如是其久哉?按明户部侍郎倪元璐,尝欲行钞,其时省臣条陈十便,一曰造之本省,二曰行之途广,三曰赍之也轻,四曰藏之也简,五曰无成色之好丑,六曰无称兑之轻重,七曰革银匠之奸偷,八曰杜盗贼之窥伺,九曰钱不用而用钞,其铜尽铸军器,十曰钞行而银不行,其银尽实内帑。此十者,惟末二条立法尚未尽善,盖钞可用,而钱不可废也。银虽可废,宜仍散之民间为器饰,而不宜尽实内帑也。其余皆至论名言,无可疑者。而蒙细推行钞之利,其实不止此。如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则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其大利一也。万物之利权收之于上,布之于下,则尊国家之体统,其大利二也。外欲不得以其币行中国,则动远夷之畏服,其大利三也。奸民谋逆,类皆以财利要结人心。国家财用不竭,则消奸民之逆志,其大利四也。用银有白纹元丝洋钱之不同,行钞归于画一,则齐天下之风俗,其大利五也。钞法既行,收铜以供鼓铸,则极钱法之精好,其大利六也。钞值既有一定,商贾不得低昂之,则绝民心之诈伪,其大利七也。富家或以土窖藏银,历久不用,银益见少,今举而变之,悉出易钞,则去壅滞之恶习,其大利八也。钞式宜变从前,分为七等,大钞书《孝经》,其次书印先正格言,俾民识字,则寓教民之深意,其大利九也。凡漕务河务盐务皆有积弊,当厘人不敢议者,恐经费不足故也,若行钞无难更定章程矣,则除万事之积弊,其大利十也。国计大裕,捐例永停,即捐衔亦可无庸,则重朝廷之名器,其大利十一也。一切取民者从薄,予民者从厚,则行千载之仁政,其大利十二也。
夫天下无不弊之法,而常恃有救法之人,而欲图天下之大功,必先破众人之论。人徒见宋金元明行钞不能无弊,遂以为不可行,不知皆立法未周之故耳。今试言其弊之大略。一则单纸易坏,而不知装潢糊表也。二则式印苟简,而不知宜镂版精工也。三则钞文但书刑律,无可观玩也。四则印章不多,难于辨别也。五则中统钞自二贯至十文,分为十一等,太琐屑也。六则中统钞止于二贯,民犹不便也。七则钞值二贯者,止费钱三四文,资本太轻,纸幅狭隘,程式不精也。八则有司以出钞为利,入钞为讳也。九则民以旧钞换新钞,必增工墨费,每贯三分也。十则旧钞行用,每至简阅也。十一则钞法屡更,使民疑也。十二则不铸钱,而钱日少也。十三则仍杂用银也。十四则专利于上,而不能行惠于民也。十五则虽设严刑,而未尽防伪之道也。
今诚能一一悉去其弊,则行钞者,宋金元明之法也,而所以行钞者,固非宋金元明之法也,岂非理财之善策哉!嘉庆年间翰林学士蔡之定曾奏请行钞。然徒言行钞,而不知去弊之方,则无以全收其利而不受其害,宜其议之不行也。夫自古有治人无治法。然苟有治人必有治法,而立法之善,不过即弊法而去其弊,所谓胜者,所用败者之谋也。蒙尝博观载籍,遍访通人,有言行钞之利者,必与之深心商榷,而究其理。有言行钞之害者,必与之反复辨论,而穷其故,实见钞法之行,利及百姓,而非止国家也,利及万世,而非止一时也。故为考证八条,目四十,问答二十,以破众人之论。刍荛之愚,俟有言责者择焉。
○原钞之始
元何异孙曰:郑司农释《诗》:“抱布贸丝”云:周人以布长二尺,凭官司印书其上,以为民间贸易之币,此用钞之始。
按司农此条,见《周礼》注,余初得之,谓可以证钞法。后检旧本《十一经问对》,则知何异孙已先我言之矣。今《通志堂经解》所刊《十一经问对》删去此条。
汉武帝时禁苑有白鹿,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值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按一皮而值四十万,其值太重,窥此意止欲取王侯宗室之利,与民间无预也。
唐宪宗行飞钱,令商贾至京师委钱给,券轻装趋四方,合券取之。按飞钱合券取钱,即交子之权舆。宋太祖置便钱务,许商人投牒输钱左藏库,以诸州钱给之。
按此亦飞钱之意。
宋仁宗元年,置益州交子务。初张咏知益州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使富民主之。后富民稍衰,争讼不息,转运使薛山张若谷请置交子务,以权其出入,禁私造者。帝从其议,立务于益州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缗为额。
按商贾惮于重赍,交子之设,正以便民。今民间自行会票则交子之用,隐操于富户矣。○造钞之法
宋史云:景定四年,以收买逾限之田,复日增印会子一十五万。咸淳四年以近颁见钱关子,贯作七百七十文,公私擅减者,官以赃论,吏则配籍。五年复申严关子减落之禁。七年以行在纸局所造关子纸不精,命四川制使抄造输送,每岁以二千万作四纲。
宋高宗二十四年,金使置交钞库,金以铜少造钞引,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等谓之大钞。一伯二伯三伯五伯七伯五等谓之小钞,与钱并用。以七年为限,纳旧易新,诸路置官库受之,每贯取工墨钱十五,公私便焉。宋理宗景定元年,蒙古行交钞法。王文统立十路宣抚司,示以条格,欲差发办,而民不扰,盐课不失常额,交钞无致阻滞,遂行中书省,造中统元宝文钞,立互市于颖州涟水,光化军交钞法,自十文至二贯文凡十等,不限年月,诸路通行,赋税并听收受,仍申严私盐酒钞麴货等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