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文总集
- 文选详注
文选详注
「于是历吉日以斋戒,张揖曰:历,筭也。善曰:周易曰:圣人以此斋戒。韩康伯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袭朝服,乘法驾,司马彪曰:袭,服也。法驾,六马也。建华旗,鸣玉鸾,郭璞曰:鸾,铃也。善曰:楚辞曰:鸣玉鸾之啾啾。游于六艺之囿,驰骛乎仁义之涂。郭璞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论语曰:游于艺。涂,道也。善曰:艺,六经也。览观春秋之林,如淳曰:春秋义理繁茂,故比之于林薮也。射狸首,兼驺虞。郭璞曰:狸首,逸诗篇名,诸侯以为射节。驺虞,召南之卒章,天子以为射节也。弋玄鹤,舞干戚。郭璞曰:干,楯也。戚,斧也。善曰:言古者舞玄鹤以为瑞,令弋取之而舞干戚也。尚书大传曰:舜乐歌曰和伯之乐,舞玄鹤。公羊传曰:朱干玉戚,以舞大夏。载云?,揜群雅。张揖曰:?,罼也,前有九流云罼之车。掩,捕也。诗小雅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故曰群雅也。善曰:先用云?以猎兽,今载之于车而捕群雅之士也。悲伐檀,张揖曰:其诗刺贤者不遇明王也。乐乐胥。善曰:毛诗曰:君子乐胥,受天之祜。言王者乐得材智之人使在位,故天与之福禄也。胥,先吕切。修容乎礼园,郭璞曰:礼,所以整威仪自修饰也。翱翔乎书圃。郭璞曰:尚书,所以疏通知远者,故游涉之。述易道,郭璞曰:修絜静精微之术。放怪兽。张揖曰:苑中奇怪之兽,不复猎。登明堂,坐清庙。郭璞曰:明堂者,所以朝诸侯处。清庙,太庙也。善曰:礼记月令曰:天子居太庙太室。郑玄曰:太庙太室,中央室也。次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善曰:得恩德也。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郭璞曰:芔,犹勃也,许贵切。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王,而功羡于五帝。善曰:包咸论语注曰:错,置也,千故切。司马彪曰:羡,溢也。若此,故猎乃可喜也。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郭璞曰:精,锐也。抏,损也,音翫。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善曰:管子曰:国虽盛满,无德厚以安之,国非其国也。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善曰:郑玄毛诗曰:顾,念也。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郭璞曰:繇,道也,音由。从此观之,齐楚之事,岂不哀哉!地方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垦辟,而人无所食也。善曰:苍颉篇曰:垦,耕也。薛君韩诗章句曰:辟,除也。夫以诸侯之细,而乐万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郭璞曰:愀然,变色貌也,材诱切。善曰:礼记曰:孔子愀然作色而对也。逡巡避廗,善曰:公羊传曰:逡巡北面再拜。广雅曰:逡巡,却退也。孝经曰:曾子避席。廗与席古字通。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善曰:广雅曰:鄙,小也。乃今日见教,谨受命矣。」
文选考异
曰楚则失矣:茶陵本有校语云善作「是」,盖所见本「楚」伪为「是」也。袁本无。史记、汉书皆作「楚」。
所以述职也:茶陵本云善无「也」字。袁本无校语。史记、汉书皆有。
不务明君臣之义:袁本、茶陵本云善无「臣」字。史记、汉书皆有。
而适足以??君自损也:其字上「臼」下「寸」,在说文巢部。今汉书作「??」,亦伪也。史记作「贬」,与五臣同。
注「河南谷罗县」:陈云「河南」汉书注作「西河」为是。案:史记正义引亦作「西河」。今汉书地理志「西河郡谷罗,武泽在西北」。依文颖此注,似其本「武」作「紫」也。
注「在县北」:案:「北」上当有「西」字,汉书注可证,地理志亦可证,各本皆脱。
注「今名沇水」:陈云「沇」当作「沈」,详汉书颜注。今案:陈说非也,当作「泬」。史记索隐引姚氏云「今名泬水」,善全取彼文与颜注「此即今所谓渖水」迥异。
注「黄子陂」:袁本、茶陵本「黄」作「皇」。案:史记索隐引姚氏正作「皇」,「皇」字是也。汉书注亦作「皇」,陈校依汉注。
注「经至昆明池」:袁本、茶陵本无「经」字。案:史记索隐引姚氏云「注昆明池」,汉书颜注云「经昆明池」。此尤延之校改「至」作「经」,因误两存也。
注「周旋苑中也」:袁本、茶陵本「周」上有「言」字。
注「善曰楚辞曰」:袁本、茶陵本无「善曰」二字,有「郭璞曰椒丘见」六字。今案:当作「郭璞曰椒丘见楚辞善曰楚辞曰」十三字,各本皆脱。
注「驰椒丘兮焉且且止也音昌吕切」:袁本、茶陵本无「焉且且止也」五字,袁本有「且且」二字,茶陵本有「焉且且」三字。案:各本皆伪,当作「驰椒丘且焉止息也且音昌吕切」。此离骚经文。
注「司马彪曰毕弗」:案:「毕」当作「滭」,史记索隐引可证。各本皆伪。
注「淈水出貌」:袁本、茶陵本无此四字。
汩濦漂疾:袁本「濦」作「?」,云善作「濦」。茶陵本云五臣作「?」。案:各本所见皆非也。史记、汉书皆作「?」。善引韦昭曰「?,许及切」,即汉书音正作「?」可知。彼载晋灼「华给反」,郭璞「许立反」,史记索隐同,诸家无作「濦」者。又各本注中亦伪「濦」。
注「说文曰漻清深也」:袁本、茶陵本无此七字。
注「其形状而出也」:袁本、茶陵本「其形状」作「言溢」。汉书注作「言湓溢」。陈云别本作「言溢」为是。
注「张揖曰其形状未闻」:袁本、茶陵本无「其形状」三字。
注「魠鳡一名黄曰颊」:袁本、茶陵本无「曰」字。案:依汉书注无「曰」字,鳡下当有「也」字。
注「两相合得乃行」:袁本、茶陵本无「合」字。案:汉书注有,盖尤依彼添。陈云「得乃」当从汉书注作「乃得」。
注「隐岸坻也」:袁本、茶陵本「坻」作「底」,汉书注作「底」。案:当以尤为是,即海赋云「岩坻之隈」者也,二本及汉书注皆传写伪耳。
注「常庭之山」:袁本、茶陵本「常」作「重」。案:今本山海经作「堂」,一作「常」,疑善引自异。
推崣崛崎:袁本、茶陵本「摧」作「嶊」,史记、汉书皆作「嶊」。案:此尤本之误,注同。
注「振拔也」:袁本、茶陵本「拔」作「收」。何云下言「收敛溪水」,当从「收」。今案:汉书注、史记索隐引皆作「拔」。
注「隐辚郁垒」:茶陵本「垒」作「?」袁本与此同。案:下云「?音垒」,盖茶陵本是也。今本汉书亦正文「?」、注「垒」,歧误正同此。
注「郭璞山海经曰」:何校「经」下添「注」字,陈同。各本皆脱。
蒋薴青薠:案:「薴」当作「芧」,史记、汉书皆作「芧」,各本及注中俱伪,五臣作「芋,云句切」,大误。又案:玉篇「芋」、「薴」同,与此赋之「芧」迥别,彼乃说文所云「草可以为绳」者,此张揖解为「三棱」。三棱类详见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实异名同,不可援以相证,决为伪字无疑。
注「说文曰馣馤」:案:此「曰」下有脱也。各本皆同,无以补之。或因此谓说文有「馣馤」,非。群书引说文而未见者,皆不必今本脱去也。
注「骡骡同」:案:当作「骡骡同」,误倒也。正文,五臣作「骡」,史记亦作「骡」。凡五臣每取善注以改字或取他书,皆此类。汉书作「?」。袁本、茶陵本删此注,非。
注「中途楼阁间陛道」:案:「中」字不当有。史记集解引无。各本皆衍。
青龙蚴蟉于东葙:案:「葙」当作「箱」。史记、汉书皆作「箱」,善与之同。今各作「葙」,凡偏旁「竹」「卄」每相混耳。五臣改作「厢」,非也。
盘石振崖:案:「振」当作「裖」,注同。史记、汉书皆作「裖」。高唐赋「裖陈硙硙」,善注云「裖,已见上林赋」。彼五臣作「振」,然则此赋亦为五臣乱之,而失其校语也。
注「其处磅磄千仞」:案:此下当有「磅磄与旁唐音义同」一句,各本皆无,盖脱也。
卢橘夏熟:袁本、茶陵本云「熟」善作「热」。案:二本所见误也。史记、汉书皆作「孰」,善与之同。「孰」即「熟」字。
楟柰厚朴:「楟」当作「亭」,注引张揖曰「亭山梨也」,盖善作「亭」,五臣作「楟音亭」,而各本乱之也。汉书作「亭」,史记作「楟」,善此赋大略文同汉书者较多。
注「其实似縠子」:袁本、茶陵本「縠」作「谷」,无「子」字。案:「谷」,亦伪也。此字从「木」不从「禾」,楮也。汉书注、史记索隐皆云「谷子」,尤依添,但「縠」字益伪。
注「采木也」:何校「采」改「棌」,下「采音采」同。汉书注作「采音菜」。
注「崔错交杂癹骪蟠戾也」:袁本、茶陵本作「错相樛也」四字。考史记索隐引郭璞云「崔错癹骪者,蟠戾相樛也」。袁、茶陵二本有脱,尤所添改,在今汉书颜注,亦未是,当作「蟠戾相樛也」五字。
注「郭璞曰坑衡径直貌閜砢相扶持也」:袁本、茶陵本无「閜砢相扶持」五字。案:史记索隐引郭璞云「坑衡、閜砢者,揭孽倾欹貌也」,尤所添,在今汉书颜注,亦未是。或「坑衡径直貌也」一句,系善注误连为郭耳。
注「英谓华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四字。案:在今汉书颜注。
蜼玃飞??:茶陵本「??」作「蠝」。案:注中三见,下二字不从「土」,汉书作「蠝」,史记作「?」,单行本索隐仍作「蠝」。考集韵五旨,「?」下重文有六,而不载「蠝」,可证其非。袁本正文作「??」,注皆作「蠝」,以南都赋互证,疑五臣本之误,而又相乱也。
注「飞??鼠也」:案「鼠」上当有「飞」字。案汉书注、史记集解、索隐有。陈云别本有,各本皆脱。南都赋注引「蠝,飞鼠也」,脱上「飞」字,当互订。
注「在树暴戏姿态也」:陈云「暴」当作「共」。案:汉书注、史记正义引作「共」。各本皆误。
注「说文曰杪末也」:袁本、茶陵本无此六字。
娱游往来:案:「娱」当作「娭」。各本皆伪。注引说文「娭,许其切」,非「娱」甚明。史记作「嬉」,「娭」、「嬉」同字也。今本汉书及注误与此同。又见羽猎赋。
注「有似虬」:何校引徐七来惇复曰:「似」下脱「玉」字,据汉书注校,是也。各本皆脱。
注「龙也无角」:何校引徐曰「子」误「也」,据汉书注校。袁本「无」作「有」,茶陵本亦作「无」。案:汉书注作「有」。说文「虬,龙子有角者」,稚让所本,故其广雅亦云「有角曰??龙,??即虬,上卝者,角也」,此注决不当自为两解。唯王逸注离骚「有角曰龙,无角曰虬」。善彼注仍之,所以各存异说,或不知者用彼以改此也。
注「李善曰孙叔者」:袁本、茶陵本「李善」作「郑玄」。案:「玄」当作「氏」,汉书注作「氏」,最是。「郑氏」,见颜师古叙例臣瓒云「郑德」者也。
注「言击严鼓簿卤之中也」:袁本、茶陵本「簿卤」作「卤簿」,是也。陈云别本二字乙。
河江为阹:茶陵本作「江河」,云善作「河江」。袁本作「江河」,无校语。史记、汉书皆作「江河」。
注「生谓生取之也」:袁本、茶陵本「谓生取」三字作「抗」字。案:尤所添改,在今汉书颜注,亦未是。「抗」当作「执」,「生执之也」四字一句读。五臣向注「生,生执」,即袭韦,可借为证。
注「绔谓绊络之也」:袁本、茶陵本无「谓绊之」三字。案:史记集解引有此三字。尤延之盖依彼添。
注「司马彪汉书曰」:何校「汉」上添「续」字,陈同。各本皆脱。
椎蜚廉:案:「椎」史记、汉书皆作「推」。颜注云「推,亦谓弄之也」,其字从「手」。今流俗读作「椎击之椎」,失其义矣。考五臣铣注「椎谓击杀」,其本作「椎」之明文。善既不注此字,袁、茶陵二本又俱无校语,未审何作也。凡偏傍「扌」「木」每相混。
注「以白羽为箭」:袁本、茶陵本「为」作「羽」。案:重「羽」最是。上「羽」言体,下「羽」言用。汉书注、史记正义引皆可证。
注「郭璞老子经注曰」:陈云此七字衍。张氏乃曹魏时人,不当引郭语。老子又无郭注。其说是矣。各本皆衍。
注「与元通灵」:陈云「元」当作「天」,汉书注可据。今案:汉书注伪也。史记正义正作「元」。郑礼记注引孝经说曰「上通元莫」,即此「元」字之义。
注「乐汁图」:案:「图」下当有「征」字。史记索隐引有。各本皆脱。
注「率径驰去也」:袁本、茶陵本「径」作「然」。案:考汉书颜注曰「率然直去意」,或尤改「驰」为「径」而误去「然」字。
蹶石阙:袁本、茶陵本「阙」作「关」,而不着校语。案:依此善与五臣同作「关」也。汉书作「关」,史记作「阙」,善引张揖汉书注则作「关」,未为非。恐此是尤延之依史记改。前卷及汉书杨雄传俱作「关」字。
注「一曰载民」:案:「民」当作「氏」。各本皆伪,下有明文。汉书注误与此同。
淮南干遮:何云「干」史、汉作「于」。案:善及小司马皆引张揖汉书注,不当有异文,盖今各本作「于」并伪耳。
注「皆刚勇」:袁本、茶陵本无此三字。案:史记索隐引无,集解有,尤盖依彼添。
注「冲激急风也」:袁本、茶陵本「冲」上有「激」字,单行本索隐有,舞赋及七发注有,七命注「冲激」作「激冲」,脱下「激」字,当互订。
注「结风亦急风也」:案:单行本索隐「结风」下有「回风」二字,舞赋、七发、七命注皆有,依文义,有者是也。各本此注脱。
注「皆是靡曼美色也下或云」:袁本、茶陵本「美色也」三字作「也色」二字。案:「也」句绝,「色」属下,尤添改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