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集藏
- 文总集
- 文选
文选
文选考异
注「尚书曰万国咸宁」 袁本此七字作「万国已见上」,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在成都西南汉寿界」 案:「寿」当作「嘉」,谓汉嘉郡也。各本皆误。下所言在成都西北岷山界,谓岷山郡,晋书地理志之汶山郡也。「岷」、「汶」二字,古每通用。所言在成都南犍为界,谓犍为郡,句例正同。
注「胡角」又注「步角」又「扶刎」 袁本作「●胡角切瀑步角切」八字,在注中「水沸之声也」下,「濆扶刎切」四字,在「涌泉也」下,是也。茶陵本有「●呼角切」四字,余无,皆删削也。但「胡」作「呼」为是。
注「在朱堤南十里」 陈云「堤」当作「提」。下「生朱堤南广县」,何改「提」,陈同,是也。各本皆讹。
注「淮南子曰」下至「入于蒙汜」 袁本此二十五字作「汤谷已见东京赋」,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羣翔兴古十余」 陈云「余」下疑脱「日」字,是也。各本皆脱。
注「可以醮祭而置也」 陈云「置」当作「致」,是也。各本皆脱。
注「火焰也音艳」 袁本、茶陵本「焰」作「爓」,又袁「艳」下有「煽音扇」三字,是也。茶陵无,非也。
金沙银砾 茶陵本「砾」作「铄」,云五臣作「砾音历」。袁本作「砾」,用五臣也。尤以五臣乱善,非。下「历」亦五臣音耳。
注「寝」 袁本、茶陵本作「善曰梫音寝」五字,在刘注之下,是也。
注「咆嘷也」 袁本、茶陵本此下有「步包切」三字,是也。
注「宕渠县名铜梁在巴东宕县在巴西」 袁本、茶陵本无「名铜梁在巴东宕县」八字。案:此尤校添之。刘昭注续汉书郡国志引铜梁山在巴东也。下「县」当作「渠」。
注「资覩」 袁本、茶陵本作「蒩资覩切」四字,在注中「蒩蕺也」下,是也。
注「出巴东北新井县水出地」 案:「新」字当在「县」字下。「北井」二字当连文,县名也。晋太康以前属巴东郡,见华阳国志。「出巴东北井县」为一句,「新水出地」为一句。
鼋龟水处 案:「鼋」当作「元」。茶陵本作「鼋」,云五臣作「元」。袁本作「元」,无校语。此当是茶陵、尤所见因刘注中「元龟」二字误为「鼋」字,而改正文者耳。袁所见正文及注,皆是「元龟」字,为不误也。又正文下有「元」字,乃割裂所见之校语以为音。茶陵亦尚无之。恐读者不察,将致执此音以定善字,特为订正焉。
注「鼋大龟也」 袁本「鼋」作「元龟」二字,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案:说已见上。刘以「大」解「元」,益显然可知也。
注「其缘中又」 案:「又」当作「叉」,下「灵叉」同。见华阳国志涪陵郡下。
注「李尤七叹曰」 袁本、茶陵本「叹」作「叹」。案:各本皆非也,当作「款」。
注「昌志」 袁本、茶陵本作「昌志切」三字,在注「炽赤也」下,是也。
注「厥土赤埴」 案:「埴」当作「炽」,观正文及下善注可见。各本皆误。又尚书徐、郑、王皆读曰「炽」,见释文,亦其证也。
注「在宗」 袁本、茶陵本作「賨在宗切」四字,在注中「气锐以刚」下,是也。
注「武帝乐府」 何校「帝」下添「立」字,陈同,是也。各本皆脱。
注「在汉寿西界」 案:「寿」当作「嘉」。各本皆误,说见前。下注「九折坂在汉寿严道县」云云,「寿」亦当作「嘉」也。
注「驿传其诗奏之」 案:「驿」当作「译」。各本皆误。事在范书西南夷传也。
注「出岷山在安都县」 案:「在」字不当有,「安都」当作「都安」。各本皆误。下注「金堤在岷山都安县西」,又「岷山都安县有两山相对立如阙」,皆可证。晋书地理志汶山郡有都安县也。
麋芜布濩于中阿 袁本、茶陵本「麋」作「蘪」。案:注中作「蘪」,「蘪」、「麋」古通用。或太冲自用「蘪」字。
注「生越嶲郡无会县」 案:「无会」当作「会无」。各本皆倒。
注「出岷山替陵山」 案:「替」当作「蚕」,「山」字不当有。各本皆误。晋书地理志汶山郡有蚕陵县也。此注三言岷山,皆谓汶山郡。
注「一曰出广都山」 案:「山」字不当有。各本皆衍。晋书地理志广都属蜀郡也。
注「武盖」 袁本、茶陵本作「善曰沬武盖切」六字,在刘注之后,是也。
注「有水从汉中沔阳县南流至梓橦汉寿县」 案:「汉中」二字不当有,「沔」当作「江」,「汉」当作「晋」。各本皆误。续汉书郡国志犍为郡江阳,刘昭注引赋此注「从县南流」云云,当据之订正。江阳,晋书地理志属江阳郡,或「汉中」亦「江阳」之误。水经潜水注引庾仲雍云:垫江有别江出晋寿县,卽潜水也。晋书地理志晋寿属梓潼郡,当据之订正。又袁本「橦」作「潼」,是也。茶陵本亦误「橦」。
注「过汉寿南流」 案:「寿」当作「嘉」。各本皆误。水经沬水注云过汉嘉郡,可证。
注「雒水在上雒县出桐柏山」 案:「上」字、「桐」字衍,「出」下当有「漳山一曰在梓潼县出」九字。水经江水注曰:洛水出洛县漳山,一言出梓潼县柏山,卽本此。当据之订正。「洛」卽「雒」字。汉书地理志「漳」作「章」。「漳」卽「章」字,何驳善此注,恐误。盖未知水经注有其证,故不悟各本皆脱衍,而善自不误也。
注「扶彪」又注「六」又注「普郎」又注「度罗」 袁本、茶陵本作「滮扶彪切陆音六滂普忙切沲度罗切」十五字,在注末,是也。
注「蜀都临邛县」 案:「都」当作「郡」,各本皆讹。下「蜀都严道」同。
注「亭」 袁本作「楟音亭」三字,在注中「善曰」下,是也。茶陵本与此同,非。
注「百果草木皆甲坼」 袁本「坼」作「宅」。茶陵本亦作「坼」。案:作「宅」最是。善读「宅」如字,观下注所引「根曰宅宅居也」可知。五臣乃音「宅」为「坼」,今窜「坼」音入正文下,又改此注「宅」为「坼」以就之,俱大误也。
注「皆读如人倦之解解」 案:「之解」当作「解之」。各本皆倒。「皆」字复举下以七字为一句也。
注「令樱桃熟」 陈云「令」当作「今」。各本皆讹。
芬芬酷烈 袁本、茶陵本下「芬」字作「芳」字,是也。案:此尤本讹字。
注「郭璞□上林赋注曰」 袁本、茶陵本空格有「曰」字,此初亦衍,后修去。
注「若榴已见两都赋」 陈云「两」当作「南」,是也。袁本亦讹「两」,茶陵本复出,非。
注「榛与樼同」 袁本、茶陵本此下有「侧邻切罅呼亚切」七字,是也。
其园则有蒟蒻茱萸 袁本云善作「园」。茶陵本云五臣作「圃」。案:各本皆非也,「园」但传写讹耳。
注「俱宇」又注「许于」 袁本作「善曰蒟俱羽切蓲许于切」十字,在刘注之后,是也。茶陵本无「蒟俱羽切」,非。
注「温调五脏」 袁本、茶陵本「脏」作「藏」,是也。
注「杨雄太元经曰」 何云「元」避讳。陈云宋人避当时讳改。袁本、茶陵本不改,尤所改仅此一处。凡宋人讳字每不画一也。
注「盈」 袁本、茶陵本作「善曰瀛音盈」五字,在刘注之后,是也。
注「乃礼」又注「坟」 袁本、茶陵本作「乃礼切」三字,在「维叶柅柅」下,「扶云切」三字在注末,是也。「坟」是五臣音。
注「尔肴既将」 袁本「将」作「时」,是也。茶陵本亦误「将」。
注「徒兮」又注「胡」 袁本、茶陵本作「鹈乃兮切鹕音胡」七字,在注末,是也。
注「胡刚」 袁本作「胡刚切」三字,在注中「吭鸟咙」下,是也。茶陵本「刚」作「江」,非。
注「鳣也」 案:「鳣」当作「鲔」,各本皆误。吴都赋「筌」善注「鲔也」,可借证。
注「张衡应问曰」 案:「问」当作「闲」。各本皆讹。
注「左氏传曰」下至「在石渠门外」 袁本此六十字作「爽垲已见上文承明已见西都赋」,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阳城蜀门名也」 袁本「城」作「成」,茶陵本亦作「城」。案:「门名」不俟更言「城」,必「成」字也。以此订之,正文亦当作「成」。今各本皆有误。
注「徒兰」 袁本、茶陵本作「坛徒兰切」四字,在注末,是也。
注「县」又注「直例」又注「光」又注「郎」 袁本作「袨音县墆音直例切桄音光榔音郎」十四字,在注末,是也。茶陵本无「袨音县」,非。
注「莫江」又注「公达」 袁本、茶陵本作「莫江切」三字,在注中「则其言哤」下,「公达切」三字在「讙语也」下,是也。
注「白日也」 案:「白」字不当有,各本皆衍。
注「黄润纤美宜制裈」 茶陵本「裈」作「襌」,袁本亦作「裈」。案:似「襌」字是也。
藏镪巨万 案:「镪」当作「襁」,注同。汉书食货志作「襁」,刘引之可证。广韵云「襁」俗作「镪」。太冲时未必有此俗字也。
注「九两」又注「浦觅」 袁本、茶陵本作「镪九两切普觅切」在注末,是也。茶陵本无,非。
注「殖货志曰」 何校「殖」改「食」,陈同。袁本亦误「殖」。茶陵本作「货殖」,更非。
注「以持禄养」 案:「养」下当有「交」字。各本皆脱。此所引臣道篇文也。
扼腕抵掌 案:「抵」当作「扺」,注同。袁本善注末有「扺音纸」三字,最是。茶陵本割裂「纸」字入正文下,非。尤又改「纸」为「●」,益非。广韵四纸:扺,扺掌。说文云:侧手击声也。与十一荠之「抵」,迥然有别。甚明。西征赋、为萧扬州作荐士表、广绝交论用「扺掌」者,放此。今皆作「抵」,盖误由五臣而各本乱之。集韵,「扺」下重文有「抵」,云或作「抵」,可见其不分别久矣。其羣书此字之误,不悉数。
注「桓谭七说曰」 案:「谭」当作「麟」。各本皆误。后汉书本传章怀注:案挚虞文章志,麟文见在者七说一首云云,后七命注、祭屈原文注皆引桓麟七说,可证。
注「吉日兮良辰」 陈云「良辰」当乙,是也。各本皆倒。
注「犹卫之雅质」 案:「雅」当作「稚」。各本皆讹。
注「楚徙宅西河长公思故处」 案:「楚」当作「整」,「长公」二字不当有。各本皆误。此音初文。今本作「殷整甲徙居西河犹思故处」,此引多节也。
注「观者万堤」 案:「万」当作「方」。各本皆误。
朔别期晦 茶陵本「期晦」作「晦期」,袁本与此同。案:注「故曰朔别晦期也」,所复举如此,知正文作「晦期」为是。
注「匹各」 袁本、茶陵本作「善曰泊匹各切」六字,在刘注之后,是也。
注「善曰越人衣文蛇」 案:「善曰」下当有脱文。各本皆同,无以补之。
注「彭门鸿屼」 案:「屼」当作「●」。各本皆讹。
注「魏完南中志所记也」 袁本、茶陵本「完」作「宏」,是也。
注「文立蜀都赋虎豹之人」 袁本、茶陵本无「立」至「人」八字。茶陵本「文」作「又」,袁本亦作「文」,皆与下「铩翮」相接连。尤分节不当有「又」,盖幷衍也。晋有文立,刘并时人,决非所引,尤添甚误。
注「说文曰拍拊也」 袁本、茶陵本「说」上有「皛当为拍」四字,「也」下有「皛胡了切拍普格切貙丑于切」十二字。案:此善注之断不容割裂者,尤误甚矣。
注「葽盛貌」 袁本、茶陵本此下有「于尧切」三字,是也。
相与第如滇池 袁本「第」作「弟」,茶陵本亦作「第」。案:袁五臣注中作「弟」,刘注中作「第」,仍不着校语。「第」卽「弟」俗字,似刘亦作「弟」,但传写作「第」耳。袁所见五臣本不误,茶陵所见亦改为「第」矣。
注「音蚁」 袁本、茶陵本作「善曰舣音蚁」五字,在刘注之后,是也。
注「俗谓正船回济处为舣」 案:「回」当作「向」。各本皆误。
注「户」 袁本、茶陵本作「音户」二字,在注末,是也。
漫乎数百里间 袁本、茶陵本「间」上有「之」字。案:此似善、五臣之异也,今无以考之。
注「善曰既载清酤毛苌诗曰」 袁本、茶陵本无「诗」字,陈云「善曰」下当有「诗曰」二字。各本皆脱。
注「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 案:「地」当作「精」。各本皆误。水经江水注引作「精」也。
注「上为天井言岷山之地上为东井维络岷山之精上为天之井星也」 袁本、茶陵本无「络」字。案:此注各本皆有误,今无以订之。
注「善曰降丘宅土」 何校「善曰」下添「尚书曰」三字。陈云脱,是也。各本皆脱。
注「在爵」 袁本、茶陵本作「在爵切」三字,在注中「皭疎净之貌也」下,是也。
注「汉靖王胜后也」 陈云「靖」上当有「中山」二字,是也。各本皆脱。
文选卷第五
京都下
吴都赋吴都者,苏州是也。后汉末,孙权乃都于建业,亦号吴。
左太冲
刘渊林注
东吴王孙冁然而咍,冁,大笑貌。庄周云:齐桓公冁然而笑。楚人谓相笑为咍。楚辞曰:众兆所咍。善曰:冁,勑忍切。咍,呼来切。曰:「夫上图景宿,辨于天文者也。下料聊物土,析于地理者也。谓天垂其象,而分野形;地以别土,而区域殊。料,度也。善曰:文子曰:天道为文,地道为理。古先帝代,曾览八纮之洪绪。一六合而光宅,翔集遐宇。鸟策篆素,玉牒石记。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淮南子曰:九州岛外有八泽,方千里。八泽之外,有八纮,亦方千里,盖八索也。一六合而光宅者,幷有天下而一家也。说文曰:牒,札也。石记,刻石书传记也。乌,安也。梁,梁州也;岷,岷山,皆蜀地也。书云:舜陟方,谓南巡守也。光武纪云:济阳有武帝行过宫。善曰:吕氏春秋曰:神通乎六合。高诱曰:四方上下为六合。尚书序曰:光宅天下。鸟策,鸟书于策也。春秋运斗枢曰:黄龙负图出,置帝前。鸟文,汉书音义曰:大篆,虫书、鸟书是也。郑玄礼记注曰:筴,简也。篆素,篆书于素也。杨雄书曰:赍油素四尺。东观汉记曰:封禅其玉牒文,秘天子事也。说文曰:谍,记也。牒与谍同。孝经钩命诀曰:封禅,刻石纪号也。天子行所立名曰行宫。陟,升也。方,道也。巡狩,谓舜也。而吾子言蜀都之富,禺同之有。玮其区域,美其林薮。矜巴汉之阻,则以为袭险之右。徇蹲鸱之沃,则以为世济阳九。龌龊而筭,顾亦曲士之所叹也。旁魄而论都,抑非大人之壮观也。吾子,谓西蜀公子。言蜀地富饶之禺同之所有也。玮,美也。蜀都赋云:左绵、巴中,百濮所充;缘以剑阁,阻以蜀门。矜夸其险也。徇,营也。亡身从物曰徇,夸物示人亦曰徇。卓王孙曰:吾闻岷山之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三年不收,其形如蹲鸱,故号也。越嶲郡蜻蛉县禺山有金马、碧鸡之神。巴、汉之阻,巴郡之扞关也。汉中广汉,其路由于剑阁、褒、斜也。易无妄曰:灾气有九。阳阨阴阨,四合为九,一元之中,四千六百一十七岁,各以数至阳阨,故云百六之会。王孙言公子徇其土地,自生蹲鸱,可以救代饥俭,度阳九之厄。汉书律历志具有其事。龌龊,好苛局小之貌。曲,谓僻也。言筭量蜀地,亦是曲僻之士。旁魄,取宽大之意。王孙谓宽大之意论西都也。善曰:杨雄城门校尉箴曰:盘石唐芒,袭险重固。汉书,郦食其曰:其将龌龊好苛礼。龊,楚角切。文子曰:曲士不可言至道。庄子曰:将旁万物以为一。司马彪曰:旁,犹混同也。与魄同。鵩鸟赋曰:大人不曲。何则?土壤不足以摄生,山川不足以周卫。公孙国之而破,诸葛家之而灭。兹乃丧乱之丘墟,颠覆之轨辙。安可以俪戾王公而着风烈也?摄,持也。老子曰:善摄生。汉书,公孙述,王莽末时王蜀,为光武将吴汉破之。魏志曰:汉末诸葛亮辅刘备而为臣,都于蜀,终于魏将邓艾所平。丽,着也。凡天下存亡,唯系乎人。然强弱有常势,利害有常地,必有不可守之土,不可兴之国矣。易曰:六五之吉,丽王公也。善曰:汉武柏梁台卫尉诗曰:周卫交戟禁不时。毛诗曰:丧乱弘多。吕氏春秋,烛过曰:子胥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毛诗序曰:闵周室之颠覆。奢,靡也。尚书,周公曰:獘化奢丽。风烈,已见南都赋。翫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之所蟠也。习其獘邑而不覩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碛砾,浅水见沙石之貌。玉渊,水深之处,美玉所出也。尸子曰:龙渊生玉英。庄子曰:千金之珠,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故曰,不窥玉渊者,不知骊龙之蟠也。善曰:上林赋曰:下碛砾之坻。说文曰:碛,水渚有石也,且历切。骊音离。左氏传曰:卫州吁曰:獘邑与陈、蔡从。上邦,犹上国也。方言曰:躔,历行也。