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详注

  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锘然意下,捧手欲辞。主人曰:「复位,今将授子以五篇之诗。」说文曰:矍,惊视貌也,许缚切。公羊传,赵盾逡巡北面再拜。郭璞尔雅注曰:逡巡,却去也。周书曰:临摄以威面气锘。锘,犹恐惧也,徒颊切。孔子三朝记曰:孔子受业而有疑,捧手问之,不当避席。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杨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道,请终身而诵之。」杨雄、相如,辞赋之高者,故假以言焉。非唯主人好学而富乎辞藻,抑亦遭遇太平之时,礼文可述也。论语,子曰: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又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其诗曰:
明堂诗
于昭明堂,明堂孔阳。毛诗曰:于昭于天。又曰:我朱孔阳。
圣皇宗祀,穆穆煌煌。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毛诗曰: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上帝宴飨,五位时序。汉书曰:天神之贵者太一,其佐曰五帝。河图曰:苍帝神名灵威仰,赤帝神名赤熛怒,黄帝神名含枢纽,白帝神名白招拒,黑帝神名汁光纪。杨雄河东赋曰:灵祇既飨,五位时序。
谁其配之,世祖光武。东观汉记曰:明帝宗祀五帝于明堂,光武皇帝配之。左氏传,舆人诵:子产若死,其谁嗣之?
普天率土,各以其职。毛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孝经,子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猗欤缉熙,允怀多福。毛诗曰:猗欤那欤!缉熙,已见上文。尚书曰:兆人允怀。又曰:永膺多福。
辟雍诗
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孔安国尚书传曰:汤汤,流貌。
圣皇莅止,造舟为梁。毛诗曰:方叔莅止。又曰:造舟为梁。
皤皤国老,乃父乃兄。说文曰:皤,老人貌也,蒲河切。礼记曰:养国老于上庠。孝经援神契曰: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应劭汉官仪曰:天子父事三老。
抑抑威仪,孝友光明。毛诗:威仪抑抑。尔雅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弟为友。
于赫太上,示我汉行。毛诗曰:于赫汤孙。汉书,上令薄昭与淮南厉王书曰:王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如淳曰:太上,天子也。毛诗曰:示我显德行。
洪化惟神,永观厥成。文子曰:执玄德于心,化驰如神。毛诗曰: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灵台诗
乃经灵台,灵台既崇。毛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帝勤时登,爰考休征。东观汉记曰:永平二年,诏曰:登灵台,正仪度。休征,已见上文。
三光宣精,五行布序。淮南子曰:夫道,纮宇宙而章三光。高诱曰:三光,日、月、星也。尚书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也。
习习祥风,祁祁甘雨。毛诗曰:习习谷风。礼斗威仪曰:君乘火而王,其政颂平,则祥风至。宋均曰:即景风也,其来长养万物。毛诗曰:兴雨祁祁。尚书考灵耀曰:荧惑顺行,甘雨时也。
百谷蓁蓁,庶草蕃音繁庑音武。韩诗曰:帅时农夫,播厥百谷。薛君曰:谷类非一,故言百也。又曰:蓁蓁者莪。薛君曰:蓁蓁,盛貌也。尚书曰:庶草蕃庑。
屡惟豊年,于皇乐胥。毛诗曰:绥万国,屡丰年。又曰:于皇时周。又曰:君子乐胥。
宝鼎诗
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云。说文曰:歊,气上出貌,呼朝切。
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东观汉记曰:永平六年,庐江太守献宝鼎,出王雒山。汉书曰:武帝为人祠后土营旁,得鼎,有黄云焉。公卿大夫议尊宝鼎,有司曰: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也。
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东观汉记,明帝曰:太常其以初祭之日,陈鼎于庙,以备器用。尚书曰: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
白雉诗
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范晔后汉书曰:永平十年,白雉所在出焉。东观汉记,章帝诏曰:乃者白乌神雀屡臻,降自京师也。
嘉祥阜兮集皇都。
发皓羽兮奋翘英,容絜朗兮于纯精。楚辞曰:砥室翠翘絓曲琼。王逸曰:翘,羽名。
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韩诗外传曰:成王之时,越裳氏献白雉于周公。河图曰:谋道吉,谋德吉,能行此大吉,受天之庆也。
文选考异
↑ 何屺瞻焯校曰:案后汉书班固传,则两都赋明帝世所上,注和帝误。陈少章景云校曰:赋作于明帝之世,注中「故上此以谏,和帝大悦」,语未详所据。今案:此一节,非善注也。善下引后汉书「显宗时除兰台令史,迁为郎,乃上两都赋」,不得有此注甚明。即五臣铣注亦言明帝云云。然则并非五臣注也。且此是卷首所列子目,其下本不应有注,决是后来窜入。凡善注失旧,有窜入五臣注者,有并非五臣注而亦窜入者,说详在后。
↑ 吴郡袁氏翻雕六臣本,茶陵陈氏刻增补六臣本,「都」上有「所」字,「举」上有「连」字。案:此尤延之校改之也。袁本五臣居前、善次后,茶陵本善居前、五臣次后,皆取六家以意合并如此。凡各本所见善注,初不甚相悬,逮尤延之多所校改,遂致迥异。说见每条下。
↑ 袁本、茶陵本「雒」作「洛」。案:二本不着校语,详赋正文及注俱用「洛」字,其后汉书所载赋亦作「洛」,盖善自作「洛」也。
↑ 案:赋下当有「一首」二字。东都赋下有,袁本、茶陵本无。盖五臣每题俱无也。又上两都赋序下,以三都赋序例之,亦当有。又东京赋、南都赋、吴都赋下同。
↑ 何云后汉书无此二句。陈云善此八字无训释,疑与范书同。案:各本皆有,恐五臣多此二句,合并六家,失着校语,尤以之乱善也。凡袁本、茶陵本所失着校语者,说具每条下,其尤本无误,多不复出。
↑ 案:「嘉耀」当作「耀嘉」。各本皆倒。
↑ 案:「则」字不当有。各本皆衍。凡「然则」,善例祇云「然」,全书尽同,其或衍者,当依此求之,不具出也。
↑ 案「沣灞」当作「丰霸」。「丰」字注可证。必善「丰霸」,五臣「沣霸」而乱之。「霸」字说见后。今注中亦作「灞」,非善旧也。余依此求之。后汉书作「酆霸」,「丰」「酆」同字。
↑ 案:「度」当作「庆」,必善「庆」,五臣「度」。袁、茶陵二本所载五臣铣注云「度大规矩」,作「度」无疑。各本失着校语,尤以之乱善也。注亦失旧,见下。
↑ 陈云「度」当作「庆」,是也。各本皆误,下同。「庆」当作「度」。案:云「庆」与「羌」古字通者,正文作「庆」,与所引小雅广言之「羌」古字通也,云「庆」或为「度」者,此赋作「庆」,或本为「度」,如今后汉书之作「度」也。五臣因此改「庆」为「度」,后来合并,又倒此注以就之,而不可通矣。今特订正。
↑ 袁本、茶陵本此五字作「汉书高祖」四字,是也。案:此尤校改之,下同。
↑ 袁本、茶陵本「为」上有「以」字,是也。
↑ 袁本、茶陵本「太」作「之」,是也。
↑ 袁本、茶陵本无「也」字,何云后汉书无。
↑ 茶陵本「于」下有「长安及」三字,「均官」作「五均」,袁本与此同。
↑ 袁本「城」作「成」,茶陵本亦误「城」。陈云「长」下衍「安」字,是也。各本皆衍。
↑ 茶陵本「市」下有「称」字,袁本与此同。
↑ 茶陵本此六字作「卓荦」,或作「逴跞」,袁本与此同。案:茶陵乃校语错入注也。正文,善「逴跞」,后汉书「逴荦」,五臣「卓荦」。二本作「卓荦」者乱之。尤所见未误,袁此注亦未误。
↑ 何校「空」改「穹」,陈同,是也。各本皆伪。案:陆机苦寒行注引正作「穹」。
↑ 陈云「北」当作「此」,是也。各本皆伪。
↑ 袁本、茶陵本「道」作「通」,是也。
↑ 袁本、茶陵本「都」作「郡」,是也。
↑ 袁本、茶陵本「支」作「枝」,是也。注中字各本皆作「枝」,后汉书亦是「枝」字。
↑ 何校「命」改「空」,陈云据范书注当作「空」,是也。各本皆误。
↑ 袁本、茶陵本「雕」作「雕」,是也。
↑ 茶陵本「阶」作「陛」,是也。袁本亦误「阶」。
↑ 何校「城」改「成」,注同,是也。后汉书亦是「成」字。
↑ 陈云「中」当作「东」,是也。各本皆误。
↑ 袁本、茶陵本「傛」作「容」。案:此尤校改之也。
↑ 袁本、茶陵本「依」作「衣」。案:此尤校改之也。
↑ 何校「大」下添「秘」字,是也。各本皆脱。
↑ 袁本、茶陵本「故」作「固」。案:此尤校改之也。上序注,孔安国「射策为掌固」,茶陵「固」,袁「故」,尤亦未改。「固」即「故」字耳。凡尤改每未必是。
↑ 案:「亘」当作「渉」,观下注可见。各本皆误。此所引在第六卷中,今本正作「渉」,后答宾戏引作「緪」,緪,即「渉」字也。
↑ 袁本、茶陵本无「之」字。案:后汉书有,或尤依彼添耳。
↑ 案:「尔」当作「小」。各本皆误。此所引广诂文。又章怀注后汉书所引,今本亦误「小」为「尔」,皆不知小雅者改也。
↑ 陈云「窕」当作「窱」,是也。各本皆误。
↑ 案善引毛诗「应门将将」为注,似其本但作「将将」,袁、茶陵二本所载五臣济注云「嶈嶈,水激山之声」,或各本所见,皆以五臣乱善。后汉书作「嶈嶈」,章怀无注,而此与彼不必全同也。
↑ 何校「台」改「壶」,陈同,是也。各本皆伪。
↑ 案:「堨」当作「壒」,观下注可见。各本皆误。
↑ 茶陵本「水」作「川」,是也。袁本亦误「水」。
↑ 案:「网」当作「纲」。各本皆伪。
↑ 案:「銮」字衍也。注引独断以解乘舆,中间不得有「銮」字甚明。考后汉书,章怀注引独断与此同,亦不得有「銮」字。今本皆衍耳。上林赋曰「于是乘舆弭节徘徊」。甘泉赋曰「于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句例相似,孟坚之所出也。袁、茶陵二本「銮」作「鸾」,详五臣济注,仍言「乘舆」,是其本初无「鸾」字,各本之衍,当在其后。读者罕察,今特订正。又东都赋「乘舆乃出」注云:「乘舆,已见上文。」指谓此,可借证。
↑ 袁本、茶陵本「鄠」下有「县」字,是也。
↑ 陈云「传」下脱「注」字,是也。各本皆脱。
↑ 袁本、茶陵本「高」上有「石」字,是也。
↑ 陈云「长」当作「萯」。案所校「最是长杨」,别注在下。各本皆误。此所引文,在甘露二年。
↑ 何校「阁」改「阇」,陈同,是也。各本皆误。
↑ 何校「忙」改「芒」,是也。各本皆伪。
↑ 袁本、茶陵本「锦」下有「与」字。案:后汉书无,或尤依彼删耳。
↑ 何云:后汉书无「鸟则」二字。今据文义,当以后汉书为是。案:各本盖传写衍。
↑ 袁本、茶陵本「说」上有「投与揄同」四字。案:此尤校删之也。疑本云「揄与投同」,故五臣因此改正文作「投」,二本误互易「揄」「投」二字耳。删者未必是。
↑ 袁本、茶陵本「循」作「修」。案:后汉书亦是「修」字。
↑ 何校「循」改「修」,陈同,是也。各本皆伪。案:章怀注后汉书所引正作「修」。




京都上

目录 [隐藏]
1 赋甲
1.1 京都上
1.1.1 西京赋
赋甲

京都上

西京赋
张平子善曰:范晔后汉书曰: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少善属文。时天下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十年乃成。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交车征拜郎中。出为河间相。乞骸骨,征拜尚书,卒。杨泉物理论曰:平子二京,文章卓然。
薛综注善曰:旧注是者,因而留之,并于篇首题其姓名。其有乖缪,臣乃具释,并称臣善以别之。他皆类此。
西京赋
有凭虚公子者,凭,依托也。虚,无也。言无有此公子也。善曰:博物志曰:王孙公子,皆古人相推敬之辞。凭,皮兵切。心奓体头。奓、头,言公子生于贵戚,心志奓溢,体安骄泰也。泰或谓头习之头,言习于丽好也。善曰:声类曰:奓,侈字也,昌氏切。小雅曰:狃,头也。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言公子雅性好博知古事,故学于旧史。旧史,太史掌图典者也。是以多识前代之载。善曰:刘向七言曰:博学多识与凡殊。小雅曰:载,事也。言于安处先生公子为先生言也。安处,犹乌处,若言何处,亦谓无此先生也。郑玄礼记注曰:先生,老人教学者。曰:「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阳谓春夏,阴谓秋冬。牵,犹系也。善曰:春秋繁露曰:春之言犹偆也,偆者,喜乐之貌也。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之状也。偆,充尹切。湫,子由切。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系乎地者也。善曰:国语,公甫文伯之母曰:沃土之人不材,淫也;瘠土之人莫不向义,劳也。韦昭曰:硗埆为瘠。沃,肥美也。惨则垬于驩,劳则褊于惠,能违之者寡矣。违,犹易也。言人惨戚则不能以驩逸,劳苦则不能以施惠,少有能易此者。善曰:垬,少也,与鲜通也。广雅曰:褊,狭也,卑缅切。小必有之,大亦宜然。小,谓庶人。大,谓王者。善曰:庶人因沃瘠而劳逸殊,王者亦因险易而强弱异也。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言帝王必欲顺阳时,居沃土,欢逸其人,使下承而化之,以成奢泰之俗。善曰:管子曰:君据法而出令,百姓顺上而成俗。化俗之本,有与推移。言化之本,还与沃瘠相随逐推移也。善曰:淮南子曰:法其所以为法,与化推移也。何以核诸?核,验也,胡革切。秦据雍而强,周即豫而弱。高祖都西而泰,光武处东而约。政之兴衰,恒由此作。作,起也。善曰:过秦论曰:秦孝公据雍州之地。吕氏春秋曰:河、汉之间为豫州也。按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是沃土也。故云秦据雍而强,高祖都西而泰。荆、河惟豫州,厥土惟坟垆,厥田惟中上,是瘠土也。故云周即豫而弱,光武处东而约。左传,晋叔向曰:存亡之道,恒由此兴。周礼曰:夫筋之所由憺,恒由此作。先生独不见西京之事欤?请为吾子陈之。善曰:郑玄礼记注曰:吾子,相亲之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